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著的《散文季节(精)/本色文丛》属于“本色文丛”,是我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散文季节(精)/本色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园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园著的《散文季节(精)/本色文丛》属于“本色文丛”,是我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 内容推荐 《散文季节(精)/本色文丛》为著名学者、散文家赵园散文随笔精选集,共收入其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本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目录 自序 辑一 往事 乡土 旧日庭院 雨中 灯火 忘却 关于季节的记忆 暮春 写在冬日 母校 回想高考 “有美一人” 另类 寄宿 示众 赶会 代课 排戏 陋室 经验 一隅 夜话 记忆洪水 养鸟者语 辑二 行旅 寻访激情 走过赣南 雨中过居庸关 贵州一日 重游日月潭 遥远,遥远 辑三 记人 王瑶先生杂忆 写在王瑶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中岛先生 “今之人谁肯迂者!” 辑四暮年 邻翁 梦人天国 关于“老年”的笔记 试读章节 乡土 一 那片沙土地甚至从未人过我的梦——中州腹地的那一大片沙土。但我知道那是我血缘所系的一片沙,知道那沙的金黄,那沙上的枣树,枣树下田垅中的花生,也想象过夏日里如霜如霰的枣花,秋天村外东岗一丘丘的沙上家家晒枣、家园后场上女人们群聚剥花生的热闹。 我未曾梦到过那一片沙土,却熟悉沙。豫南那条狮河岸上的沙,开封城外直堆上城头的沙,春日或冬日,卷过中原城市,落在你发问、衣服皱襞里的沙。那条挟着泥沙的最稠浊的大河,由我的童年、少年岁月中流过时,留下的也是一层层的沙。还记得童年时,在四叔任教的大学附近一个大沙丘上,曾颈上吊着花环,收不住脚狂奔而下,一头栽进沙窝里,让姊妹们笑出了眼泪。 我试图搜索这家族历史的杳远与深邃,却一无所获。这家族的历史传说太“大路”了:榆林赵村的赵姓,是打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那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流传太广,竟如民族起源的神话那样,将无数家族故事覆盖了! 父亲说,他童年时的那片沙土并不干旱。正如寻常村落,村西有河,有荷塘,村中有水很旺的井。秋雨连绵的日子,村东岗以西的路旁,甚至到处可见汩汩吐水的“翻眼泉”。我于是像听到了水声,见到了小河近岸处的芦苇,觉到了水面上的沁凉。有水就有人聚,有了榆林赵这聚族而居的大村落;有了村东的“老坟”和村南的“小坟”,坟地上阴气森森的柏树与藤萝;有了庄稼,麦子、高粱,有了地头的西瓜与豆子,和供家中女人纺线织布的棉花。 隔着深而又长的岁月,我看到了那院落,看到了那第二进院呈“品”字状紧紧挤在一处的三座楼。那相互遮蔽的楼,也相互倾听,其挨在一起定有几分紧张。那楼中即使白日里也必是昏暗的,洞开的门内可闻窃窃的低语。我还能看到父亲度过童年的那座东楼,薄薄的楼板上,堆放着晒干的花生。人夜,这品字状的三座楼里,铁铸的灯盏中的灯草,各各在窗纸上涂抹出一小片昏黄。前院则听得伙计们蹲成一圈呼呼噜噜喝汤的声音,清脆的啐痰声,棚中的牲口不安的蹄声和“大板”低声的吆喝。 或许正当这时,本村出身的土匪头儿锁妞大步走进了院子,随手将马拴在桩上,伙计们仍自顾自低头喝他们的汤。暗中有人含糊不清地打了个招呼,听得锁妞那漫不经心的回答。这应当是这块土匪出没的沙土地上最寻常的风景。但我想,那些锁妞们,必使这乡间的空气饱含了血腥,而不安也就在血腥的空气中传递。 这静夜里自然在演出着种种故事。其中就可能有如下的一幕:有土匪将说书场上一个精壮的年轻人叫出来,就在村头一枪撂倒了他。父亲说,那是因了家族中一个女性长辈垂青于这伙计,而家中有男性长辈告知土匪,说常常看到那年轻人磨刀……父亲讲述时,仰在沙发上,语气平淡,以至听起来很像个纯粹杜撰的故事。坐在他对面,我也只是漠然地想着,那说书场上的乡民得知了这一幕,会不会若无其事地将那书听下去的?多半会的吧。 据此很可以敷衍一个凄艳的故事。但在我的想象中,那沙土地上的风流故事也是干燥的。那土地只宜于生长粗陋的情欲,不大像是会滋养柔腻的风情。 父亲的父亲之死,竞也有类似的暧昧气味。据说他死于他所部民团中团丁韵黑枪。那人是门上(即村中近邻)一家的女婿,我的风流倜傥的爷爷,可能和他婚娶前的老婆有过一点什么。父亲也说不清这“一点什么”是什么,他说,或许只是“调戏”之类。这故事听来也有一种干巴巴的味道。父亲得知上述情节,必是在他父亲故去一些日子之后。也许当时就只是传闻与猜测,无从查证。我倒是更关心其间必有的告发,以及家族中人神情诡秘的谈论,尤其是否有过某种策动、谋划。然而事情也很可能是:那邻人家的女婿出去暂避了一时,村子则照旧生活下去。虽然这像是不大合理。爷爷毕竟是负有地方守御之责的体面的绅士! 父亲的这一类讲述,都略去了故事的舆论环境。或许那乡村舆论,是一个早年即出外求学的过于正经的少年难以知晓的。我却隔着时间,听到了一派私语,灶下,井边,墙根处,如小鼠的营作,塞塞率率,切切喳喳。而当切切喳喳声渐消,事件即更形模糊,那个年轻壮硕的躯体已化成虫沙,乡村人生则继续着大混沌。但沙土下毕竟有过故事,与埋在沙下的身体一起埋着的故事。 这家族与土匪的缘,到此也还没有尽。我的一个爷爷(父亲的三叔),终于死于土匪的劫杀,甚至尸首也无着落。那事发生在1937年冬。 P4-7 序言 到了回首平生、整理旧作的年纪。几十年间所写数量有限的散文随笔,已用了不同方式重新结集。不同于他集的是,收入本集的,大多是较为严格意义上的“散文”。此次选编时才注意到,这些散文较为集中地,写于20世纪之末、21世纪之初。看来那似乎是我的“散文季节”。这样说也嫌勉强,因为正当其时,正在写作《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证明了散文写作与学术考察本不相妨,或许竞还相成——同样赖于写作者的生存状态。 人生固有“季节”,人生的季节与写作季节却未见得重合。上文所说我的“散文季节”,思想与感觉之活跃,过了那段时间即难以再现。至于本书中征引较多的若干篇随笔,则写在那季节之后。 本集所收诸篇,取自已出版的几种随笔集《独语》《红之羽》与《世事苍茫》。亦有未收入上述诸集者。不依写作时间而以所写内容排序,或更可见出所谓的“人生轨迹”。当然,也只是其中的若干点“印迹”而已。 将记人记事的散文结为一集,借用了鲁迅的说法,亦修一座小小的“坟”;掩在其中的特定岁月的情感与思绪,是曾经活过、曾经这样活过的一份证明,也或多或少地映照了“时代”。由此而言,编这本小书还是有一点意义的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