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 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防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潮与新潮(插图珍藏本蒋梦麟回忆录)/名人回忆录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梦麟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 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防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内容推荐 阅读本书之理由: 作者、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或许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寻找存身之路。 这个主题现在并没有“过去”,因而蒋民的思想就依然有它的时代意义,蒋氏在《新潮》中谈到中国文化的未来,认为中国人并不都是守旧的,而是一同很愿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他认为愿意向外国学习,正是中华民族长久存在的原因。“中闷吸收了外国文化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融合,就成了中国文化了”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熟悉西学或不熟悉西学的读者,正留学阿方或将留学西方的学子,西学东渐史的研究家,大学生或大学校长,所有愿意读书或不愿读书的人…… 《西湖》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1945),受到美国学术界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12年之后,他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1957),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在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沙漠”里,这部书被当时的年轻人视为“人生教科书”。 作者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的身份,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7年,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抗战后期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目录 西 潮 序言 英文版序 丹麦文译者序 前言 边城昆明 第一部 清朝末年 第一章 西风东渐 第二章 乡村生活 第三章 童年教育 第四章 家庭影响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六章 继续就学 第七章 参加郡试 第八章 西化运动 第二部 留美时期 第九章 负笈西行 第十章 美国华埠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 第三部 民国初年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 第四部 国家统一 第十七章 宪政的试验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 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 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 第二十一章 陋规制度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第六部 抗战时期 第二十五章 东北与朝鲜 第二十六章 战云密布 第二十七章 抗战初期 第二十八章 战时的长沙 第二十九章 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 第三十章 大学逃难 第三十一章 战时之昆明 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第三十二章 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 第三十三章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 第三十四章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 新 潮 引言 第一章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改革方案的施行 第三章 土地问题 第四章 大后方的民众生活 第五章 中国文化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 蔡先生不朽 学术自由之精神 宽宏大度之精神 安贫乐道之精神 科学求真之精神 追忆中山先生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 ——他是我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 忆孟真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为纪念五四与文艺节而作 一、北京大学与学术自由 二、鲁迅兄弟 三、绍兴师爷与《阿Q正传》 四、胡适之先生与白话文运动 五、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六、陈独秀的最后主张 七、西欧个性主义思想的引进 八、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九、台湾文艺界继承了西欧思想的遗产 十、台湾中国文艺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 《西潮》与《新潮》 ——有关蒋梦麟先生撰写《新潮》的两封信(刘绍唐) 评介《西潮》(王德昭) 推荐人的话(沈君山) 从《西潮》看蒋梦麟先生的思想(傅佩荣) 《西潮》的史料价值(张玉法) 蒋梦麟《西潮》考释举例(吴相湘) 试读章节 在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学校,只有家塾。男孩子在家塾里准备功课应付科举或者学点实用的知识以便经商,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一道上学,要读书就得另请先生,穷苦人家的子弟请不起先生,因此也就注定了文盲的命运。 一位先生通常教数十位学生,都是分别教授的。家塾里没有黑板,也不分班级。先生从清晨到薄暮都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学生们自然也就不敢乱蹦乱跳。那时候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冬天白昼比较短。天黑后我们就点起菜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念书,时问是靠日晷来计算的。碰到阴天或下雨,那就只好乱猜了。猜错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好在书是个别教授的,猜错个把钟头也无所谓。 我在六岁时进家塾,一般小孩子差不多都在这个年岁“启蒙”的。事实上我那时才五岁零一个月的样子,因为照我家乡的算法,一个人生下来就算一岁了。家塾里的书桌太高,我的椅子下面必须垫上一个木架子之后才够得上书桌,因此我坐到椅子上时,两只脚总是悬空的。 我最先念的书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字,而且是押韵的,因此小孩子记起来比较容易。事隔六十多年,我现在还能背出一大半,开头几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善论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教育原理的出发点,这种看法曾对18世纪的大光明时代的法国学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现在已经懂得什么叫“性本善”,在当时却真莫名其妙。 我恨透了家塾里的生活。有一天,我乘先生不注意我的时候,偷偷地爬下椅子,像一只挣脱锁链的小狗,一溜烟逃回家中,躲到母亲的怀里。 母亲自然很感意外,但是她只是很慈祥地问我:“你怎么跑回家来了,孩子?”P37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这里面所包涵的晶莹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得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得来。 读这本书好像是泛舟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一重一重世间的层峦叠嶂激湍奔涛,都在我们民族和个人的生命中经过。而且这段时间乃是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时代的新序幕,举凡人类中各个集团的冲突,乃至东西文化的磨荡,都集中在这风云际会。 时代的转变愈快,被人们忽略的史实愈多。若当时的人不予以记载,则后起的人更无从知道,无从了解。这种忽略和遗忘都是人类很大的损失,因为在不断的历史的过程中间,以往的经验,正是后来的教训。 了解这种意义,才能认识蒋梦麟先生这本书所蕴藏的价值。他生长在这极不平凡时代已经过了七十年了。他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其所反映的决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西湖》这本书里面每一片段都含有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古人所谓“小中见大”正可于此中求之。其将东西文化相提并论之处,尤其可以发人深省。著者好举平凡的故事,间杂以微妙而不伤人的讽刺,真使我们感到一股敦厚淳朴的风味。这种风味在当今是不容易尝到的了。至于其中的妙语妙喻,不断的流露,正像珍珠泉的泉水,有如粒粒的明珠,连串地喷了上来。 这本书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著者讲这个极不平凡时代的事实,而以极平易近人的口吻写出来,这正像孟邻先生做人处世的态度。若不是具备高度文化的修养,真是望尘莫及的。我何敢序孟邻先生的大著。只能引王荆公两句诗以形容他的写作和生平。 诗云: “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 罗家伦 1959年12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