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注青少年精神成长,陶冶“同龄鸟”人文情怀,为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提供优质“精神套餐”。
伴着癸未羊年的春风,遥想青春校园的清新,“鹅毛信文库”的出版设想飘落在久久渴盼的心海。我们真的欣喜于这个有趣创意,大学教育者与出版人携手同心,关注青少年精神成长,陶冶新世纪新人的人文情怀,我们心里充盈着幸福……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走进红楼,你会发现很多摇曳多姿的女子,黛玉,宝钗,湘云,晴雯,妙玉……她们不仅有着动人的美貌,她们不仅有着惊人的智慧,也有着爱的迷惘,也有着情的挣扎。让我们走进这个芳华绝代的女儿国,体会她们在情爱中的痛楚与煎熬,跟她们一起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莫怨东风当自嗟
——粉红芙蓉 林黛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李煜《相见欢》
歌德在《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话:“永恒之女神,引导我们前行”。《红楼梦》在凝聚起家族、社会悲剧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位发之深、痛之切、冰清玉洁的女神林黛玉。与《金瓶梅》里那些美丽并放浪的女人相比,林黛玉如同一泓清泉,将封建社会里的男女情爱赋予了全部的美丽与清新;与《三国演义》里那些只作为男人权力斗争工具的美女相比,黛玉捧出的是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献出的全部爱情,犹如黑暗王国里的一缕晨曦,照亮了整个灰暗、无爱的天空,又如一盏爱的明灯,遥遥地指向了在另一个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
黛玉初到贾府时,引起了一阵轰动。凤姐一见她就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在宝玉看来,黛玉更是别具风姿:“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四)曹雪芹把西施捧心而蹙的柔弱娇美赋予了黛玉.宝玉见她眉间若蹙,便给她取字“颦颦”,更突出了她袅娜风流的清丽之美。
黛玉不仅美得清新脱俗,而且才华横溢,兰心蕙质,“心较比干多一窍”。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黛玉无与伦比的诗词才华,判词中的“堪怜咏絮才”一句更是将黛玉直比晋代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形容漫天飞舞的雪花而为世人所称道,而黛玉唯美婉约的诗情更不在其下。黛玉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尽管大观园中才女众多,黛玉却能独领风骚。元妃省亲时,黛玉替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不仅宝玉认为比自己作的三首“高过十倍”,而且元春也指出这首为“前三首之冠’’(第十八回)。在诗社聚会的时候,黛玉的诗作更是以风流别致、清新飘逸为众人所推崇,屡屡夺魁。例如她的《咏白海棠》,境界超脱,优美动人,其中“偷来梨蕊三分自,借得梅花一缕魂”尤其传神,而“娇羞默默同谁诉”(第三十七回)一句更是寄托了少女难言的心事。她的《菊花诗》压倒群芳,一举夺魁,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借菊的孤傲抒发自己的情怀,而“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第三十八回)更写出了她孤傲高洁的品格。她的《柳絮词·唐多令》更是缠绵悱恻、凄美感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第七十回)借对柳絮的吟咏,抒发了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愁以及对自己无望爱情的悲叹。另外,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五美吟》等诗作更是字字珠玑,寄兴寓情,感人至深。黛玉才思敏捷,她往往出口成章,写诗“一挥而就”,却首首精彩绝伦。也许,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彻底地情景交融,沉浸在诗的世界里,而正是这份飘逸的诗情和荡漾的画意,才将她从生活的阴沉、灰暗与烦恼中解脱出来,诗意地生存在那个人人自危的贾府中。P2-5
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女性,尤其是生活在红楼梦时代的那些女性。
大观园中那些青春亮丽的少女少妇,她们或天真烂漫,或多愁善感,或风情万种……但不管怎样,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情感的渴望。从姹紫嫣红、无忧无虑的春天到天寒地冻、惨淡萧瑟的冬天,她们的内心也想从容走过,并且走得美丽,美丽如烂漫的花朵。但当美丽在污浊、淫乱的现实“酱缸”中无法存身时,他们这些花儿只能无可挽回地凋谢了,香消在风起雨后。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书。关于《红楼梦》中的情感描写,研究最多的莫过于宝黛之间的生死之情,宝黛钗之间的复杂之情,以及宝玉与大观园其他女子的泛爱之情,比如史湘云、秦可卿、妙玉、袭人、晴雯等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但很多文章都是从传统视角出发,让在这场情爱风暴中受伤的痴男怨女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诉说,而且往往存在一些偏见。比如秦可卿, “擅风情,秉月貌”,真的是“败家的根本”?又如袭人,她是遭受非议最多的一个女性,许多人认为她老于世故、工于心计,奴性深重、道学气十足,甚至认为她“死黛玉、死晴雯、逐芳官、蕙香,间秋纹、麝月,其虐肆矣”。然而,当我们细细探寻袭人的心路历程时,会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一种生存的无奈。再如宝钗,美丽聪慧,多才多艺,识大体,顾大局,真的是图谋不轨、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伪君子?其实,如果把我们放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处在她们那个位置,我们未必能做得比她们更好,活得比她们更磊落。
正因如此,我们把对她们,对《红楼梦》中几乎所有年轻女性的理解,心对心的理解,写入了书中,将笔触深入到她们苍白凄寂背后燃烧着的激情空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不敢奢望像曹雪芹一样理解她们.但希望读者能跟我一起进入书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的爱与哀愁,感受她们在这场无望情爱中的痛楚与挣扎,跟她们一起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我们也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之后能够认真地感动一回,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投入地爱一次,并且珍惜你的所爱。但愿,这不仅仅是希望。
丙戊·春
夏中义教授主编《鹅毛信文库》,出了第一辑以后,嘱我撰写第二辑中的一种。他知道我写过一点有关《红楼梦》的文字,便建议我写写大观园里的女性。这正合我的心愿,也就愉快地答应了。答应下来以后,叉不免犯愁,当时手中还有别的书稿,时间有点紧。正好我的研究生于丽莎素喜红楼,也写过一些文章,写作功底令我放心。我便邀她加入,她也欣然从命。
我先明确了选题的原则,书写对象,写作体例,文字风格,以及对人物评价的基本尺度等。同于丽莎进行反复讨论,她也出了不少好主意。
初稿是由于丽莎完成的,她写得很勤奋,思考得很周密,速度也快。我对初稿作了修改、润色,对一些资料作了订正,对有的观点和提法提出意见,于丽莎再去修改,如是者再三,书稿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可以说,没有于丽莎的努力,这本书是出不来的。
同样,没有夏中义教授的盛情约稿,没有责任编辑哈若蕙女士的不断关心和指点,没有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支持,这本书也是出不来的。我和于丽莎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这本书是为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朋友写的,我们自始至终是记住这一点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把书写得让中学生爱看。但愿我们的这一愿望不会落空。
方明光
丙戌·春于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