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伤寒论》之理、法、方、药,进行了探讨。
全书分为“诠解”、“探索”、“医案按”三部分。“诠解”部分,作者在深入研习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条文作了语译及详明的分析,并力求前后条文融会贯通。“探索”部分分十五个专题,对一些重点问题予以进一步研究,总以揭示《伤寒论》蕴奥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医案按”部分,精选了编者及各医家《伤寒论》经方医案170余例,并附以按语,以实践经验证伤寒理法,藉以助读者体会六经辨治之旨。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工作者阅读,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也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伤寒论》之理、法、方、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伤寒论》为中医之根本,不止为外感病立法,亦是治疗杂病之门。本书以论述杂病为重点。
《伤寒论》中之条文,古奥而难通,“语译”为译书中文辞之文。《伤寒论》一书,深邃而难明,“诠解”与“方义”为阐述书中文意之文。学习伤寒理法,须寻求条文未言之旨,“探索”为研讨书中要旨之文。学习伤寒理法,须与实践相印证,“医案按”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之文。伤寒一书,注者数百家,今录其佳注,与“诠解”相参,以更尽书中之旨。前人注解伤寒,不止解其医理,更在明其哲理,本书不仅重在明其书中之理,更重在明其医理、方药之用。中医之传统书籍皆言简意赅,不作繁琐语,本书语言简明,可易读易解。本书为拙作《六经辨证实用解》之改编与增补,更尽所知以阐发伤寒学术。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语译病见有发热怕冷的,是病发于阳,不见发热,只见怕冷的,是病发于阴。发于阳的七天可愈,发于阴的六天可愈,因为阳数是七,阴数是六的缘故。
诠解此条论述辨病别阴阳之法。病之所来虽难知,病之所发则易晓。可从证之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中辨之。阳经发病,必有发热。因阳性为热,故证有发热。热畏寒侵,故发热而恶寒。阴经发病,必无发热。因阴性无热,故证无发热。不堪寒之相加,故无热而恶寒。冠以病有二字,可知当包括杂病在内,并不只限于伤寒。
伤寒之辨须当遵用此法。柯韵伯说:“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此时发热头痛已见,第阳气闭郁,尚未宣发。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称发于阴,此太阳病发于阴也。又阳明篇云: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斯时寒邪凝敛,身热恶热,全然未露,但不头项强痛,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推此则少阳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者,亦病发于阴,而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矣。”柯氏此论是专指伤寒而言。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根据水火生成之数而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阴之成数为六。阳之成数为七。因人体之阴阳与天地相应,寒热之性质与水火相同,故据之以定病之愈期。柯韵伯说:“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成数,至此则阴阳自和故愈。”
本条以寒热之外证,辨病之发于阴发于阳。以水火之成数,论其所愈之日期,皆是依据古代天人合一之哲理而言。应知病之如期得愈,是因治疗得当,用法不差之结果。如用法不当,则其愈难期。
按本条论病发于阴发于阳之辨法,及其愈期。
选注 程知: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风阳也,卫亦阳也,寒阴也,营亦阴也。中风、伤寒均为表证,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营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P10-11
《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辨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视为枕秘,而其用不衰。并且注者蜂起,学者云涌,身价日高,备受医家之重视,其实用价值,概可见矣。
对于这一学术的发展,古代医家历尽了艰辛。如西晋王叔和的搜采,唐代孙思邈的收集,金时成无己的注解,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沿至明清时代,更是人才辈出,以伤寒成家者不在少数。如方有执、喻嘉言、程应旄、柯韵伯、尤在泾等人,皆名重当时。据统计,注解此书者多至四百余家,伤寒之学得以盛行于世。
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四诊八纲不止能够分析疾病的外因,更能够分析疾病的内因,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也正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不辞愚拙,曾撰写了《六经辨证实用解》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承蒙读者之垂询,乃深感仍有改写之必要,因于诊余之暇,重新撰写此书,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一、诠解
诠解是效仿前人之法以注释经文,此书之注,古人已大费苦心,集腋成裘者亦不乏其人。但古今之时代不同,古人之注多着眼于外证,今之所需,却多属于内证。因此其注解虽多,能够切合于实用者却少,读后反使人感到无所取法。为求有利于用,以发挥中医中药治疗内证之特长,本书之“诠解”与前人又有所不同。
《伤寒论》一书,虽分为398条,求其实却为整篇文字,又条条相关,前后相承。因此如果单独依条文作注,反弃本以逐末。今此书之“诠解”,融前后为一体,读后可见仲景之本旨,既能得条文之意,更能知其所未言。并选附古人之注于后,与之互相参阅,则其理法更明。至于“方义”之中,亦并非只解其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加减变化,从中可窥得经方之活用。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虽然各经之中皆有纲领,是只论病之大体,而病之传变不一,更涉及于他经,令学者难寻。又有前有其证,在后文中却用省文之法,而读之难明。此等处在“诠解”中,皆将其指出,既不致误解其意,更可前后贯通。
书中以伤寒、中风示人,以明感邪有正虚与邪实之分,更以汗、吐、下之治逆示人,以明误治有伤阳与亡阴之变。病冈虽有所不同,其阴阳之乖错无异,皆在“诠解”中论述之,从中可见外感与内伤之辨治为一。
二、探索
探索是探求条文言外之意。因在“诠解”中条文之意虽明,而文外之意未言。如:文中本无“六气”之名,而在其论病中,却无一不在于气。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人与天相应,其气相同。天之气不和则为灾,人之气不和则为病。气本无形,却实有其质。六经与六气相关,虽未见于文字之中,却隐伏于文字之外。今在“探索”中揭示其隐,读后对条文之意,当有恍然得悟之感。
又如六经各篇之证,皆有经络脏腑之分。不属于经,则属脏腑,经络脏腑之名,是指病之层次,并非指其本体。在条文中未曾明言,致令学者难明,此亦是条文言外之旨,皆于“探索”中明之。
另外如中风、伤寒之义,合病、并病之分,更有转属、系在之别,皆于“探索”中指出。至于文辞、文法、章法等,亦为之剖析。“探索”可谓读此书之蹊径,当有助于学者之登堂入室。
三、医案按
医案是理论与实践的验证。理论的真实与可靠,惟有从医案中可见。理有所据,据于伤寒之条文,法有所依,依于伤寒之方剂,据理以用法,每见其效如桴鼓。古今之名医,无一不精于伤寒。伤寒之学传至于今,而沿用不衰,其理法之妙,为人所景仰。但其理法之深,亦令人难求。辨证有一处之差,即判如霄壤,用法有一处之误,可成为治逆。惟有志之士,具颖悟之天资,与自身之勤奋,熟读生巧,悟得其理,才能得其奥妙。今选取近代医案170余例,以实践经验证伤寒理法,具有时代意义,且言语文字易晓,从中可得六经辨治之旨。
辨治之要在于推理,临证处方须理法相合,这是每一个中医应具有的学识功夫。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方与证相合,而论中六经条文之证,与临床相合者极少,仲景之方为其所限,岂能运用于临床。因此当知理之所在,即法之所在,理法相合,投药即效。如选案中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痫,甘草泻心汤治便燥,书中并无其文,甚至方与证相反,却又能服后病愈,求其原因,无一不在理法之相合。此等治病活法,必须从医案中探求。今集诸家之验案于一炉,并附“按语”以论其原委,当有助于读者之领悟案中精髓。
“诠解”、“探索”、“医案按”三者合编,前后互参,辨证与用法俱全,理论与实践皆备,读后可见中医治病之妙。笔者本为探索与求知之人,今编写此书,只不过是一介凡医对伤寒学术的再实践与再认识而已。抛砖引玉,尚希同道正之。
贾秀林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