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是由“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第一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主编的“新教育文库”丛书的第一个系列。
这是一套真正的中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性和反思性:叙述性,是教师作为教育叙事的主体,对具体的某个教学事件进行描述,要求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反思性,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研究比较贴近教师的教育生活,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方式。
教育者的快乐是奉献的快乐也是收获的快乐。让我们走进本书中的每一个教育故事,分享老师们笔下甜美的快乐,你的心也会被幸福和感动涨得酸酸的、满满的。
爱,并快乐着。这份快乐期待您的分享。
生产快乐
周春燕
课堂上看着班内学生一副副茫茫然的样子,他们的脸上写着“老师,我真累啊”。是啊,毕业班的学生了,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真想知道啊!
利用午间活动的时间,我给全班同学发了一张白纸,说:“同学们,你有什么心事?你有什么烦恼?把老师当成你的大朋友,告诉我,好吗?”
几十分钟后,五十六张写得满满的纸整整齐齐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迫不及待地窥探着孩子们的心事,看着看着,我的眉头紧蹙起来,心也变得沉重起来。
班内的一位小作家委婉地向我叙述:“只要我一有空闲,妈妈就逮着我写作文投稿去,真累呀,本来我挺喜欢写作的,现在真是‘怕,怕,怕’!”
一位小钢琴手倾诉着:“老师,爸爸妈妈每天让我练两个小时的钢琴,说是要考级,级别越高,就可以替代成绩,这是真的吗?”
很多同学都纷纷诉说着:“即将毕业的我,假如考不上心仪的学校,该怎么办呢?”
真是触目惊心!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减负”口号高喊的今天,社会竞争的压力却像无形的桎梏牢牢地架在了孩子们身上,他们欲罢不能,无可奈何。他们的快乐在哪里?谁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畅谈,发现了他们心中那么多的秘密!怎样让他们快乐起来,让他们轻装上阵,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任务呢?
班队会上,我深深地看着大家,说:“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让我分享你们的心事,无论何时何事,老师愿意像大朋友一样无私的帮助你们,今天,老师要帮助你们‘生产快乐’!”
我吸了口气,微笑着说:“其实,生活在世上,本来就有阳光,有鲜花,有正义,有善良,有开朗,有快乐;也有阴云,有毒草,有邪恶,有懒惰,有忧虑。但是生活本身是快乐的,你要善于寻找,善于站在快乐的一方,坚守住快乐的心理阵地,不让忧虑打进来,你便是快乐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不要感到沮丧,要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做一个快乐的自我。”
我扬起手中的两个小瓶:“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两个小小的心愿瓶,一只盛放烦恼,一只盛放快乐,老师会默默地祝福,但愿心愿瓶里烦恼的事越来越少,快乐的事越来越多!”
学生一片欢呼,教室里响起了快乐的笑声。
几天以后,快乐瓶里的小纸条被塞得满满的,我急切地打开,欣赏着孩子们的快乐事。
一生:我试着寻找我的快乐,每天一张开眼睛我就对自己说:“今天是快乐的一天,我要认真对待,不要被忧愁分心。”奇迹出现,一连一个星期我都是快快乐乐的。
一生:老师,在您的帮助下,弹钢琴时我心中满怀快乐,真的,我的指间滑落出的琴声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时而如小溪般潺潺流动。此时此刻我只觉得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我陶醉在自酿的美妙的音乐中,其乐无穷。
我心中美滋滋的,快乐无处不在,快乐无时不有!教孩子寻找快乐,品尝快乐,创造快乐的人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P3-4
2004年5月30日,上海《新民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新教育实验”,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年初,自马加爵事件之后,各界关于应试教育的诘问已追溯到“人的教育”的缺失上。敏感于3亿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层面的“新问题”,人们开始反省我们的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继而,中央下文要求“关心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防止“各种消极因素”侵袭未成年人。
在我们为政府启动道德教育行动喝彩的同时,有一群人更有百般滋味在心头。早在两年前,他们便已在民间启动了一场所谓的“新教育实验”,在苏州点燃星星之火,现今已蔓延到中国的半壁江山。这些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的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救赎中国的教育弊端。有教育界人士称,倘若“新教育实验”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将有望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
而在不久前,《南风窗》记者也这样评论我们这些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朋友:
他们用他们的行为艺术,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一群
拥有教育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
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
我们从不否认自己身上带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我知道,在这样一个缺少理想的时代,能够拥有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够把这群拥有理想的人聚集起来,更是多么的困难。正是“教育在线”创造的平台,让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正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的空间,让我们这些追梦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剧场”。
去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教育在线文库”的“教育话题”、“教育随笔”、“教育报告”、“走进中学生”系列。这四个系列的21本图书,为我们的网友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其中许多作品,如《中国教育缺什么》、《基础教育再把脉》、《义务教育谁买单》、《如诗如画》、《享受教育》、《细数阳光》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现在,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正式举起“新教育”的旗帜,用文库的形式全面记录“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之路,记录“新教育实验”的精彩。“新教育文库”将出版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我的教育故事”,主要是记录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真实的教育故事的著作。第二个系列是“我的教育随笔”,“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重要的行动:师生共写随笔。在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同时,鼓励参加实验的老师们坚持写自己的教育随笔。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为了写得精彩,他们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如果真正做到坚持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形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必然会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个系列是“我的教育实验”,主要是探索新教育理论,总结“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的著作,如《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等。
为了给参加“新教育实验”的老师留下自己前行的踪迹,为了让“新教育实验”留下探索发展的精彩,“新教育文库”首先问世的“我的教育故事”和“我的教育随笔”两个系列将非常高兴地与大家分享这些精彩的故事。其中,“我的教育故事”是教师的个人专题故事,如陈晓华老师的《守望高三的日子》、苏静老师的《麻辣学生酷老师》、管建刚老师的《魔法作文营》、张菊荣和焦晓骏老师的《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等;“我的教育随笔”主要是数百名中国教师、“新教育人”共同撰写的教育梦想故事、人生情感故事、课堂情景故事,记录他们的理想、追求、收获、遗憾、感悟。这些故事,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是新教育的“行动研究”。我们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记录一些老师的生活,记录“新教育实验”的历史,它同时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案例教学”的教材,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参考。
我们更加希望,读过这些故事的朋友和老师们,也能够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历史,记录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同时欢迎你们加盟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参与我们的教育论坛;欢迎你们登录“教育在线”(www.eduol.cn)!
朱永新
2004年6月于姑苏滴石斋
讲述中国教师自己的故事,感动中国教师的精彩人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窦桂梅
真正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教师成长档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副校长
李镇西
在这里,您会看到中圉教师的梦想故事、情感故事、课堂故事,看到他们行走的足迹,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高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