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德)诺德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功能翻译理论界的领袖人物,英语版《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是她的杰出力作,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实例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翻译了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中的术语,同时也阐明了作者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本书是中文译本,您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诺德本人和德国其他学者的功能翻译理论,并从中获益。

目录

绪论

1 历史回顾

1.1 早期观点

1.2 卡塔琳娜·赖斯和翻译批评理论的功能类别

1.3 汉斯·弗米尔:目的论及其他

1.4 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

1.5 译员培训中的功能方法论

2 翻译与行为理论

2.1 翻译作为一种翻译互动形式

2.2 翻译作为一种有意图的互动

2.3 翻译作为一种人际互动

2.4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

2.5 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

2.6 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处理行为

3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

3.1 skopos、目标、目的、意图、功能和翻译纲要

3.2 篇际一致和篇内一致

3.3 文化的概念和文化专属性

3.4 合适与对等

3.5 文本分类的作用

4 功能理论在译员培训中的应用

4.1 翻译导向的文本功能模式

4.2 翻译的功能类型

4.3 功能翻译中的规范和常规

4.4 原文分析、翻译纲要及翻译问题的确定

4.5 翻译问题的功能层级

4.6 重新审视翻译单位

4.7 翻译误差和翻译评估

5 功能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5.1 文学交际中相互作用的各种动因

5.2 跨文化障碍的文学交际

5.3 文学翻译的目的与任务

5.4 举例

6 从功能主义途径探讨口译

6.1 口译在目的论中的角色

6.2 译员的培训:从口译到笔译

6.3 从功能主义途径探讨同声传译

批评

功能加忠诚

展望未来

术语表

人名英汉对照表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4 贾斯特·赫尔兹一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

贾斯特·赫尔兹一曼塔里,是德国籍芬兰职业翻译家、翻译学者以及培训职业译员的翻译教师。她在理论上又比弗米尔前进了一步。在其1981年首次出版并于1984年修订的《翻译行为理论与研究方法》一书中,曼塔里几乎不使用“翻译”一词。这使她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概念及人们对“翻译”一词的期望值。她的理论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原则之匕(von wright 1968,Rehbein 1977),这一理论试图囊括各种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包括那些不涉及任何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的转换。她偏爱“信息传递者”一词,因为它包括语篇材料以及其他诸如图片、声音及肢体语言等媒介。

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Holz—Manttari & Vermeer1985:4),通称“翻译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专家培养出的信息传递者发出。译员便是产生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传递者的专家。曼塔里将“跨文化交际”称为“合作”。

翻译行为是产生某种信息传递者的过程,它为协调行为与交际合作而服务于上级行为系统。(1984:17,作者译)曼塔里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重视对行为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她主要关注的一点是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关于职业培训,她强调译员在其领域中的专家地位。我们会在下一章详细阐述这些方面。

在近期的其他作品中,曼塔里引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促使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1988:39)。产生或设计功能信息传递者的能力由大脑的功能决定,大脑功能在专业文本设计者培训时必须予以考虑(1993:304ff)。因为这一理论被认为属于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领域,所以我们在此不作讨论。

P16-17

序言

人们都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历来所为,正是搬运他山之石,雕琢本土之玉,或反向往外搬运,功效亦然。如今我们对关于翻译本身的研究成果,也系统地、成套地从西方加以引进,同样是抱有这样的借鉴他人、促进自己的愿望。这便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之缘起。

一、译丛选编的目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里,我国的翻译研究同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单从发表的论文看,每年我国外语界在百余种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外国语言研究类论文3000多篇,其中翻译研究类论文占20%,即每年约有600篇左右的翻译论文发表。著作的出版也逐渐增多,近十几年间已出版翻译研究论著数十种。可是相比之下,我们对国外翻译研究的译介却很少,迄今仅有奈达(摘选)、卡特福德、斯坦纳(摘译)以及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少数几家。通英文的研究者可以直接阅读大部分西方原著,但英文之外的研究者就不易读到或读懂这些翻译理论书籍。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发展。

西方翻译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发展迅速,新论迭出,对其加以翻译介绍,无疑有益于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二十几年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曾编辑了一本《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虽然是个小薄本,但其中评介了奈达、纽马克等多位国外翻译理论家的论述,令当时的翻译研究界和翻译专业师生耳目一新。该书堪称是“为今后做有系统的引进所作的一次初步尝试”(该书序言);时隔二十余年,我们希望这套译丛能成为前人期盼的“有系统的引进”。

翻译在历史上有沟通文化、传播学术之功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翻译又有繁荣文化、启发创新之功效。尤其值得指出,翻译的一大价值是“内化外学”或如哲学家贺麟先生所说的“华化西学”:“使西洋学术中国化,灌输文化上的新血液,使西学成为国学之一部分”(见张岂之编《译名论集》贺麟之序,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我们不能只指望懂外语的人从外文了解外域思想。外域思想只有被翻译成本国语言文字,也就是说,本国的语言文字中已有词汇可以表达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这种新思想新概念才真正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为我们所吸收、所运用,激发我们的研究。在我国传承千年的翻译研究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或可使中国翻译研究的话题模式更为丰满。这就是我们选编这套译丛的基本出发点。

二、译丛的代表性与特点

这套译丛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当代的,所选基本上是近十余年间的西方翻译理论著作;其二是多视角的,而不仅是语言学派的,文艺学派的,或其他什么学派的,亦即有代表性。以拟收入本译丛的十本书来说,1)从语言学视角探讨翻译的有: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话语与译者》);2)从语言交往功能方面探讨翻译的有: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Translation in Systems(《系统中的翻译》);3)综合性研究的有: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描述翻译学及其它》),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词典》),n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翻译研究:综合法》);4)从历史上看译者作为的有: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5)翻译实践方面的有:Basic Concepts and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t Training(《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即使同属语言学视角的研究,也有以认知、关联、话语、语用、心理等多理论框架探究翻译现象的分别。

三、译丛编译的几条原则

在基本确定翻译的书目之后,我们对全书的翻译处理和术语的翻译分别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

全书的翻译:

(1)忠实性原则。译文应力求忠实原作,表达顺畅,不得随意节译或改译;译毕应自校或请他人核校一遍。

(2)统一性原则。对于可能出现的政治问题、无把握的词句,须另纸记录,标明页码、行数,附于译作之后,由主编统一解决。

术语的翻译:

(1)透明性原则。即大致能从译文看到原文的影子,或者说多少能够从译文回译(back—translation)到原文;并尽量采取词典对等(dictionary equivalent)的办法,力图做到一词一译。

(2)一致性原则。即同一术语反复出现时,除非因上下文不同而在概念上另有所指,一般应取一致的译法。

(3)简洁性原则。即用最恰当、最简洁的字词移译源语中的术语。

此外还对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规定,如1)人名、非常用术语、地名、专有名词等,首次出现时,应在译文后括注外语原文;随文括注出处时的人名不译;2)原作注释和译者、校者注释均作当页脚注,在注释之后分别标明“原注”、“译注”、“校注”;3)原书书目不予翻译,直接附于译作后;4)原作所附术语、人名索引,可沿用;必要时可添加术语、专名等索引。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套丛书各译本的质量。

最后,我们感谢每一位参加翻译的同志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感谢香港城市大学的朱纯深、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立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穆雷、中南大学的张旭等朋友的关注和在选题上的帮助。同时,感谢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研究系翻译研究项目的帮助,以及外研社在出版上的大力支持。

翻译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交流活动,对这一活动的探讨构成了翻译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各国各民族可以相互借鉴的基础。我们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有价值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相信一定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翻译研究的深入。愿本套译丛的出版能对我国译学理论建设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者

2005年2月

后记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一书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成了。我的研究生们参加了该书的初译工作,他们是:姜智慧(绪论、第一章),宁玲(第二章),邓静(第三章、术语表),胡文雯、杨榕(第四章),潘莉、王惠(第五章、第六章),陈孝忠(第七章),梁碧滢(第八章、第九章)。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对书中的理论观点及其中的术语进行学习讨论,大家都从中对功能翻译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初译后,我和克非对译稿做了多次校译,以修正偏离原作意思的译文、补译学生们未能译出的概念或专有名词.并尽量统一文体。翻译与校译的过程使我明白,“There is no end product in translation.”(译无止境)这句话是多么正确。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专有名词.而专有名词有时是不可译或是很难被准确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因此,我们在翻译偏好使用术语的德理论家们的理论时碰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我们感到译文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衷心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指正。

张美芳

2003年7月干广州晓港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