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外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有关老上海的电视剧中的情景:人来人往、黄包车、电车、小轿车、洋行、码头、领事馆、租界等等。本书就以文献、照片等资料来带你重味老上海的建筑文化。对于那些有老上海情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外滩传奇/城市记忆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张姚俊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说起上海外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有关老上海的电视剧中的情景:人来人往、黄包车、电车、小轿车、洋行、码头、领事馆、租界等等。本书就以文献、照片等资料来带你重味老上海的建筑文化。对于那些有老上海情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内容推荐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目录 序 吴辰 一、外滩的洋行 二、“东方华尔街” 三、老上海的“领馆区” 四、外滩的饭店 五、外滩的纪念建筑 六、外滩的码头与路 七、观风测雨第一台 八、外滩的船 九、“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 十、领风气之先的外滩 十一、人文荟萃外滩源 十二、节庆的外滩 十三、休闲.到外滩去 十四、“公家花园”的是是非非 十五、硝烟下的外滩 十六、万国建筑博览 后记 试读章节 说起洋行,老上海人再熟悉不过了,那是对解放前由外国人投资经营的商业贸易企业的统 称。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外滩能从一个荒芜白勺江边泥滩变成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最初还是得益于洋行,因为上海开埠之后的第一批洋行就开设于外滩。 1843年,一批英国商人跟随他们的首任领事巴富尔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当时的外滩不过是上海县城郊外一片不起眼的荒滩,但经验和直觉告诉这些洋商这是一块还没雕琢过的“美玉”,今后此地将大有可为。经过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的反复交涉,8家洋行最先得以在外滩落户,由北向南依次是:怡和洋行、和记洋行、仁记洋行、义记洋行、森和洋行、裕记洋行、李百里洋行和宝顺洋行。没有喧闹的庆祝仪式,只是在起造洋行大楼和修筑码头的锯木声和敲打声中,外滩开发的大幕徐徐拉开。 P6 序言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有巨大的影响,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养育着上海人的精神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上海为何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无尽传奇。 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同步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会没有相应发达的城市文化。上海市档案馆既是上海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标志,又是传播上海义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多年以来,上海市档案馆一直以开发档案史料为己任,对馆藏档案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不同种类的档案文化产品,包括档案史料汇编、研究专著等学术性的成果。现在我们的研究人员,又编辑出版了这套《城市记忆》系列图书,我翻阅之下,感到耳目一新,不仅内容好,形式也新,看得出策划者和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丛书现为五册,它们是有着浓郁上海情结的《石库门前》,红绿灯下的《车影行踪》,书声琅琅的《学堂春秋》,“万国建筑博览会”之后的《外滩传奇》,赋予了摩登新含义的《职场丽人》。在老上海题材中,这些选题的角度较有新意,又能充分反映上海的特点。编写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笔法写作,在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以城市、生活和人为主线贯穿全书,决不自同于冰冷的建筑或车子本身。在编写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创新,图文并茂,文字生动耐读,老照片之外,更大量采用当时的漫画,极富趣味,另外在空白处加上小贴士、表格等,使全书总体上叙述到位,又在细节上补充具体知识点。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编排处理,是否能获得渎者的青睐呢?相信会的! 我希望它成为一个系列,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品牌,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的《城市记忆》主题展一样,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档案。 2005年7月15日 后记 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眼睛;也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象征;还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灵魂,其实,以任何语言来赞美外滩都不为过,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短短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浓缩着一个民族百年的荣辱。透过富有传奇色彩的外滩,不仅能看到上海从滨江渔村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壮丽全景,更能感受到她那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精髓所在。 多少年来,凡是关于上海的著述之中,无不涉及外滩,外滩之历史、外滩之建筑、外滩之人文,不一而足,千姿百态,而名家笔下的外滩更是各有千秋,气象万千。两年前,上海市档案局馆就确立了编写《城市记忆》丛书的项目,并确定由笔者担负其中有关外滩历史一册的编撰工作。自承担这一任务之后,颇感才疏学浅,压力甚大,深恐落笔不当,贻误读者。 幸运的是,在成书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相关领导、学界前辈和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作为丛书的总策划人,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邢建榕研究员不仅仔细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编纂期间,笔者数易其稿,而为本书作整体设计的樊琳副编审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对书页编排多次修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授业恩师、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邵雍两位教授积极关注本书的写作,谆谆教导,受益良多。可以说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与领导、师长的关爱和提携密不可分,在此笔者感激之至。 此外,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保管部的同仁为笔者收集资料提供便利,书中还借鉴和吸收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对于书中的不足和缺陷,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张姚俊 2005年7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