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文武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张文武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作者20余年来在研究东欧问题过程中的一些文论,还包含了一些当时收集到的资料和人们的一些分析,主要是想把过去研究工作中收集的一些资料和所做的一些分析编辑到一起,用来描述一下东欧地区在近50多年的沧桑之变。其所反映的情况及有关资料能对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1

关于雅尔塔体系与东欧社会主义发展

提要/2

东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体制沿革/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治经济体制/23

关于东欧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探索

提要/98

东欧经济学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东欧经济改革/99

奥塔·希克及其改革思想/110

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研究——序言/146

东欧国家早期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国际讨论会论文/164

关于政局剧变与艰苦的转轨历程

提要/186

东欧政局剧变与六年来的制度转轨/187

对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探讨/214

前苏东国家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241

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实证分析(研究项目总结报告)/280

关于回归欧洲与加入欧盟的艰辛之旅

提要/302

“回归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渊源/303

加入欧盟的艰辛历程/321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若干理论问题/340

欧盟东扩对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启示/360

关于当今时代和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

提要/384

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课题论证)/385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论证)/390

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念/396

主要著作目录/415

试读章节

的实质是: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因该体系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故称之为雅尔塔体系。

在涉及欧洲问题方面,三国签订的主要文件有:关于分区占领德国及德国赔偿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议,以及《被解放的欧洲宣言》等。尽管在战争结束前达成了诸多协议,但随着大战的结束,美苏战时结成的同盟与合作关系失去了基础,两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日益突出,并出现了相互指责和激烈的争斗。东欧问题则是美苏紧张关系的焦点。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表乔治·凯南在向美国国务院提交的报告中大肆攻击苏联在东欧的行为,并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后面的东欧国家,“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英语民族“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在这次演说之后,“铁幕”这一贬义词在西方广为传播,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此后,在美国以“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为依据,指责苏联违背雅尔塔协定,破坏了一系列东欧和中欧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在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指责苏联干预波兰政府的组成,抗议苏联操纵保加利亚的选举,并坚持要求在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举”。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集权国家”,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紧急援助,“以抵制集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3个月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认为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的危险,因此必须考P4虑给予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这就是所谓的“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落实_..马歇尔计划”和拟定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美、英、法商定召开巴黎经济会议,并邀请一些东欧国家参加。会前,捷克和波兰政府已表示将应邀参加,但在苏联干涉下又正式拒绝了英法的邀请。接着,苏联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承诺扩大贸易和提供贷款。这一系列贸易协定则被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就深层次而言,美苏之间的这些争斗实际上涉及到战后东欧国家的走向和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等重大问题。

在回击美国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东欧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控制,并对那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走向施加更大的压力。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事件,这对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中,较重大的事件有:1948年的情报局成立和苏南冲突,1947—1948年的社会党并入共产党,1948年的哥穆尔卡事件和共产党内部大清洗,1948年的捷克二月事件和各国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

情报局成立和苏南冲突 鉴于统一的共产党领导机构“共产国际”已于1943年宣布解散,1945年铁托向斯大林建议,在各国共产党之间建立一个协商性质的国际议会组织。1947年在欧洲出现紧张的形势下,经斯大林同意,在欧洲成立了一个交流情报和协调行动的组织,即“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22日一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当时确定的宗旨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协调各党的行动。情报局机构由各党中央各派代表2人组成。总部设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情报局出版自己的刊物:《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情报局成立后不久,早在大战结束前就以存在的苏南分歧日益发展。南P5

序言

古诗云:“沧桑今已变,萝蔓尚堪攀。”用此句形容我研究多年的东欧地区似乎也颇为合适。过去的“东欧”,在国际政治术语中,指的就是中东欧和东南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①的所在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之后,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各国相继爆发政局剧变。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7个国家改辕易辙,民主德国则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悄然消失。1990年以后,这个地区又开始步入“回归欧洲”之旅,踏上了加入欧盟的艰辛旅程。东欧地区的这50多年风云变幻真可谓是沧桑之变。诚然,巨变之下,那里的人民依然如故,生活照常在继续,但历史车轮留下的轨迹却不会随风而去,它不仅残留在人们的回忆之中,它也发人深省,这一切的变化究竟是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联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问题,这里需要研究和总结的就更多了。

显然,要对东欧地区的沧桑之变做出全面的解释和结论性的评论,仍需潜神默思,甚至需要摆脱时代的思想局限性,但是,汇集一些资料,弄清一些事变过程则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自选文集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汇集了我20余年来在研究东欧问题过程中撰写的一些拙文,其中包含了一些当时收集到的资料和人们的一些分析,但愿它能对了解和研究这50年沧桑之变以及研究欧洲和国际问题有所补遗。

为阅读方便起见,我按内容并兼顾时间顺序汇集了五组文章。

文集的第一组文章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显然,雅尔塔体系是重要的国际历史背景,但这些国家的内部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特别是在1945至1948年期间,东欧国家经历了复杂的、各种势力和党派之间的斗争,核心问题是政权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走向,其中既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也有民族道路和照搬苏联模式之争。1945至1948年是东欧国家的一个值得注意研究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迹象表明,东欧国家并非从一开始就欲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民主的和民族的道路是当时的一种选择。东欧人一般把那个时期称之为“人民民主时期”,那个时期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也被称之为“人民民主制度”。1948年,对东欧国家来说,这是一个转折年。在苏联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下,那里连续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中包括“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对南斯拉夫的发难,苏南关系的紧张化和清除“铁托分子”运动的开始,社会党被并入共产党,以及一连串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清洗运动的发生,许多党的高级领导人被捕、被杀。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下,许多东欧国家被迫放弃了民族民主道路,并开始进入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第一组文章以介绍“雅尔塔体系”为开始,论述东欧国家在战后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接着,就是介绍这些国家的内部关于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和走民族道路的思想,以及战后初期形成的人民民主政治经济制度。资料显示,当时苏联对东欧国家通过人民民主走向社会主义的主张曾表示赞同,斯大林在1946年7月同东欧领导人的谈话时曾声称,东欧国家可以走一条不必经过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但是,到1947年年底和1948年年初,苏南矛盾公开化,苏联突然改变了对东欧国家走民族民主道路的态度。紧接着,就是一连串政治事件的发生,“大清洗”和“公开审讯”,导致许多具有所谓民族主义倾向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高级领导人被关押,甚至被处决。1948至1958年为东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国有化运动。1958年,许多国家宣布“社会主义基础”已经建成,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也随之而完成。但是,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却带来了许多政治经济问题。这种体制除了本身就包含许多制度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之外,它还因为是外部强加的,而变得更加矛盾重重,并引发了一连串的群众骚乱事件和政治危机。其中,波匈事件震动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但在此前后,东欧国家几乎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骚乱事件和政治危机。最早爆发群众骚乱的是在捷克和民主德国,即1953年6月的捷克皮尔森市斯科达汽车厂的工人游行示威并占领城市两天的事件,以及在民主德国爆发的涉及许多城市的“6.17事件”。这一组文章对1948和1956年前后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对1948年以前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和此后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比较。为了较具体地介绍50年代开始建立起的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这里选录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治经济体制》一文,以便通过这一国的实例,较详细和具体地介绍这种体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进行论述的基础性资料。

文集的第二组文章就是以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为中心议题。5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式体制所包含的问题日益暴露和一连串群众骚乱和政治危机的爆发,东欧国家陆续开始了体制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东欧国家在探索“人民民主道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尝试,也是东欧国家寻找出路的一次历史机会。但是,1968年8月苏联突然以华沙条约国的名义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了那里由“布拉格之春”而开始的改革探索。在此之后,大多数东欧国家的改革不是被迫停止,就是进人缓慢和停滞的状态,即使在70年代和80年代匈牙利等少数国家再次掀起改革浪潮,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东欧国家的早期体制改革虽然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它也留下了一些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突破了一些当时被视为禁区的传统理论,这为后来的理论发展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理论家和改革家们,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东欧经济学”,并结合苏联东欧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对再生产理论、社会发展动力、商品货币关系、公有制运行形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特别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创建性的范畴和模式,如:卡达尔和里斯卡的“自治模式”和“社会所有制”理论、奥塔·希克的“第三条道路”模式、布鲁斯的“分权模式”、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和“经济动态宏观理论”等。这些理论上的发展和创见不仅对认识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理论根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当代社会经济运行体制问题,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组文章以介绍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东欧经济学”为开始,论述“东欧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50 60年代进行的理论探索,重点介绍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和捷克改革之父奥塔·希克的主要观点,特别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作用的论述。这组文章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东欧国家从50年代开始直至1989年政局剧变前的曲折改革道路,当时的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内容,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组文章的最后简要论述东欧国家早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并就早期的体制改革与90年代的经济转轨进行了比较分析。

文集的第三组文章则是以东欧政局剧变和剧变后的苦难历程为中心议题。1989年的东欧政局剧变震撼了全球,它也直接改变了东欧地区的历史走向。这组文章以具体论述各国政局剧变过程为开始。从各国事变的爆发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引发事变的直接动因和事变的具体发展过程。从事变发生前后在那里出现的政治要求中,人们也可察觉到事变的一个深刻根源,即潜在于政治经济制度中的危机因素。在政局剧变中,所有国家均出现了这样的政治要求:反对一党专制、要求实行多党议会制;反对议行合一、要求实行三权分立;反对中央计划经济、要求实行市场经济等。这一普遍的现象不是出于偶然,这些要求实际上反映了原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即潜在于原制度中的危机因素。显然,导致政局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错综复杂的,这里不可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只是就制度因素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除了剧变过程之外,事变后的转轨历程,则是这组文章的论述重点。诚然,1989年的政局剧变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事变后的发展也出乎东欧人的预期,人们几乎没有想到制度转轨竟然会如此艰难。对东欧人来说,整个20世纪的最后10年竟是灾难深重的10年。经济急剧下滑、通货恶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等等,几乎成为转型期摆脱不了的苦难。这里既介绍了转轨的实际发展过程,也论及向市场经济过渡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制度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冲突的发展。此外,这组文章中也论及苏联、东欧国家的发展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文集的第四组文章就是以东欧国家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为中心议题。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在付出了高昂代价后已基本完成,那里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形势已步人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随着历史车轮朝着东西欧统一的方向滚动,东欧国家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入欧盟已成为东欧国家发展史上的又一艰辛历程。尽管东欧国家回归欧洲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也为之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现行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导致这些国家为达到入盟标准仍需经过一段十分艰辛的路程。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东欧国家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波兰等5个中东欧国家已完成加入欧盟的程序,其他东欧国家仍在为达标而努力。即使完成人盟程序,东欧国家要真正融入欧洲仍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复杂和难以解决,也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欧盟本身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密切相关。这里即涉及具体的体制问题,也涉及若干一体化的理论问题。这组文章将对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做一评述,并就东欧国家加入欧洲一体化能为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什么启示,发表一点看法。  文集的第五组文章主要涉及当今世界的变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固然是由其内在发展因素所致,但它也是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反映。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进步导致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并进而将世界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一般所说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欧和苏联的巨变发生了,它反过来打破了世界的两极格局,进一步推动世界的总局势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显然,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认识时代的特征,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与此相联系,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终结,也导致世界形势和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国际秩序已不再能有效地处理国际问的矛盾,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也就日益提上日程。在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举办的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研讨会上,我建议将时代问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列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会后我撰写了这两个课题的论证报告。2004年,我就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撰写了一篇《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念》,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2004年度文集刊登。这里,我将这三篇拙文也收入此文集,作为对东欧问题研究的扩展。

如前所述,汇编这部文集主要是想把过去研究工作中收集的一些资料和所做的一些分析编辑到一起,用来描述一下东欧地区在近50多年的沧桑之变。至于东欧国家的政局剧变、制度转轨和回归欧洲是祸是福的问题,文内没有作出回答。东欧的变迁作为世界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沧桑乃是正道,变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从长远的历史观点看,东欧巨变是祸是福,似乎不宜也无需作出回答。古语云:祸福相依,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可不思。这里,谨希望这个文集所反映的情况及有关资料能对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有所补遗,有所补益。  文内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见谅。

  张文武

2005年1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