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反映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我国西部农村的故事和随笔。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奉献,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部的家园(附光盘中国第一部民间志愿者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理群//鲁洁//杨东平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反映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我国西部农村的故事和随笔。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奉献,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城市中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读物,通过展现农村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让城市孩子了解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另一方水土上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理想,唤起他们对农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和对比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引起全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和关爱。通过对比、反思,对城市的人群进行普遍的德育教育和公民教育,通过这本书展现的事实,通过独立思考,达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希望通过本书在文字、照片、影像(志愿者拍摄反映西部农村和农村教育及孩子的生活)资料这三维一体的展现,达到他们热爱、珍惜生活的目的。 目录 卢立涛 桂欢 赵希婧 石用超 王亚琳 窦孝勇 鲁晓艳 李贺 西部阳光行 动编辑部 来超 项泽华 焦霖 陈晓冬 王鲁蒙 西部阳光行 动编辑部 赵宾彦 韩毓 王赛 金梁 项泽华 谢李韬 西北师范大 学经管院下 乡分队 西部农村师资调查篇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失落的农村初中生 农村集中资源办学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 西部农村医疗现状 后记 试读章节 马家山小学以前是马家山乡的中心小学,所以孩子们的思维比前两个村的孩子都敏捷。早上给三年级的孩子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最后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 他们都写在纸上给我交了上来: 幸福是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幸福就是爸爸不要在(再)喝酒了,不要在(再)和妈妈吵架了…… 幸福是大学生大哥哥大姐姐来给我们上课…… 幸福是爸爸快回家,和妈妈、我在一起…… 幸福可能就是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也许是这世界上没有战争…… 幸福是每次考试都有好成绩,让爸爸妈妈很高兴…… 幸福就是考上大学,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 幸福就是帮助别人…… 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他们就是那么简单淳朴,由于岁月的流逝,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曾经和他们一样的想法。 P47-48 序言 当这些北京的大学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西部山区,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时,恐怕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时刻,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变革,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正在参与历史的创造。 谈到中国社会,鲁迅有一个可以说是经典的描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随感录。五十四》)——这也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同时并存。 于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群体:大城市里的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他们既享受着现代与后现代的全部物质、精神成果,又承受着其所必然带来的种种困惑;西部农村的教师与学生、家长,他们还在前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贫困中挣扎,处于西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无助、无望、无奈、无为”的状态。 这是中国社会的两极,本是隔绝的。但现在他们走到了一起。时间是在新世纪初。这当然不是偶然。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的需要:乡村建设与改造,乡村教育,成了改革的瓶颈问题,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国年轻一代精神历程走到今天的需要:走出校园,到广大的农村,到社会的底层,去认识脚下的土地,接触更真实的人生,寻找生命存在之根。 “西部阳光行动”的朋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的机遇,及时地组织北京十几所的大学的学生到甘肃、宁夏、四川、贵州等地的六个点,进行“支教支农”的实验。本书即是参与者写下的实验记录,既有对西部农村教师与学生的生存处境的真切描述,对西部农村教育现状的真实揭示,更有自我精神历程的真诚袒露。正是有了这样的真切、真实与真诚,在我看来,它就具有了一种历史文本的价值:这里有新世纪初关于中国教育的真的声音。 于是我们面对了严峻的现实:西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辍学率逐渐上升,教育质量大幅度滑坡,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育的主体——教师仍是被忽视的群体,特别是他们中的代课教师、大龄教师、女教师,“一人一校”、从事复式教育的教师,正处于生存的危机,教育资源的缺失,权力与义务的失衡等困境之中,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导致了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农村教育陷入“城市取向”的误区,完全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成了与农村社会无关的教育;农村社会的变迁更带了许多新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女童教育问题,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失落的农村初中生”的问题……等等。 于是我们听见了坚守在西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的呼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西部的老师与孩子们,也多么希望有设备完善、宽敞明亮的现代化的教室,使山村教师不再有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不再为生活所煎熬,不再有在危房上课时的心情,不再出现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我真希望山村教师也能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欢乐,不再忍受不仅是贫乏的物质生活,还有无助的孤独和寂寞。当然我也希望能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我们还听见了农村孩子的呼喊:“我嫉妒……不,我羡慕城里的孩子”,“我喜欢学习”,“我要读书”,“我要上大学!”…… 我们更听见了这些城市里的大学生的心声:他们来到农村,“从启程前的憧憬,一路上的兴奋,踏入这片土地的激动,到支教中的困惑、无奈,与乡邻对话的疏离,再到熟悉后的亲密与离别的眼泪,这一路的很多收获,很多辛酸,很多感动,很多思考……” 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心中的西部是一种田园诗般的印象:连绵的青山,无垠的戈壁,淳朴的乡亲,还有那鸡犬相闻的恬静的生活,那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但真的踏上了这块土地,“用双脚去丈量现实”,看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此条件下挣扎努力的农民”,面对“因为辍学而哭泣的孩子”,“那一张张温暖稚嫩的笑脸,渴求知识的眼冲”,就觉得一切都变了,一切都需要重新思考…… 而且有了这样的自我体认:“我们在没有来这里之前,可能满腔热隋,踌躇满志,一心想为村民千些什么。而真正到了这里之后,我才发现我们的力量原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我们对这一切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我们究竟是来干什么的?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在丢弃了不切实际的自我期待以后,反而有了一种生命的实在感:“踏在这片西部热土上,起初的激情,年轻的冲动,都化作愈加沉重的脚步和更为踏实的工作”,“我们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唯有全心尽力地工作,才能或多或少弥补自己内心的沉重”,“在生活中还没有这样的时刻,让我觉得自己如此重要,又如此渺小”。 “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这里的一切的确改变了我们”,当年轻的大学生对脚下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开始有了认识,有了感情以后,就不再安心于原来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新的自我反省。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并不是不相信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会产生如此的感情,我只是觉得我们从缺乏感动的城市来到这里,这样的情景简直是对我们的嘲笑,嘲笑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变得对一切冷淡,变得对一切无所谓,失去了许多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却学会了圆滑世故功利贪婪等等等等”,“这让我觉得我们到这里来是洗涤我们的心灵的”。这样的自省带来的心灵震撼几乎是随时发生:在听到孩子们谈到对未来的幻想时,会突然感到惭愧:“我想过将来我是什么吗?我有这些幻想吗?或许我们在很多年前也有些这样的想法,不过我现在对自己的将来却毫无所知,而且不愿去知道。就这样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天的平庸里,整天就这样飘来飘去,没有方向,漫无目标……。”在听到孩子真诚的歌声时,也会有莫名的感动:“这正是我心底最深处潜藏的一种期待,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们一样,边走边放声歌唱,那么自然欢畅。而现实的我,早已失落了曾经的那份勇气和纯真,怯懦地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来到顾沟,我想听他们唱歌。” ——正是回归到这块土地,中国的年轻的大学生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现代、后现代病”,开始了新的追求,有了新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写于民族危难时刻的诗句,又久久地激荡着新世纪初年轻一代的心灵。 并且有了对中国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追问与思考:“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正在使我们的城乡差距逐渐地拉大,我们的教育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教材一册一册地显示着城市化、西方化的内容,我们的媒体也在大肆渲染城市的魅力与乡村的贫穷。教育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改造农村,如何在土地上谋生,建设农村美好家园,相反教育却教会我们逃离农村。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尚且如此,打着‘学术’旗号的大学教育更是进一步远离教育的初衷与实质。中国有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然而真正研究农村、农民、农村教育的专家又有多少呢?大学里光怪陆离的课程,又有几门是专门讨论农村的呢?造成今日我们大学生五谷不分,与农村有距离感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本身,我们的教育没有成为社会公平的平衡器,相反,却成为社会分层的复制机。” 自然,一切都在追问,思考,探索中,并没有结论,而且更多的还是困惑。——但我们叉可以说,凡有思索的地方,就有希望。 这就是本书的作者在经过了农村教育实践以后,发自肺腑的真的声音,所提供的中国西部乡村教育的真实—— 我们的农村教师,在无助的挣扎中坚守。 我们的农村孩子,在无奈中仍怀着期待。 我们的正在走向农村的年轻大学生,在困惑中开始思考。 中国西部乡村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又孕含着新的希望。 让我们以直面这样的真实作为起点,持续不断地进行我们的探索与努力。 2005年12月2日—4日 后记 从2004年暑期,第一批志愿者支教开始。“西部阳光行动”组织了近400名大学生走进西部,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支农和调研活动,并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每次看到支教学生写下的日记,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亲隋、友情,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每次看到志愿者笔下的孩子们,满是天真、可爱,又因贫困而苦恼、辍学,总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每次看到志愿者笔下的自己,一天天在西部成长、成熟,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西部阳光行动”给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奉献西部,奉献社会的平台,志愿者们也以饱满的热隋为西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次看到这些日记,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走进西部、奉献西部。 2005年暑期,在尚立富的启发和香港乐施会的赞助下,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经过半年的精心编辑,“西部阳光行动”的第一本书——志愿者日记《西部的家园》终于脱稿,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更多的人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城市的孩子一种震撼、一点启示,能够让生在福中的孩子珍惜美好的青少年华,珍借眼前的一切。 此书的顺利出版不能不感激致力于“西部阳光行动”的众多师长、社会热心人士和我们所有最可爱的志愿者们。感谢香港乐施会项目负责人罗玉兰女士;感谢敦煌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朱清、赵希婧等志愿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片信息;感谢所有编辑部成员的辛勤劳动;更感谢我们所有的志愿者,有了你们的日记才有了今天《西部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限制和时间关系,有许多志愿者的日记未被收入其中,有些文章是截取志愿者日记中的部分人物,也有部分文稿没有找到作者署名均冠以编辑部的名义,在此一表示谢意。 还要特别感谢钱理群、鲁洁、朱永新、杨东平等诸多专家、学者对“西部阳光行动”的关心和帮助,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此外,为了让读者更真实地了解西部、了解西部农村教育,我们还在大量图片的基础上,专门拍摄了一部专题纪录片,随书赠送,该片真实地诠释了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和志愿者的支教生活。 由于时间仓促,更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西部阳光行动编辑部 2005年初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