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是大陆观众最熟悉的香港影星之一,她那双明亮清澈、顾盼秋影的大眼睛会永远印在影迷的心里。与其说朱虹是个影星,倒不如说她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表演在一次又一次挑战观众对美的定义,或妖或庄,似嗔似喜,亦正亦邪,那妖娆变幻的风格让你每看一部她的新作都要发出一阵惊呼。本书真实记述了一代影星朱虹辉煌的演艺生涯。全书采用大事记的手法,将朱虹从影生涯中具有非凡意义的经历娓娓道来,同时又将其主演的主要电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贯穿其中。特别是书中点缀了大量珍贵的朱虹明星照以及生活照,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感触到这位当年的影星的动人之处。全书似一本回忆录,更似一本老相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朱虹原名朱圆圆,生长于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昆明,1955年随同家人来到香港,1956年入长城影业公司拍片。1964年,朱虹在影片《金鹰》中扮演妩媚、机灵、勇敢的蒙族姑娘珊丹,该片公映后红极一时,成为香港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港币的影片,70年代在内地公映后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朱虹演戏宜古宜今,《画皮》中美艳动人的厉鬼梅娘;《屈原》中外表艳丽、内心狠毒的南后;《审妻》中刺杀昏君杨广的素娘,均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1981年拍完《父子情》后,朱虹便不再演戏,开始从事电影幕后工作。
很难脱离背景去谈论一个人。在朱虹、夏梦等香港女明星的电影传入大陆之前,大陆处于一个长达十年的萧索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支持人们追求艺术文明。当香港左派电影界的“四大美女”在香江和东南亚地区红极一时的时候,大陆人只能通过少量的信息去窥视那个不敢想象的世界。后来大陆文艺开始复苏,人们荒芜的精神家园求知若渴,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无比。香港人嗅到了大陆的商机,毅然放弃了台湾和东南亚的市场,带着影片纷纷抢占大陆的观众群。那时香港大的电影公司有长城和风凰,对于钟爱香港旧电影的人们来说,这两个名字很熟悉。长城和凤凰各自有当家花旦,在影屏上争奇斗艳,她们的打扮、眼神和化妆,她们在剧中的故事,都让大陆的观众感到新鲜又惊讶。
而即便在夏梦、石慧、陈思思、葛兰、尤敏、叶枫等轰动一时的女星中问,朱虹是大陆人最熟悉的一个,她那双明亮清澈、顾盼秋影的大眼睛会永远印在影迷的心里。与其说朱虹是个影星,倒不如说她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当年领略过当朱虹出现在银幕上,电影院里一片惊呼的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刚刚从文革时期走过,百废待兴,有谁见过这样的美人?朱虹一次一次挑战观众对美的定义,或妖或庄,似嗔似喜,亦正亦邪,那妖娆变幻的风格让你每看一部她的新作都要发出一阵惊呼。
在现在快餐一样的现代电影文化里,很难有一个女星能像朱虹一样,多年后依然被人们记得。对于朱虹的许多影迷来说,《画皮》让他们第一次认识什么是女人的妖艳,《金鹰》让他们头一回知道什么是女人的妩媚。她是《画皮》里美丽妖艳的厉鬼梅娘,她是《屈原》里美丽又恶毒的南后,她是《审妻》里勇敢刺杀昏君杨广的女杰素娘,她是《三凤求凰》中贤淑多情的尚书小姐蔡兰英,她是《金鹰》里妩媚机智的蒙古姑娘珊丹……她的每个角色都在给人以惊喜,止人难以忘记。
撇开这时代的背景不说,朱虹也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女演员。特别是朱虹的戏路很宽,扮演的角色之间虽有天壤之别,她却能自如地切换。无论演什么角色,她总能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那时的观众还没有习惯去看电影的演员表,看完电影根本不知道某两个角色是朱虹一个人扮演的,偶然知道后瞠目结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她的角色个个不相似,朱虹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百变美人”。
P10-11
金色的背影
朱伟恒博士译
与朱虹相遇在她的故乡昆明实在讶异。那是2003年的交易会,我以主席的身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邀请。那次我们去古城丽江是讨论一项医疗计划,并为一些有兔唇的山区儿童做矫正手术。很意外,我竞能在这里碰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一张熟悉的明星面孔,她与我同坐一张饭桌。
朱虹也认出了我。因为在我留港的年代里,我俩的面孔曾经多次在同一份报纸不同版面出现过。我曾经读过她在港时的那些星路历程,并了解她多年来所参加的政治活动及她的爱国心。曾经,她的影片以每年四部的销量进入包括香港在内的东南亚许多地区,并受到观众格外喜爱。这一切,总令我想到自己在香港的日子,那时我足英国“海外公务员”中的一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都为这个所居之地——香港,以及香港人的生活作出过各自不同的贡献。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事物,然而,我们的感受是同样的热烈。最终,这感受随着岁月的流逝,像门云的影子那样,飘过太阳下的山脊,随风而去,而把我们辛劳的成绩留给了社会。
更奇妙的是,我们碰面的地点是在朱虹的故乡,而我却是在背井离乡的千里之外。今天有幸还被邀请为朱虹的新书写序。
每看完一部演技出色的优秀电影,离开电影院回到现实世界里,都会感受到一些变化,一些发生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的变化。朱虹质朴的演技和她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已将电影之魅力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新的目标,以供他们追求。
我很高兴在昆明相遇后又来为朱虹写这篇文章。当写到她及她的成就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为此,我也应该感谢她。也为她多年来用辛劳换来的千百万人的快乐和希望,感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