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文学(第4辑)
分类
作者 陈飞//张宁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文学》是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文学名家讲述治学心得的场地。内容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文学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展示了富于新意的成果、人物、气象和精神。本辑特别收录了叶嘉莹先生的手定“述学”和自选的代表作。

目录

 大家述学

我的诗词之路  叶嘉莹(1)

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叶嘉莹(20)

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叶嘉莹(47)

迦陵论词探幽  张红(84)

百年南开词林盛会

——庆贺叶嘉莹教授八十华诞暨国际词学研讨会综述  孙爱霞(92)

附:叶嘉莹小传(95)

 专题推介

文化还原通论  杨义(96)

附:杨义小传(140)

 新文学观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传统文化

——关于21世纪中国词学学的建造问题  施议对(142)

回归辞章

——论姚鼐学术生涯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王达敏(162)

 阐释空间 

从宇宙观照到人生彻悟

 ——中国古典文学彼岸性问题的一种文化哲学阐释  胡志颖(179)

张九龄籍贯之争的文化学阐释  熊飞(203)

 学术史观

论清代诗学史的分期  蒋寅(212)

西方的中国中古散文研究举隅  陈才智(226)

 古典新义

读《平复帖》  朱晓海(253)

韩愈墓志文的新变及其意义  線仲珊(275)

《宋诗纪事补正》所收曾巩佚诗献疑  李俊标(302)

编后记(305)

稿约(307)

试读章节

我的母亲李氏,讳玉洁,字立方,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专心相夫理家,为人宽厚慈和而不失干练,生有我姊弟三人,长弟嘉谋,小我两岁,幼弟嘉炽,小我八岁。及至七七事变发生,父亲流转后方,那一年我只有13岁,长弟11岁,幼弟只有5岁。当时在沦陷区中,生活艰苦,一切多赖母亲操持。但因政府军节节败退,父亲久无音信,母亲忧伤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后于1941年入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瘤,虽经开刀割除,终不治逝世,享年仅有44岁。

我家虽是满族,但清代自皇室入关开始,似乎都重视汉族文化,我家也不例外。我的父母自幼都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谈到我儿时的读书经历,首当感激的自然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大约在我三四岁时,父母开始教我读方块字,那时叫做“认字号”。先父工于书法,字号是以毛笔正楷写在裁为一寸见方的黄表纸上。若有一字可读多音之破读字,父亲则以朱笔按平上去人四声,分别画小朱圈于此字的上下左右。举例而言,如“数”字作为名词“数目”的意思来用时,应读为去声如“树”字之音,就在字的右上角画一个朱圈;若作为动词“计算”的意思来用时,应读为上声如“蜀”字之音,就在字的左上角也画一个圈;另外这个字还可以作为副词“屡次”的意思来用,如此就应读为人声如“朔”字之音,于是就在字的右下角也画一个朱圈;而这个字还可以作为形容词“繁密”的意思来用,如此就应该读为另一个入声如“促”字之音,于是就在字的右下角再多画一个朱圈。而“促”音的读法与用法都并不常见,这时父亲就会把这种读法的出处也告诉我,说这是出于《孟子·粱惠王》篇,有“数罟不入湾池”之句,“罟”是捕鱼的网,“数罟不入湾池”是说不要把眼孔细密的网放到深池的池水中去捕鱼,以求保全幼鱼的繁殖,也就是劝梁惠王要行仁政的意思。我当时对这些深义虽然不甚了了,但父亲教我认字号时那黄纸黑字朱圈的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古人说“读书当从识字始”,父亲教我认字号时的严格教导,对我以后的为学,无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我以后开始学英语时,父亲又曾将这种破音字的多音读法,与英语做过一番比较。说中国字的多音读法,与英文动词可以加ing或ed而作为动名词或形容词来使用的情况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英文是拼音字,所以当一个字的词性有了变化时,就在语尾的拼音字母方面有所变化,而中国字是独体单音,因此当词性变化时就只能在读音方面有所变化。所以如果把中国字的声音读错,就如同把英文字拼错一样,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父亲的教训使我一生受益匪浅。而现在我经常听到电视与广播中的演员及播音员将中文字音读错,却把英文的变化分别得很清楚,其实二者道理相通,若能把外国文字的变化分辨清楚,怎么会不能把本国文字的读音分辨清楚呢?而这种识字的教育,当然该从童幼年时就开始注意才对。不过父母虽然严格教我识字,却并未将我送人小学去读书。

P2

后记

《新文学》安静地走来,不觉已是第四辑了。作为她的编者,有时不免有些“吃惊”,大有“儿女忽成行”的感触。现在想来,当初酝酿“创造”她的时候,虽然也有过许多美妙的憧憬,但想得更多的则是“哺育”的艰辛和“拉扯”的不易。在她的同类“人口”雨后春笋般迅速增生的当今,她成长所需的资源已经变得日益紧张起来,稍有懈怠,便会有生存之虞。那些“计划内”的“骄子”凭借荫庇或许尚能吃香喝辣,像她这样的“村姑”就只能自食其力了——这大约正是她的所幸和不幸。无论如何,看着她眉清目秀地立于膝下,抚着她覆额的头发,确有一种养育的欣慰,一切的艰辛和不易也都不在话下了。当然,在其成长过程中,乡里乡亲远近朋友的热情呵护与慷慨周济是不能忘怀的。

“安静”与其说是我们的某种追求,不如说是她自己自然长成的风格,颇有些“儿大不由娘”的意思。尽管我们偶尔也会有“热烈”一把的冲动,可是她就这样一天天安安静静地长大起来,也只好随她。况且,在四围周遭的喧嚣热躁中能保有一隅安静似乎也无伤大雅。安静可以想点什么,做点什么,也可以不想不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安静也是一种生命存在和表达的方式。安静有时也会给人某种感动,平日无论是书信往还,还是电话交流,抑或是小聚面商,大家心情愉悦,态度谦诚,言语和畅,彼此亲厚且爱重,这或许已经有些“同仁”的古风古义了吧。

出于安静,便不欲多言,连“编后记”之类也就从略了。但这一期的情况有些特别,同仁们觉得应作一点必要的交代。前几期都是方方面面“综合”着编在一起的,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了解,但也有不能尽兴之憾。因而有人建议相对专门和集中一些,比如将“古代”的和“现当代”的分别编集、单独成辑,既可以突出主题,也便于读者选取。但又虑这样也可能削弱“杂志”应有的功能和特点,于是决定先尝试一下:本辑集中为“古代”部分,下一辑则集中为“现当代”部分。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大家觉得还是“综合”的好些,则不妨恢复起来。

在是否设置栏目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没有栏目,看去仿佛“一塌糊涂”,仓促之间难得要领;有了栏目,则不免乎“作茧自缚”,未必合乎作者的本意。但最终还是设置了,也不过是相对的归拢,而非严格的划定。有些栏目较为稳定,并得到更多的认可。比如“名家述学”,初衷是想请学术上“功德”有成的老先生将其治学心得讲述出来,传给后人。本栏目也有些“抢救”的意思,如计划中要“做”的徐朔方先生,因病已不能执笔,敏泽先生则遽归道山,皆未及“述学”,令人憾惋!已经“做”过的曹道衡先生,也已卧病多日,我们衷心祝愿曹老早日康复!又考虑到“名家述学”之“名家”二字,仍有不够“安静”之嫌,不若“大家”为宜,不仅更为平实,而且可以发一些他人的评述,故自本辑起改为“大家述学”。本辑适逢叶嘉莹先生八十华诞,本刊有幸得到叶先生的手定“述学”和自选的代表作,还得到张红教授撰写的《迦陵论词探幽》。在表示感谢的同时,我们也祝愿叶先生健康长寿!

一直想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学者和学术问题作“专题”,但迄今也没找到令人满意的栏目名称。先后用过“专题评介”、“主题研究”、“某某小辑”等,本辑则为“专题推介”,名称似乎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意图还是不难理解的。

“阐释空间”侧重思想性,“古典新义”侧重考论性,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前者没有考据,后者没有思想。“学术史观”也非简单的研究综述,而是注重从“学术史”的意义上审视已有的研究。“骆驼草”则想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轻松且富于情味的走笔园地,只是还没有更多的作品,可能是大家太忙而难得“轻松”吧。总之,栏目不过是个“形式”,重要的是精神和实质,文章本身才是根本,我们将根据文章的需要来设置、调整和完善栏目。而且栏目也非一成不变,文章好了,不妨因文而设栏,甚至可以不设。本刊仍将一如既往,不拘一格地欢迎四方学人惠赐佳作,广结学缘。

这一辑编发之际,正是“好雨”当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时节,想着她和读者见面的时候,大约已是仲夏,但愿她带来的安静能给人间一丝清凉。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