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献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20年,本书是他多年来积累的许多从教的论文和文稿。该书作为杏坛余事,既富发现,又多期待;既表达其执着文学之理念,又袒露其奖勖后学之心迹,颇可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经验和思想之路 |
分类 | |
作者 | 黄献国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献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20年,本书是他多年来积累的许多从教的论文和文稿。该书作为杏坛余事,既富发现,又多期待;既表达其执着文学之理念,又袒露其奖勖后学之心迹,颇可一读。 内容推荐 黄献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20年,本书是他多年来积累的许多从教的论文和文稿。 特色之一是“作家足迹考”。他带教过的学员,许多已经是著名作家的诸如:阎连科、徐贵祥、柳建伟、王久辛、石钟由、陈怀国、赵琪、邢军纪、庞泽云等。他们最初未成大名和在军艺文学系读书时他就为他们写过的评论文字,有许多就是他们最需要肯定和鼓励的时候,得到的第一篇评论。 特色之二是“文学期待的视野”。是为文学作为现代传媒母体,写过的一些评论文字,“序”与“跋”。 特色之三是“追问美与教育思想”。我他为军事文学创作心理学,写过的一些美学论文;以及从事军队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为军队的文化建设,现代教育理念,写下地依旧是留给未来的文字。 目录 序 发现与期待 上篇 心灵还乡:阎连科小说人格探视 用心灵感受战争并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王久辛长诗《艳戕》的审美意义 走出战争,走进人生 ——徐贵祥军旅小说漫评 从情感历程深处发现人 闭目超度:审美民间的两难境界 ——评赵琪的短篇佳作《琴师》 兵舍寻味的审美触觉 ——评石钟山的短篇小说《兵舍三味》 疏浚军旅日常生活之流 ——庞泽云军旅小说新视角漫谈 精神财富的拥有与发现 ——评《中国精神》 追寻美的足音 ——评黄恩诚架线兵系列短篇小说 回到小站:被生活遗忘的角落 审美交叉小径上的军旅人情 守望家园的歌唱 小说艺术的多重意味和空间创造 ——关于青年作家黄献国的长篇小说《灵性 俑》的对话 拨响军旅人情美的丝弦 《荒原》的陌生化效果 超越苦难:鼓乐世家的喜剧风格 与从童话中走出的女孩聊天 捕捉瞬间情绪,探索复杂的人生 ——浅析王家男近作的艺术追求 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意象 关于“西北军东征”的思考 征服世界屋脊的军人们 ——评报告文学《藏光》 关于小说困惑 散漫行走中的坚毅与壮美 ——评兰草的散文集《荒火》 中篇 一曲铿锵豪迈的英雄赞歌 ——评军艺实验话剧《我在天堂等你》 军事题材电视专题片的新收获 天梯人情皆可贵 ——评电视剧《天梯歌侣》 小品也做大文章 在古老的废墟上寻找未来 ——漫谈专题片《大黑碗的故事》 走进心灵的史诗 ——评电视专题片《雪山丰碑》 灾难类型片的可喜探索 军事文学视听话语的新语境 世纪开元逢春播 读一个年轻人的心路 遥寄陌生部落里的独行者 寻找经验与思想之路 ——序石龙诗歌自选集 爱惜那份纯真 ——深夜为薛晓康散文集作序 灿烂的记忆与奇思妙想 科学与人才的金字塔 走出书斋天地宽 药酒思潮之于文心 下篇 世界文学的心路探源 西方现代心理学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对文艺心理的探寻 心灵感受世界的审美动因 文学创作过程的心理形态 心灵与生命形式的词语化运动 数字化时代的文艺变革与部队文化建设 军队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模式的发展与现代性 后记 试读章节 疏浚军旅日常生活之流 ——庞泽云军旅小说新视角漫谈 两年前,庞泽云还在军艺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常到我这间斗室里来,有时聊文学,有时则是来讨一碗方便面。他总是喜欢在深夜光顾。夜深人静之时,两人一起吃方便面,于是便有了无话不说的亲近。聊文学,免不了要聊些人与事。我发现他对日常生活那一种超人的敏感与细腻,正是这位作家特有的一份气质。此前,庞泽云是不怎么写军旅小说的。他似乎更喜欢写四川家乡地界上的乡土人情,诸如获奖小说《夫妻粉》等篇什。我倒是觉得,他若把自己特有的气质运作在军旅小说上,会给军旅文学带来新风景的。这样,我俩便谈起了此前军旅小说创作上太多的意念化倾向,以至板结制式化和太少对于军旅日常生活开掘与疏浚的灵性。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还因为那时我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灵性俑》。他是我这部长篇新作的第一读者,也时常为我出些充满灵性的点子。此时,南线的局部战争已经停息下来,和平军旅向作家们走来,叫你不得不沉静下来思索并且面对它。人与武器之间的戏剧,未必只是靠着战争才会焕发出灵性。那些直线加方块的制式化日常生活,犹如被烤干的方便面——诱使饥饿的人迫不及待地要把它化开。我记得庞泽云说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要化,化出原汁原汤。”这便是最初的创作冲动。 去年,他的两部反映和平时期军旅生活的中篇小说《正绿色》(《当代》1990年第5期)和《奔袭》(《解放军文艺》1990年第9期)同时问世了。我捧读这两部小说,时时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军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说没有贯穿情节,通篇找不出一处戏剧化的人为痕迹,支撑小说全部构架的,是充满生活体验的俯拾皆是的艺术细节和心灵轨迹。叫我欣然感觉到小说并非是作出来的,而是从作者记忆的脉管里自然而舒服地流淌出来的。一切都是生活流动的结果,而不是戏剧性安排的结果——庞泽云不久前啃着鸡腿向我夸耀说:“这一套,只有深知兵情兵味儿才玩得转,不是在兵里泡过的人,是写不出神韵的。”他当过士兵、班长、排长、连长,至今也还是领导着百十号人的带兵人。占有生活是他独有的一份财富,疏浚军旅日常生活之源流,也就成了他为之笔耕的战略选择。 以前的军旅小说,常常把大悲大壮的生与死,作为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新时期以来,也出现过不少好作品。但是表现和平时期军旅生活的佳作却不多,特别是表现军旅日常生活的作品还很少见。作为构成军队庞大机体的基本“细胞”——士兵们那些平淡单调刻板制式化的日常生活,使得许多军旅作家望而生畏——表现和开掘日常生活,除去需要丰厚的生活底蕴而外,还需要具备更敏锐的眼光和更深厚的表现功力,庞泽云正是将他的艺术视角切进日常生活,用他浸透生活体验的笔力,获得了一种具有巨大张力和诱人神韵的艺术魅力,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出无处不在的灵气,使得那些逼真的细节有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舒服,意念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令人感到十分亲切的兵的生活形态舒缓自如地脱颖而出:小小班务会的制式化坐姿与程序;团小组长借谈心面授好兵“真经”;班长指挥赛歌败阵而归;班副的婚姻恋爱;班副退团后,团小组长的人选问题;“丫头”与女参谋爱的萌动等许多相互之间没有情节联系、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章,却又有着某种内在黏结的链条,被作者有机地串联起来。它完全有别于戏剧化小说的“情节链”——每个相互没有情节的因果关系的故事,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准确地把握士兵的心灵轨迹,从平凡呆板的军营生活里,开掘军人丰富而多彩的内心世界。每个故事,都有一颗鲜活的心灵在跳动,心灵与心灵的映射,就构成了潜藏于散在故事中充满生活体验的心灵链条。它贯穿、黏结、膨胀、弥漫成无处不在的内在张力,使平淡无奇的军旅日常生活真正进入了一种具有文学审美魅力的境界。 《正绿色》和《奔袭》这两部中篇小说最见特色的,是细节描写,与细节描写相呼应的则是心灵的映射。《奔袭》中的韩小义,是一个只差4分没有考上大学的“秀才”。“秀才”参军,第一回就遇上星期天演习“奔袭”:“他的背包捆得太松,走形,像个尖屁股背兜;大衣大头鞋也不利索,嘀哩当啷的”,8小时负重奔袭120里,班长才允许士兵们吃点压缩饼干打牙祭。韩小义对班长星期天“瞎折腾”发表了一番悖论,于是便遭到班长一番无情的“狂轰滥炸”——由此,作者在重负荷长距离的奔袭中,展开了韩小义与班长之间微妙而富有多重意味的心灵冲突。韩小义大谈现代战争的“理论”,引得班长反感和不快,于是便又有了1个半小时30里的急行军。韩小义的“自尊”被大强度的奔袭渐渐拉垮了。他掉了队,班长又叫两个老兵架着他跑。作者在这里再次将两颗心灵的冲突推向极致:一个恨铁不成钢,欲将其拉垮而后快;一个却在欲垮不肯欲强不达的极限境地中,完成人格自尊的内心价值和力量的升华。在向最后的山头冲击中,韩小义垮掉了,再也走不动了,被班长一顿臭骂,又惊人地从地上爬起身,以石破天惊的意志,第一个冲上山头,回身大骂班长“熊包”、“孬种”、“软蛋”。都以为班长要急眼,没想到班长却笑眯眯地冒出一句:“这鬼崽子,是个机枪兵了。”作者把具有时代感的人格的自尊,放在严格的军事生活中拷打和淬炼,放在蔑视乃至屈辱中去营造。在矛盾的两难境地和心灵冲突中,展示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那种艰辛、痛苦的心灵轨迹,就使得制式化军旅生活形态中的人具有多彩而感人的魂灵与性格。 日常生活,是表现军人性灵、情感的最自然最真实的一种状态。庞泽云说,那是一种军旅生活的“原生态”。在表现这种“原生态”的种种努力中,他所付出的最大努力,则是情感的投入。军队的特殊使命,铸就了和平时期军人的3种牺牲,即:个人牺牲、情感牺牲和命运牺牲。它们远不如血与火的壮烈与雄奇,却在平凡的磨砺和太多的淬炼中,默默地流淌绿色的年华。《正绿色》里,班长无时不想争先冒尖,为了“多争几个光荣传统”,他把自己的青春和胃囊都献给了水楼,最后默默地复员离去,竟不忍与同志们告别;小丁3张电影票买出一条“警戒线”,却酿成一桩只能埋入心底也不再申辩的“冤案”,只为不给班里“抹黑”;全班战士挖空心思卖尽气力志在夺取拉歌比赛第1名,雷鸣般的掌声换来的却是名落孙山——指导员的标准则是“弹上膛”,“刀闪亮”。莫大的不幸,换来的却是一班人“异常的平静”。如此等等,作者的深沉真切的生活体验,撷取日常生活中那些平淡无奇,却四处放射出军人们心灵中或激越、或沉默,或真诚、或扭曲,或直率、或诡黠的多重意味,对士兵们的种种牺牲寄予厚重的情感。读来,十分动人。小说深沉的情感投入,激起的层层波澜,使日常生活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无须讳言,庞泽云的这两部小说,我以为,最鲜明的毛病在于:作者过于精明地处处把握分寸,使人时时感觉到作者的笔端不够洒脱。也许,这过于苛求的责难,会叫作者有苦难言? 原载《文艺报》1991年4月20日 P33-37 序言 黄君献国,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训练部部长。部长之外,为作家、为学者、为教授,一身更兼三任焉。 其为作家,著述多多。少年从军,好读书、喜为文,略窥文学门径。适逢时任总政文化部长之大作家刘白羽倡办军艺文学系,乃于1984年,以青年创作才彦之资格,得入首期班深造,与李存葆、莫言等同班。入校两年间,经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擘划提调,该班学员屏气凝神,聆听上庠师宿传道,揣摩文坛大家精微,体味古今名著神妙,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滋心。黄君亦于是豁然开朗,文心自觉。所作长篇小说《灵性俑》、《炮兵家园》等,斐然成章,其描情摹态、状物叙事,心中灵想独辟,笔下奇语传神。另有戏剧、电影、电视剧多种,亦声名远播。 其为学者,术业专攻在创作心理之学。献国远绍近搜,研几探微。广见闻,深思索。以理论与实践互证,以学养与体验相生,故能别开生面,洞微得问,有专门著作面世。 其为教授,执弟子礼者众。唐韩昌黎名文《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献国军艺文学系毕业后,留校教授文学有年,白道个中甘苦,现身说法,尤为难能可贵。其所教学生中,颇有日后成气候、享盛名者。有若干已是当下名头响亮之大奖得主,仍拳拳感念曩昔黄教授于碌碌众伍中首推擢拔之恩。献国当时能悟稀赏独,要为衡文具眼,今日亦大可自慰。 黄君献国既为有成就之学者化作家,又为有创作才具之文学教授。本书作为杏坛余事,既富发现,又多期待;既表达其执着文学之理念,又袒露其奖勖后学之心迹,颇可一读。 2006年5月 后记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教20年,把自己教书的经历,以我20年间曾在《文艺报》、《当代》、《青年文学》、《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小说评论》、《诗潮》、《中国文化报》、 《解放军报》等20余家报刊发表过的评论和文艺理论的汇编文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这本《寻找经验与思想之路》的初衷了。当教员是一份崇高的职业,特别是在人才辈出的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军队文学艺术教育,是我毕生值得自豪的履历。从当学员开始,做教员,做文学系主任,又做学院机关教育行政领导工作,做研究生导师,积累了许多从教的论文和文稿,把它们编辑在一起,留给自己,也留给我终生挚爱的文学艺术教育事业,权作一个小小的“注脚”而己,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比之20年文学艺术事业日新月异的波澜大潮,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得吹嘘鼓噪,因为自己太渺小了,教书人就该是作注脚的先生。 “作家足迹考”,是我有幸带教过的学员,许多已经是著名作家的诸如:阎连科、徐贵祥、柳建伟、王久辛、石钟山、陈怀国、赵琪、邢军纪、庞泽云等。他们最初未成大名之时,在军艺文学系读书时留下过最初的文学“足迹”,我在那个时候为他们写过的评论文字,有许多大约就是他们最需要肯定和鼓励的时候、得到的第一篇评论。当他们成名以后,我再没有为他们写过任何评论了,我为自己曾给他们做过最初的“注脚”,而深感欣慰。 “文学期待的视野”,是我处于文艺变革时代,为文学作为现代传媒(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创作)母体,写过的一些评论文字。正如古今中外的“戏剧”,在经典的文学史中,是文学的分枝一样,未来的电视传媒的发展,必定会深刻影响文学,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传媒创作,是时代裹挟的必然,正如文学由书面传播向数字化立体传播,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是一向给予热情肯定的。同时在这一篇里,我还编入了一些为自己学生、也为自己写过的一些“序”与“跋”。那些学生至今也未成大名,许多是21世纪的军艺文学系的本科生。为他们的第一本书作序,仍旧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谁知道未来他们中问又会出哪位大作家呢?有待时间的考证了。无论电视是否属于文学,还是这些新人能否成为“大家”,都需要期待未来了,我期待着,并且充满信心。 “追问美与教育思想”,是我为文学创作心理学,写过的一些美学论文;以及从事军队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为军队文化建设、现代教育理念,写下的依旧是留给未来的文字。够不够学术,我自知学养的不足,但是对于军队文化艺术教育,如何适应“现代性”的问题,权且也留下一个充满热情和期待的“注脚”吧。 2006年4月6日于解放军艺术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