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精)/政治现象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袁光锋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系统探讨情感与政治、公共生活的专著。作者首先讨论了公共生活研究的三个传统——哈贝马斯、阿伦特、桑内特——对情感的理解,然后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提出一种理解情感的“实践”路径并将之作为理论框架,认为情感不仅是身体的、生理的反应,也是人们参与世界的方式,能够帮助创造意义、形成社会关系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借助这一框架,本书细致分析了共情、同情、愤怒、恐惧、嫉妒、怨恨、怀旧、自恋、焦虑、苦闷等在政治与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影响。对每种情感的分析都包含两个维度,即情感与现代性的关系、情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袁光锋,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9月-2017年9月)。研究领域为情感与公共生活。
目录
导言 情感:一个麻烦制造者?
一、共情与“角色承担”
二、情感的反交流性与情感缺乏的后果
三、亲密关系与公共生活
四、再现公共生活世界的情感视角
第一章 理解情感:基于“实践” 理论的视角
一、情感研究的革命
二、超越“二元论”
三、“情感表达”作为社会行为
四、迈向“实践”的路径
第二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共情与公共讨论
一、审议民主为何排斥“情感”?
二、重拾“情感主义”
三、公共讨论为何需要共情?
四、脆弱的共情
五、面对“他者”:多重空间中的共情
第三章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同情的偏见与公共生活
一、同情的社会建构
二、同情的审美模式
三、同情的“偏见”
四、全球同情的空间结构
第四章 “众怒”的年代:新媒介与愤怒的政治
一、政治中的愤怒
二、新媒介与愤怒表达的情感规则
三、愤怒、正义观念与道德语法
四、愤怒表达与社会互动
五、“众怒”的年代
第五章 我们时代的“怕”:不确定性与恐惧文化
一、现代社会的“恐惧文化”
二、不确定性与恐惧
三、媒介化与“恐惧”的文化
四、“恐惧”的政治与社会后果
第六章 “羡慕嫉妒恨”:变迁社会中的情感结构
一、基调情感与感觉结构:理解变迁社会
二、羡慕:“我希望也拥有你所拥有的”
三、嫉妒:“我希望你失去你所拥有的”
四、无能感与报复欲:怨恨情感的内核
第七章 现代社会的“纳西索斯”:自恋文化与公共生活
一、“自恋”的时代
二、看到自己、展示自己:现代媒介技术与自恋
三、自恋者眼中的“他者”
四、自恋与公共生活的衰落
第八章 “过去”的力量:现代社会中的怀旧
一、怀旧:现代社会的流行情绪
二、追寻“过去”的美好
三、建构“地方”的意义
四、“今不如昔”:怀旧如何影响社会?
第九章 希望、焦虑与苦闷: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三个侧面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弥漫的焦虑
三、变迁社会中的苦闷
第十章 增值、转化与创造边界: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流通
一、情感流通与情感经济
二、情感流通研究的理论前提
三、情感流通过程:聚焦、生成与扩散
四、情感的增值与转化
五、情感流通创造边界与认同
结语 再出发:情感研究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现象学传统的滥觞可溯
至康德和黑格尔两大哲学
巨擘,他们的“一般现象学”
和“精神现象学”为探寻澄清
事物本质之道提供了重要
理论资源。但是,现象学
成为一场哲学运动,是与
胡塞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的。百余年来,现象学的
影响力已传至哲学之外,
以其特殊的方法论助力诸
多学科杜弊清源、开疆拓
土,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
领域内的葳蕤者有“语言现
象学”“现象学美学”“现象学
心理学”“历史现象学”和“现
象学社会学”,等等。与这
些学科交叉的硕果相比,“
政治现象学”长久以来一直“
含苞待放”。胡塞尔在初创
时期就敏锐地意识到,建
立“一门关于人和人的共同
体的理性科学”是现象学的
未来任务;德国现象学学
会前主席黑尔德(Klaus
Held)也强调,设立“一门
相应的政治世界及其构造
的现象学”乃众望所归。这
种来自现象学大师的意见
并未有效催生出政治现象
学之花,也许有两个主要
原因:在主观方面,无论
是现象学哲学家还是政治
学家,或因忙于各自学科
的主流任务而无暇旁顾,
或因学科之间差异巨大而
临渊兴叹;在客观方面,“
政治”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
世界中最难测度的现象类
型,对以“澄清”为目标的现
象学来说是一个过于复杂
的对象。但是,晚近出现
的一些新情况,为政治现
象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
利契机。
近年来,在现象学哲学
家集中关注政治生活中的
伦理状况同时,政治学家
们也致力于广泛而深入地
反思政治学科的建设。实
际上,亚里士多德早在两
千多年前就曾指出:“我们
如果对任何事物,对政治
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
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
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
识。”这不仅是一种具有政
治现象学特征的“技术”,更
是一种具有政治现象学意
味的“思维”。不过,生长了
两千多年的政治学之树,
在20世纪以来迅速分化出
了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两
大枝干,时至今日俱是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但也
各指青天、罕相闻问。两
者在知识体系、理论、方
法乃至逻辑上日积月累,
各自形成了若干特殊的偏
好和设定,以至于有政治
学者将其戏称为“政治算术”
和“政治几何”。从某种偏好
出发意味着未能直面现象
之本质,而诸多设定的堆
集则可能会造成概念的冗
余和重负。以回到生活世
界为旨归的现象学或能为
开拓政治学研究的新路提
供一些启示。由此,政治
现象学的基本追求就可简
单归结为两点:一是“补缺”
,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朝
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
,以尽可能恰切地把握对
象的种种属性;二是“减负”
,它借用和改造“悬搁”“还
原”等现象学方法,归置和
验证存在于对象内外的种
种定见。
政治现象学处理的对象
与现象学大相径庭,因此
必须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
一定程度的择取和改造。
现象学主要研究人类经验
如何在意识中得以呈现,
面对的是意识构建的方式
和状态;而政治现象学旨
在描述、分析和解释人类
的政治行为,面对的是丰
富、生动的公共生活,要
对之进行现象学式的悬搁
和还原,难度非常之高。
政治现象学方法的构建,
除灵活借鉴现象学方法论
的精髓和充分尊重政治学
研究对象的特性之外,还
需考虑到其在政治学领域
内的可操作性——对于很多
政治学者来说,现象学精
深博大、晦涩难懂,似非
学科交叉的良伴。但一些
现象学家的意见帮助我们
打消了这种顾虑,例如索
科拉夫斯基(Robert
Sokolowski)就认为,在使
用现象学术语时不必拘泥
于经典现象学家们的思考
,也不要将这些术语束缚
在僵死的文本中。恩布里
(Lester Embree)从另一
个角度指出,自称为现象
学家的人应该记住“反思性
分析”这一方法才是现象学
之根,不要被所谓的“文献
学”和“辩论癖”这两种“假冒
物”所拖累。实际上,胡塞
尔和海德格尔等现代现象
学奠基者也曾多次强调,
现象学在根本上是一门用
于澄清和揭示事物之本质
的“方法”。有鉴于此,我们
认为,在政治现象学方法
的构建中,应在三方面深
虑远议。一是如何将“悬搁”
“还原”和“本质直观”等现象
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
,以增强对公共生活的描
述精度;二是如何将现象
学的意向性与政治学的实
践感紧密结合,以提升对
公共生活的质感体验;三
是如何将公共生活中的对
象置于“周围世界”进行“情
境式”查探,以把握其意义
建构的内容和方式。
“政治现象学”(political
phenomenology)有两副面
孔:一是现象学哲学领域
中对于政治生活之伦理和
逻辑的思考,2016年以来
西方哲学界在此方面的研
究有勃发之势,我们择要
编入“政治现象学译丛”中予
以介绍。二是政治学领域
中借助现象学方法论对政
治理论和实践展开的研究
,本丛书的作者们便是在
此道路上以不同的程度或
方式运用现象学的思维、
方法或理论等,对公共生
活中的各种具象或抽象的
对象展开研究。这些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未
竟”的成果,指向了更为广
阔的空间。这种永在其途
的研究态势也合乎现象学
方法的根本要求,恰如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