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从容的父母》是华大集团CEO尹烨写给每位父母的家教书,站在生命科学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能帮助父母理解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
尹烨认为家教难题应先从缓解父母的焦虑入手。每个孩子都是生命的馈赠,是父母基因博弈后诞生的奇迹。每位父母都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此生极大概率就是个平凡人,但平凡的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热爱又擅长的领域里做到“平而不凡”。全书展现了一位生命科学研究者的自然育儿观,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长是他们唯一的目的。父母与其去拔苗助长,不如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从容的父母(精) |
分类 | |
作者 | 尹烨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做从容的父母》是华大集团CEO尹烨写给每位父母的家教书,站在生命科学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能帮助父母理解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 尹烨认为家教难题应先从缓解父母的焦虑入手。每个孩子都是生命的馈赠,是父母基因博弈后诞生的奇迹。每位父母都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此生极大概率就是个平凡人,但平凡的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热爱又擅长的领域里做到“平而不凡”。全书展现了一位生命科学研究者的自然育儿观,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长是他们唯一的目的。父母与其去拔苗助长,不如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 尹烨,华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 曾主持、参与近百个国际基因组合作项目,是“非典”和“新冠”科研攻关主要参与者,在《自然》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含合著)。发起并支持狒狒/山魈基因组、大豆回家、生命周期表、狂犬病科研等公益计划。 他主张将科技力量与人性光辉结合,带领团队组织科技援藏,先后成立“华基金”“光基金”等公益基金。 他认为,科普即公益。他是“天方烨谈”基因电台和“尹哥聊基因”公众号的主创,也是科普圈、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颇受欢迎的“名嘴”,更是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让生命科学走向流行的带头人。 目录 第一章 孩子岂是工具 成长才是目的 1.1 生命科学要求教育把人本身当作目的 1.2 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长是他们唯一的目的 1.3 童年安全感的建立影响孩子的一生 1.4 让孩子知道家很安全,他很有用 1.5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切都要反求诸己 第二章 好奇成就兴趣 事事皆可学习 2.1 童年培养一生的兴趣 2.2 兴趣指引人生的方向 2.3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讨论 2.4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该学的 2.5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6 在年轻时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2.7 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第三章 万事莫要攀比 育儿必先育己 3.1 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准备 3.2 父母都需要进行再教育 3.3 为什么父母会永不知足 3.4 幸福童年的根本在于亲子交流 3.5 将孩子看作独立的生命个体 3.6 孩子的个性并无好坏之分 第四章 身教胜于言传 童年治愈一生 4.1 孩子应该养成的三个好习惯 4.2 管理孩子情绪的重点是让他们共情 4.3 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三百本藏书 4.4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4.5 让孩子相信世界是可被认知的 4.6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第五章 重视科技创新 呼唤多元教育 5.1 文化自信与文脉传承 5.2 科技是未来教育的重心 5.3 我们时代所呼唤的教育 5.4 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序言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 混得还不错”,首先得感 谢父母。因为谈起教育, 我基本上没啥发言权,至 少我的父母会比我更有说 服力。我爸从小带我讲相 声,我嘴皮子就溜起来了 ;我妈从小带我背古诗文 ,我记忆力就逐渐增强了 ;我爸教我写稿,我写东 西就慢慢有了感觉;我妈 天天带我上山抓蚂蚱,我 就喜欢上了生命,最终走 上生命科学的道路。 研究了二十多年基因 的我,没有任何一个学位 和证书是和教育相关的, 而唯一稍有的实践——对 大女儿的“陪伴”,在世俗 的评价标准里,不到十一 岁的她成绩也仅是中等。 要知道每个人成为父母之 时,最先能延续的当然是 他小时候的印记,比如最 熟悉的儿歌。故当我成为 父亲,教育起自己的女儿 时,也如法炮制着“文脉 的传承”,带她背古诗, 讲相声,夜观生物,去历 史名胜之地,游各大博物 馆,用实践而不是死记硬 背的方式教给她知识。当 然,这丝毫不影响我做好 了她很有可能只会成为一 个普通人的准备。我最终 所希望的就是她对世界有 好奇,对自己能自洽,这 就够了。 我也经常会想,按照 我父母的培养方式,就能 再造一个“尹烨”吗?答案 显然是不能。且不说过程 中有太多偶然因素,而是 她也根本没必要成为我。 教育是主观的,没有 统一答案,这本书仅代表 我的一家之言。 虽然对教育并不专业 ,但我深刻意识到,面对 这个日趋焦虑的社会,父 母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 实际上,自古以来, 人类的教育方法一直在迭 代,始终在根据社会的需 要和科技的发展而演进。 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非常 严格,以军事训练为核心 内容,但不重视发展人的 智慧和才能;雅典讨论式 的教育非常开明,但是通 常比较有限;此后学徒制 的教育方式虽然注重德育 ,但往往因为门户观念制 约而不够大气,且师傅的 能力和教育方式往往就成 了徒弟的天花板;“铁血 丞相”俾斯麦开启的义务 教育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 成功的,但千篇一律的通 用型人才培养已远远跟不 上如今的形势;后续人们 又把科学理解为“分科的 学问”,将高等教育折腾 得“四分五裂”后,现在又 开始重新提倡“跨界融合” ……当下提到教育,最热 的词莫过于“双减”,可相 当比例的家庭却越来越焦 虑。 “慕课”(即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为大型开放 式网络课程,其实是个不 错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弥 补了教育普及化的鸿沟, 特别是对欠发达的区域而 言。但任何科技皆是双刃 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 爆发以来,各种网课日趋 普及,孩子们很难进行师 生之间目光的交流,与此 同时很多家庭在若干个社 交平台群里交换着彼此的 焦虑。相当比例的父母总 爱拿孩子们比来比去,学 习好了要求有特长,特长 够了要求会为人处世。这 就是影院效应,第一排的 人站起来了,第二排的人 也必须站起来,即便你不 焦虑也会被别人带着焦虑 ,全民就这样进入集体教 育焦虑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 卷一代”,我很担心卷一 代长大后,会不会继续因 为攀比不如意,进而培育 “卷二代”。毁了下一代的 ,往往就是上一代。 更让我担心的是,无 论求学期间你有什么梦想 、会什么特长,到了社会 后大家往往会用钱、权来 衡量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 。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目 标,就是让孩子上好大学 ,找好工作,挣很多钱, 然后再让下一代继续上好 大学,找好工作,挣更多 的钱,陷入无解的循环之 中。这背后当然是社会问 题的缩影,然而光抱怨没 用,特别是当老龄化和少 子化的趋势叠加之时,我 们要一起想办法破局,重 点就要从破解焦虑入手。 家长对孩子焦虑,其 本质上是一种“我执”,但 实际上,家长应该“执我” 。如果不能做到静待花开 ,也绝不应该拔苗助长。 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就 是寄希望于让下一代人来 弥补上一代人的遗憾,这 对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师,故教育方式的进步首 先要从改变父母的内心开 始。父母要先平和下来, 不断地去汲取知识,然后 把焦虑转化成确定性的行 动,一点一滴去实现。 一开始我们认为,改 变所有事情就会幸福,到 后来会发现,改变自己才 是幸福的开端。或者说,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 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才 有可能变好。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 输,而是用一颗心灵去影 响另一颗心灵。如果你希 望孩子爱看书,得先自己 爱看书。如果父母经常看 书,孩子就会认为看书是 生活的一部分,他自然会 尝试去看书;如果你希望 孩子懂音乐,那就让他从 小沐浴在音乐的氛围下, 他自然就会去了解乐理。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 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啡 肽驱动性。孩子是上天给 父母的礼物,但很长一段 时间都是一个“盲盒”。父 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发现他 的驱动性,而不是一味要 求孩子走某条刻意规划的 道路。 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 孩子极大概率就是个普通 人——正如我们自身一样 。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