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本书收录了58位获此奖项的作家之散文作品85篇。译者大多为知名译家,有不少还是该过文学的研究专家。因此,译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选 |
分类 | |
作者 | 宋兆霖编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本书收录了58位获此奖项的作家之散文作品85篇。译者大多为知名译家,有不少还是该过文学的研究专家。因此,译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内容推荐 从1901年起,诺贝尔奖的颁发被认为是“作为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但据说如何理解、执行遗嘱,一直像一个世界共猜的哑谜,以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这个谜让世人猜测了百年,也让瑞典学院为难了百年。 从理论上说,文学奖是授予那些“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二次大战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更看重“文学的开拓者”,同时也认为只有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才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到2004年获奖作家一百零一人;她将成为与史同长的一个永久性的奖项。 本书收录了五十八位获奖作家的散文作品八十五篇。译者大多为知名译家,有不少是该国文学的研究专家。译文除少量为转译外,绝大部分均直接译自原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目录 苏利一普吕多姆(法国) 沉思集 胡小跃译(1) 蒙森(德国) 恺撒其人 孟祥森译(6) 显克维奇(波兰) 我为你祝福 薛菲译(13) 奥伊肯(德国)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李永炽译(17) 拉格洛夫(瑞典) 午睡 夏月译(27) 梅特林克(比利时) 沙漏 田智译(31) 豪普特曼(德国) 上学的第一天 姚保琮译(42) 泰戈尔(印度) 生命一心灵 白开元译(45) 地球 白开元译(51) 天各一方 白开元译(54) 罗曼·罗兰(法国) 论创造 孙梁译(57) 自由 孙梁译(59) 《贝多芬传》序 孙梁译(60) 法朗士(法国) 苏珊 叶君健译(64) 塞纳河岸的早晨 程依荣译(66) 叶芝(爱尔兰) 魔幻 田智译(68) 萧伯纳(英国) 贝多芬百年祭 周珏良译(84) 柏格森(法国) 笑 徐继曾译(90) 温塞特(挪威) 挪威的欢乐时光 冯亦代译(121) 托马斯·曼(德国) 我的人生信念 林衡哲译(130) 刘易斯(美国) 上大学 陈祖珍译(136) 高尔斯华绥(英国) 远处的青山 高健译(142) 演变 刘波林译(146) 布宁(俄罗斯) 山口 戴骢译(150) 深夜 戴骢译(153) 奥尼尔(美国) 戏剧及其手段 裴粹民译(157) 马丁·杜加尔(法国) 托尔斯泰的影响 杨藻镜译(160) 加·米斯特拉尔(智利) 母亲 雷恰译(162) 黑塞(德国) 树木 胡其鼎译(169) 流浪 胡其鼎译(171) 纪德(法国) 沙漠 冯寿农张驰译(175) 艾略特(英国) 《月亮宝石》序言 戴侃译(178) 《尤利西斯》:秩序与神话 王恩衷译(185) 福克纳(美国) 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李文俊译(190) 阿尔贝·加缪 李文俊译(191) 他的名字是彼得 李文俊译(192) 山 申奥译(194) 罗素(英国) 论老之将至 申慧辉译(196) 我为何而生 孟宪忠译(199) 爱在人生中的位置 靳建国译(200) 拉格奎斯特(瑞典) 父亲与我 李笠译(206) 莫里亚克(法国) 马尔卡 程依荣译(211) 九月夜景 程依荣译(213) 丘吉尔(英国) 我与绘画的缘分 王汉梁译(215) 海明威(美国) 克拉克河谷怀旧 晓风译(220) 塞纳河畔人 刘继华译(222) 希门内斯(西班牙) 白拉铁罗与我 柳门译(227) 加缪(法国) 反与正 郭宏安译(234) 西西弗的神话 杜小真译(237) 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 三个影子 乌兰汗译(242) 佩斯(法国) 海标 莫渝译(252) 大漠远行 叶汝琏译(260) 斯坦贝克(美国) 思乡 朱雍译(262) 塞菲里斯(希腊) 成人 李野光译(265) 萨特(法国) 占领下的巴黎 施康强译(268) 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 拉巴斯:山峰和山峦 王玉林译(285) 川端康成(日本) 温泉通信 叶渭渠译(289)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 我们不死 颜元叔译(294) 在叶赛宁故乡 颜元叔译(295) 破桶 颜元叔译(296) 聂鲁达(智利) 归来的温馨 林光译(298) 伯尔(德国) 它们没有飞走 韩耀成译(301) 懒惰哲学趣话 韩耀成译(303) 废墟文学之我见 林伟中译(305) 怀特(澳大利亚) 回头的浪子 黄源深译(311) 贝娄(美国) 耶路撒冷去来 申奥译(316) 阿莱克桑德雷(西班牙) 在佩德罗·萨利纳斯家 王永年译(322) 辛格(美国) 奥勒和特露法 裘克安译(325) 埃利蒂斯(希腊) 向前线挺进 李野光译(329) 米沃什(波兰) 野兽的肖像 绿原译(332) 什么东西是我的 绿原译(335) 卡内蒂(英国) 黑蜘蛛 蔡鸿君译(339) 自命英雄 沙儒彬 罗丹霞译(345)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鲜为人知的城市 朱景冬译(346) 与海明威相见 王宁译(348) 戈尔丁(英国) 思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郑大民译(353) 塞弗尔特(捷克) 世界美如斯 庄继禹译(363) 倾心相告 庄继禹译(366) 布罗茨基(美国) 文明的孩子 刘文飞译(372) 马哈福兹(埃及) 人生絮语 陈燕译(390) 帕斯(墨西哥) 魔幻的艺术 徐鹤林译(397) 窗外的景致 朱景冬译(403) 戈迪默(南非) 基本姿态 韩敏中译(406) 希尼(爱尔兰) 舌头的管辖 黄灿然译(422) 库切(南非) 何谓古典 萧萍译(443) 试读章节 沉思集 易变质、易出事故的东西永远不能成为幸福的来源,因为我们不应该把必须持久的幸福与必然短暂的快乐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应当在不可侵犯的东西中寻找幸福。事实令人宽慰,很了不起,人们在灵魂的三大能力中找到了命运、时间和专制的暴力所无法接近的欢乐因素:科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变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为了幸福,让我们寻找真理,即上帝本身;让我们获得自由,也就是说要战胜自己的激情,可我们尤其要有爱心,这是最便利的极乐之路。我激动地看到幸福主要来自这个世界,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研究,人们有竞争的强烈愿望,诗让我们去爱一切。P1 很明显,幸福在于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了得到满足,愿望要求一种陌生的、独立于我们意志的意志与它保持和谐、一致。为了更保险地得到幸福,最好去渴盼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在我们的愿望最有可能遇到障碍的事物上去实现我们的愿望,所以,应该放弃尘世上的东西;然而人又生活在尘世上的事物当中,因此,没有对上天的希望,幸福的本质都是矛盾的。取消了上天,斯多葛派最大的幸福还不如一小时的欢乐。 使人幸福的只能是人们所感到的而不是人们所得到的;使人伟大的是人们的思想而决不是人们的幸福。幸福比伟大更有价值吗?野蛮胜于文明吗?啊!给我们以快乐而决不要不幸!懂得受苦的人比幸福的人要强得多!我们珍惜奋力忍受痛苦的荣耀,正如士兵珍惜给他点缀胸口的伤疤一样。卢梭不懂得这点。 快乐不过是痛苦的暂时停止,幸福则对痛苦毫无知晓。 幸福由于其自身的条件而区别于快乐,它有可能持续和永久。它建立了一种气氛。而快乐只造就了一道闪电,一种短暂的兴奋。 人们没有足够地区分拥有和欢乐这两个概念。如果人们得到一种利益后还一直对能够拥有这种利益感到高兴,那这种拥有就是幸福。可随着我们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欲望的界限也在不断地扩大。没错,我们只想得到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可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的希望也越多。我们最初的愿望的窄圈就这样一直扩展得无穷无尽。 爱情是幸福的巨大源泉,可世上的东西都是要消亡的,并且在P2消亡中使我们痛苦,所以,应该依恋永恒的事物,在这依恋当中寻找幸福。可永恒的东西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的,美和真也是这样。不过,为了使幸福成为可能,上帝曾想让永恒的善能够为大家所得。 过去和未来都不属于我们,但它们用回忆、悔恨、希望和恐惧带来了现阶段我们最重要的那份感觉。所以,幸福不是别的,而是回想和预感。 每个生灵所需的东西似乎都与其智慧成正比。那一无所有的才子,如果他的整个灵魂全是智慧,不是应该比只有本能的野蛮人分到更多的东西吗?不过他还得到某种东西,一颗用来感受痛苦和欢乐,尤其是用来爱的心。然而这颗心并没有使他更为幸福。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舒适和安逸,但他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幸福。于是他找啊找啊,询问世人,拍打额头。他没想到心是他想用才智来满足一切的欲望之源,没想到才智在他的各种能力中并不是无穷尽的,正如心在他的愿望中不是无穷尽的一样。人们遗忘之迅速不亚于渴望之迫切,当他达到寻找的目的时,他只感到快乐,即一点点幸福。其理由非常简单:他的发现起初给他带来了一种额外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久就成了他的必需品;从此,他不会因拥有这种新的利益而感到更幸福,而这利益一旦失去,他会感到不幸。人们平时会因自己有两条胳膊而感到过某种满足吗?人们从来没想过这一点,他们带着健全的肢体自杀。相反,人们不是想创造第三只胳膊吗?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可从此如果只剩下两条胳膊,那将是一种不幸。所以大部分发现只是不断地使人失去可能失去的东西,而不是增添真正的快乐。想像越丰富失去的越多,越贫乏得到的越多。前者关心他所拥有的,后者关心他所没有的,谁都不高兴,最后只剩下一般的,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比不幸更难以忍P3受,因为所有过量的东西都有资本满足虚荣心。 对于某些赌徒,如数收下他们输掉的钱还不如把这些钱还他们四分之一,这样他们会把最后一分钱也扔进水中。正如我曾所说,任何事情做到头了,都有一种被做得不三不四所剥夺的苦涩的快乐。我们似乎把自己的未来抛给了命运,以便从它那儿夺回仍被它剥夺的快乐。 论爱情。 谈论爱情的虚荣和弱点是没有意思的。 男人只需保证把爱藏在心中,不应该在划分其本质时破坏它。爱情是感觉,同时也是思想,正如美本身是形式也是表现一样。没有接吻的爱是不完全的,没有柔情和尊重的爱也是不完全的。学会混合这两种幸福的源泉,按相当的比例混合,决不使它枯竭,这就是爱的艺术。当人们想一口喝掉幸福之水时,他觉得这算不了什么。爱情总的来说在其乐趣方面是可分的,只有细细品尝才觉得味好,其理由十分简单:肉体的快感不管如何强烈都是有限定、有边界的,可人们用此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会比想像本身有更多的限制;从中产生了某种失望。另一方面,道德爱情、感情在心中没有价值,它总是战胜强烈的身体危机;由此产生了心中的爱情和表达它的感官爱情之间不协调的痛苦之情,满足把这些爱互相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没有比淫荡更容易使人致命的东西了。谁想达到幸福的尽头,谁很快就可以达到。相反,聪明人对快乐精打细算,很有保留;他不是一次用完他的宝藏,他知道如何使肉体之爱像道德之爱一样无穷无尽,永不枯竭。 假如人们只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死,那还仅仅是想到死。怀疑在这一点上使我们平静,而在所有别的方面折磨着我们,这很令人P4费解。人们也可能不怕死亡,因为时间是用一系列短暂而无穷的时刻组成的,在这当中,人们确信自己活着。 人们无需去思考死亡,因为人不能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最深刻的哲学家不会去探究自己的印象,印象强烈得使哲学家不会有更多的虚荣心去谈论它。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知道这一点很令人欣慰? 如果一种痛苦是普遍性的,这种痛苦会好受些吗?是的,普遍性的东西是本质的东西,因而不会是一种痛苦。 假如说所有的人都会死,那是符合死亡的自然规律的;因此,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好处,好处就在于我们的命运和本质保持一致。玛克·奥雷尔感觉到了这一点。 哲学家和布道者徒劳无功,他们最精彩的演出也不能真正使人害怕死亡;人们只害怕目前和可见的死亡;只有死亡本身的威胁使人们恐惧。 生活,就是死亡;神圣的安眠来自这个吻。 只要我们还活着,死亡就是哲学家的思辨。现在,洞挖好了;应该下去了:底下有些什么东西? 胡小跃译P5 后记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他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襟怀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诺贝尔精神”。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谓“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们的理解和把兰?,妻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苎警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妮·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1997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综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断改变和改进之中,这一过程也反映了评奖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争议。而且,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毕竟囿于自身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文学观点、审美情趣等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要评得大家满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说到底,毕竟是一家之言,当然这是一“大家”之言。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精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总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它的世界性和权威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们选编了这几本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集子,意在向我国读者介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情况,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创作经验等等,供我国读者欣赏和借鉴,并得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而且也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本书收录了“其著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体现了文学价值”的蒙森等五位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其他获奖作家共五十八人的散文八十五篇。入选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大多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在本书选编过程中,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多次无偿提供了宝贵的原文资料,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许多知名译家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谨在此一并深致谢意。 编 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