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王扫六合/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卫民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时代,文化发达,艺术繁荣,人文汇萃,学术昌隆,体现出中华民族气魄宏大、继往开来的精神面貌。本书是《画说汉唐文明丛书》中的一册,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秦民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内容推荐

秦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它起源干东部,兴起于西部。在不断的交往和战争中发展壮大,直到最后用武力平定了天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统一。秦民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从而形成了这个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秦民族虽然最后统一了中国,但其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前770年,秦襄公才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迂有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从此以后,这个民族凭着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先有秦穆公的独霸西戎,后有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到秦始皇时,国家统一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第一次使中国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大帝国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并在继续发挥影响。

目录

引言

一、尚武好战是秦人的传统/l

二、秦统一六国的邦交策略/3

(一)稳扎稳打,建立巩固的根据地/3

(二)远交近攻,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6

(三)连横破纵,分化瓦解六国力量/10

(四)改善内政,顺从民心/17

(五)中央突破,逐个歼灭/18

三、气吞山河的军阵/20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24

(二)二号坑——多兵种再现的曲尺形军阵/30

1.弩兵阵/30

2.战车阵/34

3.车步骑混合阵/39

4.骑兵阵/40

(三)三号坑——地下军事指挥部/46

(四)秦的水军/53

四、称雄天下的铁军/56

(一)严密的军事指挥系统/56

1.鼓/57

2.金/59

3.旗/59

(二)有素的军事训练/61

(三)军功爵制下的秦军勇士/62

(四)我国最早的军衔制/65

1.将军/66

2.中级军吏和下级军吏/67

3.士兵/69

五、秦军的装备、管理和后勤保障/7l

(一)秦军的武器库/72

1.短兵器/73

2.礼兵器/73

3.长兵器/75

4.远射程兵器/78

5.防御性兵器/8l

(二)精湛的兵器制作技术和严密的兵器制造工序/88

1.精密的配方及精致的工艺/88

2.最早的标准化技术/91

3.高超的防锈技术/92

4.严格的管理程序/93

六、秦灭六国的过程/95

(一)灭韩/95

(二)灭赵/99

(三)灭魏/103

(四)灭楚/105

(五)灭燕/108

(六)灭齐/113

七、开拓疆土,巩固边防/116

(一)平百越/116

(二)治理西南夷/118

(三)北击匈奴/119

八、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23

(一)加强中央集权/123

(二)制定法律,强化统治/124

(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125

(四)决通川防,修筑道路/127

(五)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33

(六)加强思想统治,实行焚书坑儒/133

(七)销毁兵器,“徙民实边”/134

参考资料/141

后记/142

试读章节

秦王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横扫六合,与秦人的尚武好战习俗有很大的关系。秦人曾长期和戎狄等游牧民族杂居,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在和其他民族的作战中壮大起来的,尚武好战已成为其民族的习俗传统,加之秦在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军功爵制,使秦人在战场上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杀敌立功受奖获爵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

秦人是从东夷西迁的一个民族,其先祖伯翳曾在夏禹时代和大禹共同治理洪水,被赐姓赢氏。商汤时,因帮助商王朝有功,而“赢氏多显达”,为商朝“保西垂”。周灭商后,秦人地位下降,沦为周的附庸,周孝王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善于养马和驾车,为周王朝主持养马工作,成绩显著,周孝王分土给秦人,使“邑之秦”(位于今甘肃省张家川自治县),而在它的周围全是西戎民族,为了生存和扩张领土,秦人一直处于和西戎民族的争夺战争中。其祖先秦仲在伐戎时被戎人所杀,到秦庄公时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的儿子世父伐戎时也被戎人所俘,秦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获得周人的一张空头支票,即赐岐以西之地给秦,但前提是“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不过从此秦人已正式得到周王朝的承认,也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戎战争。秦对西戎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在秦穆公时期,“并国二十,开地千里”,并取得了嗜秋五霸”的地位,从而提高了秦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地位。

秦人同西戎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来之不易,从而使秦民族形成了顽强不息、积极进取、尚武好战、奋发向上的精神。长期处于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下,其落后的经济、严酷的生活环境,使秦民族特别崇尚武力,特别能战斗,也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商鞅变法得以在秦国顺利推行的原因。商鞅变法使秦民族的尚武风气更加高涨,实行的军功爵制极大地调动了秦民族的好战积极性。

关于秦人的尚武习俗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也有大量记载。现仅从《日书》早种《生子》篇抄录一些简文以说明问题,简148载:“壬辰生子,武而好衣剑”,“壬子生子,勇”,简141载:“乙丑生子,武以攻”,简140载:“甲午生子,武有力”,简142载:“丙武生子,武以圣”,等等。充分说明秦人骨子里都想着好战、尚武。

由于整个社会崇尚武力的风气,秦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大力士,春秋时期,有大力士杜回,战国时期有任鄙、乌获、孟说等,而且连秦武王也十分喜欢武力,特别偏爱大力士,常以举鼎为游戏,甚至因举鼎过于用力而不幸死亡。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南发现的百戏俑坑中也发现了大力士的形象,身材魁伟高大,与当时秦国的社会风尚有必然的联系。

秦人之所以崇尚武力,也与秦人信奉法家有关系。因为法家和兵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兵家的战和法家的耕战思想是相通的,因而我们看到法家思想中多有兵家思想在其中。秦国从商鞅开始,一直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重视耕战、讲求功利是秦人的不懈追求,因而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就成为秦人的奋斗目标。正由于秦民族的尚武习气和法家思想的主导,整个秦历史就好像一部军事史,其形成的文化也体现出军事文化的特征。P1-2

序言

秦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它起源于东部,兴起于西部。在不断的交往和战争中发展壮大,直到最后用武力平定了天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这个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关。秦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与夏商周等王朝都发生过关系,而且均以善于养马和驾车闻名于世,也形成了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秦民族虽然最后统一了中国,但其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直到春秋时期,当其他国家都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时,他还在人行道上慢行。到前770年,才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赐以岐以西之地”,但周天子送给秦人的却是一张空头支票。尽管如此,这个民族从此开始真正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凭着秦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先是有秦穆公的独霸西戎,后有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到秦始皇时,国家统一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第一次使中国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大帝国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并在继续发挥影响。

秦始皇生于前259年正月,因出生在赵国,故名赵政。又因其祖先在伯翳时被赐姓赢,所以又称作赢政。关于秦始皇的出生至今还是一个谜。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一个私生子,他并不是父亲秦庄襄王的儿子,大臣吕不韦才是秦始皇的真正生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因为史书记载的不同。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曾是一个为质于赵国的落难王孙。原名叫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孝文王的儿子。异人有兄弟二十多个,由于他不是长子,其亲生母亲夏姬后来又失宠。所以被秦王送至赵国作人质。这是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制约的一种办法。但这些人的命运难卜,随时有“身为粪土”之可能。异人也不例外,况且当时的秦赵两国都是大国,互不服气,随时都有发生战争的危险,因此异人的生命危若累卵。恰在这时,具有政治头脑的大商人吕不韦遇见了异人,吕不韦深知异人的境遇及秦国内部统治集团的内情,认为“此奇货可居”,便主动与异人结好,不惜重金把他送回秦国,并通过各种办法使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把异人作为嫡嗣。为了讨得华阳夫人这个楚国人的欢心,遂改异人名为子楚。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即孝文王。而当时的孝文王已53岁了,即位后第三天便离开了人世。于是异人便成为国王,而吕不韦因为帮助有功,遂被封为秦国丞相,从大商人摇身一变成为大政客。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当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腰缠万贯,并娶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绝世美人赵姬,与之同居,且有了身孕。而在一次与异人饮酒时,异人一眼便看上了这位赵国的美人,请求吕不韦把这位大美人让给他,吕不韦当时虽然不高兴,但为了以后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位绝佳美人送给了异人。但当时异人并不知道这位赵国美人已有身孕,后来生下来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这段记载明确指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前247年,当了3年国王的庄襄王驾崩,吕不韦拥立才13岁的赢政做了国王。年轻的秦王称吕不韦为“仲父”,让他执掌国政。到前238年,秦王政已22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是一个形式,标志着着冠者已经长大成人,具备了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就在这9年小国王的见习期间,秦王政渐渐成熟起来,对朝中政事耳濡目染,有所了解;更对其母亲与吕不韦、嫪毐的私通了如指掌。由于宫闱事发,嫪毐便趁秦王政在雍城祈年宫举行加冕礼时,发动叛乱,欲先发制人。秦王政果断派兵平息了这场叛乱。嫪毐兵败,被夷其三族。参与叛乱的主要头目卫尉竭、内史肆、左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余人被枭首,与叛乱有牵连的人、官吏被削职夺爵者达四千家。

嫪毐是由吕不韦推荐进宫并从政的,按照秦律规定。任人而不善者受罚,吕不韦因此也被牵连,遂被革除相职,并流放到偏远地区,最后置于死地。实质上秦王政从13岁即位以来,一天天看见吕不韦尾大不掉,成为自己政权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当吕不韦羽毛丰满、开始组织人力编写欲作为秦施政大纲的《吕氏春秋》后,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急于寻找机会欲铲除吕氏势力。通过嫪毐叛乱事件,秦王政削除了吕不韦等的势力,夺回了自己应得到的权力,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

当秦王赢政13岁继位时,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是指日可待。他亲政后,加速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广纳贤士,为己所用。在此期间,他任用了尉缭、姚贾、李斯、白起、蒙恬、范雎、王翦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人士在秦的统一过程中,为秦王政出谋划策,能征善战,在国家统二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前后用了10年时间,秦军南征北战,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雄,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局面。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诞生了。与此同时,他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亲自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从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字塔武的封建官僚体制。

为巩固统一的成果,秦始皇在全国实行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改革,并进行了修驰道、直道等工程,推行“令黔首自实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秦始皇实行的以上各种政策和措施,不仅影响到以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即“百代皆行秦政事”,而且有的措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这些统一的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对旧制度的修正,它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而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成果实行了不少有益的措施,同时又干了种种残暴的事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13岁时刚一即位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统一后更是加快了修筑的过程。为了自己奢侈豪华的生活,在全国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包括“规恢三百里”的阿房宫及绵亘数百里的上林苑,形成“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的规模。在北方为抵御匈奴的南侵,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葺,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据史书记载:当时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劳动者最多时达七十余万人。秦当时全国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参加各种劳役者达二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使大量劳动力因从事这些奢侈性建筑而脱离了农业生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全国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长期的混乱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理应与民休息,恢复生产。但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当时全国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了大兴土木上,从而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帷幕”,“力役三十倍于古”的局面。这等于是雪上加霜,更使已经萧条的经济再度衰败。

在大兴土木工程之时,为了加强思想和文化上的统治,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愚蠢政策,造成了一次对文化的严重摧残。由于他实行严酷刑法,使天下“赭衣塞路,囹固成市”,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已忍无可忍,一场酝酿推翻秦王朝的农民起义正在进行着。

更为可悲的是,秦始皇非常迷信,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很大,不相信科学和自然规律。他知道得来的江山不容易,希望二代、三代……万代传下去,因此非常害怕死,十分相信方士们提出的“长生不老”邪说。他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巡幸全国以达威慑之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多次上当受骗。“焚书坑儒”这一文化史上的悲剧正是其寻求仙药而酿成的恶性悲剧。徐福带领五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药不还,去了日本。秦始皇自己还亲自出马,到东海中射鲛鱼,充分体现出他求长生不老的急切心情。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他在东海边一住就是数月,但这些都是徒劳的。长生不死药未曾找到,反而因多次出巡,长途颠簸,劳累过度,加速了秦始皇的死亡。在第五次出巡的路上就离开了不愿离开的人世,结束了只有50年的生命。

由于秦始皇一生最害怕死,所以别人也不敢在他面前提到此事。因此当第五次出巡的车队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虽已重病缠身,群臣却没有一个人敢对秦始皇说死字。然而事实无情,秦始皇的病情开始恶化,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这时候秦始皇自己也知道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这时才想到了死后皇位的继承问题,想起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贬往北方监军),想让扶苏继位,于是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成阳,守候丧葬。书信封好后,赵高却迟迟不发出,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巨鹿县东南)时,秦始皇断了最后一口气。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害怕国无君主,若贸然宣布死讯肯定会引起大乱,因此决定秘而不宣。当时知道秦始皇已死的人只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及宦官赵高,他们把秦始皇的遗体载于可调节温度的■■车中,每日照常送饭食,百官奏事及决断都由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及丞相李斯传诏。与此同时,一个篡权阴谋由赵高、胡亥、李斯共同进行着。由赵高、胡亥商议,密谋立胡亥为皇帝。李斯在赵高的诱惑下,利欲熏心,狼狈为奸。他们将秦始皇原来的诏书篡改,派使者赐剑给屯守北边的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命他们自杀。因为扶苏为人正直,又有才能,受老百姓的拥戴,因此成为他们篡权的最大障碍,而蒙恬当时带领数十万大军在北方边境防御匈奴。因此,胡亥要夺得继承权,必先除掉这两个核心人物。传送被篡改的诏书需要时间,因此为了等扶苏、蒙恬的死讯,拉秦始皇尸体的车队故意从北边绕一大圈,从井陉绕道九原再向咸阳折回。当时正值七月,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虽置于■■车中,仍开始腐烂发臭,赵高等人为掩人耳目,让车载一石鲍鱼紧随■■车后,以假臭掩真臭。当车队行至成阳时,扶苏、蒙恬已自杀的消息传来,李斯、赵高、胡亥等才公开发丧,九月将秦始皇的尸体埋葬于始皇陵中。

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人间,也万万没想到他死后,赵高、李斯等发动政变,篡改诏书,使他想立为皇帝的扶苏被赐死,而胡亥当上了皇帝,成为秦二世。胡亥从小娇生惯养,无政治头脑,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因而大权被赵高独揽,遂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闹剧。二世胡亥虽不理政事,但骄奢淫逸比其父秦始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使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很快席卷全国,并迅速摧毁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样强大的秦王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西汉王朝建立了。

后记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是三秦出版社“画说汉唐文明丛书”中的一部。书中内容主要是再现了秦国到秦王朝时期,实现统一的过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我一直佩服秦始皇和他的祖先们,凭着顽强不屈的坚韧性格,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本民族的强大,为了统一全国,矢志不移。从东海之滨到大西北的甘肃,又从甘肃进入关中,直至最后统一中国。一步步发展,又一步步强大,从独霸西戎,到战国七雄。秦始皇更是不遗余力,用了十年时间,削平了六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中国长达四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混乱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和平的有利条件。

正是有了秦的统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和度量衡,“百代皆行秦政事”,这是对秦统一功绩的最好评价。因此我们对秦始皇统一的功劳如何评价也不过分,它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奠定了中国的大体版图。英文中的“CHINA”就是“秦”的音译,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影响已扬名国外。

秦人的好大喜功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也导致了秦的速亡。正是由于秦人的开拓精神,才有了中国的大版图。也正是由于秦人的好大喜功,在统一后作出了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从而造成劳役过重,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太少,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起义,从而使秦王朝快速灭亡。因此一定要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防止重蹈历史覆辙。这也是写作本书的目的之所在。

本书的写作从去年开始,之所以能很快完成,一是我非常喜欢这个选题,二是责任编辑贾云编审的促进和提出的建议,三是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因而要感谢史学界的前辈。同时还须感谢我的夫人,她为我的科研创造了好的环境,并帮我录入文字。

作者

2005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