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写给云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非比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个身为地震工作者的妻子悼念在地震中牺牲的丈夫为切入点,注入了深厚的亲情与思恋;并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展现了地震预报40年探索之路艰难跋涉的历程,以及当今地震预报科学的现状与水平。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浩然正气与科学精神,体现了他们涓滴归海、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内容推荐

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河北省地震局赴唐工作的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全部以身殉职:30年后,殉难者之一贾云年的妻子为他们献上了这份祭礼。

本书以一个身为地震工作者的妻子悼念在地震中牺牲的丈夫为切入点,注入了深厚的亲情与思恋;并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展现了地震预报40年探索之路艰难跋涉的历程,以及当今地震预报科学的现状与水平。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浩然正气与科学精神,体现了他们涓滴归海、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作者以生动流畅的文笔,将个人与整体,历史与现状,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构成一部颇具特色的大众读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得到教益,受到启迪。

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有一批又一批热血儿女,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了冲击当代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他们热忱而执著地探索过,抗争过,牺牲过,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血肉之躯,为开辟地震预报科学的道路奠基。

也许,他们的事业并不显赫,甚至充满风险与磨难;也许,他们不能看到胜利的明天,甚至还要面对一次次惨败;然而,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坚韧不屈。他们以涓滴归海的情怀,他们用甘当人梯的气魄,将一曲探索者的壮志悲歌,永远铭刻在人类与天灾斗争的史册!

目录

一、悲情岁月

凝视着静静躺在表盘上的指针

我的心又飞回到遥远的1976

二、转战西南

 撷取你生命链条上的几多回忆

 我清晰地看见你攀登的足迹

1.大西南在召唤

2.选择

3.第一份答卷

4.中甸行

5.战东川

6.甘孜情

7.在通海

三、奋进河北

 那斑斑驳驳岁月的痕迹

 连接起你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轨迹

1.新的抉择

2.鸿雁传书

3.情有独钟

4.请缨出征

5.锁定目标

6.海城地震之后

四、最后的拼搏

 塞外高原,唐滦大地

 镌刻着你们汗水和鲜血洒下的印记

1.生命的1976

2.为了走在大震之前

3.风尘和林

4.血洒唐山

5.告慰英灵

五、啊,唐山

 我们瞪大双眼苦苦寻觅

 为什么却遭到震魔的突然袭击

4.唐山这个地震监视区

2.1974——遥望1980

3.1975——海城地震前后

1.1976——年初的判断

5.和林格尔地震后的迷失

6.在唐山地震现场的反思

六、历史的脚步

悠悠历史岁月的匆匆脚步

奠基了后人继续前进的道路

4.先人的足迹

2.艰难的历程

3.从薄弱的基础上起飞

4.地震预报的酝酿与准备

七、烽火十年

 烽火十年的峥嵘往昔

 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1.地震预报实践的开端

2.地震频发的十年

3.从巅峰跌入低谷

4.走出低谷继续前进

八、韧性的征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4.旷日持久的科技攻关

2.坚持不懈的观测基础建设

3.卓有成效的地震社会学研究

4.开拓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

九、征战未有穷期

 征战未有穷期

 吾将矢志不渝

1.严峻的现实

2.两难中的地震预报

3.向既定目标前进

4.地震预报——今天我们能做什么

十、涓滴归海

一滴水,平淡无奇

彩虹却总是斑斓绚丽

后记

试读章节

云年,随着唐山地震渐渐远去,你果真离开我们已近30年了吗?

30个春秋,星移斗转,寒来暑往,我实在难以想象,你是怎样独自熬过那长夜漫漫?!

轻轻地,再次打开那尘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看见了那块表——那块30年前从唐山地震的废墟下挖出的手表,或许,是从你那冰冷、僵硬的手腕上取下的手表……

饱蘸着逝者的沧桑,凝聚着亡者的血泪,它的指针安静、肃穆地停滞在那个悲怆的时刻,昭示着曾经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巨大灾难的降临:

03时42分20秒!

1976年7月28日,对于当代中国地震工作者而言,永远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祭日。是日凌晨3时42分,在这永远载入人类灾难史册的瞬间,唐山—— 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被疯狂抖动的大地颠碎,在滚滚尘烟和一片黑暗的冀东大地上,在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间,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埋葬!

面对灾难席卷后满目苍凉的唐山大地,面对劫后余生惊魂未定满腔悲愤的灾区父老乡亲,地震工作者心如刀绞,悔恨难当!

他们自责,他们愧疚,他们无地自容!他们无颜面对那一串串滴淌着血泪的数字:近百万人惨遭埋压,24万生灵殁于瓦砾,16万同胞身负重伤,上万个家庭夫妻离散,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

燕山悲鸣,渤海呜咽,京津披创,举世哀伤!

云年啊,就是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天灾中,你和你的战友们——此前一个多月,一直奔波于唐山、滦县地区执行任务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位同志:苏英俊、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拴正和你, 都被无情的震魔吞噬!你们以身殉职,为地震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凝望着这块沉睡了30年的手表——它,曾吸吮着你的体温,伴随你踏遍祖国山河;它,曾日夜为你报时,催促你争分夺秒勇战地震之敌;我突然顿悟:云年,这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前要传达给我的最后一个信息么?你要告诫我永远铭记这个时刻,是么?!

是的,我怎么能忘记,怎么会忘记啊!

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一座工业重镇毁灭了,24万生命葬送了,中国地震工作者十几年来的奋斗、求索与希冀,以及曾经似乎显赫一时的“辉煌”,也一下子彻底粉碎了、泯灭了……

凝视着那静静地躺在表盘上的指针,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遥远的1976,飞回唐山地震爆发后那永生难忘的日日夜夜!

P3-4

序言

云年,30年前,随着冀东大地的一声巨响,你,匆匆地走了;你们--河北省地震局赴唐地震地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全部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地震灾难中,匆匆离去!没有话语,没有告别,甚至没有让亲人们看上最后的一眼……

云年啊你可知道,作为与你相知相爱16载的同窗、同行与妻子,你走后我不知多少次拿起笔,想对你诉说我的哀思与惆怅;然而,我又不知多少次放下笔杆……我实在难以面对那斑驳的往昔,难以承受记忆的碎片对我心灵的撞击;我更无法给你带去真正的慰藉——向你报告地震预报过关的喜讯,那曾是你倾尽一生心力,痴情追求的目的。

如今,30年过去,岁月的沧桑爬上了额头,世事的磨砺再造了秉性;然而,思念的心却不曾改变……哦,不,它在积淀,升华,凝聚!追寻那逝去的往昔,驰骋在记忆的海洋,我不仅越发鲜活地看见你不倦奋斗的身影,也更清晰地看见几代地震科学工作者顽强拼搏的足迹。

于是,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最后的岁末,我决心再一次拿起笔!作为当年从科大校门走出的第一批地震专业的学子,作为一名献身事业多年的科学工作者,作为一个以身殉职的年轻地震战士的妻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面对亲人以及唐山罹难同胞远去30年的幽幽之灵,面对我们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浇洒了40年的攀登之路——云年啊,我要向你倾诉,倾诉离别后的所思,所为,所想,所悟;我更要告诉孩子,告诉国人,告诉世界: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有一批又一批热血儿女,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了冲击当代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他们热忱而执著地探索过,抗争过,牺牲过,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血肉之躯,为开辟地震预报科学的道路奠基。

也许,他们的事业并不显赫,甚至充满风险与磨难;也许,他们不能看到胜利的明天,甚至还要面对一次次惨败;然而,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坚韧不屈。他们以涓滴归海的情怀,他们用甘当人梯的气魄,将一曲探索者的壮志悲歌,永远铭刻在人类与天灾斗争的史册!

云年啊,你听到了我的呼唤吗?你感知到我的心声吗?愿上苍赐福于你,但愿你能在天国静静地、静静地倾听……

后记

我终于为这本书画上了句号,我终于让涌动内心多年的情愫一吐为快,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然而,此时此刻,我又感到余言未尽,感慨良多。

写一点东西寄托我对云年的哀思,是我萦绕心头多年的愿望,而直至云年远去近30年才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二三十万言,却是我始料未及的。

今天,当终于完成了这封长信时,我仿佛才真正明白——不经过岁月的磨砺,不放眼地震预报这充满诱惑与艰辛的科学事业的全景,我不可能看清云年短暂生命和他以身殉职的价值。正是逐渐领悟到这一点,我才一步步敞开了心扉,把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对事业的体验,统统倾倒出来……也正因为这样做了,我才感到内心得到抚慰,灵魂得到净化,对逝去亲人的慰藉也才落到了实处。

掩卷冥想,我内心充满了感激。

我要感谢岁月。无论是美好与欢乐,还是痛苦与磨难,生活的历练让我收获多多。

我要感谢同行。无论是曾经熟知,还是不曾相识,他们的奋斗精神让我感动,令我敬佩,激励我用自己的笔,去书写他们攀登的足迹。

我要感谢师长、战友和朋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近在身旁还是远隔千里,他们都曾给我关爱,给我支撑。童年的军营轶事,儿时的艺苑嬉戏,少年、青年的校园生活,云南、河北的辛勤求索,出版园地的不辍耕耘,夕阳时光的高歌吟唱……有多少往事长留心间,有多少老师、朋友无法忘怀。

我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用爱创造了我,带我走进多彩的人生。父亲已离去,母亲却独自守候。至今,年过八旬的她还在为女儿的生活起居操心尽力。

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相识或不相识的老、中、青地震学者,如果没有他们的中肯分析、睿智思想给予我深刻的启迪,要想完成本书是不可能的。为了尊重他们的劳动,准确表达他们的初衷,我多次直接引用他们的文字,并尽量注明引文的出处。

在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中,许多同志都给予我真诚的帮助。张国民、罗兰格、王吉易、张肇诚、吴太平、徐文骏等,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地震出版社社长张宏、副总编辑李玲、老社长宋炳忠、责任校对王花芝、总编室主任胡勤民,以及红主题企划郑瑞兵、郭兰芳等,都在百忙中为本书的出版操劳。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书毕竟是一封写给已故亲人的“信”,它必然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然而,它是真实的。书中所引的原文(包括文献),仅对个别明显的文字疏漏予以纠正,引文中的“[]”是我为便于读者理解而加的注释,“()”则是原文中即有的。

由于自己阅历与知识有限,书中必有诸多不妥,甚至挂一漏万。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台站的工作我接触不多,反映得很少,而他们正是地震工作的前沿与基础。这是我感到不安的。

尽管我是一个总想追求“完美”的人,但我知道这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书中肯定会留下种种遗憾,恳请朋友们指止。

这本书是我人生之旅的积淀,更是前辈与友人给我教益的凝聚。我要说,亲人们,老师们,同学们,战友们,朋友们,我感谢你们,我爱你们!

我相信,这也是云年在天之灵的心声,读了我的信,他也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6年5月31日(丙戌端阳)

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