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四百年前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崇根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坚持用史实说话,把台湾400年前的历史写出来。台湾的居民、台湾3万年以来的文化,主要源头在哪里?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文化是如何交流、互动的?请看历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台湾岛史的范畴与分期/(1)

第二节 石器时代文化分期/(6)

第三节 台湾和大陆的地缘关系/(15)

第二章 采集渔猎时期/(23)

第一节 台湾的最早居民/(24)

第二节 长滨文化/(33)

附:网形文化/(40)

第三节 长滨文化的年代与来源/(44)

第三章 刀耕农业时期/(61)

第一节 大坌坑文化/(61)

第二节 大坌坑文化居民/(74)

第三节 大坌坑文化源流/(82)

第四章 锄耕农业时期(上)/(102)

第一节 北部地区诸文化/(103)

第二节 圆山文化居民/(114)

第三节 圆山文化来源讨论/(119)

第四节 芝山岩文化及其来源/(127)

第五章 锄耕农业时期(中)/(160)

第一节 牛骂头文化居民/(163)

第二节 牛稠子文化居民/(182)

第三节 中南部诸文化源流讨论/(200)

第六章 锄耕农业时期(下)/(217)

第一节 卑南文化居民/(217)

第二节 麒麟文化居民/(234)

第三节 东海岸诸文化源流/(243)

第七章 铁器时代/(257)

第一节 十三行文化居民/(257)

第二节 中南部铁器时代居民/(267)

第三节 静浦文化居民/(278)

第四节 岩画/(282)

第八章 三国时期的山夷/(289)

第一节 山夷的社会生活与习俗/(289)

第二节 夷洲为台湾古名/(293)

第三节 两岸联系/(300)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流求人/(304)

第一节 流求名称的由来/(304)

第二节 流求人的社会生活/(315)

第三节 流求在今台湾岛何处/(318)

第十章 宋代的毗舍邪人/(326)

第一节 毗舍邪人/(326)

第二节 台岛别称毗舍邪/(329)

第三节 南宋驻军澎湖/(337)

附: 释“彭湖”/(352)

第十一章 元代的汉人与琉球人/(356)

第一节 澎湖的汉族人/(356)

第二节 台湾岛上琉球人/(357)

第三节 元设澎湖巡检司/(361)

第十二章 明代的东番人与汉族移民/(371)

第一节 东番人的社会生活/(371)

第二节 东番人的族属/(374)

第三节 汉族人移居台湾/(381)

参考书目/(404)

后记/(421)

试读章节

12世纪70年代,一支毗舍邪人来到澎湖和福建泉州沿海。在史籍的记载上,因读音相近,有毗舍邪、毗舍耶、毗舍野三种不同写法。或作毗舍那,则是由于那、邪形近而造成的讹误。毗舍邪人来沿海一事,始见于南宋楼钥的《攻娩集》和赵汝适的《渚蕃志》。

一、宋代有关记载。《攻娩集》卷八十八《汪大猷行状》(以下简称《行状》)云:

“(乾道七年)四月,起知泉州……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他日又登海岸杀略。禽四百余人,歼其渠魁,馀分配诸郡。

初则每遇南风。遣戍为备,更迭劳扰。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军民皆以为便。不敢犯境。

后左翼军狃于盗尝,忽又报侵犯,径捕至庭,自以为功。公曰:‘毗舍邪面目如漆,黥涅不辨。此其人服饰俱不类,何耶?’察之,乃真腊大商……命牙会侩日间遣行。”

嘉泰元年(1201年),周必大撰《汪大猷神道碑》取材于《行状》,然小有不同:

“[乾道]七年……四月,起知泉州。海中大洲号平湖。邦人就植粟、麦、麻。有毗舍耶蛮,扬帆奄至。肌体漆黑,语言不通。种植皆为所获。调兵逐捕,则入水持其舟,已而,俘民为向导,劫掠近城赤屿洲。于是春季遣戍,秋暮始归,劳费不赀。公即其地造屋二百区,留屯水军,蛮不复来。”

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撰《诸蕃志》,所记毗舍耶事,似别有所本。其云:

“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

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不测,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

淳熙间,国之酋豪常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喜铁器及匙箸,人闭户则免,但剜其门圈而去。掷以匙筋,则俯拾之。可缓数步。官军擒捕,见铁骑则竞剜其甲,骈首就戮而不知悔。临敌用镖枪,系绳十余丈为操纵,盖爱其铁不忍弃也。

不驾舟楫,惟以竹筏从事,可折叠如屏风,急则群舁之,泅水而遁。”

又同书“流求国”条云:

“流求国,当泉州之东……旁有毗舍耶、谈马颜等国。”

《文献通考》、《宋史》所传毗舍邪事,尽本《诸蕃志》或约略《行状》行文;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亦有关于毗舍邪的记载,质言之,《攻魄集》和《诸蕃志》所传毗舍邪事,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最古记录。

二、毗舍邪人的基本状况。

(1)地理位置:

与毗舍邪有关的地名共8个:流求、谈马颜、平湖、澎湖、泉州、晋江、水澳、围头。

同时载明:毗舍邪在流求之旁,与澎湖“密迩,烟火相望”。

(2)经济状况:

毗舍邪地区社会发展缓陵,当时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其处少铁,需到大陆寻觅。所以用镖枪系绳以利收回,防止丢失。以竹筏为航行工具。到平湖收取庄稼似乎是他们获得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外部贸易不可能发达,所以赵汝适称为“商贩不及”之地。这说明毗舍邪人是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的原始群体。

(3)风俗习惯:

与其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毗舍邪人有吃人之风、文身黥面,以及赤身裸体的习俗。

三、毗舍邪人居住在台湾哪一部分?过去有种种说法。如:林惠祥疑指台湾东部;①藤田丰八《南海地图》标注在台湾南部。②陈汉光说,毗舍邪或是“台湾南部的傀儡番(今排湾族)。至于琉球,系指大肚溪以北的台湾”;吴壮达先生指为“台湾西部”;②梁嘉彬说:“其地理范围当为今日台湾北港(笨港)一带之地,亦正与澎湖诸岛东西遥对,烟火相望”。达维得逊(J.W.Davidson)和拖利(R.Torii)则认为应在“台北平原及基隆、淡水地区”;④吉田东伍以为毗舍邪是今小琉球屿。伊能嘉矩说:“吉田东伍博士谓,《诸蕃志》所记菲律宾各岛之事显然极少错误,岂有独以应属于菲律宾的Visaya称为属于流求之理?毗舍耶必乃居于澎湖近海,大抵为现今高雄南方之小琉球屿也。”

总之,大家都认为毗舍邪为台湾的一部分,至于是哪一部分,分歧很大,台东、笨港、台南、台北、小琉球屿等地,似乎都有毗舍邪人的踪影。至于其族属,有德国学者夏德(Hirth)和美国学者柔克义(Rockhill,别译罗克希耳)的Pazehhe(巴宰海)说;伊能嘉矩的台南附近Siraya(西拉雅)等不同见解。

         P326-P329

序言

本书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一项课题的最终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起自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滨文化,止于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南。理论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力求尽可能运用台湾考古学的第一手资料(发掘报告、调查报告),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叙述史事的原貌,探讨其源流。笔者提出的假说,采用多重证据法求证,包括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地质学、古人类学和古文字学等学科的资料与成果。择善而从,并有所评论。

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鹿野忠雄博士提出:“台湾先史文化的基层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此种文化曾分数次波及台湾。”笔者的这一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例如,台湾旧石器文化的“砾石石片器”和“小石器传统”;新石器文化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长方形石刀、半月形带孔石刀、靴形石刀;以黑彩为主的彩陶、黑皮陶,罐、钵、鼎、豆等器形,特别是以罐和陶支脚(金字塔形、窝头形)二者组合成为炊煮器,罐、钵组合;骨角器中的鹿角锄、两端尖器;遗迹中的石板棺;社会生活中的拔牙习俗;种植粟、稻的生业形态,特别是粟的种植,等等,与华北的史前文化特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公元纪元以后,特别是公元3世纪后,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也数度达到台湾本岛,如三国孙吴和隋炀帝的经略台湾,南宋驻军澎湖,将澎湖划归福建行省泉州晋江县管辖,元设澎湖巡检司,以及1624年前东南沿海汉族人已移居台湾进行开发,种种事实说明,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李登辉鼓吹“台湾应该‘脱离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在文化上‘与中国脱钩’。”台湾当局又企图在编订高中历史课程大纲时做手脚,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抽出,把明末以来的中国史变成外国史。岛内有识之士责问道,“与中国划清界线,我们是凭空窜出来的?”(高中学生许华城语)有的斥责这种做法“荒谬”,是“司马昭之心,其恶昭然”,“更加令人痛心发指”(研究生罗育榕语)。

本书引用的古今中外著作246种,220位学者发表在论文集、学术研讨会和66种期刊中的论文252篇,以及16种报纸的多篇报道。书末列有“参考书目”。论文、报道已在相关页做脚注,参考书目中谨列作者姓名、期刊名称,以示敬意。注释以章为单位,第一次全注,以后为简注。如:著作,[日本]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译:《台湾考古学民族学概观》第115页,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5年。简作:鹿野著、宋译,1955:115。冒号后的115表示引文所在页码。论文,连照美:《台南县菜寮溪的人类化石》,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42期,1981年。简作:连照美,1981。或仅注书名、页码或篇名。

海峡两岸考古界使用的学术用语不同,如大陆称“贝丘”,台湾称“贝冢”;大陆称“砍砸器”,台湾称“砍器”等。行文中,前者直接写作“贝丘”,后者有的写作“砍(砸)器”,特此说明。

          著者

          2004年1月8日

后记

本课题得到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领导、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领导和九州出版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在搜集资料,并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对写作提纲的意见时,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馆长欧潭生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邓孔昭研究员,分别联系福州或厦门大学的学者、专家进行座谈,各位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陈孔立教授、杨彦杰研究员因公务繁忙,不能参加座谈,仍拨冗以书面文字赐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福建省台办、漳州市台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图书馆或阅览室、资料室提供了方便;惠赠大作或提供相关资料的各界朋友有(以姓氏笔划为序,下同):王振镛,王震中,邓孔昭,石奕龙,闫学诗,祁庆富,任一飞,朱在宪,谷文双,李绍明,李德山,吴春明,杨彦杰,林华东,欧潭生,周跃红,张义兵,张维华,孟宪范,陈立群,俞为洁,郭志超,徐晓望,喻权中,蒋炳钊和霍巍。

这个课题涉及到台湾的考古资料,尤其是20世纪的发掘报告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台湾学术界的朋友给予帮助。他们是:郑梓,林满红,林修澈,张中复、詹素娟伉俪,赵庆芬,郭先盛,萧衡倩,潘朝阳,臧振华、邓淑苹伉俪,以及“中国大陆研究会”的先生。笔者要特别感谢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主任张中复先生和詹素娟博士。二位对于我提请帮助查找的资料,总是想方设法提供。有的购于书店,有的取之家藏,有的从图书馆借来复印并装订成册,前后5次用航空邮件寄来,破费颇多,其情其谊,感人至深。

没有上述各位的鼎力支持,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课题研究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稿自2003年春节后动笔,经历了“非典”时期、三伏天,直到冬季脱稿。2004年春节后又对书稿作了几次修订。

2005年6月下旬,因改版式,又对书稿作了校对。时值入伏前后,高温难耐。费时月余,通读一遍,订正了若干讹误。但诚如古人言,校勘如秋风扫落叶,扫了又有。故不敢妄言再没有错漏了。期待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著者

        2005年7月29日晨

        于翠微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