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近期由山东友谊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季老首次在家乡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文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授权的版本(书中附有授权书),先生委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选编。王岳川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在美学、书法、音乐等领域都有不凡的造诣。他精心选编了季老的拔萃之作,并在《学问人生》中完整清晰地体现了季老的思想轨迹,其权威性自不待言。重要的是,本套书有大量内容为首次公开出版,以影印本推出。季老文渊德厚,是齐鲁之邦的骄傲,这次在山东出书,是先生一次精神的还乡。

内容推荐

《季羡林学术精粹》包括《中国思想与跨文化卷》、《佛教与语言卷》、《中外文化交流卷》、《比较文学与文化卷》四卷,全方位反映了季老的学术成就;《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则摭取先生多部自传的精华编辑而成。 

四卷学术著作及《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均由季先生委任北大教授、著名青年学者王岳川选编,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学术眼光。其中首次面世的《西域佛教史》等专著手稿,特以影印形式出版,以使读者一领先生治学风范。

目录

中外文化交流漫谈——从西域文化的传人谈起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导言

 二 滥觞(汉朝以前)

 (一)推测出来的起点

 (二)印度古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

 三 活跃(后汉三国25年-280年)

 (一)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

 1.中国的丝、纸、钢传入印度

 2.印度物品传入中国

 (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人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

 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265年-907年)——两种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阶段

 (一)两晋南北朝(265年-589年)

 1.佛教影响的继续扩大

 (1)竺法护

 (2)道安

 (3)鸠摩罗什

 (4)慧远

 (5)法显

 (6)竺道生

 (7)真谛

 2.贸易活动和外交往来(交通年表)

 (二)隋唐(581年-907年)

 1.唐初中印交通年表

 2.佛教交流达到最高点

 (1)玄奘

 (2)义净

 (3)密宗:善无畏、一行、金刚智、不空

 (4)慧超、悟空

 3.外交往来和贸易活动

 (1)外交往来(年表)

 (2)贸易活动

 (三)鼎盛时期宗教、外交及贸易活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具体成果

 1.印度-中国

 (1)文学

 (2)史学

 (3)音韵学

 (4)著述体裁

 (5)艺术

 (6)戏剧

 (7)天文历算

 (8)科学技术

 (9)医药

 (10)印度的杂技和幻术

 (11)印度物品传人中国

 2.中国-印度

 (1)印刷术

 (2)造纸术

 (3)罗盘

 (4)火药

 (5)中国物品传人印度

 (6)佛教的倒流

 五 衰微(宋元960年-1368年)——两种文化的同化阶段

 (一)宋代(960年一1279年)

 1.宋初中印交通年表

 2.北宋和摩伽陀与注辇的交通

 3.继业

 4.《岭外代答》

 5.《诸蕃志》

 6.南宋时居留印度的华侨

 7.同化问题

 (1)禅宗

 (2)理学

 (二)元代(1206年一1368年)

 1.元代中印交通年表

 2.印度人人仕中国

 3.中印通商情况

 4.文献

 (1)《岛夷志略》

 (2)《大德南海志》

 5.印度佛教僧侣来华

 6.文学方面的影响

 六 复苏(明1368年一1644年)

 (一)复苏的内容与含义

 (二)明初中印交通的情况

 (三)郑和下西洋

 1.马欢《瀛涯胜览》

 2.费信《星槎胜览》

 3.巩珍《西洋番国志》

 4.《郑和航海图》

 (1)第一次出使

 (2)第二次出使

 (3)第三次出使

 (4)第四次出使

 (5)第五次出使

 (6)第六次出使

 (7)第七次出使

 (四)出使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五)明初与孟加拉、古里、柯枝的交通

 (六)明代中叶的中印交通

 (七)文学和科技方面的相互影响

 (八)文献

 七 大转折(明末清初)

 八 涓涓细流(清代、近代、现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

 (一)激流与涓涓细流十七八世纪

 (二)暂时的复苏19世纪

 1.前半的情况

 (1)谢清高《海录》

 (2)徐继畲《瀛环志略》

 (3)魏源《海国图志》

 2.后半的情况

 (1)王芝《渔瀛胪志》

 (2)王韬《■园文录补编》

 (3)黄桥材《印度札记》

 (4)邹代钧《西征纪程》

 (5)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续刻》

 《庸庵海外文编》

 (6)郑观应《盛世危言》

 (7)龚柴《五洲图考》

 (8)载振《英轺日记》

 (三)20世纪前半中印友谊的表现

 1.孙中山

 2.章 炳麟(苏曼殊附)

 3.康有为

 4.梁启超

 5.鲁迅

 6.甘地

 7.泰戈尔

 九 结束语

 注释

印度简史

前言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代

 第二章 奴隶制度时代

 第三章 封建制度时代

 第四章 近代印度

 第五章 现代印度

注释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

 一 再论中世俗语语尾am>-o,-u的问题

 (一)犍陀罗语《法句经》

 (二)吉尔吉特残卷

 (三)《妙法莲华经》

 (四)Prajna-paramita-ratna-guna-samcaya-gatha

 二 巴利文与不定过去时

注释

糖史(节选)

《糖史》自序

引 言

缘起

资料

《异物志》

《齐民要术》

《糖霜谱》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做法

目 的

《糖史》第一卷

第一章 饴■■■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饴■■■以及甘蔗和蔗浆

 (一)古代的甜东西

 (二)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饴、■、■、■

 (三)这一时期的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一)糖浆

 (二)固体石蜜

 (三)糖水、牛乳、米粉合成的乳糖

 (四)片糖、捻糖

 (五)享糖、飨糖、响糖、兽糖

 (六)白沙糖

 (七)糖霜

 (八)冰糖

 (九)■

 (十)崖蜜、岩蜜

 (十一)樱桃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年一907年)

 (一)材料来源

 1.正史

 2.本草和医书

 3.敦煌卷子

 4.诗文

 5.《一切经音义》

 6.僧传

 7.中外游记-

 8.《梵语千字文》等书

 9.笔记及类书

 (1)《酉阳杂俎》

 (2)《云仙杂记》

 (3)《北堂书钞》

 (4)《艺文类聚》-

 (5)《通典》

 (6)《白氏六帖》

 (二)甘蔗种植

 1.种植的历史

 2.甘蔗的种类

 3.地理分布

 (三)砂糖制造

 (四)外来影响

 附: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九章 白糖问题

 (一)“白糖”这个词儿的出现

 1.在印度

 2.在中国

 (二)糖颜色的重要意义:其产生根源与外来影响的关系

 (三)明代中国白糖的熬制方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1.熬炼过程

 2.熬炼时投入的东西

 3.熬糖的糖的种类

 (四)明代中国白糖的输出

《糖史》第二卷

第四章 从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种植以及砂糖和

 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一比较古的佛典

 二巴利文《本生经》

 (一)甘蔗

 (二)糖

 (三)糖粒

 (四)压碎了的糖

 (五)糖浆,糖水

 (六)甘蔗汁酿烧酒

 三汉译律藏

 (一)甘蔗、砂糖和石蜜作为药品

 1.什么叫病?什么叫药?

 2.含消药

 3.七日药

 4.甘蔗

 5.只列举药名

 6.什么药治什么病?

 (二)甘蔗、砂糖和石蜜作为食品

 (三)甘蔗的种植、甘蔗田和甘蔗园

 (四)石蜜浆、甘蔗浆、石蜜酒、甘蔗酒

 (五)造石蜜法和黑白石蜜

 (六)其他

 结束语

第五章 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人中国问题

目次

小引

第一节 唐代中印交通和文化交流

 1.交通年表

 2.文化交流

 a宗教哲学

 b语言

 c文学

 d艺术

 e科技

 f动植矿物

 3.交通道路

第二节 印度制糖术传人中国

注释

在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在这两个方面所起的作用

试读章节

“西域”这个词儿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约略言之,可以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西域包括古代中国以西的地域,没有什么一定的边际。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讲到了今天的新疆一带一直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甚至阿拉伯的一些地方。狭义的西域则多半指今天新疆一带。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偏东的地带,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共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交汇,在全世界这是惟一的一个地方。只从这一点上来看,西域之重要概可想见。

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民族,民族有大有小,历史有长有短,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绝对不是哪一个民族单独创造的。说文化是一个天之骄子的民族创造的,是法西斯论调。历史事实是,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对人类文化共同的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化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民族间弃短取长,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把许多民族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又从而发扬光大之,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这种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文化,使全人类皆蒙受其利。

这里所说的“西域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西域,因为狭义的西域本地产生的文化不很显著,它主要是一个文化交流会通的地方。世界四大文化在这里汇流后,又向东方传播。“西域文化”就是汇流在这里的文化。要想讲这种文化的传播,必须追溯其根源,不能以狭义的西域为出发点。

追溯西域文化的根源,十分复杂。就其大者而言之,不外三途:一是印度,包括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二是伊朗,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波斯;三是阿拉伯国家,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食。我在下面分别加以叙述。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