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1950—195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新文学选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作家选集”的研究,探寻五十年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文艺政策、文学史写作、经典确立以及打造现代文学传统等诸多层面的联系,展现了五十年代在以解放区文学为主体的新中国文学建构中,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选择、改造和组合的过程。为“现代文学在解放后评价和承传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序
绪论
第一章 “新文学选集”的出版
第一节 作为“纪程碑”的“新文学选集”
一、从“现代作家文丛”到“新文学选集”
二、传播“新文学史知识”
第二节 偏选方式的“组织化”
一、人选、选目及序言
二、《田汉选集》和《瞿秋白选集》的缺席
第三节 赵树理的“趣界”
第二章 人文版现代作家选集的出版
第一节 对“新文学选集”
第二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对现代作家选集的影响
第三章 序言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一节 自我检讨与自我重塑
一、“跨到新的时代来”
二、“挖去创作思想的脓疮”
第二节 指点思想改造的“路径”
一、从“书生”到“战士”
二、为革命文学提供规则
第四章 对旧作的“整理”和“改造”
第一节 篇目上的过滤
第二节 在文本上“精益求精”
第五章 修改与批评
第一节 语言的规范化与大众化
第二节 主题思想的变异
第三节 修改背后的批评
结语
附录一 新华书店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
附录二 人文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
附录三 上海春明书店版“现代作家文丛”书目
附录四 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书目
附录五 1952年——1957年人文版现代作家选集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