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史说戏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来新夏//马铁汉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经典,因其固有的历史元素,它们在满足人们戏剧欣赏需求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然而,在合理的艺术加工之外,附会,误读,曲解历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需要将史事记载和戏剧中情节加以阐解、分辨,以更益于戏剧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播。本书的旨趣正在于此。

国粹名剧、梨园掌故,娓娓而谈;史料记载,故事脉络,详加考诠。历史与戏剧,真实与虚伪,为您一一呈现。

内容推荐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亡人之国必先亡人之史。中国之所以历经多难而仍能巍然屹立者,有一条长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条历史长河是怎样流淌下来的呢?一是中国有一套自黄帝延续至清末,只有重复而无中断的二十六史,但是这样一套通贯古今的大书,难以要求国人都去阅读。所以有些积学之士,以其熟读史书的底蕴,把许多史事和人物咀嚼消化,加以故事化、情节化、通俗化,改写成演义。

目录

伐子都

孟姜女

赵氏孤儿

桑园会

文昭关

刺王僚

哭秦廷

将相和

赠绨袍

宇宙锋

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别姬

苏武牧羊

王昭君

捉放曹

吕布与貂蝉

白门楼

击鼓骂曹

千里走单骑

古城会

战宛城

长坂坡

群英会

龙凤呈祥

芦花荡

卧龙吊孝

两将军

单刀会

逍遥津

定军山

刮骨疗毒

走麦城

连营寨

空城计

除三害

秦琼卖马

汾河湾

贵妃醉酒

红娘

断桥

贺后骂殿

李陵碑

清官册

三岔口

辕门斩子

洪羊洞

铡美案

苏小妹

抗金兵

岳母刺字

九江口

十五贯

杜十娘

法门寺

四进士

打严嵩

海瑞上疏

金玉奴

玉堂舂

龙凤阁

锁麟囊

盗御马

试读章节

伐子都

《伐子都》(早年曾叫《罚子都》)是一出长靠武生戏。描写春秋时郑国为了抵御卫南王的进犯,在选派元帅时,规定必须能举起一杆大旗和拉动一辆铁车才算称职。颍考叔与公孙阏(音饿,即子都)比武,结果颍考叔举起了大旗,又拉动了铁车,遂拜为元帅,子都为副帅,同赴沙场。以上为头本《伐子都》。

在战场上,子都的战马被卫南王打伤,幸亏颍考叔及时来救,并给子都换了战马,使其转危为安。子都却知恩不报,反而愈加嫉恨。他趁颍考叔打退卫南王时,竟暗放冷箭将颍考叔射死,贪天之功为己有。在班师回朝的中途,颍考叔的鬼魂前来索命,子都吓得魂不附体,不时地从马上摔下来,狼狈不堪。在郑庄公举行的庆功宴上,人们问起颍考叔,子都精神恍惚,语无伦次,如坐针毡,不知所措,最后爬上了“龙书案”,吐露真情后,从高空栽下一命呜呼。以上为二本《伐子都》。

一般演出二本《伐子都》较多,如加上“举旗拉车”则为头、二本《伐子都》,算是有头有尾。此剧有难度较高的武功技巧,故在长靠武生戏中颇具特色。

建国后,这出戏经过改革,去掉了鬼魂索命,改为子都做了坏事心神不定,疑神疑鬼而精神失常,保留了原有的翻、打、扑、跌等艺术技巧。

子都与颍考叔争帅的史实见于《左传》鲁隐公十一年:郑庄公即位后,准备攻打许国,在太宫祖庙颁发武器及战车。郑国大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以走,子都拔棘(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从这段文字可知:这次战役不是抵御卫国,而是攻打许国;“争车”是争抢兵车,以用于作战,并非比武性质的角力。

子都暗害颍考叔是在秋天。郑伯出兵包围了许城,战斗打响后,“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同麾而呼日:‘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入卫”。司见,攻城时,颍考叔高举蝥弧大旗冲锋在前。这可能就是戏里“举旗”的出处,不过,“举旗”是用来冲锋陷阵,也不是比武性质的角力。又子都暗放冷箭是在颍考叔冲向城垣时,颍考叔中箭后,一头栽下,摔死在城前。郑国大夫瑕叔盈前赴后继,再次举起蝥弧大旗,呼喊着冲上了城楼,攻破了许国,迫使许庄公逃往卫国。但这里并没有什么“卫南王”。

那么,子都干了这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是否像戏里所说的被颍考叔的鬼魂捉去了?没有。是否患了神经错乱摔死了?也没有。而是因为子都貌美,平时深得郑庄公的宠信,所以郑庄公明明知道子都干了一桩伤天害理之事,却佯装不晓。由于众怒难平,于是“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就是说郑庄公仅仅在用猪、狗、鸡祭祀时,不指名地对射杀颍考叔的凶手进行了一番诅咒,演出了一幕“掩耳盗铃”的丑剧。因而《左传》评日:“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文中“及邪”者系指大臣不和,于战阵中射杀先登者。对于干这种卑劣行径的小人,仅仅进行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子都害人后,既没有“活见鬼”,也没有“神经错乱”,而是在郑庄公的庇护下,逍遥法外了。

我们再来看看颍考叔其人如何?颍考叔除膂力过人,作战勇敢外,且为人忠厚,孝敬父母。他的品德曾感动了郑庄公,并排解了一场王室纠纷。原来,郑庄公有个胞弟叫段,母亲武姜偏爱其弟。庄公继位后,封段于京。段在京整修武备,并与其母武姜密谋,里应外合袭击庄公。事被庄公得知,遂命人伐京,京人亦反,段落荒而逃。庄公获胜后将其母武姜迁至城颍,并宣布“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庄公说罢,又有些后悔。一次,召见颍考叔时,赏赐了一些食品,颍考叔留出一部分准备给母亲带回。庄公感慨地说:“我也很想母亲,但无法相见了。”考叔问了原委说:“可命人掘地挖土,即可‘黄泉’相会。”庄公照计而行,遂母子相会。这段“掘地见母”的故事在《左传》隐公元年及《史记·郑世家》中都有记载。《左传》评日:“颍考叔纯考也,爱其母,施(延)及庄公。”颍考叔与子都一个忠厚善良,一个阴险毒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所谓《伐子都》,即对子都进行“讨伐”。从剧名上可以看出剧作者的爱憎,也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要求。观众不但看到了子都的罪恶,而且要看到他的结果。剧作者和表演者正是按照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在“班师”和“金殿”两场戏里,安排了一系列的表演技巧,来表现子都失魂落魄、狼狈不堪的丑态。观众一方面欣赏演员的武功,另一方面对剧中人(子都)恨之入骨,看他活活“摔”死才解气哩!

《伐子都》早年曾为武旦应工戏,老十三旦(侯俊山)即擅演此剧。后来由武生应工者亦不乏其人,如李盛斌、黄元庆、姜铁麟、钱浩梁等。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风雷京剧团青年演员于荣光扮演的公孙子都,以勇猛、矫健见长。他在表演中运用的翻、摔、扑、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跟头”技艺,起范儿高,落地稳,富有造型美,能准确地揭示子都的丑恶灵魂。“班师还朝”一场中的“趟马”,把戏推向了高潮。为了表现子都惊魂落马、神情恍惚的变态心理,于荣光在大靠、雉鸡翎、厚底靴全副武装的情况下,先后“走”出了“肘棒子”、“虎跳前扑”、“踺子倒扎虎”、“跑马锞子”等高难动作,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展示得淋漓尽致。在“金殿贺功”一场中,为了刻画子都面对郑庄公如醉如痴的神态,他在桌、椅上,分别用了“窜扑虎”、“砍身儿”等一连串的武功技巧,动作娴熟,熨帖自然。最后子都爬上了“龙书案”,于荣光足蹬厚底靴,一个“台漫”(侧空翻)自三张桌的高度从空而降。他身轻如燕,落地稳健,接下来一个“倒扎虎”转体一百八十度,当众“摔死”,表演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马铁汉)P1-4

序言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亡人之国必先亡人之史。中国之所以历经多难而仍能巍然屹立者,有一条长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条历史长河是怎样流淌下来的呢?一是中国有一套自黄帝延续至清末,只有重复而无中断的二十六史,但是这样一套通贯古今的大书,难以要求国人都去阅读。所以有些积学之士,以其熟读史书的底蕴,把许多史事和人物咀嚼消化,加以故事化、情节化、通俗化,改写成演义。如《三国演义》是写汉、晋之间魏、蜀、吴三国九十六年的人与事,是一部演义。通常论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那就是说有七成历史真实。又如蔡东藩先生以毕生精力所写的巨作《历朝通俗演义》,近百年来普及于万民之中,成为一般民众的良好历史读物。另一条渠道就是通过戏剧和影视传播历史知识。因为读史书和演义,终究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有较充裕时间,因此这一渠道对传播历史知识将更为重要。当前影视虽有号称历史剧者,但往往先打埋伏,自称为“戏说”,甚至公然打上“不是历史”的大印,荒唐滑稽,姑置不论。即以戏剧而言,如京剧中的三国戏是历史剧的大宗。他大多据史书和《三国演义》而来,有相当多历史内容的含量。如《长坂坡》就本于《三国演义》的四十一回后半和四十二回前半;《群英会》就本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四十八回。三国剧中有很多以历史事实作根据的,但很少区分虚与实的问题。所以二十多年前,我曾和几位年轻的同学,共同合写过一本题名为《谈史说戏》的书,其中写了不少三国戏与三国史事区分的小文,将史事的记载和戏中的情节,条分缕析,把几实几虚拆兑清楚。如《群英会》中的《祭风》是虚构的情节,而“草船借箭”则是由裴注《三国志·孙权传》所引《魏略》所记“木船借箭”故事演化而来。

近年,《三国演义》电视剧上映后,也引起一些人对历史真实的探问,有些人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些人对电视剧中的历史内容,似懂非懂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想要寻根问底。其中也确实有些值得阐释的地方。所以我和铁汉曾有过一种增订修补《谈史说戏》的想法。因为我们除了习史以外,对京剧也情有独钟。我在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曾写过一出反映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火烧望海楼》京剧剧本,由厉慧良主演,在津上演月余,上座一直不衰,后入京参演,获文化部优秀作品二等奖。而铁汉不仅写过《三探圆明园))等剧,上演后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喜爱,而且在读大学时期即能粉墨登场,并以一生献身于戏剧事业。当年参与写书的人,如今大多数人都在七十岁左右,其中姜纬堂已在几年前逝世,我则已年逾八秩。由于各自忙各自的事,此事一直延误放置下来。今年春天,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责编吴金彪主动来电话,与我商量《谈史说戏》增订本的问题。我和铁汉一合计,认为此举很有意义。即由铁汉知会其他几人,大家均无异义。于是,我和铁汉开始增删修订,仅将剧目作了适当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未作大幅度的改动。又敦请美术家邓元昌先生手绘插图,以为本书增色。本书历时数月完稿,即交出版社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期望。我们诚挚地期待,有后来者能继续进行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让读者更多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尽量避免被误导。是为之序!

来新夏

2006年6月写于南开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