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王宁//葛桂录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疯骑士堂吉诃德、流浪汉小癞子、新女性娜拉、闯入山妖王国的培尔·金特,还有在坎坷的天堂之路上跋涉的不朽诗人但丁,在读者心中激起的精神涟漪,是如此经久不息……步入南北欧文学殿堂,关于中国的旖旎想象纷至沓来。中荷文学与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中国文化在南北欧的流播、全球化时代汉学传统的兴盛与更新;汉语的普及与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如同一条条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交流通道,置身其中,让我们领略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华彩乐章。

内容推荐

步入南北欧文学殿堂,关于中国的旖旎想象纷至沓来:罗马作家眼中那亦幻亦真的丝人国,意大利文艺舞台上那诗情氤氲、忠勇悲歌的“中国英雄”,美丽幽冷的“中国公主”……这些满蘸异国色彩的东方故事,以无尽的魅力,引发着人们对另一方世界的美丽遐思。而那疯骑士堂吉诃德、流浪汉小癞子、新女性娜拉、闯入山妖王国的培尔·金特,还有在坎坷的天堂之路上跋涉的不朽诗人但丁,在中国读者心中激起的精神涟漪,是如此经久不息……中荷文学与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中国文化在南北欧的流播、全球化时代汉学传统的兴盛与更新;汉语的普及与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如同一条条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交流通道,置身其中,让我们领略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华彩乐章。

目录

关于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等若干

理论问题的对话

神奇的想象与重构: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1.“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2.西方的“东方学”和“汉学”分析批判

3.文化相对主义之于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4.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

1.中荷文化的接触和交融

2.汉学研究在荷兰

3.中国文学在荷兰的翻译:从转译起步

4.中国文学在当代荷兰的接受:

 直接的翻译和交流

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

1.瑞典的汉学传统及中国研究现状

2.中国文化在北欧其他国家

易卜生在中国

1.中国的“易卜生主义”与“娜拉主义”

2.易卜生在中国的翻译与评论

3.易卜生与中国舞台

4.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当代中国

塞万提斯和《小癞子》在中国

1.塞万提斯在中国

2.《小癞子》及其他作品在中国

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

1.罗马作家眼中的东方丝国

2.但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新生”

3.中围现代作家眼中的但丁形象

4.“中国孤儿”在意大利:梅塔斯塔齐奥笔下的

“中国英雄”

5.安杰丽嘉、图兰多特:美丽、冷酷的

中国公主

6.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

“中国神话”的解构

汉学的更新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1.从“拿来”到“送出”的历史转折

2.中国文化的非殖民化进程

3.汉学与国学的交融与互补

汉语的普及与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

1.全球化时代英语疆界的拓展以及

英语的裂变一

2.汉语普及的意义与全球文化新格局的

 形成

3.汉语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探讨欧洲人或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时,除了东方主义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外,我们还会碰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以及中国人始终受到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同胞在西方媒体中竟被描绘得与其真实面目相差如此之大呢?为什么许多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西方文人竟能在自己的纪实或虚构作品中仅凭着道听途说或自己的想象就能对中国进行一番“栩栩如生”的描绘呢?应该承认,他们的想象力确实是丰富神奇的,但实在是离事实甚远而难以令人置信。究其原因,我们同样也可在西方人建构出来的“东方”或“中国”之概念和形象中找到答案。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在欧洲人眼里,素来以“他者”的形象而出现,这个他者对欧洲人来说,有着两个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一个远离文明中心欧洲的异国之邦,无论其文明的程度还是文化的质量都无法与“先进的”“高级的”欧洲文化相比;另一方面,中国的神秘性和历史悠久性对这个龙的帝国之外的每一个人似乎又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而对它进行种种猜想、探索进而描绘就成了欧洲人的一大乐趣。历史上就有不少欧洲人不远万里,甚至远涉重洋,冒险来到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对中国的一点直观印象,然后经过他们那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意识的神奇想象,甚至充满建构意识的描绘,便把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了他们的同胞面前。

P35

序言

       乐黛云

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曾合力主编了一本“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花城出版社出版)。为了祝贺这一创举,法国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曾亲自为这部丛书写了一篇序。“序”中提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说,有一次,他在巴黎大学讲授法国19世纪文学运动,课后向学生说明他所参考与引证的文章都借之于中国文学。艾田蒲教授描述说:“这番话令四座皆惊。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无可辩驳地指明了那些带着高傲口吻谈论‘黄种人’的人是多么愚蠢而卑鄙!”他充分肯定了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极有价值,极富潜力的课题,他希望有更多中国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惜当“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丛书聚集一批著名专业学者,正在对这一课题进行全面开掘,深入钻研,即将收成之时,艾田蒲教授却于2002年1月7日与世长辞,未能亲眼看到他所阐明的真理和他所开辟的这一领域是如何日益深入人心,开花结果!

从“中国文学在国外”到“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对中外文学关系双向阐释的研究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飞跃,这是和数年来比较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比较文学视野的扩大分不开的。回首20世纪10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外国某作家在中国;中国某作家在外国;外国某种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流播:以某种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为比照,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理论和作品;探讨中外文学对于某一共同问题的不同读解;作为中外文学关系桥梁的翻译研究等等。但是,总的说来,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对外国文学影响的论著,与研究外国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论著相比,为数确实不多。开风气之先的恐怕就算1926年载于《学衡》杂志的《孔子老子学说对于德国青年的影响》和1927年载于《小说月报》的《歌德与中国文化》了。这两篇文章都由外国人所写,但却激发了中国人的兴趣。紧接着,1929年至1931年《岭南学报》发表了陈受颐先生的《18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鲁滨孙的中国文化观》和《18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等三篇文章;后来又有范存忠的《约翰。高尔斯密与中国文化》(1931),方重的《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1931)和朱谦之的《宋儒理学对于欧洲文化史的影响》(1937)等。然而,在中国比较文学大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却明显地相对薄弱。我想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进行这类研究,需要很高的外语水平,80年代外语能力能达到像陈受颐、汜44-存忠等前辈学者水平的比较文学学者恐怕还不多,同时,比较文学研究本身也还有一个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过程。

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化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保护文化生态,促进文化多元化的迫切性日益突出,人们不但考虑要坚守并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且希望在与别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发扬和更新,不同文化之间也需要有更多理解和宽容的空间,以达到文化多元共存,消弭文化冲突的目的。于是,以跨文化、跨学科文学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就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加以世界进入后殖民时代,许多曾视前殖民地文化为野蛮落后的“前宗主国”也都觉悟到,要求得世界安宁,促进自身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就必须更多地了解他种文化,加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于是西方有些国家也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对西方文化影响的新作。

在这种形势下,“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全十卷)大型丛书应运而生,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贯通古今,沿着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系统总结了各个时期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学的影响;第二,汇通文史哲与文学,以外国文学发展为经,中国文史哲与文学的影响为纬,编织了新的文学关系史;第三,对材料有了更广阔的开掘,对个案有了更深入的分析;第四,采取了广泛联系的发展观点。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评价往往有其自身的历史社会原因,有正、有反,有低潮、有高潮,丛书对此作出了相当深刻的分析=可以预期“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必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之,“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是一部创新之作。它承前启后,具有无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特别是在今天,向西部进军正在全国掀起高潮,本书由少数民族聚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说明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人民迈向国际文化舞台的信心和决心,也说明了广大学术工作者对开发西部地区的热望和支持。

2002年5月16日于

北京大学朗润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