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文库”之哲学社会科学类中的一册,是梁漱溟的演讲记录,由罗常培、陈凯编辑整理而成。书中通过比较西洋、中国、印度所代表的三种文化,指出文化精神是民族生存的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对儒家文化的重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梁漱溟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文库”之哲学社会科学类中的一册,是梁漱溟的演讲记录,由罗常培、陈凯编辑整理而成。书中通过比较西洋、中国、印度所代表的三种文化,指出文化精神是民族生存的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对儒家文化的重建。 内容推荐 本书是梁漱溟的演讲记录,由罗常培、陈凯编辑整理而成。书中通过比较西洋、中国、印度所代表的三种文化,指出文化精神是民族生存的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对儒家文化的重建。本书初版于1921年。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论战中,本书曾引起思想界的重视,80年代再度受到关注,被视为现代儒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 目录 第三版自序 第八版自序 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般人对这问题的意思 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 随便持调和论的不对 以为无从研究的不对 我研究这问题的经过 第二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们所要求的答案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一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二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三 西方化问题的答案四 我求答案的方法 我对于西方化问题的答案 答案讲明的第一步 西方化的科学色采 西方化的德漠克拉西精神 结果西方化的面目如此 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答案讲明的第二步 客观说法的未是 生活的说明 人生三种问题 人生的三路向 中国文化问题印度文化问题之答案的提出 答案讲明的第三步 答案讲明的第四步 西方人精神的剖看 中国文化的略说 印度文化的略说 第四章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 三方思想情势简表 现量比量直觉三作用之说明 西洋哲学之情势 罗素的意思 柏格森的意思 印度哲学的情势 佛教的形而上学方法 西洋印度两方哲学之动机不同 宗教问题之研究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宗教的真可能所在 印度文明之所由产生 中国哲学之情势 中国形而上学的大意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 孔子之一任直觉 孔子所谓仁是什么? 孔家性善的理 孔子之不计较利害的态度 礼运大同说之可疑 孔子生活之乐 孔子之宗教 试说从来的中国人生活 西洋人生哲学 三方生活之真解 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我们推论未来文化的态度 事实的变迁 经济改正之必要 因经济改正而致文化变迁 见解的变迁 态度的变迁 倭铿的态度 罗素的态度 社会主义之变迁 克鲁泡特金的态度 泰戈尔的态度 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 就生活三方面推说未来文化 一般对未来文化的误看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我们现在应持的态度 我提出的态度 今日应再创讲学之风 世界的态度 补遗 自序 著者告白一 著者告白二 1980年著者跋记 附录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 自序 这个问题的现状 这个问题的真际 这个问题解决将在何人 附录二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编后 试读章节 漱溟承教育厅之约至此地讲演,是很荣幸的。本来,去年教育厅约过我一次,我已从上海首途,适值直皖战争,火车到徐州就不通行,所以,我又折回去没有得来。今年复承此约,终究得来,似乎我们今日之会并非偶然!今日在大雨的时候承大家来听,在我对于大家的意思应当声谢! 此次预备讲演的题目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个题目看起来似乎很浮夸,堂皇好看,而我实在很不愿意如此引导大家喜欢说浮夸门面,大而无当的话。或者等我讲完之后,大家可以晓得我不是喜欢说大的堂皇的门面话。大概社会上喜欢说好听的门面话的很多,这实在是我们所不愿意的。去年将放暑假的时候,北京大学的蔡孑民先生还有几位教授都要到欧美去,教职员开欢送会。那时候我记得有几位演说,他们所说的话大半都带一点希望这几位先生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美而将西洋文化带回来的意思。我当时听到他们几位都有此种言论,于是我就问大家:“你们方才对于蔡先生同别位先生的希望是大家所同的,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西方文化我姑且不问——而所谓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呢?”当时的人却都没有话回答,及至散会后,陶孟和先生同胡适之先生笑着对我说:“你所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天气很热,大家不好用思想。”我举此例就是证明大家喜欢说好听、门面、虚伪的话。如果不晓得中国文化是什么,又何必说他呢!如将“中国文化”当作单单是空空洞洞的名词而毫无意义,那么,他们所说的完全是虚伪,完全是应酬!非常无味,非常要不得! 大约两三年来,因为所谓文化运动的原故,我们时常可以在口头上听到、或在笔墨上看到“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虽然人人说得很滥,而大家究竟有没有实在的观念呢?据我们看来,大家实在不晓得东西文化是何物,仅仅顺口去说罢了。大约自从杜威来到北京,常说东西文化应当调和;他对于北京大学勉励的话,也是如此。后来罗素从欧洲来,本来他自己对于西方文化很有反感,所以难免说中国文化如何的好。因此常有东西文化的口头说法在社会上流行。但是对于东西文化这个名词虽说的很滥,而实际上全不留意所谓东方化所谓西方化究竟是何物?此两种文化是否象大家所想象的有一样的价值,将来会成为一种调和呢?后来梁任公从欧洲回来,也很听到西洋人对于西洋文化反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羡慕。所以梁任公在他所作的《欧游心影录》里面也说到东西文化融合的话。于是大家都传染了一个意思,觉得东西文化一定会要调和的,而所期望的未来文化就是东西文化调和的产物。但又像是这种事业很大,总须俟诸将来,此刻我们是无从研究起的!P10-11 序言 第三版自序 我很感谢我这本讲演录发表后,得承许多位师友和未及识面的朋友给我以批评诲示。但惜我很少——自然不是绝没有——能从这许多批评诲示里,领取什么益处或什么启发。我对大家的批评诲示自始至终一概没有作答;这一半是为大家的批评诲示好像没有能引起我作答的兴味。不过我将来会当作一次总答的。 我虽没能从诸师友处得着启发,但我自己则既有许多悔悟。在这许多悔悟中,此时只能提出两个重要地方;在这两个地方也只能消极的表明知悔的意思,不能积极的提出新见解。现在我分叙如后。 头一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讲孔家哲学所说“中庸”是走双的路之一段。这一段的大意是补订上文,单明孔家走一任直觉随感而应的路还未是,而实于此一路外更有一理智拣择的路;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便是要从过与不及里拣择着走。这样便是我所谓双的路;原文表示双的路云: (一)似可说是由乎内的,一任直觉的,直对前境的,自然流行而求中的,只是一往的; (二)似可说是兼顾外的,兼用理智的,离开前境的,有所拣择而求中的,一往一返的。 我从这个见解所以随后批评宋学明学,就说: “宋学虽未参取佛老,却亦不甚得孔家之旨;据我所见,其失似在忽于照看外边而专从事于内里生活;而其从事内里生活又取途穷理于外,于是乃更失矣。……及明代而阳明先生兴,始祛穷理于外之弊而归本直觉——他叫良知;然犹忽于照看外边,所谓格物者实属于照看外边一面,如阳明所说虽救朱子之失,自己亦未为得。” 所有前后这许多话我现在都愿意取消。但我尚不能知这些话果有是处,抑全无是处。当初我说这些话时,原自犹疑未有决断,到现在我还是犹疑未有决断;不过当初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罢了。从前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这自有所悟有所悔;而我兹所痛切悔悟的实在当时不应该以未能自信的话来发表;或者发表,也要作疑词,不应该作决定语。以决定语来发表未能自信的见解,这全出于强撑门面之意,欺弄不学的人。孔学是个“恳切为己”之学;怀强撑门面之意发挥恳切为己之学,这是我现在最痛自悔悟的。所以我头一桩先声明取消这一段话或取消这一段话之决定语气。 又附此声明的,所谓双的路一层意思我暂不能定其是非,但在本书叙释双的路后,所说:“像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殆皆任情所至,不知自反,都是所谓贤者过之;而不肖者的纵欲不返,也都是一任直觉的。所以必不可只走前一路,致因性之所偏而益偏,而要以‘格物“慎独“毋自欺’为之先为之本,即是走第二路;《中庸》上说过慎独才说到中和者此也。……”今则知其全是错的。墨家的兼爱,不肖者的纵欲都不是一任直觉。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也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不是解释格物。“慎独”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并未晓得,所说自无是处;现在可以略晓得,今年在山东讲演“孔家旨趣”曾经讲到。至于格物则至今不能得其的解;我宁阙疑,不愿随便讲。 第二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末尾,说:“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之一段。这一段的意思我虽至今没有改动,但这一段的话不曾说妥当,则我在当时已一再声明:“这话乍看似很不通……但我为表我的意思不得不说这种拙笨不通的话;……”“读者幸善会其意,而无以词害意。”不料我一再声明的仍未得大家的留意,而由这一段不妥当的说话竞致许多人也跟着把“直觉”“理智”一些名词滥用误用,贻误非浅;这是我书出版后,自己最歉疚难安的事。现在更郑重声明,所有这一段话我今愿意一概取消,请大家不要引用他或讨论他。 再本书第一次印于山东,第二次印于北京,第三次第四次均印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今为第五次印,而称为三舨者,盖单就商务印书馆之版而说。 11年10月漱溟记 后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首次出版于1921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兴起,此书再度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现在以横排本重新问世,也主要是为适应人们了解和研究现代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重要思潮的需要。 此书首次于1921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出版。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先后印行八版。1987年2月,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建馆九十周年,又根据小字本影印出版一次。现在这个版本即以小字本为准,又将大字本中的两则著者告白补入,并勘正个别错字与标点。这个版本还收入了著者1980年所写的跋记;删去了已失时效的“时论汇编”,约四万字;又增加了两篇附录。 关于这两篇附录,须稍加说明。附录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此文写成于1919年夏,即著者1920年9月在北大首次就此问题作演讲之前一年,因此可以说这是著者论述此问题最早的一篇文字。附录二:《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早在1926年本书第八版《自序》中,著者即表示“颇知自悔”,其自悔处之一即是“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而非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人生思想。此后数十年,著者即对此问题不断思考和研究,而此文正是这一思考和研究历程的翔实的记述。当然,关于思考和研究的结果,那还须参阅著者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一书,方能了解其全貌。 编 者 1994年11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