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起源于清末的“洋务运动”,而在近代,它一直有着“香港第一红筹”之称;之于130多年的历史,在最近的10年中,它又是怎样度过席卷亚太的金融危机,又是怎样完成“静悄悄的革命”的?“再造一个招商局”之后,“新的再造工程”又将往何处去?
本书将带您回顾1997-2007这10年间招商局所经历的涅槃式变革,看尽这样一个承载着诸多改革象征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化企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造招商局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王玉德//杨磊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它起源于清末的“洋务运动”,而在近代,它一直有着“香港第一红筹”之称;之于130多年的历史,在最近的10年中,它又是怎样度过席卷亚太的金融危机,又是怎样完成“静悄悄的革命”的?“再造一个招商局”之后,“新的再造工程”又将往何处去? 本书将带您回顾1997-2007这10年间招商局所经历的涅槃式变革,看尽这样一个承载着诸多改革象征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化企业。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招商局的“断代改革史”,简单回顾招商局的历史,而对于它近十年来的改革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详细介绍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之下,招商局历经几任领导改革,终于焕发勃勃生机的艰苦而卓越的过程。作为中国极少数的百年企业,招商局的改革过程极具代表性。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引子 静悄悄的革命 第一章 序幕 微妙的120周年 始于1872年的辉煌基因 1978年的命运转折 “一笔判半岛” 袁庚的1984 沸腾的岁月 “大手笔”隐患 激进中的反思 第二章 秦晓履新 低调瘦身 亚洲金融风暴 刘松金“还债” 问计麦肯锡 秦晓履新 漳州会议 第三章 总部战略 反思“蛇口样本” 中信经验 结构性危机 强势总部 从H型到M型 自主权选择 控制力重塑 第四章 组织再造 内部交易机制 财务模型 因势而变 过程管理 滚动修订 经常性利润 调整激励机制 竞争性标杆 第五章 秦晓“削藩” “把脉”招商局 秦晓的“手术刀” 深安达浮沉 铁腕“削藩” 秦晓与马蔚华 秦晓与马明哲 重构主业 附录:招商局集团业务整合大事记(200l~2004年) 第六章 产业聚焦 从发散到收敛 港口业上篇:整合与战略 港口业下篇:集权与扩张 附录:招商局港口业整合发展大事记(2001—2006年) 油轮业上篇:重归主业 油轮业下篇:重组上市 附录:招商局能源运输船队发展大事记 物流业新兴 附录:招商局物流业发展大事记(2001~2007年) 地产业全国布局 附录:招商局地产业大事记(200l~2006年) 金融集团显形 附录:招商局集团金融业发展大事记(2002~2007年) 海通与海虹进退 非主业聚焦 第七章 资本运作 “招商系”拼图 内部并购 红筹交易 撇账与融资 财技与控制 卖掉平安保险 成功秘诀 第八章 上市公司 招商局国际:港股第一红筹 招商银行:资本“三部曲” 中集集团:A股“常青树” 招商地产:A股“四大金刚”之一 招商轮船:驶入A股的国家运输队 证券和公路业务:蓄“市”待发 第九章 静悄悄的革命 整合是个永恒的话题 三年挽救 三年重整蓝图 把企业“做实” 三年重整收官 “第三次辉煌”上路 三年再造功成 第十章 新的再造 新国企,新使命 远景规划 数字目标 逆经济周波扩张 百年华诞与新航程 附录一:秦晓:我没压力 附录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理念与实践 附录三:招商局大事年表(1872~2007年) 后记 试读章节 微妙的120周年 1992年12月26日,平常的周六,北京大雾。 这一天早上,时任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出现在北京火车站,进行例行调研。“春运”这个词语在当时还没有进入“民生词典”。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虽然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当时这还不是一个公众关注的焦点。 因而,在那一天的报纸上,有关这位部长的活动,记者们只是记录道,“黄镇东要求交通部门确保元旦期间运输安全”。 在同一天的报纸上,还有另外一条消息:“成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集团今天迎来120岁生日。”在政治新闻充斥的新闻版面上,这条消息多少显得有些突兀。 这条消息占据的版面空间并不大,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文字中的一段简单介绍:“招商局集团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经营总部设于香港,业务主要分布于香港、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交通部部长黄镇东从1990年起兼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在有关招商局集团的描述中,这是一种最常见不过的说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的媒体在对招商局集团进行报道时,往往提到它的特殊身份——少有的一个由国家正部级官员担任董事长职务的大型国企。媒体关心的是,在报道它的时候,是否准确把握了它的政治地位,而不是它在经济领域内所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已经取得的成果。 相反,在这一天的香港,招商局集团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媒体关注——对于香港媒体而言,政治视角从来就不会成为判断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企业对于香港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 于是,在这一天的香港报纸上,充斥版面的是招商局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而在此时,招商局在香港市场的表现,也的确能为香港媒体提供足够的报道素材——从1978年10月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人袁庚赴港重建已经沉寂多年的招商局,到1992年底招商局庆祝120周年,这15年时间内,招商局不仅迎来了自身的“第二次辉煌”,对于香港经济而言,招商局已经开始开辟内地“红筹”之于香港市场的众多“第一”。 譬如海虹集团在香港的上市。 1991年,招商局集团在香港海通有限公司旗下注册成立了Attington Investment Lld.。1992年7月15日,Atfington改名为海虹集团,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挂牌交易,获374倍超额认购,首日升幅超过200%,创香港股市历史最高纪录。 而海虹集团,正是现在有着“香港第一红筹”之称的招商局国际(0144.HK)的前身。海虹集团不仅开了中资企业在港上市的先河,更是第一家通过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上市的内地企业。这个上市模式的落实,为日后同类中资企业在香港的上市,提供了“买壳”以外的另一类选择。 在这15年里,招商局还有许多的“第一”。譬如1986年6月,招商局收购在香港上市的友联银行,成为第一家利用股票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中资企业;1988年8月,招商局投资1亿港元,建成香港第一家全空调、无柱式米仓,该米仓一举成为香港最大的米仓,等等。 这一切,正是中资企业逐步走向香港经济前台的标志。 正是因此,1992年12月26日招商局迎来120周年华诞之际,香港所有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无一例外地,他们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在自由开放、充满竞争的香港市场体系内,由中央政府高度管控的国有资本最终能够走多远? 这一天天黑的时候,时任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江波在一个酒会上说,这个问题要在10年之后甚至还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答案。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20世纪最后10年间,招商局集团经历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从这一年开始,在探索究竟能够走多远的道路上,招商局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激情扩张、90年代的盲目投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生死考验,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几乎所有在港的大型国有公司都开始了重组运动,招商局也从一飞冲天、四面扩张,进而陷入亚洲金融风暴的泥潭,以至于再无转圜余地。 于是,世纪之交的困惑、挣扎一直延续到2001年一位名为秦晓的新领导人到任。深刻的反思之后,是艰难的债务重组伴随着主营业务盘整,招商局耗尽7年时光历经所谓“静悄悄的革命”,最终浴火重生。 这7年正是本书所要记述的重点。秦晓领导招商局进行的“静悄悄的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中问的争论、抉择、阵痛、坚忍、振奋,招商局又是如何经历的?由此所带来的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的结果、前景如何? P6-8 序言 在本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企业——招商局自2001年来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变身。这个成功具有特别的意义:招商局这样一个承载着诸多改革象征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化企业,成为大中型中国企业自身改革的一个理想的典范。中国的经济现代化需要有一批像招商局这样管理现代化的企业。 招商局的成功、秦晓先生的成功集中地体现了企业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载体,以产品、科技、价格、形象、渠道等手段激烈地竞争着,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利润和股东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而企业管理体系成为调动企业全部资源的基础性工具和平台,也是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源头。对中国企业而言,现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必须结合中国特殊的竞争压力和独特的组织结构的难题。 罗兰贝格公司在中国的十几年中见证过不少中国企业的“变身重整”,其变身成本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改革的深度都往往取决于企业高层对理论和操作现实的调和。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史,涌现出了大量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宝贵经验。秦晓先生领导的招商局集团是其中一个光辉例子,其结合了明确的目标、科学的体系和现实的改革步骤,在短短7年内,扭转了千亿资产的企业集团的命运和方向。 本书作者对招商局集团变迁的描述明晰易懂,引人人胜,而且信息翔实丰富,值得细读深思。 唐亦檬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暨副总裁 2008年9月 后记 新闻是历史的片段。本书的6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商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对于构成商业历史进程的每一个典型案例的探索、发现和记录,既是作者的职业本能,又是使命所在。 对于招商局集团这家目前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6位作者的关注和报道均由来已久,其中最长的已经跨越8个年头,最短的也有3年多。在此过程中,招商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正在进行。由于这场深刻的变革被招商局内部定性为“静悄悄的革命”,尽管6位作者都意识到了它的价值,但是由于无法一窥全豹,所作出的新闻报道也只能是局部和碎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07年下半年,招商局集团找到6位作者供职的《21世纪经济报道》,希望在新闻方面进行合作,以系统地梳理、报道这场一直不为外界所详知的“静悄悄的革命”。此时,招商局适逢135周年华诞,“再造招商局”大功告成,“新的再造工程”已经启动。 对于6位作者来说,这当然是最佳的采访机会。于是,接近两个月的忙碌之后,题为《再造招商局》的一组文章11月26日以专题报道的形式见报。 但是,由于题材的宏大与采访的充实,专题报道并未能释放记者所获得的资料。于是,以一本书的形式来系统、全面、翔实地记录招商局的这场大变革,成为双方共同的心愿。 之后,本书作者与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中信出版社取得联系。蓝狮子的自我定位是“中国企业史”的发掘者,中信出版社正迅速崛起为中国最优秀的财经出版社。各方都是有使命感的人,于是一拍即合。 接下来是反复补充采访,反复修改提纲,反复写作稿件,反复修改书稿,反复设计版式……出书是件琐碎、精致、漫长、劳碌的事,个中滋味,如鱼饮水。 7个月之后,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它基本实现了创意者的设想,值得欣慰;它也存在很多缺陷,带着遗憾。但是毕竟,它终于完成了,完成了就是好的。 这本书是多名作者合作的结果。其中,杨磊负责第一和第二章的写作:鲍辉春负责第三、第四章的写作;第五、第六章由左志坚写作;第六、第七章由朱宗文写作;第九、第十章由李银写作;全书由王玉德负责统稿。 这6名作者目前均供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职务分别是部门主任、资深编辑、资深记者、新闻总监等,都是跟文字、跟企业打了多年交道的人。无论读者觉得本书尚有可取之处,还是觉得缺陷很多,都是这个专业化,或者尚待进一步专业化的团队愿意虚心接受的结果。 这本书也是招商局集团开放和包容的结果。作者接触过很多国内、国际的优秀企业,但招商局开放、包容、细致、高效的作风却是难得一见。在采访、写作、出版的过程中,招商局不仅最大可能地向作者开放了采访渠道、内部资料,而且一再表示支持作者的立场独立,甚至明确表示反对写成“歌德式”的文章。其中,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在提纲、资料及成稿的修改中,身为事务繁忙的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胡政先生亲笔修订了其中的许多篇幅,字里行问透露着严谨与高屋建瓴的气质。在此,向招商局集团胡政、李亚东、徐绍机等诸位先生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 本书的出版,也是蓝狮子和中信出版社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本书能被迅速列入两家出版机构合作的“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名单并顺利出版,得益于吴晓波、王留全两位先生的厚爱,也是包含两位在内多位人士细致工作的结果,在此表示感谢。 另外,要特别感谢杨帆教授和唐亦檬先生。身为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两位先生得到作者作序的请求后慨然应允,他们精辟的序言既使本书大为增色,也是对本书作者、中国企业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还要感谢作者所供职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领导和同仁。在选题的确定、书稿的写作过程中,《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编委冯启若两位前辈给予了许多建议和支持,也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还要向几家媒体的同行表示谢意。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家》、《IT经理世界》、《新财富》杂志的《秦晓削藩》、《重构招商局》、《招商局变局:一个央企的产业重构案例》为本书作者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李岷、曹建伟、孙红,前两位是本书作者的同学和老朋友,后者是本书作者神交已久的同行。在此向他们对中国企业所做的优秀的案例研究和报道表示敬意。 本书作者 2008年6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清末“洋务运动”唯一遗存至今的血脉,招商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从1872年李鸿章一手创立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过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也经历过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而在最近的10年时间里,通过对庞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体系的创新,一个拥有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新的招商局得以完成艰难蜕变。 如今,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已由资源优势过渡至市场优势,而中国与全球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加紧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在此前提下,能否产生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型的国有企业,将成为众多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思考的共同命题。而堪称新国企标杆的招商局所提出的“新的再造工程”,无疑又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学术委员会 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自身发展相当好,几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每一个特定时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金碚(2007年11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秦晓曾经说过,不要奢谈某个人对一个企业有多大的影响,所有的权力和影响力都应该是被制度赋予的……招商局成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显著效益,他们倡导了一种更加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发展模式。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 徐少春(2006年12月10日,第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招商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原来的无限的多元化,或者说是无关产品的多元化、横向的多元化,逐步走向集中,逐步集中在核心产业的领域。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张曦柯(2003年3月9日,CCTV《经济半小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