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笑口常开弥勒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濯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弥勒佛袒胸露腹,喜盾乐眼,笑口常开,这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憨态可居者,能够令人一看便顿生亲切之感,在人们的心目中,世俗化了的弥勒佛早已不是高贵的神,而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好朋友。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未来佛的弥勒,为什么在印度时其位置不在天王殿,而是在大雄宝殿中间?来到中国后弥勒佛又为什么会与玉皇大帝的儿子金枪太子,五代的后梁时期的布袋和尚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微妙关系。

内容推荐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未来佛能预知未来,预测祸福,示人士口凶,无不应验。

根据作者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女正传》、《财神爷赵公明》改编的28集电视连续剧《新天仙配》和28集电视连续剧《财神到》(一名《财神传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根据其中篇小说《邢绣娘传》改编的戏曲电视剧《戏审记》曾获中国广播电视部颁发的“飞天奖”。本书作者有楚天怪才、鄂东鬼才、中国神话小说大师、中国系列长篇神话小说之父等美誉。

《人民日报》先后六次发表过关于周濯街的人物通讯;美国“全美作家联谊会”主办的《东方》杂志发表过《周濯街与中国神话》的长篇通讯,专题向美国读者介绍周濯街其人、其作,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播放过他的专题片。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请他走进《小崔说事》做嘉宾。

目录

如何为神仙立传

楔子

第一章 学生打先生

第二章 让我亲一口

第三章 长汀子是我

第四章 为人难做做人难

第五章 地狱与天堂

第六章 袋装卧牛石

第七章 方少君修仙

第八章 胖和尚失踪

第九章 刘均佑抵命

第十章 只怕为自己

第十一章 香格里拉

第十二章 学生难先生

第十三章 奉献与索取

第十四章 尴尬的败局

第十五章 戏说未来佛

第十六章 烈马鞭痕多

第十七章 骷髅会唱歌

第十八章 舌头与风骚

第十九章 万事回头看

第二十章 永远不放弃

尾声

后记: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化弥勒佛形象浅析

试读章节

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一个夏末初秋的早晨,从洛阳北面的城门外来一位似疯非疯,说癫不癫的胖和尚。那和尚脑袋圆圆的腮邦子鼓鼓的,像个冲足了气的皮球。除了脑袋之外,浑身上下都胖得出奇:手臂、小腿全都是圆滚滚的,大腿粗得如同大象的胯子。最可笑的还是胸部,一对奶子大得像正在奶孩子的妇女,那个肚皮呀更是大得有些离谱儿。说得难听一点就像刚刚退完毛从木盘中抬出来的,吹足了气的猪肚子,说得好听一点,则像个怀是双胞胎,即将临产的孕妇肚子。

胖和尚肩扛龙头禅杖,朝上一端的龙头处系着一个脏兮兮的大布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些什么东西;朝下的一端的龙尾处除了酒葫芦外,长长的龙尾处还站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大老鼠,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条小狗。

不知是胖子怕热的缘故,还是习惯成自然,抑或是那身袈裟太小,尽管秋日的早晨已有几分凉意了,那胖和尚仍然是袒胸露肚的,让人看后难免生出几分寒意来。P3

序言

在各大寺庙的众多佛像中,最受欢迎的肯定是弥勒“笑佛”和活佛济公。尽管在受欢迎的程度上济公可以与弥勒佛相提并论,不过若论级别地位,弥勒佛却要高得多。

无论哪座寺庙,一进天王殿,就会发现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坐在那里,大肚子滚圆凸出,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人们因其大腹便便,笑口常开而创作的那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对联,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哲理。

普天下的“大肚弥勒佛”的塑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手持之物略有不同。他们有的是手掐串珠,有的是肩负布袋,手掐串珠者的对联内容大同小异,肩负布袋者的对联却千奇百怪,读之令人喷饭。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

“天天捏空布袋,少米无钱,光剩副大肚空肠,不知阔老还愿时用何物赎罪;”这分明是站在其俗称布袋和尚的立场上,质问那些有罪的阔老们,为什么不多供俸点财物。

下联是:“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常日间欢天喜地,请问胖和尚得意处是哪些来由?”这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质问弥勒佛,面对有钱的阔老,不肯以更多的财物赎罪,没钱的穷汉,又拿不出财物来敬神的尴尬局面,怎么得意得起来?

这一客一主的连续质疑,一下子把来自“红尘”的游客和已经“跳出三界外”的弥勒佛同时带入了人情冷暖、是非难辨的世俗纷争之中。使佛家“净地”顿时热闹起来。也一下子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

还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吃也饱,不吃也饱,年年月月捧腹福肚饱,善哉善哉!福肚饱,饱尝人间年年上供果,真好。”这上联分明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满意。再看下联:“走亦笑,没走亦笑,朝朝暮暮坐莲满脸笑,美矣美矣!满脸笑,笑那信徒朝朝把香烧,妙招。”说明他对香客、信徒也没有任何意见。

这位世俗中人极为熟悉的,自己对自己的处境也极易满足的大肚弥勒佛,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是如来佛的既定接班人……

后记

实践反复证明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外来文化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便难以得到迅速有效的传播。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逐渐中国化了。如来佛变得深通中国的人情世故。观音菩萨也喜剧式地从男子汉变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妇;在民众的心目中,她是“送子娘娘”,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灵。

这部书的主人翁,作为三世佛之一——未来佛的弥勒,在印度佛教中,其正统的形象原本是一个十分庄严肃穆,眼观鼻,鼻观心的,超脱于喜怒哀乐的,妙相庄严的冷面菩萨,压根儿就没有笑呵呵的样子。其位置也不在天王殿,而是正正规规地立在各寺院的大雄宝殿中间。弥勒佛站在现在佛的右边,现在佛的释迦牟尼在中间,作为过去佛的燃灯佛站在左边。这三尊佛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是前后上下关系,故称竖三世佛。还有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叫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裟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也许是由于这位弥勒佛的那种超脱风尘,摒弃七情六欲,悲天悯人,凝神入定的形象,过分冷漠吧。抑或是由于正统的未来佛让中国人觉得他有点难以接近,更谈不上与人亲近,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吧,因此,彻底中国化了的中国佛教禅宗信徒们便以中国广大僧侣的一位真实人物——布袋和尚契止为原形,将衣冠楚楚,庄严肃穆的弥勒佛,变成了一个袒胸露腹,大肚滚圆凸出的,喜眉乐眼笑口常开的?和蔼可亲的胖大和尚。让你一见他那憨态可居的样子,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身边,某位最随和最善良也最容易接近的兄长或父辈。令人一看顿生亲切感、欢喜心。

不过,包括活佛济公、俗称“和合二仙”的唐代诗僧寒山、拾得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罗汉、中同弥勒、中国菩萨、中国和尚的横空出世,或成功塑造,无不归功于中国的佛教禅宗。佛教禅宗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其中最本质的特性便是使佛教这个来自印度的泊来品彻底中国化了。

禅宗自称“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所谓顿悟成佛,就是祚一刹那问领悟到佛教至玄至极的根本道理,凶而也就由凡人成佛,从此快乐无忧了。

这就与印度佛教形成了鲜明的区别。按照印度佛教的要求,出家人必须修苦行,又必须从理论上来解决宇宙人生的许多问题,必须研究浩如烟海的许多经书,经过渐修逐步达到佛的思想境界。据说释迦牟尼本人在离家出走后,就是先修每天只吃“一粒米”的苦行,修得身体虚弱不堪,到河边洗澡差点爬不起来,后来拉着一根柳枝爬上岸,已经气息奄奄,是一位好心的牧羊女救了他;后来又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了整整48天,才证悟了顺逆观十二因缘,创立了佛教。“天才”的释迦牟尼尚且如此,平常人要成佛谈何容易?

然而,禅宗却说觉悟也就是成佛,根本无须借助严密的逻辑推理去研究什么本体论、认识论、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等等极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检阅中国浩如烟海的佛教故事,你会发现很多禅师活得很超脱,很潇洒,甚至很风流。但谁能想到,禅宗是在一个苦难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呢?正因为痛苦,所以要求超脱;正因为不能潇洒,所以才向往潇洒;正因为难得风流,所以才追求风流。

一位哲人说过:“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这话说得何等深刻?“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种精神的鸦片既有麻醉人的作用,又有镇痛且使人兴奋的作用,这又是对宗教二重性的精辟概括。不过,中国的禅宗,作为一种相当世俗化的宗教,精神麻醉的作用似乎要少一点。

禅宗并不把佛作为法力无边的偶像来崇拜。禅宗强调“佛”的本来意义是“觉悟”。“成佛”就是成为有觉悟的人。而这种觉悟是顿悟而不是渐悟。用禅宗的话说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其中“农禅”一支,则创立了自食其力的集体生产劳动制度,过起了“桃花源”的生活。唐武宗灭佛,惟有遁入山林的禅宗没有大伤元气;灭佛之令取消后,就出现了禅宗独盛的局面。所谓“一花开五页,结果自然成。”亦即禅宗成了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牛头宗、法眼宗五大宗派。

禅宗有广大的社会基础,其最初的基本队伍是在宗法专制压迫和超经济强制下衣食无着的流民,此外还吸引了大量各色下层人士参加。禅宗蔑视戒律、“毁斋破戒”很能迎合人们的要求。明代一位站在统治者立场来评论禅宗的僧人,他分析人们出家时的原因时说:

或为打劫事露而为僧者;或牢狱脱逃而为僧者;或妻子斗气而为僧者;或负债无还而为僧者;或夫为僧妻戴发者,谓之双修;或夫妻皆削发,而共住庵庙,称为住持者;或男女路遇而同居者;以至奸盗诈伪,技艺百工,皆有僧在焉。(湛然圆澄《慨古灵》)

当然禅宗除了有“鲁智深”那样的一批仗义行侠而遭通缉的豪杰,有逃避官府勒索而夫妻一起入寺者等,诸如此类的情形外,禅宗还吸引了许多在家信佛的人们,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士大夫,如白居易、苏东坡等。因此,禅宗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式的“顿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顿悟的途径是返观自己的内心,可以称之为“向内反省的直觉法”。禅宗认为,要成佛不必向外追求,而要反过来观照自己和内心世界。禅师们还用“骑驴觅驴”、“丙丁童子来求火”、“识取自家田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什么”等语言来启发人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不必向外追求;用“称名契悟”、“抽一茎毛示”、先把人赶走再唤他一声使之猛回头等等方式启发学人观照自身自心。

那么“顿悟”究竟“悟”些什么呢?从禅宗最基本的观点出发,主要“悟”得三点:

一是悟得自心即佛。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主张要悟得自身就有佛性,“顿见真如本性”;玄则禅师讲人人心中“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一念顿悟即佛;祖心禅师讲“顿觉诸见,大智洞然”,要把从佛经中学来的那些烦琐的名相(概念)、判断、推理的诸多见解统统抛弃,通过刹那间的醒悟而使内心呈现出一片空明澄净的景象,认为这就具备佛的大智了。

二是悟得无心无佛。《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名字叫“悟空”就是此义。之所以要在讲了“即心是佛”以后还要讲“无心无佛”,是怕学人从执著于向外追求转为执著于自心。禅宗认为,任何执著都不可能使人洒脱自在,因而既要破除“法执”(对外物的执著),也要破除“我执”(对自心的执著),禅师用诗来表现这种无执的境界,叫做“去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三是要悟得不必修行。弘忍之所以传衣法给慧能,是因为慧能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形成了明显的对照。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弘忍是从根本上反对“时时勤拂拭”的修行功夫的,认为既然认识了本体(佛性),又何必再下功夫(修行)。也可以说,这种重本体而排斥功夫,而强调人内心的顿悟的观念,才是中国禅的本质。

第一点“悟得自心即佛”在于排除初入佛门者头脑中的一切外界干扰,迅速而有效地建立起皈依佛门后的初步自信;第二点“悟得无心无佛”的核心在于破除禅宗弟子心目中任何形式的“执著”。让禅师们真正洒脱自在地来,从而最终达到:家常、平等、顿悟、闲适、自然、旷达、风流、无言、自由、审美等中国禅宗的十种境界;第三点“悟得不必修行”是中国禅宗重本体而排斥功夫的本质,也可以说“悟得不必修行”是中国禅宗的终极目标。正是以上三点基本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禅宗才先后产生了:寒山、拾得、丰干、济公、布袋和尚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悟得不必修行”的代表人物。其中尤以济公、弥勒(即布袋和尚)为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化之后的弥勒佛如此深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无独有偶,一千年后的1976年,美国两百周年国庆时,美国人汤姆霍夫说:“第三宗教的潮流正在冲击着美国,将来的历史上它会被称为第三觉醒(Third Great Awakening)。”所谓“第三宗教”或“第三觉醒”即“新纪元运动”。美国加柏克莱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游祥洲解释说:“新纪元运动的思想家们向二十世纪的人宣示新的福音——原来天堂不在九霄云外,天堂原来就在当下!只要识得‘当下即是’,因此,工作可以从疲乏的折磨中变成愉快的游戏,乃至于是‘爱的表达’;而人生种种烦恼,虽似一片污泥,但我们却不妨存心灵的自我净化之间,当下化烦恼为菩提,享受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喜悦。”——这与中国禅宗的“搬柴运水日日道”及禅宗的强调人内心的顿悟的观念,如出一辙。

——何其妙哉,这不分明是中国禅宗的“现代版”么?这与一般人不是在贪、癫、痴的醉生梦死中浪费了生命,就是在求空求涅椠中因知见的错误而否定了生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啊。

但是,如果全面地去看禅宗,义不尽然。禅宗中除了以慧能为代表的主流派——强调顿悟成佛的南宗——之外,还有以神秀为代表的强调渐修的北宗。这多少反映了南北义化的差异。但即使是南宗的慧能,也不是完全排斥渐修。后米,南北两派逐渐融合,认为“顿悟”是埘“上根人”(特别聪明的人)而言,“渐悟”是对“下根人”(禀赋迟钝的人)而言,所以禅宗院规还是不免要求僧尼要花很多的时间坐在禅床上苦思冥想地修习,参公案,乍话头,以求达到觉悟。

这或许也是维持寺院正常秩序的需要,试想,倘若人人都像醉打山门的鲁智深,像仗势行侠而杀人不眨眼的行者(武松),像不受约束的孙悟空,像又馋义懒又好色、还爱搬弄是非的悟能(猪八戒),每天吃饱了饭无所事事,溜下山去给寺院捅娄子,那就不是寺院,而有点像水泊梁山了。

按照佛门的说法,一尊佛主宰一个世界,此佛与此世界共始终,自始至终为一劫,一劫期满则另一佛与另一世界取而代之,正如人间一位帝王与一个王朝,必将由另一帝王与另一王朝取而代之一样。因此,作为未来佛的弥勒,下世传法之日,也就成了人间改朝换代的象征。因此,历史上的农民造反起义,常有托言弥勒佛与其俱来者。 “弥勒出世”成了为被压迫者救苦救难的福音;“下世弥勒”,成了渴望解脱苦难者的救星。仅在隋炀帝大业年问,河北、陕西等地就连续三次发生过“自称弥勒佛出世,潜谋逆乱”的事件。

唐朝开元年间也出现过“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的民谣;宋代的河北王造反时,也宣称:“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执世。”到了元代更厉害。元末,赵丑斯、郭菩萨直言“弥勒当有天下”,韩山童宣称“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彭和尚则作偈语,劝人念弥勒经,这些农民起义,最终把元王朝推翻了。在中国所有被利用的民间宗教,先后活动时间最长的要属弥勒教。

不仅于此,就连武则天称帝,也利用过弥勒佛。当时以怀义为首的一批和尚,是武则天称帝的鼓动者和拥护者。公元689年7月,怀义等十人造《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做阎浮提国王。御史郭弘霸也乘机邀宠,上表称武则天为弥勒佛。则天大喜,同年9月,即改国号为周,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并令天下诸州建大云寺,各藏(伏云经》一部。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商家早已利用彻底中国化之后的弥勒佛形象大赚其钱了。他们借助布袋和尚的形象,做成各式各样的大肚弥勒,作为工艺品在各地旅游景点销售。还有不少大肚弥勒是通过商场、超市走进寻常百姓家的。

不过,在许多人的心日中,早已世俗化了的弥勒佛已经不是一尊高贵的神,而是一个胸怀宽广、乐观豁达,令人一看顿生亲切感、欢喜心的朋友。有人称他为笑佛、欢喜和尚,有人把他作为家庭和睦的象征;有人将那种一碰他就哈哈大笑“不倒翁”式的弥勒佛“清”进家门,让他活跃家庭气氛,有人将他做成了聚钱罐儿的弥勒佛“请”人家中,让他“和气生财”;有人将这位笑佛、欢喜和尚请回家中,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仅仅是为了增加一点欢悦的喜气。

弥勒佛在中国老百姓心日中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俗称“如来佛”的佛祖释迦牟尼。弥勒佛形象的如此深入民心,让我想起一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