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记录一支文化长征队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大型纪实文学。
为纪念长征70周年, 2004年10月18日,三位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文艺工作者(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组成的“文化长征队”,自筹经费,从江西瑞金开始徒步,历时182天,途经10省89个县市,行程25000里,重新走完了长征路。
他们在沿途岩石上刷写、雕刻标语数百幅。他们到沿途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宣讲革命领袖人生故事数十场,听众达数万人次。沿途百姓纷纷送水带路。瑞金几百名青少年被感动,和他们一同走完瑞金段。不断有人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影响扩及海内外。台湾爱国人士专程赶来大陆,其中一位72岁老者陪他们徒步走了几十里路。书中记述了台湾同胞从海峡那边专程赶来“会师”,书中记录了昔日“地主子女”热爱新社会、热情为队员们当向导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2004年10月18日,安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范懿、农民作家李绿森、民间艺术家陈赞文组成“文化长征队”,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踏上了“文化长征”之旅。2005年4月15日,“文化长征队”到达延安,历时182天,行程25000里。罗范懿同志根据踏访所见所感,写成了《信仰是怎样铸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一书。
代前言
喜看英雄唱大风
净化心灵的苦旅
为文化长征队重走长征路喝彩
第一章 十年木
神秘的世纪之交
人民出版社的眼光
父亲的腿
舳舻千里
难忘中秋十块“月饼”
找“娘家”
出发见劳模
第一次会
离别之前留个影
风波再起
临行壮胆酒
第二章 出征了
发起仪式
在郴州市一中
奔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
摇啊摇
云石山的根
想起当年这条路
孩子们的笑声
第一餐
柿子黄橙橙的季节
难忘第一宿
路边那棵小树
国道上两部三轮车
于都发起“征文”
重阳秋风劲
第三章 腾细浪
拣回彭德怀的手枪
罗边河的风声
走进关田
家乡那片土地出现的奇迹
“形迹可疑”
半床棉被
真长征队来了
老乡见老乡
拐杖声声
台湾同胞专程赶来
听海那边的故事
雨
从城关小学到北京大学
围追堵截
走出郴州长征路的那一天
走进中华道德文化教育源头
沐浴舜德雨露阳光
夜
“道可道,非常道”
有话要说
饯行
谁酿“人酒”
全州不全
界首“会师”
烈士墓地一片红
第四章 走泥丸
翻越老山界
桥上的风景
寻找“歌眼”
“转兵”桌板响起来
镰刀锤子的力量
黎平之光
那条山路那条街
走过汽车轮子
孩子.回家吧
雪地上那道车辙
送旧迎新
江界河大桥
行军夜话
进遵义
一路多小心
红旗飘飘
第五章 从头越
今日娄山一幅画
赤水初渡
走进太平
郎酒人
美酒河
炸药的力量
打造世界第一酒镇——茅台镇
谁破天书奖两百万
滇南胜境关
过年
留在世博园的那幅标语
柯渡有个镇文联
水拍金沙
会理的金沙砚
“月城”捧出“桂花酒”
灶心土
是谁泄露制作茅台酒的秘密
泸定桥世代吟唱智勇的歌
和谐宝兴
哭醒雪山上冻僵了的魂
草地花
“会师”若尔盖
扎西得勒
家是什么
松树的种子
送过岷山的午餐
第六章 尽开颜
前进前进向前进
今夜星光
目的地的欢欣
凯旋
火热在线
起舞吧,地球的红飘带
后记
文化长征无终点(代后记)
东方亮了,我们出发吧!
附录
罗范懿同志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黎平三中的马列人生观和国防教育宣讲(讲课整理稿)
文化长征之歌
那是1995年。
那年,我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岗位上。这个岗位是没日没夜要给县委赶写材料的。正是在这年关工作密锣紧鼓的最后一个月里,我收到郴州作家协会代省作协寄来的会议通知,通知祝贺我光荣当选“湖南省第四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并要我准时到会,不得缺席。我心里高兴,自然很想要去光荣光荣,只怕年关了,抽不出身来。
我蹑手蹑足进了县委办主任办公室,把通知从信套抽出,平展、顺着推给正埋头在一张弧形黑色办公桌上办公的陈和欢主任。陈主任先看了通知。然后才看我,他笑了,笑得灿烂,嘴角和耳畔脸上的皮都皱出一道道好看的光柱来……我就放心了。
“去吧,好事呢!年底的工作忙是忙,好好安排一下。”他说完,随笔签了“同意参会”,又倒推给了我。 ’
看他埋头办公时嘴角还是那么微波荡漾……我内心高兴之余倒又担心这精瘦的人能否撑得起这从上推下的“文山”来?就凭这文弱书生的身子倒还能在西藏干出十五年哩!
我带上通知。光荣出席这次大会。
我们郴州5个青年作家(年龄是划在38岁,我当时36岁)参会,我算是最没有成就感的一个。虽然前两年在漓江出版社出过一本《冬种春收》的小册子,但自我感觉都不是灵性之作,浑身带着刀凿斧锯的毛坯“出炉”……就正如我在后记《人生在炼》中所警示的:
我坚信人生要锤打,要炼;我还是一砣矿石、毛铁,但面前有的是铁锤和熔炉:我要去炼。并邀理解我人生炼的朋友和同仁一块去炼,为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炼出“人生金丹”来!
因此,我对带队的陈第雄主席说:我是吃照顾饭来的,还不够“光荣”的格。会议工作报告和代表简介告诉我“湘军”高手如林,看人家都踌躇满志、青春喷涌的样子,我还真有些后悔不应该来参加呢。年关了,在单位里多少还可以帮陈主任和同事们忙乎对付一阵子……我这人也就往往这么不争气。总爱置身于矛盾中生活:收到喜报时迫不及待想来“光荣”,让你“光荣”时却又感到不该“光荣”
会议是在省会长沙军凯宾馆召开,平生第一次出席全省性的高规格文学会议。与会人员中除了郴州几个代表相识外,老一辈只认识为我第一本书作过序的谢璞老师。谢老师同我一见面就满口“幸会幸会”,那头上频频点动的礼帽可给我壮了壮胆,我当然要来幸会——
我这当了8年公社电影放映员的业余作者,今天可见到了电影《山道弯弯》的作家谭谈和《祸起萧墙》的作家水运宪,还有全国获奖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的特征明显的作家彭见明诸君等等,联欢活动时,诸君等等都被一个个漂亮的女作家一次又一次邀进舞池……我等为刚从山上挖出来的毛坯,无名小辈只好龟缩一角,连助兴的掌声怎么也鼓不响亮……
后来就干脆不鼓掌了,攥成拳头……
会议程序走完了。主持人梁瑞郴点了36位作家的名字留下,其中也点了我。
原来是省作协接受了“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为青少年读者策划的“巨人百传丛书”写作任务。写作这些早已被人写过了的名人传记,费时费力又难讨好,一般名气大、天赋高的写手是不愿干这笨活的。郴州点了张士诚和我。P2-3
湖南日报《文艺家重走长征路》这一栏目正引起广大读者关注。
它源于一个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湘南革命老区的三位文艺工作者(马列传记作者、作家罗范懿,著名农民作家李绿森,民间艺术家陈赞文),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践行“三个代表”,呼吁社会各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决心组织一次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的活动。他们的口号是:上世纪的长征,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唤醒一代人;新世纪的长征,用马列主义人生感化一代人。2004,年lO月18日,他们从当年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瑞金起程。决心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沿着昔日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25000里。到达陕西吴起镇。
从2004年11月19日到目前为止,《湖南日报》已发表4篇来自长征路上的通讯。这些作品,用真挚的感情,朴实而又动人的笔触,描述了他们从瑞金出发,穿过湘赣边界,进入湖南,翻越老山界天险,踏上云贵高原的经历利观感。从文中可以看到,他们一路上受到了各地宣传部门、文艺工作者、学校师生和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帮助。每到一处,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不顾长途行军的疲惫,在墙头、石壁上刷写和镌刻宣扬红军精神的标语,并在各地中小学校为师生宣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伟大导师的革命活动、人生道路和人格力量,吸引了广大青少年……
文艺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担负起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自身就必须有高尚、纯洁的灵魂。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习什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就说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坐下来,好好读书,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去,在火热的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这次由3位文艺工作者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就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学习和创作实践活动。发起人罗范懿说得好:徒步长征路,一是学习,二是宣传。作为文艺工作者,亲身感受红军的伟大创举,这对学习、弘扬长征精神,不断磨砺和完善自我,大有益处;“文化长征”路上,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多为未成年人宣讲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革命生涯、壮丽人生和光辉业绩,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显然,他们从重走长征路所学到的,既是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也是“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面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们的这次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对他们的文艺创作也将是最鲜活、最宝贵的资源和动力。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自筹经费,不辞艰辛,以自己的行动和特有方式,一步一个脚印,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献出一分力量、一片爱心,表现出了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而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我由衷地为这支小小的“文化长征队”喝彩!为媒体的这次有意义的文化报道喝彩。
(原载2005年2月20日《湖南日报》)
每天凌晨4点,我们醒来,检点行装,打起背包……
今天是住在中央文献招待所23号,房间交响的鼾声又让我感觉到队员们都在身边……
这是在中央文献出版社改稿……发起的这个活动于2005年1月19日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评价(见扉页)……但限于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深深感受:活动到达吴起镇之后的16个月里,长篇纪实的写作和改稿。比我再重走两次25000里长征路还要艰难……
直到昨天下午下班的时候,责编张晓彤才告诉我:“马总签发通过了!”
责编才带我去见马云飞,我们紧紧握手……那双双责编和总编打造“文献”的精巧、审慎、尖锐若雕锋、威严如虎钳的手和婆婆心,让我受益匪浅……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马恩列传记故事丛书”的也是“马总”,今天的《信仰是怎样铸成的》又遇“马总”,真让我感觉社会在刻意铸就“马恩列”传记作者的机缘、使命和力量
活动的喜悦社会共享,活动的成果属于大家,活动的成功归于人民,活动的过失策鞭自己……
在此,我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编审们;感谢长征路上提供资料的各有关部门和为我们口述故事的老百姓以及为我们留下照片的未名作者;还要感谢对此书初稿审读修改的曹光雄先生,感谢对二稿、三稿审读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的湖南省委宣传部阅评员胡光凡老专家;感谢我在7部伟人、巨人传记文学写作和本活动、本书写作过程中,书中还没点到鼓励和帮助我的领导和师友刘海藩、孙钱章、王巨才、罗海藩、朱日复,还有所有支持鼓励和培育我的未名恩师和良友;感谢在京改稿期间湘潭老乡谢卫华夫妇精心排版和照顾,感谢在京的安仁众乡亲和文友捧场,感谢印刷厂工人和发行部张文和主任等付出辛勤劳动,感谢毛泽东旗帜网、乌有之乡、北京韬耀广告有限公司及关注《信仰是怎样铸成的》所有媒体记者……
更要感谢支持我发起和开展活动的中宣部和湖南省、郴州市和安仁县领导,感谢湖南省市县宣传、文明办、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文艺、新闻、教育等各界领导,感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导、专家对活动的重视,感谢长征路上的各级有关领导和广大老区人民等海内外广大仁人志士们对活动的大力支持!
更难忘怀:父母造我身躯、牵我学步,党及其单位领导和学校铸我智慧和灵魂,妻子、儿女及众亲友给我创造环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将把伟人和巨人及人生路上众恩师亲友感化我的,回报社会,继续播撒马列主义人生观雨露阳光的万万里长征……
“李老师,老陈……东方亮了,我们出发吧!”
……我似乎又听到了那长征路上拐杖声声……
罗范懿 匆匆记于北京毛家湾
2006年8月6日书稿付印时
现在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放松了,问题严重。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对后一代的教育,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马克思主义影响全世界。你们这种精神我非常佩服,了不起,要发扬,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摘自瑞金92岁老红军刘家祁2004年10月17日给文化长征队赠言
伟大的目标要付出千辛万苦,才能达到和实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中国和全人类宣传红军长征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做了“三贴近”零距离的接触……这不仅仅是文学的范畴,怎么治理国家,要想更多的办法……
摘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唐浩明在2005年4月19日湖南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携手新一代,唤起先驱魂;科学求发展,中华再复兴”。这是70年后在当年红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漫漫长征路上,由三位湖南文艺家发起组织的“文化长征”在重走长征路时向世人发出的呐喊。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这种来自民间代表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理性的声音,虽然与社会上许多追求物质利益的喧嚣相比显得那么微弱、那么嘶哑,但由于它是向世人昭示着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与崇高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而显得那么引人瞩目、发人深省,更富有价值。
摘自河北政法学院教授王胜国之《人类精神的升华》
这次文化长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组织者不畏远征之难,踏破千山万水,沿途传播革命导师的人生信念,其意义已不限于个人的英雄行为,而更在于它对最需要帮助的人所给予的精神济贫。即使在上万的听讲者中仅仅只有一个人有所触动,并从而改变其也许曾有的错误想法,则这也是胜利,我们对此心存感激!
摘自北京大学博士后李风华于2004年12月1日《中国文化报》
红军长征是一部不朽的巨著,它的精神力量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文化长征队”则是红军精神的再延伸,是被赋予时代使命感的接力棒。与三位文艺家交谈,我多少回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我有什么理由不以最快的速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传播添一份激情呢?
摘自编辑卢尘逸于2005年10月《初中生》杂志
……中国湖南三位文艺家发起的文化长征净化人类心灵活动,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中文书会《文荟》2005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