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茶文化图说典藏全书(共3册)(精)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徐凤龙//张鹏燕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宜兴紫砂自宋代术起源,经历代陶工努力创作发展迄今,已形成独树一帜的紫砂陶种。宜兴紫砂矿产资源之稀缺性,紫砂泥料及工艺之独特性,紫砂陶与传统文化之融合性,均决定了紫砂陶之优秀品质,也是倍受世人宠爱之缘由所在。本书从实际出发,对紫砂之起源、泥料、成型、窑烧、选择和使用、鉴赏和收藏诸方面做番条理,同时作者又采访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为首的16位当代紫砂名师,并且聘请吉林省8位著名书画家与壶艺师联袂创作。

内容推荐

直兴紫砂自宋代早期诞生,于明清两代融入文化元素,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家改革开放,才使紫砂事业繁荣昌盛,如今适逢太平盛世,紫砂更是倍受世人宠爱。

为了使更多的紫砂爱好者及收藏者能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紫砂,本书从实际出发,对紫砂之起源、泥料、成型、窑烧、选择和使用、鉴赏和收藏诸方面做番条理,同时作者又采访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为首的16位当代紫砂名师,并且聘请吉林省8位著名书画家与壶艺师联袂创作。

全书共8篇,分64个小节,按《易经》卦序排列,翻卷即为一卦,可为诸位同道参考之用。

目录

第一篇 茶之历史

第二篇 咏茶诗词

第三篇 茶叶分类

 茶叶分类

 各种茶类的特征

 解读茶名

 掌握等级

 绿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红茶

 青茶

 花茶

第四篇 宜茶选器

 茶具

 壶艺与茶饮的意义

 选用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修养

 宜兴壶的意义

第五篇 泡茶用水

第六篇 科学饮茶

 泡茶基本知识

 茶叶的鉴别

 茶叶的保藏

第七篇 茶与健康

 如何一年四季科学选茶

 饮茶能保健保青春

 饮茶能减肥促代谢

 饮茶能防癌和抑制艾滋病

 饮茶能延年益寿

 饮茶能延缓衰老养生气

 饮茶能健美防病

 饮劣茶不如喝开水

 饮茶应有避忌

 茶可防病亦可致病

 饮茶有益,但非万能

 什么人不宜饮茶

 饮茶三大忌

 饭后忌饮浓茶

 饮什么茶对人体健康更有利

 每天喝多少茶为宜

 茶多酚的作用

 喝热茶能解暑

 茶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饮茶须防咖啡因

第八篇 茶之艺道

 台湾冻顸乌龙茶茶艺

 闽式乌龙茶茶艺

 龙井茶茶艺

 碧螺春茶茶艺

 茉莉花茶茶艺

 普洱茶茶艺

 红茶茶艺

 各种常见成茶的示范泡法

 雅贤楼茶产业链

 领袖关怀雅贤楼

 雅贤楼茶艺馆

 雅贤楼志

 雅贤楼茶文化

 雅贤楼与茶文化研究会

 雅贤楼书画院

 雅贤楼茶艺师学校

 雅贤楼茶艺表演队

 万和圣茶庄的由来

 万和圣茶庄分号

 雅贤楼与福莲岩茶

 雅贤楼精品紫砂艺术馆

 雅贤楼的第一

后记

起源篇

 紫砂陶的产地

 陶朱公的传说

 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的传说

 三姑夫人庙的传说

 蜀山有条明清老街

 始陶异僧的传说

 窑户少爷发现紫砂的传说

 紫砂壶始于何时

 紫砂壶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泥料篇

 紫砂陶泥料的分布

 紫砂陶泥料的种类

 介绍几种紫砂泥

 纯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老泥和新泥存在哪些误区

 紫砂陶泥料的特性

 采矿与成泥

 如何炼矿成泥

成型篇

 紫砂壶的造型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圆形紫砂壶制作技法

窑烧篇

 窑的类型

 龙窑

 倒焰窑

 隧道窑

 推板窑

 电热窑炉

 煤气、石油液化气窑

 烧成气氛

 窑变、窑蜡

选择使用篇

 挑选紫砂壶的标准

 挑选紫砂壶的五个基本要素

 茶具的选配

 壶与茶的搭配

 普洱和乌龙茶首选紫砂壶

 如何修紫砂壶

 如何开紫砂壶

 如何保养紫砂壶

 维护保养壶的要领

 养心养性养好壶

鉴赏收藏篇

 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实用观赏两相宜

 紫砂壶的鉴别

 紫砂陶器的鉴定

 紫砂壶的包浆

 紫砂壶的欣赏

 紫砂壶的陶刻

 紫砂壶的款识

 紫砂艺术的人文因素

 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

 苏东坡和宜兴紫砂壶

 历代名家名作欣赏

 历代紫砂名家名录

 紫砂热的兴起

 紫砂热的兴起的因素

 紫砂热中的冷思考

 紫砂收藏的价值

 紫砂藏品的选择

 选择数千元左右的紫砂壶

 真品和稀品

 紫砂壶收藏应注意的事项

 全手工和模具壶的区别

访谈篇

 中国当代紫砂名师访谈录

 顾绍培

 谭泉海

 毛国强

 储立之

 何道洪

 史志鹏

 王俊华

 唐伯年

 吴群祥

 季益顺

 陈国良

 华健

 吴奇敏

 范建军

 许艳春

 顾婷

 何挺初

 吴东元

 王新妹

 毛承君

 盛其根

 姚文江

联袂篇

 紫砂与文化的融合

 周昔非

 孙文铎

 甘雨辰

 孙志卓

 高向阳

 于长胜

 林百石

 张大光

 雅贤楼茶艺馆

 雅贤楼茶艺师学校

 雅贤楼志

 雅贤楼的第一

 雅贤楼精品紫砂艺术馆

第一篇 寻找普洱路

 欲寻普洱去宁洱

 宁洱民族团结园

 院内有棵古茶树

 向往澜沧古茶地

 相约昆明去澜沧

 有感通往澜沧路

 澜沧古茶公司记

 杜春峄其人其事

 酷爱普洱的阿訇

 去景迈看古茶园

 一顿难忘的午餐

 一群采茶的娃们

 万亩古茶园寻根

 究竟何谓普洱茶

 神秘普洱有传说

第二篇 茶叶之源流

 世界茶叶原产地

 普洱发展史足迹

 云南茶区生态优

 云南茶树品种多

第三篇 六大茶山论

 话说滔滔澜沧江

 澜沧江畔六茶山

 澜沧江北六茶山

 倚邦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

 蛮砖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

 澜沧江南六茶山

 勐海古茶山

 景迈古茶山

 南糯古茶山

 巴达古茶山

 南峤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

第四篇 茶马古道长

 茶马古道有渊源

 茶马南道通缅泰

 茶马北道贡茶路

 茶马西道入印藏

 古道铃声马帮影

 现代马帮进京城

第五篇老茶庄老茶

 老街老屋和老人

 易武早创同兴号

 刘大老爷同庆号

 易武老街福元昌

 普洱帝国鸿昌号

 口碑载道可以兴

 乾利贞联宋聘号

 瑞贡天朝车顺号

 勐海茶厂大益茶

第六篇 育茶的民族

 布朗先民植茶树

 拉祜民族敬葫芦

 基诺民族凉拌茶

 傣族饮用竹筒茶

 哈尼擅煮土锅茶

第七篇 历史的铭记

 易武茶案断案碑

 根源于斯叭岩冷

 蜀相诸葛有遗种

 樊绰《蛮书》记普洱

 清阮福《普洱茶记》

 历史遗留老茶票

第八篇 制作与包装

 制作普洱茶树种

 普洱茶如何分类

 普洱茶菁细采摘

 普洱茶叶妙加工

 普洱茶叶精包装

 包装历史及设计

 普洱茶包装类型

第九篇 选购与贮藏

 选购普洱应理智

 普洱贮藏之事项

 普洱贮藏之条件

 普洱贮藏之方法

 贮藏环境与品质

第十篇 成分与功效

 普洱茶化学成分

 普洱茶叶之功效

 古记普洱药功效

 今对普洱功效知

第十一篇 品评与鉴赏

 品评普洱之前提

 品评普洱之外观

 普洱茶内质品评

 普洱茶叶之鉴赏

 普洱顺、柔、活、洁、亮

第十二篇 雅贤楼茶艺

 冲泡之前宜准备

 冲泡普洱之事项

 科学饮用普洱茶

 提握茶具之技法

 雅贤楼普洱茶艺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自己是个有福分的人

(杜春峄 自述)

我的福分来自于茶缘,跟茶结缘是我最大的福缘。

人生如茶,先苦后甘,苦尽甘来。我在古茶林中学做茶、学做人,闻了一辈子茶香,做了一辈子茶,尽力而为之,做自己份内的事,诚实做人,忠实做茶,以此来回报茶给我这一生的一切。

1966年,16岁的我被“东朗公社”选派到芒景、景迈(万亩古茶山)县办茶叶培训班学习茶叶扦插育苗及种植技术。当时的老县长李光华很有眼光,他认为要发展澜沧县经济一定要发展茶叶,所以从各村各寨抽调了八九十名识字的青年,开上芒景、景迈古茶山。没有现成的房子,男生们伙伴很多,集体住在部队的老营房里。第一批青年中只有我一个女生,自己不敢住,老师把我安排到老乡家,住在火塘边,虽然有灰,但很暖和,恰好弥补了被子单薄的不足。每天早出晚归,到离住所6公里外开山盖房,由于条件艰苦,所以能坚持到毕业的只有30多人。我能坚持下来是和我父亲的鼓励、开导分不开的,父亲来信开导我“做人要出人头地,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做平庸的人”,所以我坚持到培训毕业,同时,还被老师和领导留在培训班工作。当时李光华老县长就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要把芒景、景迈两村没有古茶的地段开垦成新式茶园,使我县很多贫困的老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想法虽然很好,做起来却很难,培训班结束后,“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就刮到了澜沧的芒景、景迈,长远的计划变成了等待和磨难。

1968-1969年,“一打三反”的风刮到茶训班,有一个不到20岁的少女被诬告为小偷遭到批斗,刑罚后上吊自杀。我由于在火柴盒上的毛主席“老三篇”图上画上“×××”而被判为污损毛主席著作罪。同时,我父亲由于解放初期曾参加李晓春游击队被打成地霸武装,我也因之遭到批斗。18岁的花季少父不敢大声说话,走路不能抬头,不能穿新衣服,不能结交朋友,连有病请人刮痧都要受牵连。别人“抓革命”,而我却是被“专政”的对象,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上山劳动。记得有一次,整天下雨,山上大雾弥漫,我上山割猪草,豺狗在我前面咬小牛,还冒着热气,上帝保佑,幸好豺狗没咬我。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只能算作人生的磨难。我能从这些境况中走出来,付出的确实要比一般同龄人多一些,身心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摧残,脑子没有原来聪叫,记忆力也大大减退。由于经常低头走路,脖子成了“三条线”,我认为那段时光可以算是地狱生活,但都过去了,人也长大了。

1970年,在南翁板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景迈茶厂,虽然当时没通公路,但是20来岁的男女青年们硬是把柴油机、百叶式烘干机、揉捻机等茶叶初制机械抬上了万亩古茶山,“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生产了澜沧第一批机械加工茶叶,加工压制了万亩古茶园的第一块普洱生砖,自己腊刻印制包装纸,在澜沧砖茶上印上“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用马帮驮运到惠民供销社,销往各地。

1975年,澜沧全县茶叶迅速发展起来,景迈茶厂搬迁到澜沧县城西郊,取名澜沧县茶厂。我被选任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当时只有几问不到100平方米的土墙草房做厂房,从勐海买回一些废旧机器自己改制,把全县所生产的晒青毛茶精制成三春茶,销往全国各地。1977年开始加工生产普洱散茶,1983年八级普洱散茶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荣誉证书,还获得省、市两级的多次嘉奖。八九十年代,茶厂为澜沧县财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3年茶厂班子调整,我产生了新的想法,成为思茅地区第一个茶叶初制厂的承包人。每月交厂里100元,停薪留职,并与一家村办茶厂签订了8年的承包合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千辛万苦筹集了10多万元,结果还是承包失败。当时真像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两个女儿没有零花钱,就连最便宜最基本的伙食费都没有,一个半月只付给在厂里工作的妹妹家150元伙食费。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个月后才清醒过来,出去打工挣钱。从1994年开始欠债,无力偿还,最难以承受的就是无法面对讨债的人。

1998年1月澜沧县茶厂由于新任班子经营不善,加之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很多贷款收不回来,资不抵债,被公告破产。真是雪上加霜,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毫无目标。

后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由82名自身能力较弱的失业老工人(平均年龄50多岁)组建了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大家推选我为董事长,是朋友借给我2万元作启动资金,股东集资13.9万元,还被骗子骗走了5万多元。1998~2000年公司组建后,租用原县茶厂厂房机器,开始头3个月没有钱发工资,但所有的股东和员工都没有怨言,很团结,很有凝聚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破产后组建的企业还没有信誉度,没有抵押物,得不到银行贷款,但是我们每个股东和员工都尽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以忠诚、信任和义无反顾的创业精神,做着常人很难做的事情。9年来,每一个股东都把诚信和质量放在第一位,把精心和细心融入到每一款产品上,公司也从效益上得到了回报,有了很多明友和伙伴。通过努力,1998年3月份集资,到10月份给股东分红30%,第二年增幅为36%,截至2005年底公司拥有资产近1500万元,负债18%,净资产已上千万元。

我在古茶园中长大,我为茶投入了我的青春年华,茶回报我永远年轻的心态和活力,我会用我所有的活力来报答我所有的朋友和伙伴,愿所有爱茶人和与茶有缘的人健康、长寿、万福!

P37-42

序言

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古称荆溪,秦时称阳羡,这里自古便与文人、雅士、贡茶、名陶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名传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异彩,独步千秋的紫砂陶堪称世界一绝。“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

直兴紫砂自宋代早期诞生,于明清两代融入文化元素,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家改革开放,才使紫砂事业繁荣昌盛,如今适逢太平盛世,紫砂更是倍受世人宠爱。

紫砂陶土,有砂的透气性,土的可塑性。独产于宜兴丁蜀一带,是上苍对宜兴人的恩赐。俗称岩中泥,又称五色土,不需添加配比其他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即可制坯窑烧成陶。

素心素面的紫砂壶,经过陶工之手拍打成型,刚时融入了制壶者的思想,尤其文人的参与共同创作,便点石成金,使方圆之润,数寸之柄,呈现出万千气象。于足,紫砂壶艺从纯粹实用的过程,提升为层次更高的玩赏、收藏层面。

为了使更多的紫砂爱好者及收藏者能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紫砂,本书从实际出发,对紫砂之起源、泥料、成型、窑烧、选择和使用、鉴赏和收藏诸方面做番条理,同时作者又采访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为首的16位当代紫砂名师,并且聘请吉林省8位著名书画家与壶艺师联袂创作。

全书共8篇,分64个小节,按《易经》卦序排列,翻卷即为一卦,可为诸位同道参考之用。

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有关紫砂文化的资料书籍,存此一并表示谢忱!

后记

近年来,普洱茶经历了一个非常时期

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业界业外人士也是莫衷一是

各有见地

有褒扬者,有贬抑者,这很正常

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思想框在框子里去统一

但不管怎么说

商业炒作也好,市场规律也罢

毕竟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普洱茶风

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普洱茶

使普洱茶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为还普洱茶之真正面目

作者历经数年数次实地考察

行程数万公里,励精图治,坐破寒毡

成就了此册《普洱溯源》

本书在编著期间

参阅了邓石海、刘勤晋、周洪杰、池宗宪、阮殿蓉等多位专家人作

并查阅了《云南普洱茶》等许多有关文献资料

孙道贤先生还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

在此

向所有提供帮助和利用资料的同道朋友们

表示衷心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6: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