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庚推荐唐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庚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的唐诗选本不知有多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无不出于别具会眼的选家之手。这本由著名诗人兼学者的林庚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编选的唐诗选本,也因编选者对唐诗独特的感悟和识见,饶具个性而在众多的本子中独树一帜,不同凡响。无疑,每一位选家都有各自的兴趣所在,由此出发在众多诗篇中作出取舍,而“兴趣”背后,其实又都具有一种“诗美”的理想在。

内容推荐

林庚先生作为一位耕耘诗坛、深知创作三昧的诗人,对此显然是独具会心的。这就使这本诗选不同于一般的“学人之选”,而带上了“诗人之选”的鲜明特色,编选者以诗人对语言的敏感和深入体认,更充分集中了唐诗语言的精粹,使这本诗选具备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举一反三的特点而在众多选本中胜出。读林庚先生的这本唐诗选,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一本唐人选唐诗的著名选本,那就是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殷璠编选的这本诗选以盛唐诗作为代表,因其高悬“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美学理想而为世人所重。林先生的选本秉承了这个传统,仿佛是前者在现代的回响。

目录

总序 袁行霈

导读 钟元凯

王绩

野望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王勃

滕王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

从军行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

杂诗(其三)

古意

陈子昂

感遇(其三十四)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登幽州台歌

张说

邺都引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其二)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其一)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过故人庄

春晓

崔颢

黄鹤楼

崔国辅

从军行

王昌龄

塞下曲(其二)

从军行(其一)

(其四)

出塞(其一)

长信秋词(其三)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李颀

古从军行

少室雪晴送王宁

送陈章甫

王维

陇西行

新晴野望

陇头吟

桃源行

使至塞上

汉江临眺

观猎

山居秋暝

积雨辋川庄作

相思

少年行(其一)

送元二使安西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李白

长干行

关山月

古风(其十九)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长相思

金陵酒肆留别

蜀道难

灞陵行送别

将进酒

行路难(其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登金陵凤凰台

横江词(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早发白帝城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高适

燕歌行

封丘作

别董大(其一)

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杜甫

望岳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后出塞(其二)

赠卫八处士

新安吏

石壕吏

梦李白(其一)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兵车行

哀江头

洗兵马

春望

春夜喜雨

旅夜书怀

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帝

秋兴(其一)

(其八)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江南逢李龟年

张巡

闻笛

无名氏

哥舒歌

张继

枫桥夜泊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送灵澈上人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韩翃

寒食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卢纶

晚次鄂州

塞下曲(其三)

李益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塞下曲(其一)

听晓角

宫怨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

寒地百姓吟

有所思

秋怀(其二)

伤春

韩愈

山石

雉带箭

柳宗元

渔翁

江雪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石头城

乌衣巷

白居易

重赋

买花

长恨歌

红线毯

卖炭翁

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问刘十九

暮江吟

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李绅

悯农二首

李贺

长歌续短歌

雁门太守行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致酒行

江楼曲

将进酒

张祜

题金陵渡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江南春绝句

泊秦淮

清明

李商隐

锦瑟

隋宫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乐游原

嫦娥

初食笋呈座中

温庭筠

塞寒行

达摩支曲

商山早行

陈陶

陇西行(其二)

聂夷中

咏田家

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

曹松

己亥岁

秦韬玉

贫女

韦庄

汧阳间

台城

焦崖阁

后记

试读章节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①。情人怨遥夜②,竞夕起相思③。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④。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⑤。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二年(702)进士。曾任校书郎、右拾遗、中书舍人等职,累官至中书令。为相贤明,正直不阿,被李林甫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卒,年六十三。张九龄对扭转初唐诗风有所贡献,他在荆州所作《感遇诗》十二首,思深力道,和陈子昂《感遇诗》相近。有《张曲江集》。【题解】

望月怀远,以月寄情,本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它细致地描写了月露终宵、相思彷徨的心理历程。首联境界阔大而情致深婉,尾联构思奇妙而韵昧无穷。【注释】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说当月亮从海上升起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亲友和我都在望月怀远。②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③竟夕:终夜,通宵。④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深夜从室内走到室外的情景。怜:爱。光:指月光。披衣:表示出户。滋:多。⑤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谓月光虽可爱,但不能捧一把赠给远方的亲友,不如回到卧室,在梦中相会。不堪:不能。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还:返回。佳期:相会之期。

P36

序言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到燕京大学任教时,住在燕南园一座独立的小楼里。但他喜欢平房,更喜欢有属于自己的大些的庭院,便换到62号来。他在院子里种了一畦畦的花,春天,鲜花布满整个院子,他享受着田园诗般的乐趣。

静希师从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客厅里临时凑了全家所有的椅子和凳子,摆成一排排的。大家坐在那里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发出赞叹声和欢呼声,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没有转播的时候,那些座位也不撤掉,等待着另外一场观众。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他还喜欢唱歌,原来只见他有一台相当讲究的电唱机,以及若干老的声乐唱片。后来才知道他本人就会美声唱法,能唱到高音C。大概是得益于唱歌,他原先的哮喘病,进入老年以后竟然痊愈了。他曾热心地教我发声的方法,还画过一幅头腔图,告诉我源自丹田的气如何经后脑绕过头顶,灌向鼻腔和口腔,以发挥头腔的共鸣作用。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其实我之留校任教,也是林先生亲自选定的,正是他对我一生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我毕业后不久第一次登上讲台讲课时,静希师还有钟芸师、一新师兄都去听课,课后便到林先生的客厅里小坐,他们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指点。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写字台中央有一方砚台,一个玉雕的水盂,还有一个方形的笔筒,瓷的。在书房里,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我们谈话的内容很广泛,当然多的还是学问,屈原、李白、《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外国的文学,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有一次谈到水分,他说如果没有水分,干巴巴的东西有甚么意思?《红楼梦》里写贾母把鸳鸯调理得像“水葱”似的,这“水”字就很好!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为了培养我的学术能力,让我负责初盛唐部分的初选和注释的初稿。那年我才26岁,对老师的信任格外感激。在选注过程中,他常常提出一些我意想不到而又令我十分佩服的看法。他告诉我杜甫的《新安吏》一定要选,其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写得特别好。特别是“眼枯即见骨”,很有震撼力。我仔细体会,老师的艺术感受力确实非同寻常。他还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又如,他说杜甫的那句“即从巴峡穿巫峡”,过去的解释不妥。三峡中的巴峡在下,巫峡在上,杜甫出川怎能从巴峡穿过巫峡呢?他引证古籍中的材料,证明这首诗中的“巴峡”乃是巫水流向长江的那一段山峡,因为在巫山中间,所以又称巫峡。经老师这样一讲,诗的意思就豁然贯通了。

回想起来,在我追随老师的这么多年里,他固然教给我许许多多的知识,但使我受益更深的是他给了我一种眼光,一种鉴别的眼光;还教给我一种方法,一种直透文学本质的方法。搜寻我的记忆,他从未对我耳提面命、厉言疾色,而总是在启发我鼓励我。他对我所作出的学术成绩,从不当面夸奖。当我出版了新书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面前,他也从不说些别人在这情况下通常会说的客套话。但我请他为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撰序的时候,他却十分痛快地答应了,而且很快就写完给我。在短短的篇幅内,叙述了我们师生的情谊和学术的交往,并对我书中的内容,提要钩玄略加评论。其论述之精当,语言之隽永,口吻之亲切,气度之潇洒,置之于晚明小品的名篇中也是上乘之作。

静希师一生提倡少年精神,他常说:人在青年时代最富有创造力。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他鼓励我抓紧时间作出突破性的成绩,可惜我未能做到。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

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

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

谁织成那蓝色的天

落在我那幼年心上

谁织成那蓝色的网

从摇篮就与人作伴

让生活的大海洋上

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八十年代前期,我曾热衷于写旧诗词,他也把自己年轻时写的旧诗词给我看,都是些很有境界的作品,但他并不看重这些,他要用现代的语言,创造新的境界、新的格律、新的诗行。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你真该学习写新诗!”言外之意是把精力放到写旧诗上有点可惜了。我于是也跟着他写了一些新诗,可是总也写不出那样新鲜的句子来,这才知道新诗的不易。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是诗性和哲理巧妙融合的结晶。在这本书里,他推崇人的精神,歌颂精神的创造力,他希望人类不要被物质的“灰烬”埋葬,而失去了人生的真正目标。他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正是这种深刻的思考、博大的胸襟,以及始终不衰的少年精神,支持他度过了九十五年的人生路程,依然如此健康而又才思敏捷。

静希师的学问和他的新诗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般文学史家的标准来衡量他,他的学术成就无疑是高超的。他的《中国文学史》,每一版都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反响,其特色和价值,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香港有学者在一本评论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专著中,对静希师的《中国文学史》用了很大篇幅详加论述并给与高度的评价。静希师关于屈原生平的考证,关于《天问》是楚国诗史的阐释;关于唐诗的多角度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盛唐气象”的精彩发挥,以及关于李白“布衣感”的揭示;关于《西游记》文化内涵的新解,以及其他许多见解,在提出的当时都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然给我们许多启发。但仅仅讲这些还是难以看出他可贵的独特之处。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楚辞》的研究解决了如何从散文语言中创造诗歌语言这样一个重要的、从未被人注意过的问题;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他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史家早已得到公认,但他在新诗创作上探索的成绩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他也许会感到一点寂寞,但仍处之泰然,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的。我相信他的新诗创作,他对新诗格律的创造性探讨,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今后新诗创作道路的探索中发挥作用。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真不像是年逾九旬的老人。

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2004年9月25日

后记

1990年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家推荐丛书》,约请林庚先生推荐唐诗。林先生平生倡导少年精神,由他为少年读者编选此书,使小读者得以欣赏那些充满新鲜活力的名章秀句,实在是一件可喜的事。然而林先生年事已高,从近五万首诗中选出一百多首足以代表唐诗成就的佳作,已耗费他不少精力。再要一一注释,几乎不可能了。出版社有鉴于此,遂请我们协助。我们欣然相约,共同承担了注释工作。

去年林庚先生八十大寿,有人曾想约集先生的门人共同撰写一部纪念论文集,可惜限于物质条件未能实现。如今正好通过一次愉快的合作了此夙愿。此书的学术价值未必赶得上论文集,但其意义之久远又未必赶不上论文集。祖国的希望在年轻一代,他们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的乳汁。如果这本小书能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点营养,我们就会和我们追随多年的老师林庚先生一样感到欣慰了。

参加注释工作的有吴小如、陈贻掀、褚斌杰、刘学锴、袁行霈、孙静、彭庆生、钟元凯、徐志啸。

袁行霈执笔为记

1991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