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本书共分秦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秦汉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秦汉哲学的特点、秦汉哲学的序幕等二十个章节。
本书是“大学名师讲义系列”之一,秦汉时期,上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下迄东汉的灭亡。编者把这一时期的哲学不称“两汉哲学”而称为“秦汉哲学”,是觉得这样更能反映历史的实际。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创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体制。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是传统的说法。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汉武帝并非独尊儒术。理由是汉武帝兼用诸子百家,除了任用儒家的董仲舒、公孙弘等人,也用尊黄老学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等人,还用了学纵横术的主父偃、杂家东方朔以及术数家、卜筮者、方士等。后代也都尊儒术而兼用诸子百家,是受汉武帝的影响。有的说董仲舒根本就不是儒家,因此,只能说汉武帝不尊儒术,还说得上独尊吗?
值得研究的是,这些理由是否可以说汉武帝并非独尊儒术?这当然要对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作出解释。
一般地说,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秦代是独任法家的时代。汉初几十年是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汉武帝以后是独尊儒术的时代。这种基本分期,应该说大体可以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如果深入具体地研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那么,还有需要分析具体的内容,远不是这样简单的。我们从不同时期与不同人物作一些分析,来说明一种研究学术的思想方法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汉武帝虽然也任用其他学派的人才,但这不影响我们将汉代归结为经学时代。经学是如何产生的?那就是独尊儒术的结果。如果不独尊儒术,怎么会产生经学呢?如果汉代确实独尊儒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标志?董仲舒对策讲的自然是儒术,受到汉武帝赏识,任为江都相。请看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儒林列传》上的一段话:“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向)之,于是诏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茁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蚧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半津侯。大卜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史记·儒林列传》)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又有主张儒学的武安侯田蚧为丞相,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儒学人才济济,纷纷出台。特别是公孙弘,出身于儒家,是公羊春秋的研究者,布衣任丞相,封平津侯,在当时社会上的学者中产生巨大影响,起着榜样的作用。“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汉书‘公孙弘传》)他在汉武帝身边任职十多年,八十岁终于相位,说明很得汉武帝赏识。“汉常以列侯为丞相”,从公孙弘开始,没有爵位,也司任丞相,封侯。这都说明汉武帝对公孙弘的特别礼敬。史书称他“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同时又说:“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余年矣,上方乡(向)文学,招俊义,以广儒墨,弘为举首。”(同上)如果研究他的活动与上书,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要还是儒学。只是他的儒学不僵化,他不是迂儒、腐儒。
以上事实说明,汉初从刘邦时的陆贾开始,直至汉武帝时代,儒家人物不断努力弘扬孔子思想,从来没有绝迹。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也不可能使其他思想一概绝迹。因此,不能因为汉武帝任用了一些其他学派思想的人物,就否定他独尊儒术,也不能因为他独尊儒术,就否定他任用儒家以外的人物。P24-25
我对秦汉哲学研究了二十多年,我所要讲的这一门课,就是讲我自己的研究心得。我的讲课方式,强调提高个人的素质。古代称“学者为己”,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素质主要包括理论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刻苦精神。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因此,提高素质就是所有教学的宗旨。这也是我的教学理念。
从教育角度看哲学,学习哲学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从世界历史角度看哲学,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也有缺点与不足。如果将哲学分为求真哲学、求善哲学与求美哲学,那么,中国哲学的主流就是求善哲学,以政治哲学为主的求善哲学。西方则是以求真哲学为主的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它产生的背景有关系。中国哲学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的乱世。思想家思考如何消除战争,恢复平静,也就是思考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政治哲学。秦汉时代是对此进行总结,产生了综合性的庞大体系的哲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突出的一点就是“天人合一”。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这种精神奠基于秦汉时代。这就是秦汉哲学的历史地位。“天人合一”,那就要研究“天”与“人”及其如何“合”的问题。一方面就是天命论、天人感应说与天文学;另一方面就是人性论与医学。为了全面呈现秦汉哲学的整体风貌,将秦汉哲学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才可以达到充分了解和正确理解。
2002年7月1日到2003年3月31日,我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任客座教授九个月,讲的就是《秦汉哲学》。现将我过去研究的秦汉哲学的论著整理出来,编成此书,作为哲学专业的通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