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是否是骗局?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韩非为何被杀?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李世民是不是少数民族?嘉庆为何要杀掉和珅……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密码(揭秘历代悬案疑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何忆//孙建华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匮之盟”是否是骗局?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韩非为何被杀?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李世民是不是少数民族?嘉庆为何要杀掉和珅……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案。虽然后人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之谜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谜一样的历史,谜一样的古人,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们惊叹祖先勤劳与智慧的同时,也更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而感到骄傲。 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对诸多民间的秘闻传说进行了整理。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目录 《孙子兵法》两大未解之谜 和氏璧下落之谜 西施失踪谜案 秦始皇“生父”悬案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坑儒”之谜 韩非为何被杀 徐福东渡之谜 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 楚汉争霸决战何处 韩信是该杀还是冤杀 董仲舒是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左传》的作者是谁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 曹操杀华佗之谜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洛神赋》中的神秘女子 北魏开国之君有神经病 隋炀帝杀父悬疑 李世民是不是少数民族 《兰亭序》下落之谜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杨贵妃是否去了日本 李白死因谜案 宋太宗弑兄悬案 “金匮之盟”是否是骗局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杨家将故事的可信度 宋徽宗幽会李师师之谜 历史上有没有水浒英雄 谁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岳飞创作《满江红》存疑 契丹民族“集体失踪”之谜 成吉思汗葬在何处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建文帝下落之谜 明武宗生母疑案 戚继光斩子之谜 “梃击案”始末 “红丸案”始末 移宫案真相 《西游记》作者之谜 天启大爆炸之谜 李自成出家了吗 袁崇焕被杀谜案 吴三桂降清谜案 崇祯长平公主生死之谜 崇祯太子下落之谜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顺治帝出家谜案 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 谜一样的陈圆圆 雍正即位疑案 雍正帝暴死之谜 乾隆身世之谜 福康安竟是乾隆私生子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 《红楼梦》作者质疑 嘉庆为何要杀掉和珅 嘉庆帝死因谜案 石达开生死谜案 李秀成是不是叛徒 慈禧身世之谜 同治帝死因谜案 刺马案隐秘 慈安太后暴死谜案 方伯谦被杀谜案 袁世凯告密疑案 珍妃究竟因何而死 光绪死因谜案 李莲英死因之谜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无辜的性命也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君位的象征。就这样,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擘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名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过鉴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下诏将这件宝物强行夺进宫中。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壁。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15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了上。”秦王唯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璧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宾舍,认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宴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誓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臻王和众位大臣听后面面相觑。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赢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来龙去脉的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成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P5-P8 序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案。虽然后人在其后的历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之谜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历史的车轮在沧桑巨变中不断前进,而世人又渴望从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的本原面目,这就使得原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中国历史更加神秘诱人。谜一样的历史,谜一样的古人,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们惊叹祖先勤劳与聪慧的同时,也更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而感到骄傲。从秦始皇身世的由来,到传国玉玺的下落之谜;从宋太宗弑兄悬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谜;人们在不断探索历史的真相,为厚重的中国历史不断增添着解谜的元素,让我们这些后人在诸多杂乱的丝絮中窥视历史的原貌。这些谜一样的故事不仅催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说的历史,而且还为专业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永恒的题材。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史料不断地挖掘整理,历史谜案的研究获得了更多可靠的原始材料,人们随着历史遗留的诸多线索一步步探索下去,才发现真实的历史远比传说中的故事要曲折复杂。 比如雍正皇帝的死因,在《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野史记载中,都认为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而且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非常广。茶肆卖艺的歌女,街头说书的先生无不以此作为压轴的秘闻轶事来吸引观众。据说雍正年间,江南吕留良一家因文字狱而惨遭族诛,仅有吕家的一个小女儿四娘被一个贴身童仆救出,逃到深山老林之中才幸免于难。吕四娘从此隐姓埋名,寻机为父母报仇雪恨。后来,吕四娘遇到了武艺高超的独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导之下,吕四娘很快成为一名武艺高超的剑客。为了能够为家人报仇雪恨,吕四娘潜入京师,经过一番秘密的探查,吕四娘终于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动规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吕四娘潜入圆明园杀掉了正在龙床上熟睡的雍正皇帝,并带走了他的首级。雍正皇帝死后,因找不到首级,只好做了一个金头入葬。据说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中至今还有他的金头存在。传说如此,但是历史的事实是这样的吗?更多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行刺之说纯属民间传说,根本不可信。因为吕案发生后,他的家人都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网。此外,圆明园在皇帝驾临的时候,防守极为森严。吕四娘根本不可能穿过昼夜巡逻的卫兵,轻易地就进入寝宫,刺杀雍正皇帝。根据《清实录》和乾隆皇帝谕旨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推测,雍正真正的死因可能是因为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正如雍正皇帝之死这个例子,也许很多历史疑案本来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因为岁月久了,很多知晓真相的人,或者记载真相的书籍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反而种种民间的传闻一代接一代的口耳相传,并且不断被添加着新的说法,为各种历史事件披上层层神秘的面纱,从而变得扑朔迷离,后人也就很难分辨到底哪种说法是真,哪种说法是假,难以看清历史的真相了。 本书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对诸多民间的秘闻传说进行了整理,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