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立意在纷繁的往昔中,披沙拾金,以最鲜活的语言,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使读者沉浸其中,体悟市场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
“兵者,诡道也。”市场亦然。
“上兵伐谋。”
无疑,本套丛书有助于读者拨开过往的云烟,从中发现惠助当下的智慧与谋略。
本书为其中一册,作者罗伯特·门斯切系高盛集团的高级董事,高盛集团机构投资部的创建者。从人类近代史上若干次“群众运动”导致的疯狂与灾难性后果,以及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等现象入手,生动分析和描述了人性中的盲目的一面。本书论述生动,旁征博引,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投资者心理学及其如何对市场产生影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门斯切不仅是高盛集团的高级董事,也是其机构投资部的缔造者。在市场征战多年的他,将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原则,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究其核心,罗伯特的主旨依然集中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头脑的冷静、作出理智的判断。同时,作者结合了生动的事例,旁征博引地将自己的观点生动而鲜明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就体裁而言,其中涉及了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新闻……就内容而言,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于是,在解读经济现象的同时,我们也有幸涉猎了多种文体,接触到各色内容。因此,如果您在探究经济原理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思考的路径,那么,阅读此书将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总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序文
第一章 繁荣、泡沫和衰败
引言
吞噬荷兰的泡沫:郁金香狂潮
繁荣和泡沫
新土地、新方案: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
恐慌和挤兑
崩溃:大萧条
他山之石
伯纳德·巴鲁克的基础数学和永恒真理
做戏:因特网和“新”经济
泡沫就是泡沫,万变不离其宗
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
第二章 谣言和暗示
引言
小鸡里肯对于今天的启示
无中生有:暗示的炼金术
汤姆·沃尔夫笔下的甲壳虫乐队
等待戈多
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奇诡之音
詹姆斯·瑟伯脑海中的决堤日
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
第三章 恐惧和惊慌
引言
最蹩脚的剧本:火星人来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易洛魁剧院的大火:“他们已经疯了”
分化的机制
西贡的沦陷:“有时间的话,就为我们祈祷吧”
罗素·贝克:群体咆哮有限公司
哈利·杜鲁门之《耻辱的收获》:歇斯底里对我们的影响
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
第四章 暴力行为和私刑处决
引言
洛杉矶,1992年4月29日~5月1日:毁灭之舞
是乌合之众,还是抵抗者
群体中的兽性
私自执法:想不可想之事
“尽在预料之中的”结果
马克·吐温:天底下最最可怜的是一群暴徒
“男人们一边叫嚣,一边投掷石块”
卢旺达:当暴民掌权时,恐惧变得平常
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
第五章 领导者和跟随者
引言
元首:群氓的呼声
旅鼠的看法与做法
跟随领袖:非暴力的暴力
领导跟随者:火场中的怒火
砍下他们的脑袋
一知半解是一件危险的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关于领导者和应声虫的故事
群氓心理:愚蠢与豪勇的蓄积
卢迪亚·吉卜林对领导与跟从的看法
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
文本的出处
插图与相片的出处
新土地、新方案: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
贪婪本身就足以促成股票购买的盛况;但当你将这股力量同厚颜无耻的社会名流、貌似国家政府的官方许可相互结合时,就能构建起大型的泡沫市场。18世纪初,英吉利海峡两岸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伟大的“马尔伯勒公爵”领导了一系列的欧洲军事战斗,并最终于1713年成功签署了《乌德勒支和约》。战后的经济繁荣将公众的注意力由战争转向自己的账簿;在“南海公司”,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能表现爱国,又肥了个人腰包。今天我们会把这叫做:“堂堂正正做事,就会做得很好。”——这条呼吁人们精忠报国的高尚口号,对骗子也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法国,巨额国债催生出“密西西比公司”,它就像一口混杂着贪婪与美好愿望的大锅。“南海”和“密西西比”都拥有在远方开展“专项贸易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用价值不大,却仍能勾起公众对于无尽财富的遐想。两者似乎都许诺了某种形式的炼金术:它们在消除国债的同时,还能使每位投资者变得富有。(对于炼金术的信任,是这类市场的命脉!)又因为看似不可阻挡的繁荣,在两个实为邻邦、史上却长期为敌的国家中同时进行,于是,个人贪欲在泡沫市场的滋养下不断向临界点逼近,直到财富最后走向惟一的出路:直线下滑。
在此,理查德·E.班德(Richard E Band)在《反向投资》一书中旁征博引,通过两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泡沫的形成方式;并且,文章还告诉我们:谁会最终为此付出代价。
“牛津伯爵”罗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于1711年创建了“南海公司”。新公司邀请所持英国政府公债达900万英镑的个人,将债券兑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由于这项爱国服务能够回收部分国债,国王专门授予“南海公司”代表英国同南太平洋诸岛和南美洲开展贸易。
然而,结果表明:这种专营权始终没有达到伯爵当初设想的价值;因为当时统治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西班牙不愿开放殖民地和英国进行任何的贸易往来。但是,与古往今来所有技法娴熟、欺骗企业的高手一样,哈利知道如何向愚蠢而贪婪的公众推销诱人的故事。1720年,“南海公司”向国会抛出一个难以抗拒的诱饵:公司将通过向持股人发行“南海股票”,吸收3100万英镑——这几乎是全部的国债。
以后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的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曾在下议院公开斥责该计划,并称:有人通过“激发、维持公众的痴迷情绪,并且承诺永远无法兑现的资金利息,从而人为抬高股价”。然而沃波尔的慷慨陈词在“牛津伯爵”成堆的谣言面前,显得势单力薄。
伯爵阵营的消息称:英国和西班牙正就允许英国在所有西班牙殖民地上开展自由贸易的协定进行磋商。来自新大陆的黄金、白银将汇入英国,使得“南海”商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果持股人之前投资了100英镑,那么,他将获得数百英镑的年回报。
议案通过,投机开始了。“南海”股票从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镑,飙升至8月令人瞠目的1 000英镑。
当时,举国上下似乎都成了股票批发商。每天,证交所被民众堵得水泄不通;由于马车过多,麦山(伦敦金融区的一条街道)无法通行。每个人都前来购股。
18世纪的伯尼·科恩菲尔德(Bernie(~ornfield)察觉到一个机遇。欺诈者们注意到“南海公司”股票正在迅速飙升,于是组建起数百家“泡沫公司”;它们除了兜售自己的股票,再没有其他更多的经营目的。有一家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开展头发贸易”;另一家公司在查封时,正在为生产一种永动机筹款100万美元;第三家公司的创建是“为了将水银转化为一种延展性良好的金属”。由于水银(或称汞),只要温度高于-38.9摄氏就度呈现液态,因此,将它转化为固态金属就成了一项非凡成就。
最值得一提的骗局可能是:一家公司根本没有陈述自己的经营目的。计划书含糊地暗示:该公司的组建是“为了开展一桩大有好处的买卖,只是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创办者宣称:认购者每投入2英镑,就会获得100英镑的年息——50:1的回报。尽管这项承诺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但在发行说明书颁布后的次日清晨,就有一大群人出现在该公司的门口。6小时内,创办者就筹集到2000英镑。
短短一天的功夫,这位创办者就狠狠地捞了一把。按查尔斯·麦凯的说法:“他很懂得见好就收。当晚他便启程前往欧洲大陆,从此便销声匿迹。”
当然,我们知道:今天的证交会会阻止这类不可靠的机构向公众售股。事情果真如此吗?1983年6月正值新股发售热的高峰阶段,一家20世纪的泡沫公司在证交会归档的上市通告头版上宣称:
这支上市股票是由一家没有任何操盘经验和操盘计划的新设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公司在完成此次股票上市之前,不参与任何业务。
在第五页,通告进一步透露:“该公司不清楚自身的业务内容,也没有操盘计划……”这种措辞与1720年一家泡沫公司的广告惊人地相似:“一桩大有好处的买卖,只是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家现代泡沫公司居然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筹款达300万美元。两个半世纪过去了,傻瓜仍旧层出不穷。
随后,包括董事长约翰·布朗恩特爵士(Sir John Blunt)在内的董事抛售了各自的股票;消息传出,“南海公司”泡沫最终在1720年8月破灭。公司内部人士这一缺乏信心的表决,引发了一场恐慌抛售,最终使“南海公司”的股价由1 000英镑的峰值跌至区区315英镑——下降了68%。包括许多国会成员在内的数千户英国家庭面临财政崩溃,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商业萧条也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尽管稍逊一筹,然而当“南海公司”狂潮涌动的同时,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也在经历一场呼啸而至的投机繁荣。
约翰·罗(John Law)是导致法国惨败的始作俑者。这个举止轻浮的苏格兰人,在决斗中杀死了女友的情人后,逃往欧洲大陆。嗜赌成性的罗是制造史上最轰动的骗局之一——“密西西比公司”的理想人选。
1716年,罗说服法国摄政王(对方当时代表6岁的路易十五执政)准许自己开设银行。当时的法国负债累累;政府刚刚降低了铸币的金银含量,使得铸币贬值。罗的初衷很好。他的银行发行的纸币,完伞受到贵重金属的支持;并且,与政府不同,罗保证:永远不改变每张纸币背后的金属含量。事实上,他宣称:如果银行家发行纸币时,手头没有足够的金银作为清偿,就应当被处死。
闻风而动的法国民众纷纷登门求见。一年内,罗以高于政府铸币15%的价格开展纸币的溢价交易。与此同时,不再受到支持的政府纸币,这种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发行的国家票据,其名义的金银价值下跌了20%。
不幸的是,罗的赌博本能占了上风。在摄政王的敦促下,他将自己的银行变成一所皇家(政府)机构。有了国家的庇护,罗开始在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大量制造纸币。利率降低;行情好转。于是,出现了一场虚假的通货膨胀繁荣。
罗很快想到去利用自身营造的投机环境。1717年,他的密西西比公司取得了国王的独家授权,在当时法属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开展各项商品交易。为了吸引人们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罗承诺了40%的年息——一项根本无法兑现的回报。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当时正在努力减少国债的投资者,罗告诉投资者:他们可以用政府几乎一文不值的国家票据进行捐赠。由于股息是通过真实货币支付的(金币或者银币),罗其实是在保证:持股人单单从股息中就能获得120%的投资年收益。
“公众热情,”查尔斯·麦凯写道,“当时一直长期升温,因而无法抵挡如此绚烂的景象。”公爵、侯爵、伯爵,协同自己的妻室,手拿认购申请表,将罗团团围住。即便罗将价格抬高了10倍,每次发行的新股也还是会脱销!当时,这位大人物将办公场所设在了巴黎的孔恩康波伊克斯街,那里挤满了买卖“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投机商。
P13-16
在当今这个凡事均以“成败论英雄”的经济社会中,我们总是过度轻视自身的判断,而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群体。然而事与愿违,经济的盛衰令我们丧失理智,谣言与暗示使我们偏听偏信,恐惧与惊慌让我们无所适从,情感的放任使我们粗鄙凶残,群体与自我之间的平衡则令我们身心疲累。当我们在群体的狂潮中迷失航向之际,《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却通过理性而睿智的态度,告诉我们:“当周围的人都丧失理智时,你需保持冷静。”惟有冷静,才能令我们面对成败得失,宠辱不惊;惟有冷静,才能使我们面对流言蜚语,不为所动;惟有冷静,才能让我们面对惊惧惶恐,泰然处之;惟有冷静,才能使我们不屈从于群体暴力的淫威;惟有冷静,才能令我们恰到好处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的作者——罗伯特·门斯切不仅是高盛集团的高级董事,也是其机构投资部的缔造者。在市场征战多年的他,将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原则,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究其核心,罗伯特的主旨依然集中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头脑的冷静、作出理智的判断。同时,作者结合了生动的事例,旁征博引地将自己的观点生动而鲜明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就体裁而言,其中涉及了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新闻……就内容而言,其中涵盖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于是,在解读经济现象的同时,我们也有幸涉猎了多种文体,接触到各色内容。因此,如果您在探究经济原理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思考的路径,那么,阅读此书将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不仅如此,罗伯特·门斯切并没有将本书简单局限在经济学讨论的范畴中,而是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对于人性的思考。作者通过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坚持自我、保持独立。而我们又如何能在狂热群体的环抱中坚守住理性的阵地呢?于是,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获得了这样的答案: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冷静的分析、坚定的信念,作出判断和抉择。同时,作者希望我们:以一种包容而辩证的态度看待群体,而不是将群体本身全盘否定。由于作者抱着客观、求实的态度进行观察判断,于是,本书便具有了一种兼容并蓄的风格特色,透射出一种圆通开明的处世哲学。它不但摆脱了狭隘的“非是即否”的价值判断,也将帮助我们用一种更为全面、成熟的观点,分析各项现实问题。
或许,孤独的坚守并不容易,因为坚持自我意味着接受生活中的平淡与枯燥;或许,前行的旅程并不坦荡,因为在狂潮中保持冷静原本就有违人类的本能;或许,问题的解答并不简单,因为粗鄙的情感总是让我们迷失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我们已经在内心树立了明确的航标,就应当向着彼岸坚定地探寻下去。
译者
2006年10月
自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成为郁金香投机风暴的中心以来,泡沫和繁荣就一直从经济、社会、政治各个层面塑造历史。在《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中,罗伯特·门斯切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回顾了其中最有纪念价值的往事,从专家的角度,就“如何在群众性癫狂中保持冷静”提出了建议,从而对人性的黑暗面进行一次深层次、历史性的解读。自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亚瑟·卢维特认为:“罗伯特·门斯切的历史典故,引人入胜、笔调流畅地讲述了投资者受贪婪、愚蠢和诡计毒害的种种情况……这本精彩绝伦的编年史将其统统收录。”
高盛公司前总裁约翰·C.怀特海对此书的评价是:此书“机智诙谐、富含哲理,是一本必读之作”。
先锋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约翰·C.伯古指出:“罗伯特·门斯切的这部精品,极富有教益地提醒着一个我们全都心知肚明却又不敢承认的事实:当对股价的认知与企业价值的实际状况脱节时,秋后算账的日子也就到了。”
经典作品《黄金的魔力》和《与天为敌》的作者彼得·伯恩斯坦赞誉本书“极富趣味;它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本跨越年龄阶段、财富阶层、政治信仰的必读之作……阅读时,不要蜻蜓点水,而应逐字逐句地仔细品味”。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彼得·G.彼德森欣喜地评论道:“在历经了各种‘非理性繁荣’和‘传染性贪欲’之后,我为读到这部由一位有着非凡文笔和卓越投资纪录的人编写的充满睿智而又理性的书籍而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