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书,一本记录着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
本书用具体的、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围绕着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实际动手进行探究。那些看来十分不易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学生在愉快的、充满好奇的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做中学”的过程。没有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但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严格的实验步骤以及集中对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之间联系的反复强调。在愉快的“做中学”过程中,不是忽略了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以便能“举一反三”。这些,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都会有重要的启示。同学们也会从阅读这本书中受益,了解到科学是那么的有趣,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是一份异乎寻常的资料,是奇迹般地在地窖里被发现的。它记录了居里夫人在1907年给她女儿伊雷娜和她的同事的孩子们上基础物理课的情景。
这些课程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伊莎贝尔·夏瓦娜的亲笔记录,本书将其全文照搬。
居里夫人亲自给一群十几岁孩子设计了这些课程。课程建立在提问和实验的基础上,清晰透彻、富有创意、很有趣味。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课程还是那么鲜活和贴切,仍吸引家长、教师以及关心教育人士的兴趣。
第三课 水是如何到达水龙头的
居里夫人在她的实验室讲的物理课笔记。听课人:让和安德烈·朗日万、阿林、弗朗西斯·佩兰、伊雷娜·居里、皮埃尔·埃蒂安、马蒂约·阿达马、保罗·马戈鲁
——1907年2月10日
居里夫人就气压计向孩子们提问,并教他们自己做气压计。她将水银装入玻璃管中,用拇指堵住,然后倒过来。我们看到水银中进了一些空气。居里夫人使一个大气泡移动,吞掉一些小气泡。她用一些水银让气泡动起来,然后将玻璃管放到装有水银的容器上方,移开堵住玻璃管的手指,水银沉人玻璃管中。我们用尺子量一下水银停留在玻璃管中的高度,是75厘米。
“是什么顶住了管中的水银呢?”
“是大气压。”
“当管中有空气时,是空气压力大还是大气压压力大呢?”
阿林·佩兰解释说是大气压,因为,大气压等于空气的压力加上立起来的水银柱。
“只要向下,那么,我们能不能加大管中空气的压力呢?”
“只要向下压管子就可以了。”
当把管子向下压时,就压缩了空气:水银柱变短了,因为上面的空气压力更大。
“这时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降至和容器中的水银同样的高度,这意味着玻璃管中的空气压力和大气压一样大。要使空气压力大于大气压,就要进一步压下玻璃管,直到管中的水银柱低于容器中的水银。”
“下面是一根有两个分支的管子,我将水银倒入管子里,水银到达管子两侧分支的高度是一样的。这是大气压作用于水银上方的结果。如果我吹一边,并很快将这边堵住,这边的水银就下降一些。因为,我吹的时候压进了空气,比只有大气压的另一边的压力要更大些。如果我们不是吹而是吸的话,哪一边的水银会升高呢?”
“是吸的这边。”
“不错,在吸的时候,空气被抽出,压力就变小了。”
马德堡半球
“下面做一个很有趣的实验,这是一个铜球,打开后是两个半球。合上后就像一个盒子。你们看,把它打开很容易。通过一个半球上的开关,我用水力抽气泵把球中的空气抽净。现在你们试着分开两个半球。两半球结合很紧,谁也打不开了。因为外面的空气使劲挤压着半球。我转动开关,放进空气,两个半球就毫不费力地打开了。”
将水输送到家里
“这是一个蓄水罐,用一根管子与一个盆相连在一起(见图63页图)。如果盆比蓄水罐高,就接不到水。如果蓄水罐高,水就通过管子流到盆里了。水就是这样输送到家里的。比房子高的蓄水池里的水通过管子输送到房子里。如果庄宅是7层楼高的,蓄水池就要高过7层楼。”
住在玫瑰泉的让·朗日万家的自来水来自罗宾逊山坡上的蓄水池。而伊雷娜和阿林住在克雷曼大道,他们家的自来水则来自蒙苏里公园附近的一个大蓄水池。
“那么,水又是怎样进入大蓄水池呢?可以用管子把山泉引入;但是如果取的是比蓄水池低的河流里的水,就要用水泵了(引水的管子是铅管)。”
活塞式水泵
“泵是由泵体、在这个泵体中滑动的活塞、一根吸水管和一根压力管组成。吸水管的作用是从井里向上吸水。活塞提起,造成真空,水受到大气压的推动升人吸水管并打开进水阀门(一个钢球),然后进入泵体。活塞在下降时推压进水阀门上的水,阀门关闭。这时,水不得不流入压力管。水推开出水阀门流入蓄水池。泵水时的动作就是提起和压下活塞。”
P59-P64
中文版序
我们很多人都熟悉居里夫人的事迹,会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谈到她对科学的贡献,她崇高的人品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大概不是很多人了解她对科学教育的观点和曾经有的一段亲自从事儿童科学教育的经历。
虽然近十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不止一次地要到巴黎去,但是直到去年,我才得知巴黎有一个居里夫人的博物馆。得知以后,立即就去参观了。居里夫人的博物馆不大,就是一座小楼,它也是居里夫人最后进行研究工作的实验室。我到居里夫人博物馆参观时,刚好遇到了一群儿童,他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参观,一边在写一张问卷上的问题答案,进行着探究式的学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我对儿童的学习饶有兴趣,主动向我推荐了这本新出版的有关居里夫人教学活动的书,一本记录着在一个世纪以前,一位科学巨人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我立即感到这是一本值得向国内推荐出版的书。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经过译者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的赞助下,这本书正式出版了。
我想我们的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用具体的、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围绕着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实际动手进行探究。那些看来十分不易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学生在愉快的、充满好奇的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做中学”的过程。没有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但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严格的实验步骤以及集中对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之间联系的反复强调。在愉快的“做中学”过程中,不是忽略了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以便能“举一反三”。这些,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都会有重要的启示。同学们也会从阅读这本书中受益,了解到科学是那么的有趣,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连居里夫人都有时间关心儿童的成长,亲自进行儿童科学教育。那么,在今天,在我们面临知识社会即将到来,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挑战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儿童科学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事业,看成是我们理应进行的工作。应认识到,我们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韦钰
2006年11月
于北京
独一无二的经历
阿达马、朗日万、佩兰、居里,这些孩子通过这些物理课,体验了独一无二的一段经历。说独一无二,当然有着玛丽·居里这样杰出的人物担任教师的理由,当时,她已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说独一无二,还因为在这个世纪初的教学中,还没有任何同龄的孩子可享受到这样的物理课。
当那时的公立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不像现在是连续的,而是平行的:初级教育,是面向绝大多数民众孩子的小学,学龄至13岁;中级教育从6年级开始到中学毕业,上中学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能够上到巴黎大学的孩子只占接受了中级教育的同龄孩子的4%—5%。中级教育是付费的,直到高中毕业会考,当时主要是男孩子,直到20世纪20年代,女孩子才有幸上学。
在玛丽·居里教这些物理课时,男子接受中学教育的情况正处在大变革时期,这是在1902年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建立一种现代的课程体系,从初中6年级起,在各种教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程外,要强化科学课的地位,其课时要与传统课程相当。这些培养精英的科学课程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是一种挑战,引发了以后几十年一系列的改革。在19世纪80年代年初,于勒·费里取消了高中小班的拉丁语学习,以进行应用科学的基础教学,并从6年级起建立了以描述为主的物理教学。但这种教学在传统的精英教育中未能持续下去。接下来对传统的中学教育进行的改革是在6年级和5年级引入自然科学课,但把其他的科学课推迟到高中毕业班,当时称之为“哲学班”。哲学班的学生接受初始的物理课教育,这些课是听写式的、纯理论的一言堂教学。只有那些现代的、不甚知名的中学的学生才接触到科学课。自然科学课在6年级和5年级上,到3年级时加上物理课。
在1902年改革后进人高中的那些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已无缘上物理课了。如果他们是沿袭传统的路子上到大学,包括理科大学,那他们直到中学也没有上过物理课。但他们有可能得益于1902年进行的重大改革,上学生的实践课,这些实践课必须贯穿于整个科学教育中。然而,如果他们是遵循现代的教学体系,那么,在4年级时可有2小时的物理课。根据1902年的教育指南的说法,这一课程是非常基础、很实用的,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这些实验通常使用一些日常物品来做。
在本书中公开玛丽·居里所讲课程的目的,就是了解传统的物理课启蒙的内容。1902年4年级B班(现代部分)课程大纲其实已涉及了重力,首先是力的基本概念、垂直、重心等本书中没有讲到的内容;然后是重量、称重、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相对密度等初级课程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液体和气体的平衡,包括城市供水等,这些在玛丽·居里的课程中都讲到了,但是她没有讲其他的一些应用,如升降机或锅炉试验。
虽然说居里夫人选择的教学理念没有独特之处,但她对这一年龄层的孩子所施行的教学方法则是独出心裁的。在中等教育阶段,让孩子上实践课,这是1902年改革后才开始的事情,也只是到中学才传播开。
那么,初小或高小达到什么程度呢?物理和自然课列入了计划,但教学理念只是经验之谈。不过,这一面对大众阶层的教学导向很明确:科学要注重其实际应用性,而非其原理。就这点来说,玛丽·居里所教授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还是超乎寻常的。
埃莱娜·吉斯伯特(Helene Gispert)
科学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