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福建戏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叶小梅
出版社 海峡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梨园戏、戏班、家庙民俗和戏剧界名人等内容。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内容推荐

梨园戏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史价值,千年来她走过由盛而衰的风雨历程,如今,在几代梨园子弟不息的薪火相传中,梨园戏又一次涅檠了。梨园戏将涅檠成什么呢?她那从容优雅的气息还能依旧和闽南这块乡土里早已带着轻喘的呼吸交融在一起吗?还是只能涅檠成博物馆的透过玻璃橱窗令人赞叹不已的[活化石]?

目录

【序】

【南戏遗响·梨园戏】

【背景:海滨邹鲁·刺桐港】

●市井十洲人●

●此地古称佛国●

【源缘:勾栏瓦舍之间】

●梨园七自班●

●下南梨园●

●上路梨园●

【盛衰:牡丹桃花之外】

●梨园戏和家庙民俗●

●美视美听《陈三五娘》●

【本色:鼓箫歌舞之美】

●起鼓●

●贺寿●

●跳加冠●

●献礼●

●献棚●

●演本戏●

【薪传:陈三五娘之后】

●老艺师蔡尤本●

●林任生的贡献●

●古典戏曲诗人●

●梨园名●

【拍摄后记——梨园有大美】

试读章节

唐时,中国有四大商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泉州已居其一。唐末五代,泉州偏安闽国,在王氏集团的精心经营下,任用贤士,礼纳中原文士,开设义学,培养士人,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扩城辟港,招揽海外商贾。五代时泉州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家族的《留氏家谱》称泉州“至是扩为仁风、通淮数门,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间有土田不尽垦者,悉令耕种储税,岁丰听买卖,平市价。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还,民甚称便”。

宋代的泉州承五代之绪而蔚为壮观,其经济之繁荣,贸易之兴盛,人文之荟萃,恐怕一句“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是难以形容的,还得加上朱熹那句美誉泉州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吴自牧《梦梁录》谓“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从泉州便可出洋”,《宋史》及赵汝适《诸番志》计算中国到海外诸国的距离,都以泉州为起点。《诸番志》称与泉州通商贸易的有45个国家,寓泉的蕃商3000有余,所以当时泉州专门设有“蕃坊”。宋江公望《多暇亭记》描绘当时的泉州“船通他国,风顺便,食息行数百里,珍珠玳瑁、犀象齿角、丹砂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至如委。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泉州海舶聚集风樯蔽日的繁华,犹有今日九日山上的十多方宋代祈风石刻和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为其见证。至于泉州的人文之盛,历数泉州名太守则有蔡襄、真德秀、王梅溪、刘子羽、刘珙之辈。为官泉州的名臣则有赵鼎、陈康伯之流。泉州登科进士者862人,特奏名进士者481人。入朝为相者则有梁克家、留正、曾从龙。所以泉州号称“海滨邹鲁”。

难怪,当靖康之变,中原涂炭,宋室南渡之际,掌管宋朝皇族宗室的南外宗正司遂迁入泉州,设署于肃清门外西南水陆寺。其蛊之日,人数多达三千余人。此时,泉州俨然已有宋室“陪都”的规模了。

P024-027

序言

如果流浪,归乡的路我知道一定是那一条盛开刺桐花的路。如果故乡的刺桐花依旧让我在梦中继续流浪,我知道我思乡的路一定就在梨园戏的那一片天空里。我看见天空熟悉的颜色,我看见身边熟悉的身影。

那个正琢磨着怎样把宝镜打破,好卖身为奴去接近自己心仪的女人的磨镜郎,其实是个乔装的贵公子,他叫陈三。那般单纯透明的爱意有没有预想过未来的风和雨?那个沿街卖唱的丐儿,曾经为了一个叫李亚仙的青楼女子花尽了三千银两,但是他还不知道,那个叫李亚仙的青楼女子正在急切的寻找着他,还将为他毁剪花容,让他专心读取功名不再贪恋酒色。那边彩楼高搭锣鼓动处,是相府千金在抛球择婿,那个叫吕蒙正的穷秀才还不知道自己就是这出戏里的幸运儿,那从相府小姐手里抛出的绣球里写着无限婉转的柔情。

梨园戏就是这样,妩媚处风情万种,凝练处洗尽铅华。那般独特的美感和苍凉,在种种诧异的眼光中展现如花笑颜。

梨园戏的情感是纯朴的,也是豪放的;是简单的,也是淋漓的。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种沉淀在血液深处的熟悉。

她是我们闽南人心底依旧鲜活的原乡,是我们永不能舍弃的情结,就象蝴蝶飞不过沧海。

后记

泉州鲤城区古榕巷56号是宋朝南外宗正司衙署的遗址,也是今天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所在地。

进了这座独门大院就见一石像,官人模样,神情木纳,旁立一块石碑,上书“南外宗正司遗址”。据载,南宋时朝廷在京城杭州以外特设多处外宗正司,专门管理杭州以外的皇亲贵族的事务,泉州则是南外宗正司的所在地。梨园剧团是何时搬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的机缘巧合我们不得不信。千年之前,宋室南渡,皇族宗室带来的梨园家班,在勾栏瓦舍之间轻歌曼舞,一派升平景象。梨园戏历经千年,虽潮起潮落,但却经久不衰,也许冥冥之中就有一些因果关系,或者它是要给千年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梨园弟子以更多的怀想吧。

20世纪90年代初崔建楠拍摄的一张曾静萍的黑白照片刊登在《福建画报》的封面上,照片中的曾静萍风华正茂,春风拂面。其时,她是福建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曾静萍早已升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团长,时间没有改变她对梨园戏的那份执着。舞台上的曾静萍添了几分成熟的韵味,生活中更有岁月历练的风采。拍摄梨园传统剧目的时候,我们希望她能扮演其中的几个角色,但都被她婉拒。她说:“这几年也拍了很多照片,都没有满意的,只有那些黑白照片是我的最爱。”梨园戏似乎也很像那些黑白照片,传统而经典。至今,梨园戏舞台上依旧是“七子班”的红灯笼高挂两侧,依旧是“勾栏式”的台中台演出形式,依旧是亦步亦趋的传统科步,但不论是一唱三叹的唐宋遗音,还是独具一格的南琶、压脚鼓,梨园戏所传达的那份美,都不是几张照片或几篇文字所能表现出来的。我们身处变幻不断的世界,以浮华与恬躁之心当然无法感受梨园戏那份优雅,也无法体验梨园戏的那份大美。也许有一天我们能以一份平和之心去欣赏梨园戏,去体验它的那份美丽。

2005年的夏天,我们车进车出古榕巷无数次,但总是匆忙而又紧张,梨园戏其中的美妙之处我们还没有真正领略到,也许读者只能从本文作者叶晓梅的字里行间中去体验梨园戏那份大美了,我们对于梨园戏那份喜爱只能化作浅显的照片,呈现如上。

感谢帮助本书顺利出版的所有人,感谢王仁杰先生、张文辉先生,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要感谢本文作者叶晓梅,她不愧是泉州的才女,梨园戏千年的历史在她笔下挥洒自如;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曾静萍团长,是她细心周到的安排和积极的配合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对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演职员们来说,除了内心的感谢,我们别无他言。

赖小兵

2005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