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聿青医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清)张乃修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聿青医案》为清·张乃修原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文涵)整理编次而成。

全书20卷,收录张幸青临床诊治医案1100条例,按外感、内伤、杂病编排,于每一病证后附以医案。选案严谨,记录翔实,辨识精细,论证精当,处方确切,记载了张乃修先生疗效卓著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点,尤其是每案后的批注,切中肯綮,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医案专著,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临床医生必读之书。

本书是以江阴吴氏铅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撰写了导读,书后附有病证名索引,以便学习中查阅。

内容推荐

《张聿青医案》系清代名医张乃修原著,由其门人吴玉纯(文涵)等收集整理编次而成。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刻于1918年。《张聿青医案》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个人医案专著,同时也是一部临床实用的名医经验著作,在近代医案专著中具有较高声望。《张聿青医案》是中医临床必读的医案专著之一,以简体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张聿青医案》一书,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张乃修先生的临床经验,弘扬前辈医家的学术思想,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目录

卷一

 中风附类中

 风温附冬温温热秋燥

卷二

 湿温

卷三

 伏暑

 疟

 诸寒热

 霍乱

 丹痧附烂喉痧

卷四

 虚损

 内伤劳倦

卷五

 咳嗽

 肺痿肺痈

 喘

卷六

 吐血

 衄血

 蓄血

 便血

 溲血

卷七

 痰饮

 痰湿痰气

 气郁

卷八

 肝火肝阳

 肝风

 眩晕

 痉厥

 痰火

卷九

 头痛附头风

 脘痛

 胸胁痛

 腹痛附小腹痛

 腰痛

 身痛

卷十

 呕吐附吞酸吐蛔

 噎膈附反胃

 泄泻

 痢

 便闭

卷十一

 肿胀

 黄瘅

 痞气

 积聚附瘕瘕

卷十二

 痿

 风痹

 麻木

 消渴

卷十三

 遗精

 淋浊

 癃闭

 溲数

 阳痿

 疝气

 痔

卷十四

 惊悸

 不寐附多寐

 汗

 嘈杂

 癫痫附悲哭喜笑

 呃忒附嗳噫

卷十五

 咽喉附失音

 目疾

 牙痛

 耳病

 鼻渊

卷十六

 肩臂背痛

 腿膝痛

 脚气

 风疹

 岚瘴

 虫

 童损

 内痈

 梅毒

 瘰疬

卷十七

 调经

 带下

 崩漏

 胎前

 产后

 乳症

卷十八

 论著

卷十九

 丸方

卷二十

 膏方

附录

 张聿青先生传(萧蜕)

 张聿青先生传(吴文涵)

 吴文涵跋

 郭汇泰跋

 张克成跋

 张谔跋

病证名索引

试读章节

九诊 中脘渐舒,诸恙亦日见起色。然至暮辄作呛咳,还是肝气逆而犯肺。大便未行。拟清金平木法。

川贝母二钱 光杏仁三钱 茯苓神各二钱 鲜竹茹一钱五分 蛤黛散绢包,三钱 瓜蒌皮四钱 广郁金一钱夜交藤四钱 干橘叶一钱川楝子一钱五分 干枇杷叶去毛,三片更衣丸先服一钱五分

十诊 得食则呃,是胃火与食相激。用黄连温胆汤法。

川连酒炒,三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竹茹盐水炒,一钱五分柿蒂三枚 橘皮盐水炒,一钱 枳实八分 白茯苓三钱枇杷叶去毛,两片,淡姜汁炒

十一诊 胃纳稍起,呃逆亦减。前法参以镇逆。

川雅连吴萸汤炒,三分 枳实七分 鲜竹茹一钱五分海风藤三钱 煅赭石三钱 橘皮盐水炒,一钱 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五分桑寄生酒炒,三钱 木防己一钱五分 白僵蚕炒,打,一钱五分

十二诊 平素偶服参苓,辄胃纳加增,神情振卓,其阳明中气之虚,未病先露。此次病发,忽然眩晕,左肢不遂,病发于左,口歪于右,一时神识昏乱,多言妄笑,不时目窜发厥,呃逆频频,显系火风挟痰上旋,乘阳明脉络之虚,抵隙而人。首方言中于腑络者,即阳明大腑之络也。叠进降火消痰熄热,火之内扰者渐平,风之上旋者自熄,眩晕由此而定,神情由此而清,发厥亦由此而止。岂知痰热甫平,而虚火挟湿上腾,壅于胃口,以致通口糜腐,危险之境,较前更甚。遂导热下行,兼用外治,糜腐次第而退,脉弦滑得以渐柔,饮食渐次而进。惟左手足不能举动,不知痛痒。吾人左半属血,右半属气。左半之血,还行于右,是为气中之血;右半之气,还行于左,是为血中之气。今风火郁阻络中,左血虽得右行,而右气不能左入,则偏左半身有血无气,所以望之如常,抚之无异,欲举而动之,则无气以运也。无气以运,欲动得乎?其祛风舒筋活络之品,似为必用之药,殊不知风不自生,血不行然后生风也。筋络不自病,有所以阻之者,然后筋不舒而络不宣。则是病在经络,而病之本实在阳明之络空,火风阻之。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拟通补阳明,化痰清络。

台参须另煎,冲,七分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羚羊片先煎,一钱 白僵蚕一钱五分 生於术一钱薄橘红一钱 煨天麻一钱 生熟草各二分 竹沥七钱 姜汁三滴

P6-7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是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中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P,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