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早于哥伦布一千年,爱尔兰修士圣布伦丹为了证道和布道,率领修士们自建简陋皮筏船,克服重重险阻,穿越茫茫北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为了论证其可能性,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探险家提姆·谢韦仑亲身实验,重建古爱尔兰皮革圆舟。率领四五名没有航海经历的船员。重现中世纪伟大的横跨北大西洋的冒险航程。
简陋的皮革船,能否经受住海水的浸泡?能否经受住北太平洋暴风雨的侵袭?能否冲出杀人鲸群的围困? 能否突围冰山危局?
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详尽地记录本次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的惊心动魄的危险之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皮革轻舟勇渡大西洋/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英)提姆·谢韦仑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说早于哥伦布一千年,爱尔兰修士圣布伦丹为了证道和布道,率领修士们自建简陋皮筏船,克服重重险阻,穿越茫茫北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为了论证其可能性,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探险家提姆·谢韦仑亲身实验,重建古爱尔兰皮革圆舟。率领四五名没有航海经历的船员。重现中世纪伟大的横跨北大西洋的冒险航程。 简陋的皮革船,能否经受住海水的浸泡?能否经受住北太平洋暴风雨的侵袭?能否冲出杀人鲸群的围困? 能否突围冰山危局? 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详尽地记录本次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的惊心动魄的危险之旅。 内容推荐 为证实中世纪爱尔兰修士圣布伦丹乘坐皮革圆舟横渡大西洋,比哥伦布早一千年到达美洲的可能性。提姆·谢韦仑潜心研究中世纪的圣布伦丹文献。仿中世纪圆舟式样造了一艘皮革船,进行了一次海上探险之旅。这一趟从爱尔兰出发。横越北大西洋前往美洲的航行,从收集制造皮革船的材料、寻访专业工匠开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探险航行途中,皮革轻舟经历了暴风雨侵袭、杀人鲸威胁和冰山困局,更是令人好奇、紧张、兴奋。不时抚胸屏气。这次航行兼具历史考证与地理探险。重现了6世纪圣布伦丹海上传奇。 目录 行万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 ——《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序 葛剑雄 致谢 第一章 暴飙臻 第二章 构想 第三章 建造船只 第四章 启程 第五章 盖尔语地区 第六章 赫布里底群岛 第七章 绵羊岛 第八章 由法罗群岛前往冰岛 第九章 铁匠岛 第十章 一发千钧 第十一章 格陵兰海 第十二章 破冰之旅 第十三章 登陆西方之士 附录一 《圣布伦丹之航行》 附录二 《圣布伦丹之航行》与“布伦丹号” 附录三 “布伦丹号” 试读章节 浪涛中的第七道浪头一般被认为是最恶劣的,足以在海上强风中毁灭一切。但现代的海洋学家认为这不过是对大海的盲目恐惧,他们甚至可以用复杂的海浪理论和海浪力学来证明他们的看法。但是人们对第七道浪的戒慎依然持续,在大西洋暴风雨下滚滚浪头中的无盖小船上掌舵时,很少人能不聚精会神地数着浪头。每一次船头被巨浪掀高时,每个人都在心里预料着可能随之而来的毁灭。令人惊骇的灰沉海水延伸到地平线,滔天的浪头一座压过一座,每一道浪都带着吞没、翻覆和摧毁的力道。在船身陡降到浪谷的那一刹那,不论是真实或想像的第七道浪头,人们无不盯着这些怪物般的海浪带着令人丧胆的威胁,一波高过一波,操兵似的整队成列,甚至连地平线的形状都随之改变,然后潜沉,准备突击。 皮革船“布伦丹号” 在1976年5月下旬那被强风刮得残败不堪的晚上,对于我那颗疲惫的心灵来说,海浪的队形不断在改变:那不是第七道浪头,而是随机整合成一组组的三座浪头。每一组的先峰浪头朝我们滚滚冲压而来,并一路尽其力道抬升到极点,在失去了支撑之际,才猛然如崩倒之山,带着随之孕生的厚实白沫和全身力量漫天盖下。船身受到排山倒海的巨浪撞击时,无法自已地不断震颤和踉跄。舵桨在我的手中狂乱扭动,然后失去控制,我们连人带船被掀高,并急急地冲入湍急的猛浪之中。就在那危急时刻,强风也跟着抓向我们,扭拧着船身两侧,想要强使船身和浪峰平行。要是船身真的向左边或右边转九十度,我们必然葬身大海。紧接着,第二道或第三道浪头横扫脆弱的船身,每回我都惧怕这会是我们最后目睹的一道浪峰。 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驾驶这条船,也没有哪条船像这种船只一样,已经在水面航行了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在一般人眼中,她看来像一根浮在水面的香蕉:长而单薄,细瘦的船头和船尾以奇特的尖锥状微微上翘。惟有仔细观察她的人才会见到她的特别之处:这艘船是皮革做的。船身使用了四十九张牛皮如缝缀被面一样缝在一起,并用木架撑住。厚度大约仅有四分之一英寸的牛皮,在船只移动的时候,一如搭在人肋上的皮肤,在我们和暴烈的大西洋之间收缩移动。望着波浪,我想起了我们出航之前,一位世界皮革权威严峻的警告: “牛皮的蛋白质成分非常高。”他以具有学理的严谨口吻说,“你可以这样想,它就有如一块牛排,依据不同的因素,例如温度、鞣成皮革的精细程度,以及外来的拉力,迟早都会分解腐烂。” “皮革长久浸泡在海水里会怎样?”我问他。 “啊,这我就不敢说了。”他回答,“从来没有人要我们测试。但皮革受潮后通常更易破裂,而海水中的盐分可能有腌蚀的作用。我实在说不准……” “最后的结果呢?” “就像你把盛放在盘子里的牛排暴露在空气中,时间一久就会腐败糊烂,发出讨人厌的熏臭味。和腐烂的生牛皮没有两样。” 船身变得糊烂还不是现在的问题。强风逐渐加烈,浪头益形庞大。它们以更暴猛的力量向我们袭来,若是皮革船身不够坚固,我们马上要面临的就是缝线由牛皮最脆弱的地方裂开,就像我们拉开厚纸袋上的缝口线那么容易,然后,牛皮将会像花瓣散落,而其下的木架则将在瞬间怒放如花。不过我心里倒不真觉得会如此,反而是翻船沉没的几率较大。我们的船底没有龙骨可以保持平稳,所以一个滔天浪头打下来,她将会被搅得肚皮朝天,而船员则翻落入海——两者幸存的希望都很渺茫。 那我们何苦驾驶这么一艘极不合适的船和逐渐强劲的大风交手?答案就在我们这艘奇特船只的名字:“布伦丹号”(Brendan),用以纪念6世纪伟大的爱尔兰修士圣布伦丹。传说,圣布伦丹曾经驾驶船只前往美洲。这可不是神话狂想,而是据考证至少完成于公元800年的拉丁文文献所得到的重现话题。这些文字也说明了圣布伦丹等修士如何乘坐一艘皮革船横渡大海到达远方的大陆。当然,如果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圣布伦丹必然比哥伦布早一千年,也比维京人早四百年就到过美洲大陆。质疑者认为这样的主张根本是过于轻率。乘坐用兽皮做的船横渡大西洋,简直不可置信,有如幻想,而且用皮革造船的说法本身就很荒谬。但是,那些拉丁文文献对于使用皮革造船一事却很肯定,甚至清楚地指出圣布伦丹这群修士曾经建造了这么一艘船。很显然,要证实这个非凡的故事,只有仿造一艘样式相近的皮革船,看看是否能够渡过大西洋。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了。我和一群伙伴正在海上实验,想要知道圣布伦丹和那些爱尔兰修士是否真能以皮革船远渡重洋……P2-4 序言 行万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 ——《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序 葛剑雄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原始时代的人类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生存能力低下,只能经常性地、无目的地迁徙。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大量自觉与不自觉的探险经历。可惜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或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民族,也没有留下早期的探险记录。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的踪迹东至山东半岛,西至今甘肃,北至今内蒙古,南至湘江流域。如果将此记载看成一个以黄帝或其部落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活动的话,其中应该有不少探险事迹,只是当事人未必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虽有而未留下记载。 不过从《山海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人并非没有探险,也不是完全没有记录。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的看法分歧很大,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其中包含的原始资料则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地理空间基本不超过今国界,但涉及的范围却相当广阔,自然包括了不少境外的奇闻趣事,其中总该有得于记录者直接的经历。从这一意义上说,《山海经》是中国早期探险记录的汇编。如果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渺,那么在内地,甚至沿海发现的和田玉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将产于昆仑山的玉石运到数千公里之外,其中肯定有不少探险故事。 《穆天子传》尽管未必是周穆王的经历或当时的记载,但至少反映了先秦时代中原人对西方的向往。而其中记录的内容,也或多或少显示了当时人的地理知识和丰富想像。昆仑山、西王母被神化,固然与人们的愿望有关,但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说明当时的人还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精神和物质财富。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尽管游踪有限,但从他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他的探险精神。 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一统大业的秦始皇,虽然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体制,却是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旅游和探险爱好者,对自己统治范围以外的地方也有浓厚的兴趣。在灭六国后,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全国性的巡游,最终死在途中。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方士扬帆远航,虽然他们始终没有为秦始皇找到不死药和神仙,却由徐福完成了一次至少有数千人的大规模移民。 汉武帝时代的开疆拓土一度激活华夏诸族的外向意识,被誉为中国第一探险家的张骞,正是奉武帝的政治使命,尝试联络已迁至中亚的月氏夹击匈奴,才意外取得“凿空”——通西域的伟大成果,将中原人的足迹远推到大宛、鸟孙、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地(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所了解的地理知识范围更大。而武帝本人也步秦始皇后尘,在国内广泛巡游,并且特别钟情于边境和海滨,显示了他对外界的强烈向往。 但秦始皇、汉武帝式的帝王从此成为千古绝响,随着中央帝国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展,由皇帝到臣民,对境外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考察,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汉朝至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疆域最辽阔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朝鲜、越南等政权都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明治维新时还无法望中国的项背。太平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欧亚大草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直到16世纪西方的远洋船接近中国之前,还没有外来势力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曾不止一次成为军事上的征服者而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虽然中国的人口在12世纪突破l亿,17世纪突破2亿,19世纪突破4亿,但完全可由本国出产的粮食供养。除少数奢侈品外,中国的物产中心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对外贸没有依赖。所以当英国向乾隆皇帝提出在北京设立常驻贸易代表时,理所当然地被断然拒绝,除了体制上从无先例外,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儒家的“夷夏之辨”和“五服”学说,更加深了这样一种观念:天下再也没有比中国更文明富裕的地方,除了华夏诸族和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外,其他都是蛮夷之邦和要荒之地。 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国人自然失去了向外寻求财富和文明的动力,更不会想到要到境外去旅游或探险。就是在汉唐盛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也只是敞开大门让境外的人进来,而不是同时允许甚至鼓励自己的臣民走出去。在外贸发达的唐宋时代,外贸商人也主要来自外国。当西方商人已经敲响中国的大门时,明朝的反应是“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以致福建沿海的商人只能采取武装走私的手段而成为“海盗”,甚至雇佣日本武士形成“倭寇”。尽管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达西亚、东非,却连完整的档案都没有保存下来,更没有像哥伦布那样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众多的人口、发达的文化极不相称的一个现象,是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现存的有关境外的记录都是非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副产品。例如,张骞、《中天竺国行记》作者王玄策、《真腊风土记》作者周达观、《西域行程记》作者陈诚,《异域录》作者图理琛是外交官,《佛国记》(《法显传》)作者法显、宋云,《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是往西域取经的虔诚佛教徒,《经行记》的作者杜环是怛罗斯之战的俘虏,《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作者李志常是奉召谒见成吉思汗的道士丘处机的随员。他们的记载往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或惟一的,如《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今阿富汗境内巴米扬大佛的描述,不仅证实了大佛建造于公元7世纪,而且还给今人提供了附近另有一尊卧佛的重要信息。要是没有《真腊风土记》对吴哥城的记载,这座古城也许会继续掩埋在热带丛林中。这些记载的产生和保存也有偶然性,如玄奘返国后就要翻译佛经,要不是唐太宗专门下令,就不会撰写《大唐西域记》。《岛夷志略》作者汪大渊或许是例外,他是因“好游”才多次出国的,不过他有幸搭乘外国商船,否则就只能梦游或卧游了。 真正的异数是徐霞客,他是惟一称得上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人物,并且留下了具有非常高的地理学成就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但他的成就得益于一系列特殊因素:科场失意使他不得不绝意功名,富裕的家境使他能有充足的旅费,能干的母亲使他无家累之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使他能在旅途享受不少公费或私人接待,友人中的名流使他的著作能在身后流传,现代地学家丁文江的发现和表彰使他的地理学成就得到肯定和发扬。只要缺少一点,或许就没有今天大家了解的徐霞客了。不过徐霞客的足迹没有超出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范围,连西藏也没有到,更不可能出国探险,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具备实施探险的能力。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想查清黄河的源头,在那里建一座供吐蕃商人与内地贸易的城市,并设立转运站,下令都实与阔阔出两人率队考察。他们于当年4月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启程,四个月后到达河源,冬天返回。此后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记》,将黄河的正源确定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对黄河最上游的水文、地形、地貌和入文景观的记录已相当具体准确。乾隆四十七年(1781),阿弥达受命探寻河源,以便就地祭祀河神。这次的探险将黄河正源定在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即卡日曲,与1978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考察结果完全一致。这证明中国长期缺乏探险传统、中国人不能去境外探险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现实的需要。 反观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险发达的国家,探险的范围广、产生探险家多的民族,无不有其深远的传统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无不以对外贸易为致富手段,以对外殖民和扩张为立国之本,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本土一般幅员不广、资源匮乏、耕地有限,甚至连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并不困难,海外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后,阿拉伯、西欧、北欧一些国家致力于航海和外贸,大批航海家、探险家不顾艰险寻找环球航路,发现新大陆,也无一不是出于国内的生存压力和扩张需求,无不以夺取土地、奴隶、黄金、木材、矿产、市场、要塞、殖民地为目的。连早期的南极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为了猎杀企鹅获取制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这样卑鄙邪恶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陆和南极的真正“发现”,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也在一些国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险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职业探险家,包括一些纯粹出于人文和科学目的的真正的探险家应运而生,有的不惜为之献身,成为人类的骄傲,他们的记录和著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拥有优势或长处,也不可能始终先进,所以都必须向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应该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的探险事业还比较落后,中国人在世界范围的探险还很有限。2000年我参加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去长城站期间,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两极、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当代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探险家指日可待。但历史无法重复,了解人类以往的探险经历和经验不可或缺。而且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往探险家记录的现象有的已永久消失,只能从他们的书中领略了。 重庆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其着眼点显然正在于此。该文库融探险、考古、文学、文化人类学于一体,既勾勒探险家们多姿多彩的极限生涯,也凸现积极向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重绘人类文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发展图景。该文库预计推出三辑,首辑推出的十本新书中,有20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典海尔达尔的《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复活节岛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冷战时期的涉险名作《俄罗斯纪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国秘密的冒险旅行《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有复原名著《白鲸记》惊险氛围的《寻找白鲸记》,有追溯著名探险家维迪亚生平足迹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后即将推出的二、三辑,预计会在继续关注名家名著的基础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险方式的独特性,在提炼个人探险经验的前提下,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多种多样,更真切全面地描绘出来。 这些探险作品涉及范围之广泛,记载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惊险,描述之细致传神,只有读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积累知识,还是为了陶冶性情,欣赏休闲,都会开卷有益。与一般读者相比,我的游踪或许较广,但我自知对这套书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这辈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从南极返回途经智利时曾想去复活节岛,因多种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后是否再有机会。好在第一辑中就有《复活节岛的秘密》一书,多少能够弥补我的遗憾。 2005年6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