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通过对从立国到帝国的崛起之路、国家管控体系、国家管控的四个阶段以及中国国家管控等内容的描写,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并在最后提出了对于未来中国国家管控的进一步设计与实施重点。该书不仅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国家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还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国的崛起(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白万纲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通过对从立国到帝国的崛起之路、国家管控体系、国家管控的四个阶段以及中国国家管控等内容的描写,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并在最后提出了对于未来中国国家管控的进一步设计与实施重点。该书不仅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国家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还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内容推荐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该书依据作者长期致力于母子公司管控的研究,从八个章节对“国家管控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具体包括从立国到帝国的崛起之路、国家管控体系、国家管控体系的设计及管理、国家管控的四个阶段以及中国国家管控(和平峒起的必由之路)。该书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旨向世人揭示出国家管控模式这一深层次的规律,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同时为中国的国家竞争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模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立国到帝国的崛起之路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与演化概述 何谓国家 古国时代——作坊式的国家管控 方国 王国时代——国家“集团化”开始呈现 帝国时代——漫长的“并购与重组”交织下的大国崛起 第二节 第一阶段的帝国——区域战争之下的国家崛起(1500年前) 第一阶段帝国的国家管控特点 第一阶段的典型帝国 第三节 第二阶段的帝国——全球扩张之下的国家崛起(公元1500-1870年) 第二阶段帝国的国家管控特点 第二阶段典型帝国——大英帝国 第四节 第三阶段的帝国——世界大战之下的国家崛起(公元1870-1945年) 第三阶段帝国的时代背景 第三阶段帝国的国家管控特点 第三阶段的典型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 第五节 第四阶段的帝国——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崛起(1945年以后) 第四阶段帝国的时代背景 第四阶段帝国的国家管控特点 第四阶段典型帝国——美利坚帝国 第六节 大国崛起与国家管控 第二章 国家管控体系 第一节 国家存在的意义与国家管控体系 国家因何而存在 国家管控体系与国家竞争力 国家管控体系构成与特征 第二节 国家机器——管控机制运作的载体 国家体制 国家体制与政府机构设置 立法与司法 国家职能的四维特性 解读中国与欧洲的历史过程——以国家机器的强化与职能扩张为管控中心 第三节 国家大战略 大战略与战略 国家大战略的四大原则 国家大战略主要内涵 地缘政治学与国家大战略 极具穿透力的国家大战略——《彼得一世遗嘱》 第四节 国家管控平台 政治管控——国家管控体系的“大脑” 经济管控——国家管控体系的“血液” 文化 意识管控——国家管控体系的“灵魂” 军事管控——国家管控体系的“拳头” 科技管控——国家管控体系的“肌肉” 第五节 横向管控机制——构筑国家管控体系的神经网络 全球化 军事联盟 国际政治——国际制度设计 经济贸易政策——经济霸权主义战略下的“钟摆式”贸易政策 跨国公司——主导经济格局,霸权的基石 金融霸权——以军事霸权为扩张基础 道义领导——意识形态霸权 战略核心产业及产业链——国家生命的基石 产经联 第六节 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 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平台 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分类 优势放大系统——美国形成了经济、军事与扩张的环形系统 优势锁定系统——国家结盟理念的变迁 第三章 国家管控体系的设计及管理 第一节 国家管控体系的设计 国家管控的缺失——一个样本:苏共为什么瓦解 国家管控体系如何设计 第二节 国家大战略制定与完善 国家大战略构成体系——国家生存、安全、发展与扩张战略 国家大战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 国家大战略制定与完善 第三节 政治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对外政治战略制定 对内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管控运作及完善 第四节 经济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经济战略制定 经济体制建设 经济机构建设 经济管控运作及完善 第五节 文化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文化战略制定 文化管控运作及完善 第六节 军事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军事战略制定 军事体制建设 军事管控运作及完善——美国全球军事管控运作 第七节 科技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科技体制 科研机构建设 科技预算分配 科技管控运作及完善——美国:以科技战略保持“一超”的国家利益 第八节 横向管控操作及管理 增强全球视野意识 进行议题式结盟——合纵连横、纵横捭阖 经济是新的扩张之矛 提高军力,应对新挑战 发扬民族文化——摆脱殖民文化 科技自主创新——突破发达国家技术限制 建立基干产业体系及产业链——摆在国家大战略的首位 产经联 第九节 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国家优势分析与挖掘 优势放大与锁定战略确定 优势放大与锁定机制设计 优势放大与锁定系统运作 第四章 国家管控的第一阶段(1500年以前) 第一节 罗马帝国、大秦帝国及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兴衰(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大秦帝国的兴衰 草原帝国的兴衰 第二节 帝国大战略 罗马帝国的国家大战略 秦帝国的国家大战略 第三节 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发展——以大秦帝国为例 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体系——三九公卿制 法律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 第四节 帝国军事管控体系——以罗马帝国和草原帝国为例 罗马帝国的军事管控体系 草原帝国的军事管控体系 第五节 帝国经济管控体系 大秦帝国的经济管控 罗马帝国的经济管控 第六节 帝国政治管控体系——以大秦帝国为例 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 第七节 帝国文化管控体系 罗马文化管控——教会 秦朝的思想管控 第八节 帝国科技管控体系 军事科技——秦朝的军事科技 人才策略——秦国从制度安排上战略性的考虑了人才战略 第五章 国家管控的第二阶段(1500-1870年) 第一节 1500-1870年世界历史及大英帝国的崛起 1500-1870年世界历史概述 1500-1870年大英帝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 欧洲政治革命与政治管控体系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第三节 欧洲军事演变与军事管控体系 欧洲军事演变 十九世纪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军事飞跃发展 第四节 欧洲经济革命与经济管控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 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 工业革命时期的对外贸易 西北欧居首位的根源是对经济的管控 第五节 意识形态革命与欧洲文化管控体系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第六节 大英帝国的均势外交 英国的均势外交思想 英国均势外交手段 第七节 欧洲秩序到维也纳体系 第六章 国家管控的第三阶段(1870-1945年) 第一节 历史概况(德国第二帝国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 “帝国主义”阶段来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的世界格局 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战争危机风雨欲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二节 德国大战略演变 俾斯麦大战略思维 威廉二世的战略思维 第三帝国战略思维 地缘政治与生存空间 第三节 纳粹政权的政治管控体系 政治纲领 纳粹政治体制及镇压机器 外交政策 第四节 纳粹德国的经济管控体系 该阶段的德国经济基础 经济战略思想 战争经济体制 对外贸易的统制 第五节 希特勒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管控 当时主要的意识形态 文化专制主义文化统治 第六节 “第三帝国”强大的军事管控体系 军事战略 高度独裁的军权控制 闪击战战术 军事科技 第七节 对占领区的管控——“欧洲新秩序” 对控制地区划分 对占领区经济管制 第八节 国家联盟体系与世界战略格局演变 国家联盟体系 轴心国体系 世界战略格局演变动因 第七章 国家管控的第四阶段(1945年至今)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美苏冷战开始 新中国成立 冷战中双方力量的消长与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苏联解体的剧变 从美国“一家独霸”到“一超多强” 第二节 美国大战略 美国大战略的实力基础 美国大战略的政治意愿 美国大战略的核心目标 美国大战略的评估与选择 第三节 美国政治管控体系 美国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管控体系 美国经济战略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霸权 第五节 美国文化管控体系 美国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演变 美国文化对外交行为的控制 美国文化扩张(道义领导与干预)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第六节 美国军事管控体系 美国军事战略 美国军事体系 第七节 美国科技管控体系——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体系与知识霸权 美国科技战略 美国政府宏观科技体制与政策 政府科技管理与执行机构 企业与大学创新体系 美国的知识霸权 第八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联盟体系 联盟体系的类型 联盟体系的特点 美国联盟政策的新变化:组建自愿同盟 结论 第八章 中国国家管控——和平峒起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形势 世界战略格局 世界经济形势 第二节 中国大战略的失误与谋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战略的若干失误 中国大战略谋划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 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第三节 中国政治管控体系忧思 中国政治发展现状 建立开放的政治体系 中国政治转型的目标 第四节 经济利益——经济管控忧思 中国经济利益与开放战略 中国经济困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第五节 安全利益——军事管控忧思 中国安全利益 中国的核威胁下的军事战略困境 第六节 应对全球化——文化管控忧思 中国文化战略 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 第七节 应对知识霸权——科技管控忧思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体制改革 如何应对知识霸权 第八节 国际利益——国际关系管控忧思 国际利益与中国外交政策 议题式结盟 大国关系处理建议 第九节 崛起于21世纪——中国国家管控体系的设计与打造 当前国际局势下的中国国家大战略 新战略下中国国家管控体系的建设 写给未来的话——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有人说,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从野兽进化到天使的历程。那么,国家的建立便是从自然系统进化到社会系统的历程。而且,这个历程还远没有结束。如果说自然的系统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么社会的系统却正是由上帝的子民——人类来开创。 从立国到帝国,道路艰半而漫长,其间充满了战争与和平、统治与压迫、策略与阴谋、混乱与秩序、兴盛与衰败、富裕与贫穷…… 纷繁复杂的国家历史常常会蒙蔽住人们的双眼,使他们仅从表面的现象出发去寻找治理国家的方法。而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因为他们往往会痛苦的发现:自己的国家正陷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外交困”的多难境地。 其实,人们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国家是一个“系统”。抽掉历史表面的枝枝节节,在这一复杂的表层之下一定存在着一个系统化的“源规则”,正是它推动着整个国家系统的运转。而对这“源规則”的设计、控制与改进无疑便涉及本书所重点讨论的核心问题——国家管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与演化概述 “国家管控”有着与“国家”同样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从古国时代最原始的简单化管理,到后来方国/王国时期的多手段实施,直到帝国时代系统化、超综合的管控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国家管控”始终伴随着国家形态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遗憾的是,这一本质的要素却由于淹没在繁杂历史的表象之下而长期没有受到人们的发掘和认识。 一、何谓国家 对于国家的起源,自古以来中说纷纭,人们试图从各种角度和侧面来定义“国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国家的神权观 顾名思义,神权观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这种理论在东西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普遍信奉“天道”,说国家的权力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为天子。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思想界,普遍宣扬“一切权力来自神”、“除上帝外,别无权力”的观点。集神权思想大成的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代表。神权论从16世纪开始衰落,但至今在一些国家仍有影响。 (二)契约观——资产阶级的“贞节牌坊”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人们订立契约并共同遵守的结果。16-18世纪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都用契约论说明国家的起源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英国的T·霍布斯·J·洛克,法国的卢梭都是契约论的代表。契约论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阶级观——阶级矛盾成为国家进化的原始推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对立阶级时才产生出来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因而没有也不需要有一个供统治阶级用来统治其他阶级的国家机器。当时,社会秩序依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依靠族长、首领享有的威信和尊敬来维持。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随之出现了阶级,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抗阶级,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意识到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其政治统治,用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力量,来控制和维持自己赖以存在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因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四)管控观——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管控”的需求 管控观的出现无疑代表着对国家起源和发展原动力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这一学说推动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国家这个复杂巨系统,并进一步探索国家运作的本原。 管控观认为:国家的产生,和生产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是从人类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社会的职能机构。在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和生活极其简单,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公共事务,如组织共同劳动、解决争端、监督用水、执行宗教职能等,但还没产生从社会分化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并统治社会上其余一切人的特殊集团。处理公共事务的人,都不是专职的,他们不脱离生产劳动,也没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力,他们是社会的公仆。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彼此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公共事务日益繁杂,这就要求社会分工有进一步的发展,要求有专门人员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控制。同时,生产的发展已能提供一些剩余产品给这些专门人员使用。这样,就出现了一批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管理的人以及由他们组成的机构。随着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社会公共职能就逐渐独立地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这些专门从事管理的人也就成为统治者,由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由他们所把持的机构就成为强制机构、实力机构,由此产生了国家。 国家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曾经历了数个发展阶段,也产生出数种国家形态类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1994年提出的“古国——方国——帝国”理论中,将中国国家起源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将其称为“三部曲”。 纵观世界各大文明,各地国家的进化历程都大体遵从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古国时代、方国/王国时代和帝国时代。 二、古国时代——作坊式的国家管控 (一)古国时代的源起 古国,作为国家的最原始形态,起源于氏族部落。氏族源于一个共同始祖母,是一群血缘相近的人们。 1.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最为古老。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成为氏族制度的各层社会组织。对于这样的组织结构,恩格斯赞道:“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大兵、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家户经济是由一组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是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户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各民族在没有分化为阶级以前,其社会亦是如此。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之后,才使这种古老的氏族制度崩溃,发展成为父系氏族。P1-4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曾指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从此,“和平崛起”一词便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未来崭新的政治目标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愿。随着前不久《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在全国的热播,更加彰显出党中央的政治决心和当代中国人期待中华振兴的迫切愿望。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并非朝夕可达,那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是需要整个国家运用整个民族的智慧去努力思考的目标和持续奋斗的方向。 希望总是能让我们热血沸腾,但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时间的紧迫!因为,它就迫在眼前——这个传说中将属于中国的21世纪! 21世纪将是中国崛起的最后机会!否则,到时美国构筑的超级单极化优势会扼杀其他经济体几乎所有的机会! 那么,中国要如何走好这关键的一百年,并真正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事实证明,传统的强国之路已无法复制于当今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时代需要有变革的思维。我们认为,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国际大格局之下,只有实施“国家管控”,才是中国崛起并成功占领世纪之巅的唯一途径。 经过了长期的酝酿,也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挖掘、否定、再挖掘、再否定的痛苦的思考过程,我们终于完成了《大国的崛起》这部著作。我们期望通过这本书为世人打开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过去,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整个世界;因为,那才是一个剥去了浮华的、本原的世界。我们期望能够为国家的决策者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在这种逻辑框架之下,他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去更加科学地设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一、写作背景 作者长期致力于母子公司管控的研究。随着对母子公司管控和国家战略的深入思考,通过类比研究,作者发现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的培养和“国家管控”之间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和一整套成体系的内在规律。从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到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国家营销》,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国家竞争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本书也期望通过对“国家管控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向世人揭示出这一深层次的规律,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同时为中国的国家竞争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模式。 二、核心观点 通过对整个世界国家系统运作模式深层次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作者发现: 第一,真正控制世界的是国家管控,而非市场经济。纵观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通过市场经济或自由贸易成长起来的,在其崛起之初无不伴随着近乎苛刻的国家管控;所谓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已存强国对相对弱国实行横向管控的手段,以期在全世界营造出一个以其自身源规则为基础的管控体系。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和保护主义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但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度都须纳入国家管控的规划之中。 第二,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实施国家管控。回顾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虽然具体的表象不同——或通过战争,或通过经济发展,但成功的本源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了——国家管控。不论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还是后来西方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到臭名昭著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再到今天的“美利坚帝国”,它们的崛起轨迹都可作为一个个无可辩驳的实例来印证一个观点:国家管控将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第三,企业走向世界,必须在国家战略的支撑下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成为国家实施对外横向管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国家扩张的“双剑”,并在现有规则下,表现出更加强劲的扩张力。一个国家的企业跨出国门的能力已成为评判这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国家战略正是支撑本国跨国公司的导向性基础。 第四,国家大战略不能也无法替代国家管控。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决策者和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们都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国家大战略的竞争。于是,各国竞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制定其国家大战略,但就在各国国家大战略制定的层次高度和完备程度日益趋同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客观的存在,甚至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从全球视角来看,国家之间的终极竞争绝非大战略的竞争,而是国家管控体系和管控能力的竞争。国家大战略仅仅是国家管控方向的一种主观反映,它不能也无法替代国家管控对国家竞争和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国家的建设必须以管控体系和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我们认为,国家是拥有更高层级智慧和思维方式的、拥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国家管控正是这个宏观智慧生命体的灵魂。一个国家只有将其国家的建设与其管控体系的打造目标相一致,才能够切实提升其整个国家的管控能力。通过国家管控来改造世界格局,为本国的发展赢取生存空间,进而改变整个世界的竞争体系,使之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第六,国家决策和政治体系必须构筑在国家管控思考和国家管控规划之上。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系统,有着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但这依然是远远不够的。长久以来发展过程中的羁绊和失误常常表明我国国家管控思想和管控体系的缺失。中国要想在未来行走于世界的高端,甚至成为新的文明变革的爆发点,必须应高度重视并全力规划和打造本国的“国家管控体系”,赋予整个国家生命体以灵魂和动力,使其能够通过自身优势的循环放大来实现不断的进化过程。 三、逻辑基础 (一)国家 国家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三个概念: 系统论——1925年,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从此,人类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传统的“将事物分解研究”的方法已束手无策。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够以一个更高、更全面的整体视角来分析和解决现代复杂的问题。同时,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群体智慧——生物界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作群体智慧:就单体来说较为低级的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却能够依靠其庞大的种群数量创造“智慧”。观察表明,当这些低级生物群体的个数达到某种临界量或法定数时,思维便开始了。事实上,这同样适用于高级生物体——人,只是所产生的将是更高层次的群体智慧,因而常常不易被我们所发现。人们常常会感到被某个无形的力量所左右,说穿了,那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群体智慧”。 复杂巨系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其“复杂巨系统”的论述中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巨系统所以称其为“巨”,是指构成巨系统的子系统或称之为元素的数量非常庞大,而并非指其体积。如人的大脑,体积并不大,而组成大脑的神经元却有1000亿个之多,大脑就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巨系统分为“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国家就是个“复杂巨系统”:不仅构成的子系统非常多,还表现出系统中的层次很多,而且每个层次都呈现系统性的复杂行为,最重要的是这个系统中还有人类意识活动的参与。钱老的“复杂巨系统论”似乎正是融合了“系统论”与“群体智慧”这两个理论要点的更为科学而严谨的阐释,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国家的产生和演化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基于对系统论和群体智慧的认识,促使我们对国家本质有了更新的理解:国家其实就是一个由庞大的人(脑)群所组成的一个拥有更高层次智慧的复杂巨系统。 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人类文明千百年来渐进平缓的发展趋势,陡然大幅度提高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从我们的逻辑框架初发,这种突破式发展的根源正是由于人类社会这个巨系统内部的子系统数量突破了一个临界值而爆发出质变的结果,而子系统的要素正是人——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类大脑的发育和进化。 进入20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机模式”又进一步实现了人类脑部功能和数量的急剧拓展,新的临界值被突破了,信息革命到来,产生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新拐点。短短几十年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人类数千年来所积累的财富总合…… (二)国家管控 此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爆发?而信息革命最先产生于美国?这是巧合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将涉及到我们本书的主题——国家管控。因为,单纯的子系统数量的增加仅仅是激发总系统发生质变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这种质变的发生还需要对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效调配与组合,使其实现规模和有序。放到国家这个巨系统上,便是对国家的管理与控制。有效的国家管控可以加快“质变临界点”的到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信息革命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思维。我们常常形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我们为何一定要把自身禁锢在“河”里?我们为何不能运用超边界、超手段、超组合等各种各样的国家管控手法去打造一部登天的悬梯,去突破河水的界限而腾飞于长空呢?! 后记 写给未来的话——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终于完成了《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这本书。不过,与其说本书通篇是在介绍“国家管控”这样一套体系,倒不如说是在介绍我们对中国未来国家发展与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 中国的“和平崛起”绝对不是个口号!它是在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极度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之下产生的、紧密攸关中国未来生存和发展万世大业的核心体现。 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昭示着这样的铁律:国家的发展轨迹是路径依赖的!所以,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我们认为,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必须获得一套科学、系统的国家管控体系对其施以强有力的支撑。因为,我们的“国家管控”体系不单单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最本质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更加是放眼未来的前瞻性设计。只有通过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打造起一套宏大、有序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整个世界巨系统之下所带来的无尽复杂! 思考的成果并不是目的,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我们关于国家管控的思考能够在未来真正运用于中国整个国家系统的运作之中。 当然,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当前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已经开始运用“国家管控”的思想来管理我们的国家,整个国家大战略的一步步具体实施正与我们“国家管控”的核心思考不谋而合!在此方面,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无疑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决策者们对“国家管控”问题思考的演进历程: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在之前的几年中接连碰壁之后,中央渐渐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继续实行“单兵作战”的话,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应该而且必须得到整个国家大战略的强有力支撑!只有将跨过公司战略与整个国家大战略进行绑定,只有实现母子公司管控与国家管控的“双剑合璧”,“走出去”战略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前不久胡主席的非洲八国之旅无疑无疑暗含着中国中央决策层对“国家管控”问题的更新思考,并正在付诸实施: 辽阔的非洲,丰富的资源。中国的非洲战略的实施正是中国在21世纪实施国家管控、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性步骤。同时巨大的经济、技术互补性决定了非洲必将成为中国集团公司“走出去”过程中首选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如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海信集团、华立科泰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航技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中国大型集团公司已经在非洲设立了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它们正代表着中国巨大的国家利益。胡主席在此次的非洲之行中会见了大批中资机构的代表、视察中国驻非维和部队,并促成了与非洲国家的大量能源和经贸合作,已经初步地将国家管控与母子公司管控作为一个复合战略体成功地贯穿于广袤的非洲大陆。 如今,中国正在积极地运用如“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平台来实施中国的横向管控战略,拓展中国的国际可控空间。此外,中国还积极地利用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3”合作会议甚至“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的影响来从最大限度上争取中国的国际利益。 但是,凡此种种,仅仅是中国实施国家管控的开始。对于未来中国国家管控的进一步设计与接下来的实施重点,我们认为: 首先,希望在中国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中能够真正全方位的运用“国家管控”的思想作为指导,使之能够真正贯彻到国家的战略规划之中。 其次,充分利用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两大契机,通过“双引擎”的打造为中国未来经济新一轮的腾飞开启新的机遇。 第三,尽快打造中国完备的金融体系。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而另一方面,中国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结构不合理,使整个中国的大市场赤裸裸地暴露在国际金融风险的边缘。所以,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迅速地通过各方面资源的协同运作构筑起一套完善的金融管控平台,最大限度地拦截国际金融风险的侵袭,并立足于此进一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第四,打通国际能源大通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极大提高了中国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单靠本国能源早已无法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所以在大力提倡节能建设之外,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打通国际能源大通道。这不单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更加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在当前,国际能源通道的建设必须作为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通过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加以实现。 第五,国内大战略工程的系统性规划布局和建设。当前,诸如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战略性工程已经开始部分发挥其巨大的战略效能。但是在未来,国家战略性工程应该国家大战略的指引下更加体现出其布局规划的前瞻性和系统性,预先判断出未来的战略需求,通过有意的先期设计和论证,统筹运作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战略工程的效用。 总之,对中国来说,如何在未来成功突破“西方列强”们早已严密部署好的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体系,如果在西方语境主导的游戏规则之下实现国家的崛起,确实是亟需整个中国好好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们的“国家管控”正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哲学思考的结果,并且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必将在“国家管控”体系的构筑与推动之下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书评(媒体评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陈澹然 第一、第二、第三世界之间的均衡,将是整个世界矛盾的焦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毛泽东 中国越来越成熟地利用上合组织、东盟会议、贸易的力量、金融的手段、内部企业的国际化,以及在非洲的影响力来形成它与美国完全不同,却又事实上日益突破钳制的力量和体系。 ——《时代周刊》 如果我们(德国)不设法成为铁锤,那么我们就将成为铁砧。——一个时代的问题将由铁和血来解决,不靠演说或议案。 ——托·冯·俾斯麦 原有的国际体制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的重心从大西洋正在移向太平洋,世界的关键国家主要位于亚洲,或者将来主要是亚洲的国家,我们必须管理他们的崛起,他们也会反制我们的管理。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美国在太平洋和全世界的利益都要靠美国超出国界的管理来保障,要靠美国来控制更多的聪明和拥有更多的领导力,而这需要国家行为和国家战略的支持。 ——富兰克林·罗斯福 法国革合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所产生的令人惊叹的成果,都是法国崛起、社会状况改变的结果。 ——克劳塞维茨 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碍及遏制中国,而应当是“管理中国的崛起”。 ——詹姆士·史坦伯格 一但那个对手(苏联)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全球体系,美国规则也就成为全球规则。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