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史论结合,较为全面、详细地分析了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中国封建教育的主体机构——书院遭废和新式学校及教育制度建立的过程。这是一个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冲击后,中国社会所做出的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认识和反应过程。本书在剖析教育改革时,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也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从而把对教育改革的分析和把握,置于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这样,更加充分地展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艰难,它不仅受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且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本书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详细地分析了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中国封建教育的主体机构——书院遭废和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不单纯是一个教育制度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冲击以后,中国社会所做出的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认识和反应过程,前一过程只是后一过程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并深受后一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本书在剖析这一教育改革过程时,除了对教育方面由点到面、由局部、零散到整体的系统转变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外,并对影响这一过程的社会思想状况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从而把对教育改革的分析和论述,置于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受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且也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废除书院改建学堂的诏令,最终使书院这一延续数百年的教育机构,在晚清“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成了历史名词;而以西方近代学校制度为蓝本的各级新式学堂,在遭废的旧书院基础上,通过随后颁布的新学制和科举革废诏令,在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性质的学制系统在中国初步形成。可以说,书院改制与建立近代教育制度之间,具有密切的承继关系,书院改制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书院改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接由封建的中央政府发起和推动的一次对中国传统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经过这次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基本上被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所代替,传统教育机构的主体——书院被废,学堂兴起,中国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促进书院改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书院教育自身的僵化。清代中后期,由于书院的官学化和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书院在应付社会局势的变化时,显得极为不力,导致了19世纪初期阮元等人发起了对传统书院教育模式的改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书院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书院教育的改革,除了沿用阮元创建的模式以外,也开始输入或多或少的西方近代教育内容。但上面提到的所有改革,不仅参与的书院数量少,而且进行的力度有限,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书院教育与社会需要不合拍的状况。二是与书院的僵化教条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为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人才和知识基础,这一点通过驻外官员和留学生的宣传,逐渐得到了国人的认同;另外西方传教士为了不同的目的,纷纷把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引入中国教育界,以致对改变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以后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书院改制决策实施以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准备阶段。酝酿和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层面上,书院改为学堂以前,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机构曾经并存过一段时间。新式学堂在吸引士子方面,虽然不如传统书院的诱惑力大,但它们对改变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在观念层面上,戊戌维新派、当权的高官贵吏和一些较为开明的中下层官僚士绅,面对国家民族的危机,从不同的立场向最高统治集团提出改革传统教育、学习模仿西方近代教育的主张,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他们的思想,实践他们的主张。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书院改制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901年颁布的书院改制令,使得在中国教育界存在千余年的书院,从此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却由此起步。最初起步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改革的障碍,难以达到完全的名实相符,但中国教育制度出现了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阶段却是事实;另外,由旧书院改制的近代高等学堂,在发展之初还要借助于书院原有的物质基础,这说明了书院之被废与近代高等教育的建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然,由于书院改制的不彻底性,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设置了障碍。
书院改制的历史,证明了:①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在于社会的需要;②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度主要与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累积有关;③一定的社会支持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
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书的特点主要在于:①选题方面。首先,书院改制是影响中国教育发生根本转折的关键性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之间一个很重要的联结点;其次,从19世纪初开始的书院内部自我调适到20世纪初最终被废,是封建主义教育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演化的具体过程。因此,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既是准确地剖析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又是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但对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事件,在现有的教育史教材中,一般只是粗略涉及,与它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本书对弥补这一缺陷,定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②取材方面。笔者虽然致力于教育史研究,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不仅着眼于教育史自身,还注意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对影响书院改制的社会其他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对教育变革影响很大的社会思想变迁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把握这一教育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用事实说明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至于书院改制进程的缓慢与不彻底,除了要反思教育自身的原因以外,当时社会其他方面改革进程与教育改革进程上的不协调,应该说是更重要的制约因素。③研究意义方面。以史为鉴是研究历史的意义之一,也是本书的研究目的之一。书院的改制集中体现了19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对激烈动荡的社会需要所做出的反应,所以这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对它的要求。同时,书院改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困难,以及改制后的一些遗留问题,也都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密切关系。现在正处于新世纪刚刚起步的阶段,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相信笔者的研究会对新时期的教育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之,由于书院在我国封建教育发展史的后期,占据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以至于它的最后遭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所担当的社会和国家责任过于重大的缘故。我们今天重审这段历史,对正确认识与评价书院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所发挥的作用,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从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性质转变的历史,以及科学评价我国高等教育百年来的经验与教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获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特此鸣谢。
作者
2003年lO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