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斗室静听龙吟虎啸,一尺小窗望尽宇宙洪荒,这本书中作者将从老庄学说出发,穿越无数哲人对人生的思考,在高僧大德给人生的偈语中,在文认墨客对于生命的感叹中去寻找答案。正如人的生命一降生就面临着挑战一亲,我们的天性也过多地受到世间无数的诱惑。欲望总是引导我们走向歧途,而贪婪本来就在黑暗中窥探,人生的一次次尝试有得也有失,一次次我们不得不含泪放弃,一次次我们又重新出发,失败和成功就在咫尺之间,生存和毁灭就好像近邻,哈姆雷特那句经典的台词常常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谈到生存,我的心中总是有幅难以忘怀的图画,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景象,而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那曾经是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顺其自然、平实宁静、自得其乐、淡雅悠闲,那曾经是一种何等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啊!有时我们在繁忙的人生中偶尔也能享受人生独处的神圣时刻,有时我们也曾把心理交给天籁般的寂静,感叹寂静也是一人得的清福,直到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生命中的一切悠闲皆是艺术,而生活最富贵的就是享受此生此时此刻……
与其买一柜衣服 不如买一件贵衣服
奢侈的人爱的是钱,不奢侈的人爱的是生活;奢侈的人恋上时髦,不奢侈的人少了野心。
我有一位朋友,以前还是个小公务员时,周末假日都能休息,携带家眷上山下海、垂钓赏枫。后来自己开了公司,朝八晚十二,天天奔命,没一天好好休息。为了什么?钱!但是赚多休少,甚至赚少休少,甚或最后不赚认赔,得不偿失,他说好后悔。
简单需要智慧。脑筋急转弯这样出题:口渴了怎么办?大多数的人陷入思考,因为太简单了,没有人想到答案就是喝水。智慧的原生态是:“无上正等的正觉”,意指“最真实”的。智慧,有时候不必转弯抹角。简单,常常就是答案。
找一个静处,放下杂事,静观心念的飞扬,不执著、不排遣、不流转,只是静心地观察,让幻生幻灭,最后湛然不动,困惑化于无形。观心是从心猿意马,到猿马静寂的历程。
“除去压力”。无为的人无怨、无嗔、无气,没有世俗中的所有牵绊,所以能够“放下”。放松心情,浑然天成。小草无为,所以长得繁盛。
大鱼大肉的时候令人惊慌,人肥了,病多了。我们欢迎野菜时代的来临。那一天,野地里,我们走在华江桥下的雁鸭公园,看着一群与世无争的避冬雁鸭的升起与降落。污泥下的食物,是它们的佳肴。岸上的人类吃着盛宴看它,它们食着野菜表演。雁鸭的闲情,使我想起童年的野菜。旷野就是天然的苗圃,在台风天过后,我们以漫山遍野的野菜裹腹,那一刻触动了我的心情,弯下腰去认真地摘取雁鸭公园里的野菜,当天晚上炒了一盘,体会了那种多年难得的简单味道。
喜欢旅行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悟:最美的事物,常常最单纯。山上的湖、线条简单的水韭、一群候鸟、一叶扁舟、几丝细雨,美,本来就不必上妆的。单调的涌泉,单一的动作,讲出了生生不息的绝学。甘洌的它,不知在这座山里重复了多少年这样的动作,走过山里的人依旧能喝出一口醇甜。
什么叫质朴?很难说得清楚,你可以试试做:那是一种不做任何事的状态,没有目的地放自己一天假,一个人优哉游哉。闭上惹是生非的口,关上恼人的电话,让电视静音、电脑停机、电灯不亮,什么事也不必做。你做到没有?
天道有常不为你存不为他亡,别以为自己是天下最重要的人,没这回事。你下了班晚回家,或者是你早回家,公司都会正常运转。该回家时回家,是你与公司的契约,不是吗?
打破你原有的惯性,做一些与原来回家时完全不一样的事。比如说,以前回家坐下便扭开电视,现在则改成打开收音机,或者打开窗,让和煦的风柔柔拂入,或者登楼欣赏星罗棋布的灯光与月光皎洁的辉映。
放慢你的动作,别急着把某一件事做完,别急着催促孩子吃饭、洗澡、睡觉,让生活依它的步调缓缓进行,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痛苦的始作俑者是自己。
再想想,家中的东西,真的都是需要的吗?
我已经实施了下面四项减法措施:
1 绝不过度拥有
不需要就别拥有它,这是简化生活的第一步。繁忙进步的城市,商人处处设下陷阱,想引人入瓮,你必须学会拒绝,拒绝经济能力无法负荷的产品,拒绝高额消费,拒绝不必要的入侵,拒绝让家变成一座垃圾山,拒绝低劣东西占据寸土寸金的空间。
2 再少一样东西
再少一样是我多年来的逆向思维,力行简单,必须学会少其“一”。什么能少?是我常想的问题。 沙发少一件,茶几能少,酒柜能少,微波炉或许能少,烤箱能少,也许有一天,电视也能少。
3 饮食简单
从小到大,吃饭都是皇帝大,饮食成了人生大事之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我决心简化饮食之后,居然发现,生活也简单许多,不仅少去油烟的污染,也不必大张旗鼓地清理厨房,甚至有太多美食道具,一夕之间成了废物,我重新有了自由的喜悦。
4 质精量少
我宁可多花一点钱买一件好的衣服,穿来简单舒适、经久耐穿,也不愿贪小便宜,买了一整柜子,但三年才穿一次。我受了这种苦多年,现在彻底改了。P13-15
在大道无形的静寂中品味生命的狂喜
(代 序)
古人云:大道无形。又云,道可道,非常道。那些最深奥的人类智慧通常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概括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将高深的道理以通俗明了的语言加以说明,而在我们的一生中又有许多说不清的智慧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与世界上的许多号称深奥的学问相比,人类生存的智慧可以说是最深刻、最高深的学问。人类生存的历史至少已有几百万年,关于生存智慧的学说也有千种万种,但却没有一种能够为人类所广泛接受,而相反来自民间、来自历史、来自前人感受所总结出的许多只言片语却散发着熠熠的智慧之光,在人生的黑暗中引导着我们前进。
仿佛走在漫漫的长夜之中,面对无穷无尽的黑暗和未知,此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大道无形”的感受,它与你在生命中的无数绝望和无助的时刻相伴,它伴随着你一同体会寻求探索时的内心的坠坠不安,它伴随着你共享发现时心中的狂喜,它伴随着你咀嚼着人生无常时失败的苦涩,它伴随着你滑落着内心痛苦时晶莹的泪水,它是山野孤寂时划破夜空的一颗流星,它是万籁俱静时呜咽歌唱着的一曲古笛,它是求索者闭上双眼之前黑瞳中最后一道渴望的眼神,它是被淹没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字迹斑驳的古碑……
那么,什么是人类生活至高无上的无形智慧呢?也许没有人能够给出最准确最完美的回答,而我将从人类浩瀚无际的智慧长河中撷取几颗最闪光的智慧的珍珠与你共享,并在其中融入无数先人有关人生的思考和体验,你我将似久别的旧友重逢一起探讨复杂人生的智慧心法,又似在人生道路上有缘相逢的忘年之友一同共享生命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收获,是在共同的亲人墓前一起凭吊的兄弟在喃喃自语中分担着彼此的苦痛和哀伤。
翻开本书,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呀呀学语的童贞时代,面临生活中给我们展现的无数人生的难题,开始了第一次认真的思考。从此以后,每当我们在生命中偶有所得,就会把它沉淀在内心中,把它变成生命浓浓的茗香,让我们沉浸在其中久久回味……
写到这里,我的脑际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闪亮的词——大道至简。某个伟大的人物曾经告诫我们“越是深刻的就越是简单的”,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是人们最大的愚蠢,而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智慧。然而,当社会赋予我们一项又一项沉重的责任时,当亲人和朋友向我们提出一次又一次严厉的要求时,当我们面临着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考验时,我们又怎么能够把这复杂的一切化为简单,匆匆去享受那简朴而平和的人生呢?
在这本书中我将从老庄学说出发,穿越无数哲人对人生的思考,在高僧大德给人生的偈语中,在文人墨客对于生命的感叹中去寻找答案。
正如人的生命一降生就面临着挑战一样,我们的天性也过多地受到世间无数的诱惑。欲望总是引导我们走向歧途,而贪婪本来就在黑暗中窥探,人生的一次次尝试有得也有失,一次次我们不得不含泪放弃,一次次我们又重新出发,失败和成功就在咫尺之间,生存和毁灭就好像近邻,哈姆雷特那句经典的台词常常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谈到生存,我的心中总是有着一幅难以忘怀的图画,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景象,而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那曾经是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顺其自然、平实宁静、自得其乐、淡雅悠闲,那曾经是一种何等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啊!有时我们在繁忙的人生中偶尔也能享受人生独处的神圣时刻,有时我们也曾把心理交给天籁般的寂静,感叹寂寞也是一种难得的清福,直到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生命中的一切悠闲皆是艺术,而生活最宝贵的就是享受此生此时此刻……
我们每个人都从孩提时代走来,有过少年时期的懵懂,有过青年时代的浮躁,也会有中年时代的不惑和老年时代的知命,生活就好像一个人一生中穿过的无数件新衣一样,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从夏天到冬天,我们穿过无数件衣服,但我们穿得越多,我们离真实感受生活本源的距离就越远,而我们最终会发现,只有我们向赤子那样,面对生活袒露最真诚的胸怀,还生活于质朴自然的面目,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如果人生欺骗了你,或是你在复杂而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已淹没了自我,那么为什么不从零出发,撑一只长篙向着生命之海的最深处远行
假如把人生当作一次漫长的旅行,我们必将迈过生存时空的局限,从幼时的盲从到青年时的玩世不恭,从遇到失败时的自闭到小试牛刀后的固执,从学会思考深刻反省到适应着复杂的生活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改变。有时候我们反复思考,人生应该求稳还是应该求新?有时候我们反复自问,是该学会满足还是应该永远追逐?有时候我们会满意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时候我们又宁愿将自己天性中锐利的棱角磨平,有时候我们满足于在曲径通幽中成功的快感,有时候又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感到困惑,直到我们已经全然懂得了智慧生存的意义,才知道原来得失都有辩证法,成败自有规律在。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们才会感叹原来人间处处都有桃花源,人生的这杯清茶,只有在用岁月的水久久浸泡之后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甘甜。
不可否认,人生总是面临着无数次选择,但每一次选择总是会把我们置于左右尴尬的地步,正如猴子掰玉米那个简单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时我们像一只愚笨的猴子在人生的玉米地里不断地采摘,同时又不断地抛弃,很不幸,我们最终所留下的只有很少的一点点东西,而这种东西恰恰是我们所不愿意保留的。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寻找幸福和成功并不是只依靠信念和勤奋就能得到的,正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那样,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人生需要做加法,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更需要做减法。有时候我们越希望得到就选择得越多,但我们留下的却越少,审视一下你手中所有的一切,判断哪些对你是最重要的,这比盲目地去夺取要重要得多。
中国的古代哲学既讲究从少到多也讲究从多到少,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同时又说,“万物归真,返朴归一”,以少到多是一种发展阶段,但万物归一却是事物的终结规律。佛家文化更认为万物繁杂,是人类烦恼的根源,只有清除一切烦恼,将生活简单化才是人生的真谛。
倘若把人生视为一场游戏,它的真谛就在于越是参与其中越是不知庐山真面目,这个时候你就不如跳到这个游戏之外去思考,而相反,当你徜徉在复杂的思考之中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你就应该加入这个游戏。这一出一入之间,你便能参悟到人生的真谛。所以说,出世也好,入世也好,越是离自我远,就越是接近于真相。
记得赵本山有一个很著名的小品,在那个小品里自以为聪明的范伟被称为“大忽悠”的赵本山所欺骗。为了把轮椅卖给范伟,赵本山告诉范伟只有双脚离地,人才会有智慧,才能够真正思考。这当然是个笑话,但赵本山的话确实具有某种辩证意味,如果说脚踏实地是人类思考的“入世模式”,那么双脚离地就是人类思考的“出世模式”。正如人类只有在太空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球一样,要了解自我思考的真正误区,恐怕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过一段与俗世较远的生活才会找到答案。
毫无疑问,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是生活的真谛;让沉重的人生和着轻闲的节奏跳舞,这是人生的本源;让繁杂的思想返璞归真,这是思想者最高的境界;把过多的选择抛弃掉,这是淘宝者最大的秘诀。一加一不一定会大于二,一减一不一定会等于零,会做人生的加法固然重要,会做生活的减法却更加可贵。
从有形到无形,从零到一,从一到万,人类的发展总是这样以几何的基数不断地前进,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是在以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着,但我们要牢记地球是圆的,它自身在不断地旋转,不断旋转成360度,从0度到360度是一种回归,但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我们也要知道,时间总是在不断向前,顺时针地旋转,从0点到24点再到0点,这个旋转也是360度。这是一个时间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间的开始。
以上两种旋转代表了时空的变化周而复始,同样,人类生存的智慧也是周而复始的。从两千多年前,老庄学说提出的返璞归真到中国近现代人们提出来的返回大自然,这其中经过了多少纷繁的思想混战,又有多少学人奉献了自己有关人类生存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们重提简单生活,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由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智慧进步的过程,它看上去只是个循环,却已在循环中实现了升华和提高。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今天,人类的生存智慧再一次由博返约,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而人类的思想又再一次挣脱了束缚在身上的锁链,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提前感知了这一深刻变化的到来。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两千多年后,更有智者在灯前日:大道无形乎,在我心中。
作者
2006年3月14日于京郊静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