沈建中编著的《司徒雷登画传》内容介绍:美国人司徒雷登是一位在近现代中美关系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2008年,司徒的骨灰安葬中国杭州并经媒体报导后,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位曾经“别了”、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的历史人物的探究兴趣。本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其中包括司徒家人提供的从未公开过的照片,既有史料价值,也有收藏价值。本书是作者继《走近司徒雷登》之后的又一力作,较之前书更为全方位地介绍了司徒雷登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图片近300张,比《走近》增加200多张,着重撰写图片背后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司徒雷登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沈建中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建中编著的《司徒雷登画传》内容介绍:美国人司徒雷登是一位在近现代中美关系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2008年,司徒的骨灰安葬中国杭州并经媒体报导后,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位曾经“别了”、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的历史人物的探究兴趣。本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其中包括司徒家人提供的从未公开过的照片,既有史料价值,也有收藏价值。本书是作者继《走近司徒雷登》之后的又一力作,较之前书更为全方位地介绍了司徒雷登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图片近300张,比《走近》增加200多张,着重撰写图片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沈建中编著的《司徒雷登画传》内容简介:历史人物往往只因为一个瞬间而被人记住,司徒雷登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就恐怕是一副狼狈返回美国的模样。这本画传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也会细细猜想他离开中国时的五味杂陈,毕竟他生于这块土地,父母和两个弟弟都葬于此地,他投入满腔热血创办的燕大也在这里。美国,中国,到底何处是故乡,何处是他乡? 《司徒雷登画传》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代前言司徒雷登其人其事 一 家世背景 二 中国——美国——中国 三 兴办燕京大学 四 实现了的梦想 五 传教士外交家 六 晚年岁月 七 魂兮归来 附录一 司徒雷登年谱简编(1876 1962) 附录二 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前后大事记(1972 2叭1) 后记 试读章节 1972年 本年初,傅泾波三女傅海澜随美籍华人龙绳文率领的一批华裔人士访华。傅泾波托傅海澜带信给周恩来。 1973年 本年,傅泾波应周恩来邀请,偕夫人刘倬汉等秘密访华,在北京住了十个月。并向有关方面提出了关于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园的请求。 1980年 由傅泾波提供的司徒雷登日记英文刊本由燕大美国校友会刊行。 1982正 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程宗家译,刘雪芬校),但删除了英文版中的马歇尔序言,胡适的导言,及“大段吹捧蒋介石的个别章节”,且列为“内部发行”。 7月,由香港燕大校友陈礼颂翻译的《司徒雷登日记》中译本出版。 1983年 本年,傅泾波偕夫人刘倬汉、长女傅暧泠、外孙李景汉应杭立武之邀访问中国台北,与张群、陈立夫、杭立武等老友相晤。 1984年 傅泾波一行二访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并再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在北京燕园安葬司徒雷登骨灰事宜。 1985年 本年,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1986年 1月29日,傅泾波在美面晤中国驻美大使韩叙,托其将两封信带回国转交有关方面,其中一封是致邓小平的,信中又一次提出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及将周恩来当年赠送给司徒雷登的花瓶归还中国的问题。 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派美国研究所研究人员何迪前往华盛顿,帮助傅泾波整理其口述历史《我与司徒雷登》,至6月。 6月,中国有关部门经过协商,并报请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对傅泾波信函作出答复,同意接收花瓶,并存放于南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原燕京大学临湖轩。然此事其后却遭到某些人士的反对。 1987年 4月,中国驻美使馆派员通知傅泾波,骨灰安葬暂缓办理。 1988年 5月,美籍华人傅海澜受父之托专程来华,将五彩瓷花瓶送回中国,并参加了在南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庭院内举行的交接仪式。 10月27日,傅泾波去世。中国驻美大使韩叙、侨务参赞陈启道及大使馆陆海空三军武官、新华社驻美分社社长李延年等参加了追悼会。《人民日报》发布消息:“美籍华人傅泾波先生病逝。”台北的“北美事务协调会”首席顾问范道瞻等也与会。 1994年 本年,周恩来赠送司徒雷登的仿明五彩人物敞口瓶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5年 本年始,傅泾波幼子、美军退役将军傅履仁出任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副总裁兼美国麦道(中国)公司总裁、美国波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及美国安然国际(中国)公司董事长,长驻中国北京,至2000年。 2000年 3月,位于杭州耶稣堂弄的司徒雷登故居遭野蛮拆除,仅剩断墙残垣,舆论哗然。 2001年 6月,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落架大修”工程启动,至12月竣工。 8月,傅海澜访华,向南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捐赠司徒雷登的来宾签名簿。 2002年 1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斥资人民币240万购得司徒雷登故居的产权。 4月,杭州司徒雷登故居交由杭州名人纪念馆管理。 8月,杭州司徒雷登故居管理单位杭州名人纪念馆与傅海澜取得联系,就司徒雷登故居内部陈设征求意见。 10月,傅海澜通过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向杭州司徒雷登故居捐赠了一批司徒雷登的遗物。 2003年 9月,傅海澜再次通过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向杭州司徒雷登故居捐赠了一批实物及文献。 本年,傅海澜访华,将周恩来当年赠送给傅泾波的红木镶制延安产石雕捐赠给南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又至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寻访。 2004年 4月24日,“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在北京燕园临湖轩举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及傅氏亲属傅铎若、傅海澜、傅履仁等50余人出席。会后印行《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一册。 本年,杭州司徒雷登故居进入室内陈设阶段。恢复了起居室、办公室兼书房、餐厅、卧室。故居匾牌由燕京大学校友、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黄华题写。 2005年 6月6日,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对外开放。 9月,傅铎若、傅海澜姐妹通过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向杭州司徒雷登故居捐赠一批书画作品及司徒雷登各个时期的老照片扫描件。 2006年 5月10日,傅履仁当选为美国百人会第四任会长,期间,他与访美的浙江省主要负责人有了接触并谈及司徒雷登骨灰安葬至今未能落实的事宜。 7月,美籍华人、燕京大学校友国仲元致函杭州名人纪念馆,就美国傅氏姐弟愿将司徒雷登遗物捐赠给杭州司徒雷登故居事宜告知,并附部分遗物(生活用品、书画作品、中外文书籍等)清单。同月,杭州名人纪念馆致函傅氏姐弟,对捐赠司徒雷登遗物给故居之举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接收这批遗物和承担全部的运输费用。 8月,部分司徒雷登遗物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经巴尔的摩起运至中国杭州,并于9月抵达中国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11月9日,傅履仁一行参访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在故居,傅履仁又当场向故居捐赠了1946年杭州市市长周象贤赠给司徒雷登的杭州市金钥匙等七件物品。期间,浙江省主要负责人会见并宴请了傅氏一行。 2007年 1月8日,杭州耶稣堂弄内立起了司徒雷登的胸像雕塑。 5月。杭州名人纪念馆开始策划在司徒雷登故居二楼举办。美国傅氏捐赠司徒雷登遗物陈列”。 12月3日,在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前举行了“司徒雷登遗物捐赠仪式”,傅铎若、傅海澜、傅履仁等美国傅氏一行向故居捐赠了。杭州市荣誉公民证书”等5件物品。同日,“美国傅氏捐赠司徒雷登遗物陈列”在故居二楼对外开放。 本年,经傅履仁与浙江省有关方面协商:司徒雷登骨灰拟在其出生地杭州下葬。傅履仁在杭期间.亦专赴下葬地杭州安贤园墓地勘查。 2008年 11月17日,上午,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葬于杭州北郊浙江安贤园文星苑内。傅履仁偕夫人、美国驻华大使雷德、驻沪总领事康碧翠,及中国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等中美人士到场参加安葬仪式,美联社及中国有关媒体均作了报道。下午,傅履仁、康碧翠等美方人士参访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傅履仁向故居捐赠了蒋介石、杜鲁门、宋子文、马歇尔等签名送给司徒雷登的老照片。P249-252 序言 司徒雷登其人其事……邵著《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述评 在研究司徒雷登的诸多专著中,有一部是不能不提的,它就是邵玉铭的《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 邵氏为中国的留美学者,专攻中美关系和美国外交史,196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期间,就认定以“是一个中国人又是一个美国人”的司徒雷登为其将来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而着重以司徒传教士和教育家生涯为重点。1975年,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徒雷登:一个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的思想和生活(1876-1941)》。后来,在美国圣母大学马里兰大学、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机构就职时,又撰写了《司徒雷登与20世纪中美关系》等学术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邵氏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司徒雷登去世后不几年即关注其人其事并以他为研究对象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回到台湾以后,邵氏在从政之余,仍不忘他的研究。斯时,他的研究重点转入司徒雷登的驻华大使阶段,他对这段时间的中美关系、美苏关系、国共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从此一阶段起,邵氏已经有了再写一部完整反映司徒雷登和中美关系著作的想法,所以,他就一方面修改和补充自己的博士论文,另一方面广泛搜集涉及司徒大使生涯前后的纵向和横向的中外史料,加以分析和考证。为了专心研究,他甚至辞去了公职。1991年,他将自己用英文写成的研究成果送往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学会,获得了该学会同意后,于1992年正式出版,书名为《一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以下简称《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列人哈佛大学东亚丛书第158种,全书381页,约20余万字。 从1975年邵氏完成了以司徒雷登为对象的博士论文,到1992年他又出版了司徒雷登和中美关系的学术专著,这中间隔了17年,凸显了作者治学之严谨。 《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出版以后,好评甚多,如美国哈佛大学出版评审委员会认为这是“一本令人震撼之作,它非常透彻地阐述了美国与东亚问互动关系中一个深具影响力的人物”。哈佛东亚研究学会并推荐本书参加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学术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李文森学术著作奖。一个中国人用非母语英文撰写的著作能够被提名参加美国著名的学术著作奖项,就此而言也见证了作者的功力。 英文版主要是给西方人士阅读的,然邵著研究的对象是在华50年深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司徒雷登以及中美关系,因此,中文版不可或缺。好在作者本人也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在2000年以后曾多次往来于海峡两岸,并到了昔日的燕园即今天的北大,在燕园他有了一些触景而发的感叹:“想要中国人民了解燕大及司徒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最终,中国台湾的九歌出版社应允将中文版出版,从英文版的问世到中文版的推出,间隔了11年,对学术界而言,这是一个迟到的喜悦。 对于迄今已逾200年的中美关系,作者将它分为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中间也涵盖外交、军事、教育、思想。而对于司徒雷登其人,作者认为从司徒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家三个身份来看,他的一生历经中美关系上述四个方面中的三个,即政治、文化、宗教。因此,与其他美国人相比,司徒的这种经历“在二百余年中美关系中无人出其右,他可说是一个涉猎中美各层面关系最广最深的人。 而对司徒雷登一生经历中的三个身份的影响,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传教士和教育家是褒多于贬,而外交家却是毁多于誉。换言之,就是司徒雷登是一个成功的传教士和教育家,却是一个失败的外交家。 笔者认为,作者的定位是准确的,而全书有了这个概括,关心司徒和中美关系的读者们可以在作者的导引之下,进入了书中。 在全书写作的侧重面上,作者是有所不同的。传教士和教育家两部分约占五分之二,这部分主要是对其昔日博士论文内容的扩充,而外交家部分则占五分之三,为全书着力之重点。这也与作者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方向有关。1982年,作者以英文写就1949年后美国与中共的关系暨司徒雷登在其中所起作用的论文,发表于英国《中国季刊》,后来,该文的中译文又以《司徒雷登暨1949年美国与中共寻求和解秘辛——美国是否另一次“在中国失掉机会”?》为题,发表于台北《传记文学》之上。这可以认为是作者检讨司徒大使生涯之开端,而此前的1979年、1980年、1981年,他已先后将其用英文写就的论文《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苏与国共四角关系之研究与检讨》等译成中文发表于《传记文学》。这些论文后来结集成《中美关系研究论文集》一书。内容以时间顺序包括了宗教与美国对华扩张主义、20世纪中美关系中的假想与事实、1945年至1949年美国苏联与国共四角关系等课题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有些也被作者运用到了《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之中,为人们,尤其是中国的学者,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思维方法。 我们再从邵著之章节设计来分析作者匠心所在。 全书共分三部14章,第一部和第二部共7章(第一部2章,第二部5章)是关于司徒的传教士和教育家部分,重点着眼于第二部燕京年代(1919—1941),其中第6章司徒与中国政局(1925—1937)和第7章司徒与抗日战争(1937—1941)的见解和分析颇有历史深度,可与司氏回忆录中相关内容参照阅读。第三部外交家部分共7章,重点是1946年至1949年司徒担任驻华大使阶段,此阶段在书中共占4章,一年一个章节,如第9章司徒与马歇尔使华(1946),第10章希望外交(1947),第11章坚忍外交(1948),第12章传教士外交官的坎坷路(1949)。之所以如此设计,说明此一阶段中外留有史料较多及作者对此期的研究兴趣。 通阅邵著,我觉得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来思考。司徒雷登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有一种精神联系,除了两人在出身背景上都系西欧苏格兰一爱尔兰后裔、都系南长老会牧师家庭以外,对中国的认识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对袁世凯,对。二十一条”,对。兰辛~石井协定”等等。 众所周知。威尔逊以标榜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出名,他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曾得到了包括激进和温和的中国知识分子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推崇,也使他在中国获得了“仅次于孔老夫子和中国古代圣君”的景仰。然而,尽管威氏理论上认为日本是个穷兵黩武的国家,而出于美国现实利益的考虑,他在巴黎和会上却又指示与会的美国代表团向日本让步,从而被认为是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五四运动也由此而发,也使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大批人对美国失望而转向了苏俄。 司徒雷登恰恰是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从南京来到北京,接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同情五四运动,站在爱国学生一边.并提出防止日本侵华的四大支柱——民主、威尔逊、美国、传教士。用这种美国模式来抗击日本是否有效我们姑且不论,但司氏这种拥华反日的理念,其后却贯穿了他在华的岁月。 对于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人们对它评价很高。其实,用司徒自己的一句话似乎就可以概括:。燕大是融汇(中西)两大文明永恒价值的综合体”。这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看法,故我们把司徒称之为“世界公民”也未尝不可。 当然,我们也注意邵氏在对司徒任燕大校务长期间的一段介绍,即燕大有过8年之内更换过4位校长和代校长的记录。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以司徒和第一位燕大华人校长吴雷川的关系为例,说明两人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关键在于作为校务长的司徒仍牢牢抓住校务实权不肯放手,吴氏只是名义上的一校之长。结论可以各不相同,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出发,而作者的结论似较符合实际,即司徒的做法主要还是出于维护学校财务支持及与美国教会的关系作出的考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司徒一度拟请孔祥熙担任燕大校长的动机了。 对1925年上海的“五卅惨案”,美国政府与英国等国保持了一致,在华13所美国教会大学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甚至无视约大中国师生们的民族感情,从而引发部分师生离校自立光华大学。而与卜氏同为教会大学校长的司徒却公开表示同情燕大师生支持上海工人的声明,还建议美国政府利用这个机会放弃在华的不平等条约。 事实上,作为美国侨民,司徒在许多问题上与美国官方的立场是不一致的(如他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前后,站在中国民众一边,与美国驻华公使麦克墨瑞发生冲突,并在燕大校园为“三一八”死难的燕大女学生魏士毅立纪念碑),这也可以解释他任驻华大使以后的种种举措为什么和一般的职业外交官相异。 关于司徒与蒋介石的关系,本书所提到的一则史料是我所见过的其他研究司氏的著作中所没有的。这就是1937年3月司徒曾应蒋介石之请,为其《西安半月记》(陈布雷执笔)的英文版作序,这一则史料当时知者甚多,不知后来的研究者为何视而不见,而作者注意到了。其实,它为司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司徒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曾四度前往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其目的是调停中日战争。作为基督徒,司徒相信人性的善恶转化均在一念之间。他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也有主和者,对“和平”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而妥协是交战双方唯一的出路。他与华北伪政权的王克敏、王揖唐等私交很好,认为汉奸其实并不忠于日本。对于这一段史实,笔者将邵著与林孟熹的《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及其他相关论述参照来读,就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解释日本侵华以后的中日关系绝非非黑即白,这其中其实还存在着许多灰色地带,对这些地带的探究和发掘对搞清历史复杂的各面真相无疑是有利的。 司徒雷登的大使生涯是本书的重点。 在军人出身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辞职以后,原来的继任人是接史迪威职的军人魏德迈,而魏氏本人也想做,蒋介石也希望他做,为什么后来成了司徒雷登?这和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关系有关,马氏看中司徒是一个为国共两党和中国民众都能接受的人物,能协助自己在调停国共两党关系上发挥较大的作用。然而,马歇尔看中的司徒,却不为蒋介石所看好…。 司徒任大使后的第一项工作是评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这份由民社党领袖张君劢起草的“政协宪草”与国民党按照孙中山“遗教”制定的“五五宪草”有很大的差异,它更接近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宪理念,司徒和马歇尔都认为这是一部民主的宪法,蒋介石对宪法也表示认可(尽管其后他又表示后悔并在其日记中多有流露),最终,宪法得以在“制宪国民大会”上通过,从而成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宪法。40年后,在台湾开放“党禁”、“报禁”的一个法源就是出自这部宪法。 司徒不是职业外交官,因此,他的某些做法显得“缺乏现实感”(资中筠语)。比如,他提出了“中美苏和平理论”。认为中国在政治上可效法美国,而在经济上则可仿效苏联,所以,国共两党应尽快组织联合政府。他这番说辞在中国第三方面知识分子中间曾经出现共鸣,但就实际政治的操作层面而言,却不具可行性。而现实是国共和谈并非国共两党之主动,而是美苏促成的,且国共对其中两个核心问题即“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无法达成共识。所以美苏一旦对峙,国共和谈一定破裂。 国共内战终于爆发,邵著第10章名为“希望外交”即意在分析马歇尔调停失败离华以后的1947年司徒的设想,这种设想按照作者的分析,是包括“蒋仍是希望所寄”和“反对让中国人‘自作自受”两个层面。 然而,让司徒料想不到的是,他所希望的蒋介石却是“敷衍司徒”(王世杰语),而原因据王氏分析出在傅泾波身上。 1948年是国共决战胜负关键之年,国民党败势已显。司徒对蒋介石的态度也有了变化,特别是在桂系的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之后,他对国民党内的某些地方实力派如傅作义、李宗仁、自崇禧、李济深等人有了兴趣,最后,他希望蒋退休,让上面这些人来掌握国民党的权力,并与中共组成“联合政府”.而这种被本书作者命名为“坚忍外交”却注定了要以失败而告终。 1949年4月24日后,司徒留在南京,并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接触。关于他未能成行的北平之行,后人作有多种解读。本书作者认为,中共与美国之间此时并没有所谓的“坐失良机”之事,因此,所谓司徒若能成行北平,“恐怕亚洲的历史都已改写”的说法应属臆测。 对于司徒雷登回忆录最后三章是否其本人观点的问题,作者依据自己的判断,对照美苏冷战与国共对立的时代,燕大结束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作了分析,结论是该三章虽系霍恩贝克代笔,但反映的思想和观点,应属司徒本人。笔者在此还想补充一点,即司徒此时的观点思想,与胡适为其回忆录撰写的“导言“颇有相似之处。而造成这一切者,只能归结于彼时那个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相互交映的时代。 在本书的英文版里,作者曾引用《魏德迈报告》中一则关于已故傅泾波的负面材料,被林孟熹指为:“随意更改、夸张,有失严谨治学之训。且引发傅泾波次女傅铎若的不满,应该说,在人物的评价中,这一类的纠葛以至引发法律诉讼者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很复杂,不一而论。我在阅读中文版时,注意到邵氏对此事已加以解释并于注释中详加说明,这表现了作为一个学者负责任的态度。其实,对人和事物的评价,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可以有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本不足为奇,只要不是确凿的恶意诽谤,可以各说并存。但对涉及私德之处,应持慎重态度。 由于海峡两岸图书交往并不对等,我直到2009年方才读到邵氏这部大作,作为学术著作,它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严谨的,可说是笔笔有出处,在这部20余万字的著作中,注释就达963条,由此可见作者的治学功力,对研究司徒雷登而言,可说是开山之作,因为司徒回美后,就似乎已被人遗忘了,回忆录出版后也是反响平平。倒是有邵玉铭这样一位学者在关注着他,以他的一生事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锲而不合,从博士论文到学术专著,从英文版到中文版,并带动了其后的研究与思考。 走笔至此,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瑕疵的话,那就是中文版的注释似也能译成中文为好,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方便对司徒有兴趣的读者来检索和思考。 最后,在两岸交流通达的今天,笔者希望两岸的出版机构通力合作,使本书的中文简体字本能早日面世。 后记 2008年我在撰写《走近司徒雷登》一书的过程中,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丛书的主编冯克力兄说我发给他的由美国傅氏姐弟提供的司徒雷登的照片清晰度都不错,建议我可以再编一本关于司徒的画传,以照片为主,围绕照片写点文字。克力兄不愧是研究老照片的行家里手,他的这几句颇具内行的话倒还真的激起了我的热情。 于是,就开始操作起来。但真正做起来,发现难度还真不小。比如在图片的说明方面,手头的照片大多没有说明,有也仅仅是一句话。因此,有些照片的时代需要考证,人物需要考证。每张照片要有一个确定的标题,若干照片要组成一个单元,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快捷的读图时代.考证以后还必不可少地要有“链接”,以满足人们“爆炸”的求知欲,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真比写一本纯文字的司徒雷登传记还要费心,个中经历的艰辛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几次想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对作为“世界公民”的司徒雷登这个人物有兴趣。 编书过程中,我与已故傅泾波先生(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的子女们多有接触。二女傅铎若女士对司徒雷登那份执著的感情,三女傅海澜女士来往中美两国,捐赠司徒遗物和文献不求报酬,唯一的要求是各受捐单位要做到物为所用,资源共享;四子傅履仁将军身患绝症,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姐弟三人对“司徒爷爷”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感动了我,也使我在诠释这一张张的图片之中,力图挖掘其中所蕴涵着的普世的、人性的因素,并且以一种客观、理性、包容的叙述,来看待司徒雷登及其时代的人和事。 书编完了,至于是否合乎人们的需求,则要请亲爱的读者们来评判了。 感谢国仲元、王瑞智两位先生的鼓励和推荐,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启真馆能玉成此事,也感谢陈杰小弟一如既往的帮助。 沈建中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