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民国时期何以如此高速度地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都市?天津人在这一时期穿衣、吃饭、行路、住房、就业、交往、消闲的情况如何?对众说不一的天津人的行为方式如何评价?是热情豪爽?还是油头滑脑?是海纳百川?还是闭门自守?天津的文化核心与城市特性又如何?……本书将回顾民国时期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给读者呈现一幅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天津都市生活的历史画卷,并探寻民国天津城市的特性,研究天津人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性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插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周俊旗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津在民国时期何以如此高速度地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都市?天津人在这一时期穿衣、吃饭、行路、住房、就业、交往、消闲的情况如何?对众说不一的天津人的行为方式如何评价?是热情豪爽?还是油头滑脑?是海纳百川?还是闭门自守?天津的文化核心与城市特性又如何?……本书将回顾民国时期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给读者呈现一幅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天津都市生活的历史画卷,并探寻民国天津城市的特性,研究天津人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性格。 内容推荐 天津在民国时期何以高速发展为北方经济中心都市?天津人在民国时期,衣、食、住、行、就业、交往、消闲、时尚的情况是怎的?天津人在民国时期形成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天津的文化核心与城市特性又如何?如果您想了解上述问题,请您阅读《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天津城区空间的扩大与行政建制的升格/1 清代的城区建制/1 民国时期天津的城区与建制/7 第二章 天津的城区人口/11 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11 城区人口的分布/16 天津人口的性别与年龄/24 婚姻与家庭/27 职业与文化/30 天津人口增长的主因是迁移/38 城市聚集人口原因分析/40 移民对城市的影响/49 第三章 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巨大动力/52 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52 民国时期商业的发展/60 北方金融中心的形成/64 天津工业基础的奠定/70 第四章 衣食住行变奏曲/81 衣饰的变化/81 饮食多样化/87 建筑风格的丰富多彩/92 交通方式的巨大变革/103 信息传递方式的质变/106 第五章 宗教和精神生活的变化/116 宗教信仰的多样化/116 天主教、基督教的迅速传播/118 民间宗教的发展/121 礼俗习俗的变迁/124 第六章 民国早期的天津商业中心/130 清末民初天津主要商业街区概况/130 估衣街上好繁华/134 巨贾云集竹竿巷/144 环城马路名店多/153 热闹的鸟市和奇特的“鬼市”/164 民俗荟萃的天后宫年货市场/172 第七章 商业中心的挪移/179 老商业街的衰落及挪移的原因/179 从梨栈说起/183 法租界最初的商业/185 繁华十字路口形成前后/187 天祥的兴起与泰康的一现/188 劝业商场后来居上/190 极盛时期的劝业场一带/193 小白楼——租界副商业中心/195 天津的“俄国城”/197 小白楼的商业/201 第八章 天津女性时尚的变革/205 妇女解放观念的传播和对旧习俗的批判/206 女性生活观念开放化和新时尚的出现/211 天津妇女生活时尚的特性/217 第九章 娱乐生活的丰富化/223 电影的魅力/223 新剧的沃土/229 戏曲的繁盛/239 北方曲艺的大码头/245 “三不管”——平民游乐场/263 租界里的洋娱乐/264 第十章 日本占领时期的天津社会生活/280 严厉的人身控制/281 严格的政治、思想、文化控制/283 毒品泛滥毒害市民/290 物价与老百姓的生活/292 粮食配给制与市民口粮危机/297 洪水肆虐下的天津市民/300 第十一章 天津人的性格特征/304 天津人性格的多源性特征/304 见多识广的优越感性格/308 扶弱济贫的纯朴正直性格/311 不养懒汉的勤俭耐劳性格/314 追求虚荣的重“外面儿”性格/317 互帮互助的讲义气、忌小人性格/321 缺耐性爱打架的争斗性格/323 “惹惹”的从众性格/325 以地缘乡情为纽带的结帮派性格/326 “混混儿”的无赖性格/329 后记/332 试读章节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天津则被确定为特别市,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中国这才开始运行以城市为行政单位的管理体系,从此天津建立了以城市为管辖范围的行政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机关、河北省政府各机关以及县机关仍然设在这里,天津成为管理华北的政治中心,而租界仍然是国中之国,各有独立的法规和管理机构。1930年6月,天津市改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属于院辖市。同年11月,河北省政府从北平迁到天津,天津又改为省辖市。1935年河北省省会迁保定,根据《市组织法》规定,人口在百万以上者,或者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特殊情形者,为特别市,直隶于行政院。于是,天津与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一起被确定为特别市,归中央政府行政院管辖。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事力量经抵抗不敌日军,便退出天津,7月30日天津沦陷。经过短暂的维持会后,1937年12月在天津成立了河北省公署和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更名为天津市政府。1943年以后,天津的各国租界也相继取消。如1941年日本对美、英宣战,日本军队进驻英、法租界,随即也将其改为特别行政区。因英、日处于战争状态,英国政府不承认日本接管租界,1943年1月与中国政府签订新约,将天津的英租界交还中国政府。但是当时在日本的占领下,该协议无法履行,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才正式接管英租界。法国维希政府1943年声明将天津法租界交还中国政府,由汪伪政府接收,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意租界与法租界的状况大致相同。日租界是1943年由日本政府交还给汪伪政权。这样,1942年以后统治英、法、日等租界的工部局、公议局、居留民团等行政管理机构已经不复存在。在战争期间作为沦陷区的天津基本上是由天津特别市政府管理全面事务,当然,这个伪政权是听命于日本占领军的。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天津市政府成立,这时各国租界实际上已经回归中国,出现了对城市进行统一管理的短暂局面。针对以前中国城区和租界区并存,管理多足鼎立的局面,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重新界定了各区的范围,并且对主要街道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和更定,方便了路政的统一管理,消除了一些殖民地色彩。此外,市政府还制定了扩大天津市计划,力图扩大市区范围和加快城市的开发和建设的规划。但是在当时处于内战的环境下,该规划根本没有实施的时机和能力,只能是一纸空文。 P9-10 序言 天津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蕴涵着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旅游、交通、自然等资源。许多外地人评价天津时说,天津的街道没有北京的宽,高楼没有上海的多,夜生活没有广州的繁华,但很多人都会说,天津是个让人感到很亲切的城市。 天津是个让人争论的城市。许多人批评天津人魄力不大,但很多人喜欢天津人不事张扬、安于平淡的特点,说天津是个具有浓郁平民风格的城市。 有人批评天津的大都市风貌不突出,说天津的城市有乡村的味道,但也有人偏偏喜欢这一点,他们感叹说,走过许许多多地方,感到最亲切的城市还是天津。原因正是天津人具有乡下人的热情厚道,因此也就使外地人觉得这个城市最有家的味道。柳亚子先生更是欣赏天津的这一特色,他曾有诗云:“颇爱天津风物美,乡村都市一炉熔。”(《今晚报》1994年12月19日。) 与北京仅隔一百余公里,却形成了与北京截然不同的方言和城市面貌。从朴实的天津城市风貌和特色鲜明的天津话中,人们可以感觉到天津的率直和亲切。长时间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使得天津呈现出一种毫无霸气、不事张扬、朴实无华的“门户”风格,安分守己地担负着首都“东大门”的职责。对此,有人批评道,天津人的“门户”意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了天津和天津人的发展,而有人认为“安分”是天津在中国大棋盘上使命的必须。 我们认为,评价天津,评价天津人,特别应该要了解天津的历史。本书的作者,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都是生活在天津、研究天津的学者。我们希望把天津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她城市性格的由来和特色,这是我们写作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民国时期的天津是天津历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古代天津的遗产,民国天津的辉煌,都对今天的天津发生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何继承这份遗产,就如同我们如何面对中华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扬弃、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抉择。 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感到,随着近年来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天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旧天津的痕迹越来越少。旧天津在空间和时间上渐渐离我们远去时,研究旧天津就是个迫切的使命了,因为,今天的天津和生活在天津的人(不管他或她来自于何方),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这座城市性格的影响。研究城市和城市性格,对我们今天发扬天津的优秀传统非常有必要,也是建设新天津的必须。 今天的天津特性许多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现在繁华的天津市区几百年前不过是几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其间有大片的水洼、湿地。天津地区的发展得益于水运,从金代的直沽寨到元代设立海津镇,作为水运的交通枢纽,天津地区越来越繁华。 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把第四个儿子朱棣分封到元大都为燕王,镇守明王朝的北方。朱元璋病死后,由其长孙继位,朱棣不服,举兵南下与侄儿展开争夺皇位的战争,途中在直沽渡南运河。后来当上了大明皇帝的朱棣接受了臣子的建议,赐名这里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1404~1406年先后在天津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驻军16800人,于1404年起修建卫城,天津成为军事重镇。 1860年,《北京条约》使天津开放为商埠,天津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天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成为中国的最前线,例如,1860年反抗英法联军、1870年望海楼事件、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等。天津在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仿行西方,都取得了许多成果。清末的天津成为全国瞩目的中心之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急速的转型时期,当时的报纸这样叙述社会的新陈代谢现象:“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顶翎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时报》1912年3月5日。)后来,又有了更多的“兴”和“灭”。就在这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民国时代的天津,也伴随着这些“兴”和“灭”,走到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经济商贸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政治的重要都市。 本书就是向读者叙述民国时期天津的社会生活概况。 在今天的学术界,社会生活历史已经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从研究精英文化转向开始关注大众、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城市作为人类文化的中枢,受到社会史和城市史两个研究领域的重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希望从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的多种角度去研究民国天津社会生活,试图从普通市民生活的琐事中去探究社会生活深处的规律和特性,因为这种规律往往是左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了民国初年的风云激荡,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具有辐射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港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贸易港口、北方地区最主要的进出口口岸。此时期的天津,商业繁荣,租界红火,是一个令许多人向往的巨贾云集、灯火通明的商业都市…… 天津在民国时期何以如此高速度地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都市? 天津人在这一时期穿衣、吃饭、行路、住房、就业、交往、消闲的情况如何? 对众说不一的天津人的行为方式如何评价?是热情豪爽?还是油头滑脑?是海纳百川?还是闭门自守? 天津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天津城市的特性又如何? 本书将回顾民国时期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并以我们的视角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力争给读者呈现一幅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天津都市生活的历史画卷,并探寻民国天津城市的特性,研究天津人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性格。 后记 本书于2002年7月印行了第1版,承蒙读者厚爱,印数不多的第1版已经售罄。此次再版订正了第1版中的一些文字,又增加了反映民国时期天津社会生活场景的数十张照片,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希望这些改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周俊旗 200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