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腕(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博弈)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吴光远//胡富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上,专制制度下,权力场上的角逐与博弈,通常的规则是——铁腕胜出,而那些心慈手软者必将被逐出权力舞台,甚至身败名裂。于是,在历代中国的宫廷里,上演了一幕幕父子相残、兄弟相煎、功臣尽诛的人间闹剧。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打尽了,良弓应收藏;野兔杀光了,猎狗该烹煮。今天看来,范蠡的这句话,实是道出了古代一些做皇帝、坐江山之人的“天机”。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部分皇帝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见,古代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不择一切手段,诸如彻底摒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

目录

第一章 秦朝

一、秦始皇:血腥夺天下,专制治天下

二、秦二世:杀尽兄弟得皇位

第二章 汉朝

一、汉高祖:从无赖到天子

二、文景之治:铁腕平定“七国之乱”

三、汉武帝: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四、王莽“新朝”:要帝位不要亲情

五、汉桓帝:铁血清洗外戚宦官

第三章 三国与两晋

一、曹操:大奸方能大雄

二、魏文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司马衷:白痴皇帝任人欺

五、十六国:胜者王侯败者寇

第四章 南朝与北朝

一、南宋:“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二、南齐:暴君家族,自相残杀

三、南梁:侯景之乱灭皇族三代

四、南陈:陈后主多情丢江山

五、北朝:血雨腥风皇权路

第五章 隋朝

一、隋文帝:心狠始有皇帝做

二、隋炀帝:弑父夺母,杀兄抢班

三、宇文化及:过把皇帝瘾就死

第六章 唐朝

一、唐太宗:诛杀兄弟,逼父让位

二、武则天:女皇帝,心更狠

三、唐中宗:皇帝软弱,外戚专权

四、唐明皇:铁腕复社稷,多情丢皇位

第七章 五代十国

一、后梁朱温:被儿子亲手杀死

二、南唐后主李煜:儿女情长,天子气短

三、燕主慕容熙:奸嫂杀侄抢皇位

第八章 宋朝

一、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宋太宗:疑点重重的“兄终弟及”

三、宋徽宗:多情天子,轻佻嫖客

第九章 元朝

一、成吉思汗:世界上最强悍的统治者

二、忽必烈:无毒不丈夫,守仁难称王

三、元武宗:从亲兄弟手中抢走帝位

四、元文宗:天无二日,谋杀皇兄

五、元顺帝:迷女色乏权术,葬送大元天下

第十章 明朝

一、朱元璋:杀人越多,龙椅越稳

二、建文帝:实施仁政,四年垮台

三、明成祖:多疑好杀,创大明盛世

四、明宣宗:为保权柄,缸熏皇叔

五、明英宗:政变杀弟,强抢龙椅

六、嘉靖:皇帝不问政事,奸臣严嵩当道

七、明熹宗:少年天子贪玩,魏忠贤做了“真皇帝”

第十一章 清朝

一、顺治:权力让他“龙性难撄”

二、康熙:铁腕皇帝,死因不明

三、雍正:捷足先登,抢坐龙椅

四、乾隆:强化皇权,大兴文字狱

五、慈禧:从儿子手中抢权

试读章节

太子的行动很快被在甘泉休养的武帝得知。武帝立即命丞相刘屈耗率兵逮捕太子,太子则矫旨赦免长安被关押的囚徒,与丞相军队作战,长安城陷入混乱,血流成河。由于太子势力毕竟稍弱,五天后,太子兵败出逃。武帝下令追捕太子,收取卫皇后玉玺,结果是太子生母卫后也自杀,卫氏家族及太子嫔妃被诛。放太子出城的司直田仁、同情太子的御史大夫暴胜之先后被处死或自杀,随从兵变者也都被诛。这样,以太子刘据为首的太子集团(或卫氏集团)被灭,武帝暂时解除了他所认为的“内患”。

事后武帝才闹明白,原来太子是为江充等人暗算,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而不是谋反。武帝后悔误杀子孙,特建造“思子宫”,又作“归来望思之台”表示哀悼。

3.“留犊去母”: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刘据一死,太子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武帝每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传位何人的问题便大伤脑筋。儿子太多也是麻烦事,选不好接班人难免手足相残。已经成人的儿子大都封王在外,而且个个野心勃勃,互不相让,立谁为太子也难保平安无事。只有最小的弗陵还是个孩子,同谁都没有矛盾,那就传给他吧。

弗陵乃钩弋夫人所生。汉武帝有一次出巡河问,见有紫气盈空,术士说此间必有奇女子。武帝遣人查访,果然发现赵家有一小女,艳丽绝伦,而且双手得一怪病,拳曲合拢,扳扯不开。武帝亲往探视,报告果然不假,命侍从扳扯两拳,无一人能分开。没想到武帝下手披展,竞随手而解。不仅双手分开,双拳也自动展开。更奇的是掌中还握有两个玉器,众人惊异不止。汉武帝认为奇货可居,便命载人后车,带回宫中。过了一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生弗陵。武帝闻说尧就是14个月才出生的,因而倍加钟爱,并将“钩弋门”改为“尧母门”。这也是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

武帝先物色了几位托孤大臣,后又决意杀掉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武帝宠妃,而且正值青春妙龄无故杀掉自然可惜,但留着她又怕日后兴妖作怪,干预弗陵的政事。为了小儿子稳坐江山,武帝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当皇帝的要杀掉一个人,那还不容易找到借口?有一次钩弋夫人接驾时掉了一个簪子,武帝乘机翻脸,令左右侍女把她牵出下狱。钩弋夫人自从人宫以来,从未受过如此冤枉,免不了哭哭啼啼,临去尚频频回顾。武帝见她如此模样,心里也觉可怜,不忍心见她的愁眉泪眼,便扬声催促:“快走快走,你就别想再活了。”紧接着武帝又下了一道“赐死”的诏书,可叹一代红颜,只因儿子要当皇帝,竞落得个无端受戮的结局。武帝事后尚问左右:“外人有无异言?”左右回答说:“人言陛下将立少子,为何又杀其母呢?”武帝长叹一声说:“愚蠢无知,何知朕意?从来国事生非,多由主少母壮引起,你们忘了吕后的事了吗?”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多有效法他“留犊去母”的做法,否则,“主少母壮”乱了国家。比如北魏时期也曾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的故事,严格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因而六宫嫔妃多相与祈祷上苍,但愿生诸王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

然而宣武帝的妃子胡承华却慨然道:“国家旧制,未免苛刻,但妾却不惜一死,宁可为皇家育一嗣续,却不愿为贪生计,贻误宗祧。”妊娠期间,后宫中妃嫔多劝她服药堕胎,都认为:“生儿居长,必为太子,而生母则必死无疑!”胡承华始终不为所动,不久果然生下一个男儿,宣武帝大喜过望,取名叫诩,又担心高皇后妒忌,恐生不测,特地另派乳母,放在别宫中养育,不但高皇后不得过问,就连生身之母胡承华也不准抚视。

拓跋诩三岁时,宣武帝册立他为皇储,不但没有遵照旧制将他的生母胡承华赐死,反而晋封胡承华为贵嫔,高皇后大为愤怒,多亏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等从中相助,才保障了胡承华的生命安全。  宣武帝驾崩,拓跋诩充龄嗣位而为孝明帝,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承华为皇太妃,不久胡承华就逼皇太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自己成为灵太后。

但是,当孝明帝长大后,与灵太后的矛盾日益加深,私召驻兵晋阳的都督尔朱荣率兵入京,诛杀母后身边的人,灵太后身边的人于是先下手为强,暗杀了孝明帝,另立幼帝。尔朱荣则奉长乐公主的儿子拓跋攸为帝,率军入京继位,诛杀王公大臣以下官吏二千多人,灵太后尽召后宫妃嫔,谕令出家为尼,然而尔朱荣却不肯放过她,把灵太后和幼帝都装入麻袋沉在黄河之中。

灵太后与幼帝的悲剧,不能不使我们慨叹于汉武帝“留犊去母”的英明。“留犊去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外戚(皇后娘家人)专权控制朝政的可能性,西汉为王莽所篡及东汉盛行外戚干政,一条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没有“留犊去母”。

武帝死,太子弗陵继位,年方八龄,是为汉昭帝。

P32-33

序言

中国历史上,部分皇帝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打尽了,良弓应收藏;野兔杀光了,猎狗该烹煮。

范蠡曾是越王勾践的谋士。当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范蠡即行逃走,他临行时给好友文种写了上面这封信,意在劝文种也赶紧离开越王。文种没有听,觉得自己有功于勾践,相信勾践不会亏待他。不久,勾践亲自送一把剑给文种,质问他:“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了。而今,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于是,勾践再也不怕有人来跟他抢王位了。

今天看来,范蠡的这句话,实是道出了古代一些做皇帝、坐江山之人的“天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他就“如何做一个君主”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帝王术”,并把它写成一本书,叫做《君主论》。

马氏在《君主论》中说,对于想做或已经做了的君主,“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都会被认为是光明的,而且会受到人们的称颂”。深谙此道的拿破仑就说:“群众只为胜利者欢呼,真理是强权者的宣言”。

可见,古代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不择一切手段,诸如彻底摒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

正如马基雅弗利所讲,“对于君主,作恶比行善更有利”,拿破仑的密友塔列朗也曾说过:“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当然这是针对皇权争斗的黑暗而言的。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说出了与马基雅弗利同样深刻的话来,这就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的法家思想归根到底是一种“帝王术”。他指出:君主必须有一套权术,不能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身边的大臣。他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万乘之患,大臣大重”。因此,君主必须用各种手段来考察周围的大臣是否忠诚。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其间出过好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皇帝,而他们中,真正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有所建树的,无一不是残忍冷酷的“暴君”,他们真正得到了韩非“帝王术”的精髓。

秦始皇读了韩非的书后,大受启发,遂灭六国,坑儒生,终定乾坤;历史上最被称道的“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也是一个大大的“暴君”,他逼父亲,杀兄长,始得大唐江山:再说历史上惟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按说女人该是心慈手软的,但武则天之残忍丝毫不亚于秦皇唐宗,她杀儿女、杀亲人、立酷刑,令天下男人都汗颜,都惊心;当然,还有汉高祖刘邦之杀韩信、朱元璋之诛杀功臣,等等。

然而,他们都成功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成功者。

当然,尽管这些残暴的皇帝惨酷少恩,但是他们常常以道德的幌子来掩藏自己。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宣帝刘询对此颇有心得,当他的太子见他因大臣稍有不慎即被处死时,心有不忍为大臣开脱,宣帝即作色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并且叹说:“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霸道”即法家的“暴政”主张,“王道”即儒学的“德治”主张。可见,“德治”不过是用来欺骗老百姓的,而真正为君主所喜欢所采用的还是法家,故封建皇帝多为“阳儒阴法”(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内紧外松”)。

确实,那些一心想做“道德”皇帝,做“仁慈”君主的,下不了狠心的,没有一个会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宋楚两国交战,那个“傻帽国君”宋襄公下令做了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要用“仁义”去打败楚国的刀枪。

当楚军渡河过来时,有人建议趁他们渡到一半,即给予迎头痛击。而宋襄公指着头上飘扬的大旗说:“你难道没见到旗上的‘仁义’二字吗?人家河还没过完,咱们就打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呢?”

等楚兵全部渡了河,又有人建议趁楚军还没布好阵势就发起冲锋,宋襄公又瞪着眼睛大骂道:“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攻打,这算仁义吗?”

结果宋军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再看那面“仁义”大旗,早已无影无踪。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只能给人留下历史的笑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专制制度下,权力场上的博弈一定是“铁腕”胜出,凡心慈手软者必将被逐出权力舞台,甚至身败名裂。

吴光远

2006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