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文军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社会学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在西方话语体系和思想境遇中展开并向非西方国家扩散的。中国社会学作为世界社会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从一开始就对西方社会学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依附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其在理论研究上大致经历了“缺失一移植一融合一反思”的过程。同时,尽管我们在一些经验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至今还很少有本土化的理论建构问世。本书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介绍了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学的最新理论,值得一阅。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的是西方社会学的最新理论,内容包括: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经典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现代承传、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整合与颠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当代转向等。

目录

第一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四节 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范式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规则

第三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四节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前景及特征

第二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经典传统

第三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

第一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 孔德与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帕雷托的社会学思想

第四节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第四章 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

第一节 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第五章 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 

第一节 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恩格斯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现代承传

第六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现代承传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第二节 社会冲突理论

第三节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七章 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现代承传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

第二节 现象学社会学

第三节 常人方法学

第八章 批判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现代承传 

第一节 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节 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节 其他批判理论

第四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整合与颠覆

第九章 功能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

第二节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第三节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第十章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第一节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节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节 对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评价

第十一章 吉登斯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对吉登斯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评价

第十二章 西方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现代性后果与“后现代”的内涵

第二节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三节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对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第十三章 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女性主义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第三节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五节 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第五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当代转向

第十四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第一节 文化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二节 当代文化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文化解读

第五节 对社会学理论文化转向的评论与反思

第十五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

第一节 西方思想史上的身体踪迹及其理论传统

第二节 西方传统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身体反应

第三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及其新进展

第四节 当代西方社会学中身体研究的理论主线

第五节 身体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六节 社会学理论身体转向的特征及其反思

第十六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

第一节 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空间叙述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空间转向

第三节 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论述

第四节 西方后现代理论中的空间阐释

第五节 社会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及评论

第十七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第一节 从社会语言学到语言社会学的形成

第二节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语言学转向

第三节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语言分析

第四节 西方后现代理论视野中的语言阐释

第五节 对社会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评论及反思

第十八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学转向

第一节 传统社会学历史维度的缺失及其转向

第二节 历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第三节 西方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图式

第四节 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第五节 当代西方历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视角

第六节 对社会学理论历史学转向的评论及反思

第十九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全球化转向

第一节 全球化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第二节 全球化与全球社会学的兴起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全球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理论的全球化转向及其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主流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学者把这种线性的、狭隘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了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领域中,将自己作为“主体”的人从社会世界中分离出来,从外部对留在“里面”的作为“客体”的人进行观察和研究,认为这样就能够用可观察的经验事实进行客观的实证研究了。然而,人文主义社会学者反对这种做法,认为留在“里面”的人与研究者一样,都是“主体”的人,都有着意识和思维能力。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种是非实证主义的“解释性”、“人文”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尽管存在着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但在思维方式上却是同一的,都是在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二元”思维模式,都把人一分为二,只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强调研究作为“客体”的人,人文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则注重分析作为“主体”的人罢了。

社会学理论研究要实现革命性的转变,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经典科学式”思维方式,这不仅是由于所谓“科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切切实实地在相对于历史而变化着,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排除思维的主体,尽管我们不能够排除观察者,而在社会学理论中,我们既不能从根本的程度上排除观察者,也不能排除主体。因此,作为现代科学性原则的第一点,我们可以说一切观察都应将观察者包括在内,一切设想都应将设想者包括在内。虽然我们应当区分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微观与宏观,但又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因为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要素构成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家真正的科学性、真正的科学任务是在考虑到科学性具有相对特点的同时,将自身置于相对的位置上。在社会学理论中,科学性只是目的,是理想的目的,但永远不是属性。①

今天,伴随着因全球化而来的大量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正在逐步进入用笛卡儿的思维方式已不能进行概念创造的时代。这正是在创造关于未来的概念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的根本理由。因此,“考察过去,研究现状,然后在其延长线上描绘未来”的这种“推进式思维”,以及只着眼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思维”和狭隘的民族国家、地方社区层次上的思维方式,已经很难再跟上全球化的新形势了。尤其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上,必须要彻底转变我们长期惯用的线性的二元思维方式和只停留在国家范围内的地方意识,应着眼于全球化的未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描绘未来的“应有状态”,并以此来改变现实,创造未来。

P27

后记

作为社会学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在西方话语体系和思想境遇中展开并向非西方国家扩散的。中国社会学作为世界社会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从一开始就对西方社会学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依附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其在理论研究上大致经历了“缺失一移植一融合一反思”的过程。同时,尽管我们在一些经验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至今还很少有本土化的理论建构问世。不仅如此,中国社会学界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成果的严重不成比例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学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学重建历程中的一大遗憾!

对于社会学理论研究而言,我一直抱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尽管在我个人的学术历程中,也时时不断地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但它总好像是我的副业,说得俗气一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我都市生活的生计问题,因此,也很难最终给我带来思想上的愉悦与快感。对社会学理论的学习则不同,它是发自我内心的一种追求,因为在这种求索之中,我不仅常常会接触到理论家们的思想火花与智慧光芒,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理论阅读,我个人的思想也会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变得更加活跃和成熟。或许,这正是我立志终生投身于社会学事业的理由!

尽管我从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多年,但是真正要我开笔撰写一本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材,却一直是我既害怕又渴望的事情。害怕的是因为教材主要是给各类学生阅读的,他们都是中国社会学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我担心由于自己水平低下而误人子弟;渴望的是我很想把自己从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分享和批评,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因此,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盛情邀请之下,2004年我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一写作任务。当然,另外还有三个原因直接促成了我毅然承担本教材的撰写和主编任务:

一是2003年,我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进展——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及其趋势”。2004年初我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开始有机会直接接触大量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原著和教材,在美国的几个月时间内,我感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许多研究领域在国内还介绍比较少。所以,我很想结合自己做国家课题的研究体会,把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们。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又把“西方社会学理论”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这使得我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承担这本新教材的写作任务。因此,本教材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的产物。

二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一直为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跨专业的文科博士生开设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课程,总是感觉现有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学理论部分,国内仅有的几本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材大多是以“理论家”为轴心来介绍的,这对于深入了解理论家个人的思想当然是非常有益的,但不足之处是学生们总是难以从思想体系上来把握整个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在我看来,撰写社会理论方面的教材,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线索:一种是以一个一个“人物”为线索进行介绍,另一种就是以“理论流派”或“思想观点”为线索进行介绍。其中的后一种线索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当代社会科学中,许多研究都是以“问题”和“领域”为取向的,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论家们常常会围绕一个共同的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中心议题。对此,我们不得不予以重视。尽管某些理论家的思想跨度很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思想流派的角度来梳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三是我在上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领域有着很好的“人缘”,不仅有许多年长的社会学前辈指导和提携,而且还有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大多都是各个高校中从事社会学理论教学的骨干。因此,当我把自己想撰写一本以思想流派为发展线索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材告诉我的这些朋友时,立刻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为此,我们还开了好几次的理论研讨会,尤其是就编写大纲和具体内容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好友最终没有能够参加本书的直接写作,但他们对本教材的贡献是难以忘记的。

本书的具体分工是:王毅杰撰写第三章的第二、三、四节,第四章的第二、三节;杜玉华撰写第五章的第二、三节;李文华撰写第六章;董国礼撰写第七章;张广利撰写第九、十、十一章;王瑞鸿、文军撰写第十三、十五章;何雪松、文军撰写第十四、十六、十七章;剩余的各章节全部由文军独立撰写。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吴鹏森教授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李卫先生的支持与鞭策,正是他们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大力关注和无私贡献才最终促成本书的早日面世。此外,我的好友马西恒博士、张昱博士也为本书的写作贡献了宝贵的资料和建议。本书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感谢每一位为本书写作提供思想元素的理论家们和研究者们,我们其实只是在社会学理论的浪潮中采摄花朵的园工,没有大量前人的研究和思想贡献,我们不可能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就写成这本理论书籍。书稿的部分内容还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课堂上进行过多次专门研讨,研究生们在课堂上展开的各种讨论也为本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对他们的参与也表示感谢。

本书从接受任务到最终完稿,尽管前后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但还是有许多不完美之处,这些只能待以后通过我们教学实践的检验去慢慢修改和完善了。社会学的理论教材不像其他教材,它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消化才能吸收和运用。因此,本书的完成只能算是我们从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它能够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文军

2006年5月28日干卜海丽蚌河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