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用伦理研究/经世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淑芹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学界对“信用”进行了多维视角的探究, 有关著述陡增,其中不乏创见与洞察,但其多偏重于经济生活中的“信用”。这种研究的侧重和偏颇,有其客 观原由。本著述在关注经济信用的同时,不偏废对法律信用、制度信用、政府信用、职业信用、家庭信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您一起探索、思考人理性的自然欲求及人的理性对“信用”的拷问。

目录

导 言/1

第1章信用考鉴/1

第2章信用类型与信德的道德构成要素/14

第3章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信用/31

第4章 信德形成的心理机制/63

第5章信德与文化/83

第6章 中国传统信德反观/117

第7章 市场经济与信用/147

第8章信用的功效/182

第9章 信用实现的社会保障机制/224

附录: 治理我国社会信用紊乱的对策/268

调查问卷/289

主要参考文献/292

主要参考书目/293

主要参考论文/296

后 记/298

序言

近年来,学界对“信用”进行了多维视角的探究, 有关著述陡增,其中不乏创见与洞察,但其多偏重于经 济生活中的“信用”。这种研究的侧重和偏颇,有其客 观原由。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人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 繁荣和引致的问题,也是首先在经济领域显现的,因此, 我们过去考证经济的发展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惯常 用的指标是GDP产值,当然,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问 题以及引发的经济秩序的混乱,也必定成为人们首先关 注的焦点。但是,“信用”不止活跃于经济生活中,也普 存于其他社会关系和活动领域,扼要简述,“信用”是 人类社会中,涉及承诺与践约、规定与遵守的伦理关系、 守约遵规的道德意识和规范、履约行为的品质以及由此 获得的置信度,因而,“信用”的概念除了经济学的特 定内涵外,还应在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更为重要的是, 经济信用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观和科学发展观为主唱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主体 不仅具有谋利的“经济人”特性,而且也具有“社会 人”特性。市场主体的“社会人”特性,表明现代市场 主体,是具有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文化主体。就此而论, 市场主体的信用活动,就绝不止是利益让渡和偿还、增 值的经济问题,更是法律信用的契约精神和伦理信用的道德文化问题。为 此,本著述在关注经济信用的同时,不偏废对法律信用、制度信用、政府 信用、职业信用、家庭信用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学界已在市场经济的信用性、信用的资本功能、信用的社会保 障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初步的探讨,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信用伦理的研究仍 处在初始阶。一是研究思路存在单一性,没有在法律信用、经济信用与伦 理信用综合比较的视阈中,把握伦理信用的特性;二是缺乏对伦理信用实 现的一般规律和条件的系统研究;三是忽视了对我国传统信用道德在当代 社会断裂成因的探源及其传统信德具体继承原则的创新研究。四是目前对 信用意识强化的研究,偏重信用意识形成的外治因素而忽于信用意识形成 的内化因素。

在西方,法律信用和经济信用的研究比较悠久,而信用伦理的研究较 薄弱。二十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划 界论”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因素决定论的观点,肯定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促进 作用;以诺斯、刘易斯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对人类经济 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全面考察及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包 含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论证了政治、法 律等对信用道德的保障作用;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统制经济学,不仅把诚 实、信用、创新等道德看成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函数因素,而且重视信 用实现的利益机制;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发表的《信任一社会道德与 繁荣的创造》,更是专门阐述了社会文化、信任、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 的互动关系。但从总体来看,西方关于伦理信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信用 对经济秩序、经济效率的作用及其信用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而对信用的 构成要素、形成的文化机制及其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则缺乏关注和系统 研究。

基于此,本著述对信用伦理主要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工作。

明晰“信用”概念。概念的明确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基于“信 用”含义的宽泛性以及日常生活和学界使用“信用”术语意蕴的含混性, 本著作从发生学和语义分析的视阈,对信用的缘起、内涵、特性及样态进 行了梳理,在社会学意义上诠释了信用概念,严明了“信用”的内涵和外 延;从信用分层结构的角度,把信用分为一般形态(规则信用和许诺信 用)与具体形态,指出以法律、规章制度为要约形式的规则信用,是许诺 信用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申明,没有法律信 仰、制度权威,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信用;根据信用关系、信用行为的 特性,对信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概括,即利益需求、信任心理、约定形 式、规则要求、践行约定、价值评价。

合理划分信用类型,阐述信德的道德构成要素。由于信用存在类型的 繁多、分类标准的杂乱,常造成信用意指不明,由是,本著作根据经济基 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样态,把信用分为经济信用、政治信用、法律信 用、伦理信用,此类划分具有包容性强、避免内容重叠、交叉和疏漏的优 点。鉴于学界对经济信用的广泛关注,而疏于法律信用和伦理信用的现 状,本著作对经济信用、法律信用、伦理信用的各自特性进行了辨析与条 陈,并在伦理内部进行了比较研究,凸显出了伦理信用的独特性。针对学 界普遍忽视其它德性对信德内在保证作用的倾向,本著作专门论述了诚 实、公正、忠诚、自尊、自重、自爱与信德的关系,指出良好信德的形 成,需要基本德性的支撑。

综括经济生活之外的其它信用形式。对信用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抽象 的一般泛论上或演绎的逻辑推论上,必须根植于社会生活,研究信用的现 实表现形式,为此,本著作立足于婚姻和家庭、职业、社会公共生活三大 领域,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层面,概述了伦理信用的现实表现。在婚姻、家 庭关系中,论述了婚姻中的忠诚信用、家庭教育中的许诺信用、赡养中的 义务信用;在职业生活关系中,依职业活动主体的不同,把职业信用伦理 分为职业组织的信用和职业个人的信用,职业组织的信用着力于职业组织 管理制度的信用和管理者人格的信用,而职业个人的信用主要是从择职信 用、岗位责任信用、离职信用三方面展开论述的;在公共生活关系中,信 用伦理表现为人际交往信用和日常生活信用两大类,其中人际交往信用又 体现为守时信用、承诺信用和义务信用,而日常生活信用则主要表现为缴 费信用和公共场所守规信用。指出我们对信用建设不能做偏狭理解,要重 视基础性的不同层面的生活信用,没有日常生活的基本信用,就不可能有 良好的经济信用和政治信用。

阐释信德形成的心理机制。要强化我国公民的信用意识,必须研究信 德形成的社会心理,寻求信用内在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规律。立足于心理学 的研究成果,对人的诸种道德心理因素对人的信用品行作用的机理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信德形成的四大心理机制:观念系统、态度系统、动力系 统、控制系统。由于信用道德观念是人对信用道德客体的一种具体的意识 形式,因此,道德感知、道德思维、道德直觉则是信用观念形成的子系 统。虽然人们通过道德认识活动,在公理上通晓信用道德要求,但个体信 德的实践,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接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价值 认同的问题,所以,道德联想、道德情绪、道德情感、道德体认构成了信 德形成的态度系统。人们的信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 态度倾向,只是为具体的信用道德行为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燃料,它们还 必须转化为道德需要和动机,形成信德活动的动力机制。道德需要和道德 动机作为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某种道德活动的愿望,通过道德意志、道德理 智、道德良心的调控系统外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

概要信德形成的文化机制。文化作为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重要函数变 量,也是信德形成的基础性因素,本著作采用跨文化研究法,把人类有关 的信用行为特点,置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加以对比,分析了中西不同文化 传统信德的特点,提出并论证了信德形成的文化路径机制,即文化动力机 制、文化约束机制、文化环境机制、文化心理机制,系统化了信用与文化 的研究理论,并明示了信用文化建设的不可偏废性。

梳理和开掘中国传统的信德文化。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 国当前较为稀缺的道德资源。如何在反观我国传统信德固有特性基础上, 实现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承接,则是我国完成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 会转变的关键环节。对信用的历史考察,一般著述重于古代信用思想资料 的挖掘与整理,忽于信用形成的客观关系和现代转型。不置可否,信用思 想资料的研究,应是考察信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历史研究方式,但相比而 沦,客观的信用关系的分析更为根本。为此,本著作对中国传统信德文化 的研究,不是平叙举要,而是意在其“现代转型”的实现。首先,运用历 史研究的方法,从信用的思想发展和信德的实践活动两个维度对中国传统 信德进行了考辨,在整理与挖掘中国传统信德思想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国 传统信德的核心内容,并概括出我国传统信德活动的特点,总结出中国传 统信德的特征,即信德的自律性、信德的情感性、信德的义理规制性。其 次,追溯了中国传统信德断裂的历程,在综述传统信德式微的基础上,从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偏颇、社会的现代转型、 政治腐败消解社会信用四方面透析了传统信德断裂的成因。再则,在中国 传统信德与时代精神的主题下,着重研究了传统信德承继的价值原则、传 统信德承继的核心内容、传统信德光大的路径。在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 律基础上,提出了传统信德承继的三大价值原则,即尊重传统文化心理的 原则、“换形法”和“精神继承法”的批判继承原则、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归纳出传统信德承继的核心内容,提出传统信德实现从理论继承到实践行 动实质转型的途径。

条陈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了把脉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应然”和 “实然”关系,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从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活动(赊销 交易活动、企业信贷活动、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合理谋利活动、经济效 率)人手,阐明市场经济的信用禀性;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信用 状况,概括出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信用特征,即信用意识薄弱、信用社会 心理支撑虚弱、信用风险机制缺位、信用评价机制迟钝;采用描述的列举 法,对我国信用的缺失现象进行分类概述:经济生活领域的搀假作伪、商 业欺诈、弄虚作假、金融诈骗、虚假投标、虚假广告、盗版侵权,政治生 活领域的政绩造假、法律白条,社会生活领域的考试作弊、学术剽窃抄 袭、承诺失约;从个人行为的趋利性、社会价值系统的出障、信用体系的 残缺和利益制衡机制的短缺、舆论监督的弱化、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陋习 和人情、特权心理的社会文化的陈积归述失信的诱因。

详述信用的功效。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已表明,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增长 的变量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技术等物质资本形态,以道德为核心的人文 资本愈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吸纳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交易成本理 论、博弈论、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等,详述了信用对市场效率、 市场秩序、市场发展的资本功能,并提出法律信用和伦理信用是衡量市场 经济发展程度的人文指标。对于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的测度指标,不囿于目前国际流行的单纯的经济性外化五条标准(政府行 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 数合理化),而是根据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及其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 逻辑,提出法律信用和伦理信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发育度的重 要指标的观点。指出市场发育的规则诉求,决定了市场的发育过程就是市 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法律信用、伦理信用的形成过程,即一个 国家或地区,市场发育的不成熟预示着法律信用的弱化;一个国家或地区 法律信用的形成,预示其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步入发达市场经济国 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仅形成了法律信用,而且也在全社会普遍形 成了伦理信用。联系我国实际,从社会风气、社会资本和政府形象的视 阈,深入探讨了信用的人文功效,指出信用作为对置信方行为预期的一种 确信状态,其信任的性质和普及程度是社会风气正邪和政府形象好坏的的 一种标示。

系统论证信用实现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性,在由 “应然”到“实然”、从逻辑到实践的转换过程中,具有或然性,因而,预 示着市场经济的良好信用不能完全自为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即一 定的社会机制给予保障和推动,为此,本著作提出了七大机制理论,它们 分别是法治机制、监管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奖惩机制、信用意识的强化 机制、信用评价机制、信用教育机制。人的规则意识产生的后天性、人格 信用的易变性、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规则指导性及其制度的形塑性,都构 成了对法治机制的诉求,法治有三个有机相联的要素:法律制度、法治理 念和法治社会结构。市场主体的趋利性,必须建立对企业、中介服务机构 和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监管机制,这种监管机制包括由国家的政府机构对行 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上市公司、银行等进行的监管;各个协会对本行 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会计事务所、信用管理机构等服务中介对上市公司、 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管理。建立信用的公开机制,使信用产品的生产和使 用市场化,信用管理专业化,信用信息传播网络化,促进信用信息的流动 性和透明性,发挥信用信息的惩戒作用。通过法律风险、市场淘汰、道德 损誉实现信用的奖罚;通过认知教育和环境养成,强化社会成员的信用意 识;通过信用信息的披露、传媒报道、通报批评等信用评价的公示途径, 增强信用的资质性和市场的筛选能力,降低信用风险;通过信用管理的专 业化教育和执业操守教育,提高信用的管理水平。

为了增加人文科学研究的实效性,本著作在抽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治理我国社会信用紊乱对策”的研究报告。报告共有六部分:调 查概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历程与现状、我国社会信用 建设存在的问题、治理的对策。

在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基础上,报告指出,目前社会成员对市场 经济信用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坚定的市场信用信念的支撑;在信用与利益 的择选中,功利性价值原则具有主导趋向,诚信的对等性受到重视;人们 的契约意识普遍增强,轻易许诺、草率签约已是社会的极少数,但社会成 员坚定的维信意识仍需强化;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失约有不安和愧疚 的心理,具有道德感;社会对于信用的相关知识和规则要求的宣传教育比 较薄弱。

对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四主因说,即缺乏对 征信数据开放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信用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下、 规定与操作的矛盾性、网络不发达。对于我国社会信用的治理对策,本报 告提出了五个“正位”的主张,即心态要“正位”、政府要“归位”、法 律要“到位”、模式要“定位”、教育要“补位”。

 王淑芹

2004年12月于中海雅园

后记

我对“信用”的关注和研究,是我主研方向专一与渐进的结果。上世 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界围绕“市场经济 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针对理论界存在的市场经 济与道德关系的“划界说”和“互斥论”,我在《哲学研究》1995年第二 期发表了反驳文章。此文在梳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基础上,对“划界 说”和“互斥论”进行了驳斥,并全面阐释了“统一论”的基本观点。 自此,我便专注于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并定向于此。尔后,围绕经济伦 理,我分别对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道德的功利与超功利、经济伦理与经济 道德等歧义概念进行了疏义,专门阐述了市场道德与社会道德对立与统一 的条件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针对学界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多停留在市场 经济体制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层面的一般探讨,我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微观 经济,即企业的经济活动,从经济的实际运行层面考证市场经济与道德的 关系。由于从市场经济的一般机制、规律和特征出发,研究市场经济与道 德的关系,是站在理论的一般层面阐明二者的“应该”关系,究竟这种 “应该”关系在社会的具体经济活动中“实际”如何,则不能离开企业的 经济活动。有鉴于此,我认为,这种从抽象的或理论上的市场经济模式出 发研究道德现象的视角,虽是必要的,有助于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宏 观把握,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微观经济。为了探 究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层面~企业经济活动的道德性,我便以企业的市场 营销观念和活动为切入点,耙梳了市场营销引发的经济关系的伦理转型及 其道德规定,撰写了《市场营销伦理》。  二十一世纪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信用缺失的凸显,其 引致的经济秩序的紊乱及其产生的无效社会资本对经济效益的消解,无不 促成了伦理信用的“显学”地位。基于理论探索的热望和关注社会发展的 责任感,加之多年来对经济伦理的倾注和专一性研究,使得伦理信用成为 我学术研究的重心。而以此立项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后,进一步加 快了课题的研究进程,并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如期圆满完成预期 的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和纲目由我统一设计和规划。课题任务的 具体分工是:王淑芹: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 章、调查报告;安云凤:第三章;张鸫:第五章;吴付来、崔震:第六 章。为了专著的协调统一、主旨思想的贯通如一和论证结构的逻辑一致, 我在统稿过程中,对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进行了修改。  本课题的立项和如期完成,得益于我的许多老师、学友、家人的支 持。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罗国杰老师、宋希仁老师、陈瑛老师、 王伟老师的无私教诲和启迪;得到了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王成部长、崔志民 处长的支持;在问卷调查和统计过程中,我的研究生项燕、薛晓燕、郑红 芳、黄菠、王飞、程增俊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王 吉胜老师和曲建文老师都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董妍做了大量 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恳的谢意。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 李启旺,对我学术研究的一贯理解和支持。  尽管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已尽自己的全力,但囿于学识浅显,不乏会有 疏漏和遗憾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斧正。           王淑芹          2004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