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考30年(我的大学)/大夏书系
分类
作者 郭文才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记忆不是记忆的终点,回眸不是回眸的目的。本书汇集了对上海9所“211高校”的书记和校长的真情访谈,回忆了恢复高考30年来他们的人身经历。全书以他们多年所亲身经历的中国大学的纷繁变化,以他们多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认识今日中国大学的种种事相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诠解,为我们了解中国大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内容推荐

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30周年。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汇集了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9所知名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们的真情访谈。9所大学校长曾经的高考生涯,正是30年前中国恢复高考的历史见证;高考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办学理念正在改变上海改变中国。每位有过高考经历的人,都能从本书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奋斗身影;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校门或正在就读的莘莘学子,更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目录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大学的责任是服务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从77届考生到“亲民校长”

国家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我会主动向企业“推销”学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同济的“001号博士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校长俞立中:教师一定要有奉献精神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大学校长自己应该像一所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一向反对学生“重外语、轻母语”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学生时代的素养影响一生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马钦荣、副校长孙铮: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财经精英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希望自主招生进人更多大学

附录:面向世界 培育人才 服务社会 构建和谐——“高考30年:我的大学”上海高校宣言

试读章节

周哲玮:这是毛主席的语录啊。但是当时提出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要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但是,革命并没有起到作用,结果反而更糟糕。但是为什么现在一直还要讲教育教学改革呢?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再想到为祖国的命运、前途而学习等等,这些话题早在1964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此前,1958年提出过教育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现在看来,1964年提出来的问题仍然存在。

当时任何事情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所以进行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大家都走出国门了,看看在国外,别人用不着下农村、下工厂,也有一批人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受到重视。这里面还有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就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会考试的人。有高中生说,高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感觉”。到了这个境界,那么你的高考水平就是达到最高了;但这个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你看了题目就会做,也就没感觉了。反复地做题目,一年一年就在这里操练,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本意了。这样的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的教育就还是不行。中国高考全世界水平最高

记者:如果能有自主招生的权力的话,你们学校愿意和高中合作吗?

周哲玮:对。1977年恢复高考,实际上内涵还是在说招生制度的改革。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高考制度的改革代替招生制度的改革,考试本身无可挑剔,但是考试的成绩的地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绝对无法离开考试。学习期间,考试是一种衡量标准,不是全部。但是在我们评价学生时,考试就变成了全部,因此学生也把这个看成全部。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试,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也必须要考试,但这终究不是全部。我认为,现在把考试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高考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考试,没有任何的国家可以超越,如此多人参与,花费如此多时间研究,考试本身一定已经是最高水平了,当然它可以继续去改善。

既然考试不是全部,你就应该去考虑其他的因素,而这些“其他因素”不是由政府决定,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校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政府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搞清楚,应该让各个学校自己做主,而这些做法的出发点应该从培养人的角度考虑。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所有人都应该得到教育,但所有人应该得到的教育也应该是不同的教育。

无论怎么样苦口婆心地分析我们的社会需求,讲述高级白领、高级灰领紧缺的现状,那些高职的家长学生就是不高兴。我们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了,用这个来划分人的高等低等,这一仗失败了就成了“低等人”了,可现在又说这“低等人”多好多好,学生家长又怎么会想得通呢?

适应我们学校教学方式的人不一定能够适应复旦的教学方式,这两个学校出来的人,可能复旦的人起的作用大些,但绝不排除上海大学毕业生领导复旦大学毕业生的可能性。但现在,这样的创新被一个统一的标准限制住了。

对于幼儿园的小孩,我们应该让他们玩,在小学传授知识,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要进行价值观、追求的教育,这些是要从小的时侯就培养的。现在有些家庭的小孩读不好书,父母在一边打麻将,还想让儿子好好读书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一家人在读书他才会读书。培养孩子应该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体育锻炼,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东西在我们基础教育的时候已经让位给了高考了。

现在很多人说搞招生的改革要出乱子的,我说,现在已经出了那么大的乱子,为什么还觉得可以呢?现在已经不再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来教育他,而是从小就教育他如何成功。这样的现状如果不改革,可以说已经出了最大的乱子。高校应按自身特点自主招生

记者:那您认为应该怎么改?

周哲玮:改革的难度就在于我们现在受教育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虽然上海已经达到57%的毛入学率,加上我们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现状,父母、准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小就灌输给孩子“除了高考再无其他途径,不能够通过高考就是失败者”的思想。孩子从那时候开始已经承受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很关心考试的公正公平问题,而非内容问题。首先我们比较是否公正公平,成绩差一分的情况下落榜心服口服;但如果说别人因为有什么特长所以被录取,那可没有人愿意信服。

只有打破一种平衡,你才能达到另一种平衡,我们现在都在讨论考试改革,要使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中学满意、大学满意、领导满意……P172-174

序言

1977年8月4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谁也没想到,这次会议竟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当时参加会议的武汉大学副教授、52岁的查全性鼓足勇气站起来,力陈已持续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的四大弊端,建议尽快恢复高考。话头一开,数学家吴文俊、光学家王大珩、化学家汪猷等人纷纷表示赞同,并对恢复高考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倾听,沉思,邓小平随即拍板:高考一定要恢复!两个月后,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打开了,570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考场。

2007年6月13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礼堂。

“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访谈专题节目直播现场。当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拿出自己珍藏了30年的1978年高考准考证时,会场一片掌声。此时此地,30年的高考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了。随着俞立中的娓娓道来,我们逐渐感知到了高考对于那一代人而言,其意义是何等重要。同样,对于整个国家来说,1977年开始恢复的高考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要逐渐走向有序,也意味着人们就要回到常识,回归理性。

于是,恢复高考后的这30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联结,彼此叠加。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对高考和大学的种种探讨与解读,也是为整个国家所划过的轨迹添注加解。

基于此,2007年6月,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直接支持下,《新闻晚报》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东方少儿频道和中文自修杂志等单位,主办了“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系列访谈活动,就是想在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对高考的发展历程作一由表及里的探讨,进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高考,理解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记忆不是记忆的终点,回眸不是回眸的目的。在访谈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上海9所“211高校”的书记和校长,以他们多年所亲身经历的中国大学的纷繁变化,以他们多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认识今日中国大学的种种事相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诠解。真知灼见,妙语迭出,话锋犀利,剖析精准,似乎每一次的讨论都在为我们提供着新视角与新解读。

而最令我们感怀的是,诸位知名校长在得知我们此项活动时,纷纷欣然应允,不少还因此推掉了其他的要事,这无疑给了我们最大的快慰与动力。

同样,在结束整个活动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因为我们更深刻而明晰地认识到:大学的大,不是大名鼎鼎的大,也不是高楼大厦的大,而在于她胸怀博大,器宇恢弘,并能涵养大器,作育栋梁!

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今日,我们尤要记取与深思90多年前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高考30年,回瞻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奋发图强,力争有为的艰辛历程;印证的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怎样的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访谈专题访谈一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将书记和校长访谈的文字整理成书,希望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

再一次向各位高校书记和校长致以深切的谢忱与诚挚的敬意!

后记

1977年,中国高考于艰难中重生。

2007年,高考迎来跨世纪的周年纪念。

值此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沪上四所名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谨向上海高校、全国高校发出共同宣言: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弘扬德才兼备的优良传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30年的曲折与创新,30年的开拓与探索,高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奋斗记忆,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迅速崛起。纪念高考,发出宣言,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完善和发展决心的体现,更是其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庄严承诺。30年来,高校紧扣国家需求、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今后,高校仍将继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不懈追求。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高校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如何更好地引领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更深入地实施自主招生改革,更有效地深化阳光招生政策,这些都将成为高校选拔人才时亟须考虑的命题。

我们深知,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这既是莘莘学子走进大学校门时心中的期待,也是他们迈人社会时所能够怀抱的收获。为此,我们将不断开辟新途,优化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将以培养完善人格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己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将全力帮助每一名学子实现成才的梦想,帮助他们成为行业的中坚、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大学之“大”,在于博学多识、兼容并蓄的气度;高校之“高”,在于始终把服务社会、奉献国家作为自己的无上使命。师生的命运、学校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坚持开放办学、勤俭办学,将大学的精神融入每一个学子的灵魂和生命,让高等教育的进步真正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反思高考、纪念高考、讨论高考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意义,这也必将成为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未来的坚定目标。

2007年6月1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