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延续至今的“艺术”,或许真的会在世界上消失,因为“有始必有终”。但是,它的“意指物”却可能以另一种状态继续存在下去,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只要人类存在,在将来或多或少总还是需要这个东西的。故而本文的作法也不仅仅是“以我观物”的,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以物观物”的。
本书是一部关于“艺术终结”的研究性专著。上篇全方位解析了关于艺术终结的诸多理论问题,对“艺术终结论”、“艺术史终结论”、“艺术家死亡论”、“审美经验终结论”的前因后果和内在困境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下篇是实践的部分.深描了与艺术终结相关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和电子艺术的美学特质,进而对“艺术终结于何处”及其美学后里进行了多元化的展望。
序
导言艺术的历史限度
上编艺术终结论的美学沉思录
第一章 “杜尚难题”的谜语特质
—1917年:小便器变《喷泉》事件
二在“后现代”视野中重审“杜尚难题”
三杜尚的“反艺术”引发“艺术终结”
四“杜尚难题”的多元衍生问题
五观念、极少、波普、行为和装置艺术的解答方式
第二章 “艺术”两度终结了吗?
—1828年:黑格尔《美学讲演录》的宣判
二1984年:丹托《艺术的终结》的宣言
三终结≠终止:“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
四终结于何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五丹托与他的批评者们的交锋043
六反正两题:“丹托卡罗尔之争”的美学意蕴
第三章 “艺术史”还有历史吗?
—1981年:菲舍尔《艺术史终结了》的宣称
二1984年:贝尔廷《艺术史的终结?》的反诘
三1984年:丹托《艺术的终结》里的艺术史
四终结≠结束:悖反“线性的进步观念”
五丹托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三段论
六卡里尔的“艺术史撰写原则”新论
第四章 “艺术家”死了吗?
一“艺术家”是如何诞生的?
二变异的“趣味美学”与“天才观念”的出场
三1966年:福柯《词与物》里“人的终结”
四1968年:从福柯“何为作者”到巴特“作者之死”
五博依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
第五章 “审美经验”终结了?
一杜尚之后“康德美学”的二律背反
二1964年:迪基的“审美态度的神话”
三由古至今:“传统的说明”与“寓意的说明”
四1997年:舒斯特曼的“审美经验的终结”
五终结一恢复:回到“一个经验”的审美经验
第六章 “艺术理论”的终结?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二理论的角色切换:从“阐释者”到“立法者”
三1964年:丹托独创的“艺术界”理论
四1974年及其后:迪基修正前后的两种“惯例论”
五欧美“分析美学”在当代缘何衰微?
六走向“自我解构”的今日艺术理论
第七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性描述
二交锋I:“生活实用的审美化”对“审美非功利性”
三交锋Ⅱ:“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交锋Ⅲ:“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对“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
下编艺术趋向终结的绵延之途
第八章 从波普艺术到激浪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一达达派先驱:“现成物成为艺术”
二汉密尔顿:原初的11种“波普美学”特质
三拼贴现实:电子时代沃霍尔的“常人哲学”
四丹托的“平凡物的变形”与《布乐利盒子》
五波普常用手法:挪用·复制·并置
六“抹去界限”:激浪派的基本理念
七波普艺术之后的“日常生活美学”
第九章 从偶发、身体到行为艺术:复归到身体
一从艺术的行为到“行为艺术”
二四元素:“环境”、“身体”、“行动”和“偶发”
三在先的“偶发艺术”与同发的“身体艺术”
四“身体作为语言”叙事和“艺术作为表演”模式
五行为艺术之后的“身体过程美学”
第十章 观念艺术:艺术化成观念与观念变成艺术
一艺术观念:“始而追求,继而达到,终于超越”
二语言学观念主义:“哲学之后的艺术”显现
三非理性观念主义:“非逻辑判断”的经验外化
四“非物质化”取向与“反禅宗体验”
五“艺术就是艺术的定义”与“见山仍是山”
六观念艺术之后的“观念主义美学”
第十一章 大地艺术:艺术自然化与自然艺术化
一“天地有大美”:大地艺术与“道家美学”的会通
二“原天地之美”:重思“人与天地参”的新型关系
三“道法于自然”:由“自然审美”的三种范式观之
四大地艺术之后的“自然环境美学”
结语全球艺术的终结?美学理论的终结?
——在“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附录】当图像“解码”成为信息:从电子艺术的美学谈起
后记徘徊在艺术与哲学的“交融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