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经辨证新探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贾秀林//贾芳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伤寒论》之理、法、方、药,进行了探讨。

全书分为“诠解”、“探索”、“医案按”三部分。“诠解”部分,作者在深入研习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条文作了语译及详明的分析,并力求前后条文融会贯通。“探索”部分分十五个专题,对一些重点问题予以进一步研究,总以揭示《伤寒论》蕴奥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医案按”部分,精选了编者及各医家《伤寒论》经方医案170余例,并附以按语,以实践经验证伤寒理法,藉以助读者体会六经辨治之旨。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工作者阅读,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也有较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伤寒论》之理、法、方、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伤寒论》为中医之根本,不止为外感病立法,亦是治疗杂病之门。本书以论述杂病为重点。

《伤寒论》中之条文,古奥而难通,“语译”为译书中文辞之文。《伤寒论》一书,深邃而难明,“诠解”与“方义”为阐述书中文意之文。学习伤寒理法,须寻求条文未言之旨,“探索”为研讨书中要旨之文。学习伤寒理法,须与实践相印证,“医案按”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之文。伤寒一书,注者数百家,今录其佳注,与“诠解”相参,以更尽书中之旨。前人注解伤寒,不止解其医理,更在明其哲理,本书不仅重在明其书中之理,更重在明其医理、方药之用。中医之传统书籍皆言简意赅,不作繁琐语,本书语言简明,可易读易解。本书为拙作《六经辨证实用解》之改编与增补,更尽所知以阐发伤寒学术。

目录

上篇 伤寒论诠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30条)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条)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

禹余粮丸(方本阙)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抵当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8~178条)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文蛤散

白散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旋覆代赭汤

桂枝人参汤

瓜蒂散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汤

炙甘草汤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262条)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猪苓汤

蜜煎方

茵陈蒿汤

吴茱萸汤

麻子仁丸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272条)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条)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81~325条)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黄连阿胶汤

附子汤

桃花汤

猪肤汤

甘草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汤

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381条)

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麻黄升麻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白头翁汤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91条)

四逆加人参汤

理中丸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8条)

烧祥散

枳实栀子豉汤

牡蛎泽泻散

竹叶石膏汤

中篇 伤寒论探索

一、撰用《素问》以阴阳为纲

二、三阴三阳天人相应

三、三阴二三阳统经络脏腑

四、三阴三阳配六气

五、三阴三阳钤百病

六、《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与《热论》不同

七、经络与脏腑

八、三阴三阳互为表里

九、三阴三阳病皆以风寒别轻重

十、太阳篇之坏病与各经见证相关

十一、合病、并病、转属、系在

十二、六经病脉法

十三、六经病方

十四、用方与用药

十五、文法、章法、文辞

下篇 伤寒论经方医案按

一、桂枝汤证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

三、麻黄汤证

四、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五、大青龙汤证

六、小青龙汤证

七、桃核承气汤证

八、大陷胸汤证

九、十枣汤证

十、小陷胸汤证

十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十二、附子泻心汤证

十三、半夏泻心汤证

十四、生姜泻心汤证

十五、甘草泻心汤证

十六、栀子豉汤证

十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十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十九、桂枝加桂汤证

二十、小建中汤证

二十一、炙甘草汤证

二十二、旋覆代赭汤证

二十三、黄连汤证

二十四、桂枝附子汤证

二十五、甘草附子汤证

二十六、甘草干姜汤证

二十七、芍药甘草汤证

二十八、调胃承气汤证

二十九、四逆汤证

三十、茯苓四逆汤证

三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三十二、五苓散证

三十三、猪苓汤证

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证

三十五、白虎汤证

三十六、小承气汤证

三十七、大承气汤证

三十八、茵陈蒿汤证

三十九、小柴胡汤证

四十、柴胡桂枝汤证

四十一、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四十二、大柴胡汤证

四十三、桂枝加芍药汤证

四十四、桂枝加大黄汤证

四十五、黄连阿胶汤证

四十六、四逆散证

四十七、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四十八、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四十九、附子汤证

五十、桃花汤证

五十一、真武汤证

五十二、白通汤证

五十三、通脉四逆汤证

五十四、白头翁汤证

五十五、麻黄升麻汤证

五十六、乌梅丸证

五十七、吴茱萸汤证

五十八、当归四逆汤证

五十九、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六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六十一、四逆加人参汤证

六十二、理中汤证

六十三、竹叶石膏汤证

试读章节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语译病见有发热怕冷的,是病发于阳,不见发热,只见怕冷的,是病发于阴。发于阳的七天可愈,发于阴的六天可愈,因为阳数是七,阴数是六的缘故。

诠解此条论述辨病别阴阳之法。病之所来虽难知,病之所发则易晓。可从证之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中辨之。阳经发病,必有发热。因阳性为热,故证有发热。热畏寒侵,故发热而恶寒。阴经发病,必无发热。因阴性无热,故证无发热。不堪寒之相加,故无热而恶寒。冠以病有二字,可知当包括杂病在内,并不只限于伤寒。

伤寒之辨须当遵用此法。柯韵伯说:“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此时发热头痛已见,第阳气闭郁,尚未宣发。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称发于阴,此太阳病发于阴也。又阳明篇云: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斯时寒邪凝敛,身热恶热,全然未露,但不头项强痛,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推此则少阳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者,亦病发于阴,而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矣。”柯氏此论是专指伤寒而言。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根据水火生成之数而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阴之成数为六。阳之成数为七。因人体之阴阳与天地相应,寒热之性质与水火相同,故据之以定病之愈期。柯韵伯说:“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成数,至此则阴阳自和故愈。”

本条以寒热之外证,辨病之发于阴发于阳。以水火之成数,论其所愈之日期,皆是依据古代天人合一之哲理而言。应知病之如期得愈,是因治疗得当,用法不差之结果。如用法不当,则其愈难期。

按本条论病发于阴发于阳之辨法,及其愈期。

选注 程知: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风阳也,卫亦阳也,寒阴也,营亦阴也。中风、伤寒均为表证,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营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P10-11

序言

《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辨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视为枕秘,而其用不衰。并且注者蜂起,学者云涌,身价日高,备受医家之重视,其实用价值,概可见矣。

对于这一学术的发展,古代医家历尽了艰辛。如西晋王叔和的搜采,唐代孙思邈的收集,金时成无己的注解,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沿至明清时代,更是人才辈出,以伤寒成家者不在少数。如方有执、喻嘉言、程应旄、柯韵伯、尤在泾等人,皆名重当时。据统计,注解此书者多至四百余家,伤寒之学得以盛行于世。

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四诊八纲不止能够分析疾病的外因,更能够分析疾病的内因,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也正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不辞愚拙,曾撰写了《六经辨证实用解》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承蒙读者之垂询,乃深感仍有改写之必要,因于诊余之暇,重新撰写此书,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一、诠解

诠解是效仿前人之法以注释经文,此书之注,古人已大费苦心,集腋成裘者亦不乏其人。但古今之时代不同,古人之注多着眼于外证,今之所需,却多属于内证。因此其注解虽多,能够切合于实用者却少,读后反使人感到无所取法。为求有利于用,以发挥中医中药治疗内证之特长,本书之“诠解”与前人又有所不同。

《伤寒论》一书,虽分为398条,求其实却为整篇文字,又条条相关,前后相承。因此如果单独依条文作注,反弃本以逐末。今此书之“诠解”,融前后为一体,读后可见仲景之本旨,既能得条文之意,更能知其所未言。并选附古人之注于后,与之互相参阅,则其理法更明。至于“方义”之中,亦并非只解其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加减变化,从中可窥得经方之活用。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虽然各经之中皆有纲领,是只论病之大体,而病之传变不一,更涉及于他经,令学者难寻。又有前有其证,在后文中却用省文之法,而读之难明。此等处在“诠解”中,皆将其指出,既不致误解其意,更可前后贯通。

书中以伤寒、中风示人,以明感邪有正虚与邪实之分,更以汗、吐、下之治逆示人,以明误治有伤阳与亡阴之变。病冈虽有所不同,其阴阳之乖错无异,皆在“诠解”中论述之,从中可见外感与内伤之辨治为一。

二、探索

探索是探求条文言外之意。因在“诠解”中条文之意虽明,而文外之意未言。如:文中本无“六气”之名,而在其论病中,却无一不在于气。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人与天相应,其气相同。天之气不和则为灾,人之气不和则为病。气本无形,却实有其质。六经与六气相关,虽未见于文字之中,却隐伏于文字之外。今在“探索”中揭示其隐,读后对条文之意,当有恍然得悟之感。

又如六经各篇之证,皆有经络脏腑之分。不属于经,则属脏腑,经络脏腑之名,是指病之层次,并非指其本体。在条文中未曾明言,致令学者难明,此亦是条文言外之旨,皆于“探索”中明之。

另外如中风、伤寒之义,合病、并病之分,更有转属、系在之别,皆于“探索”中指出。至于文辞、文法、章法等,亦为之剖析。“探索”可谓读此书之蹊径,当有助于学者之登堂入室。

三、医案按

医案是理论与实践的验证。理论的真实与可靠,惟有从医案中可见。理有所据,据于伤寒之条文,法有所依,依于伤寒之方剂,据理以用法,每见其效如桴鼓。古今之名医,无一不精于伤寒。伤寒之学传至于今,而沿用不衰,其理法之妙,为人所景仰。但其理法之深,亦令人难求。辨证有一处之差,即判如霄壤,用法有一处之误,可成为治逆。惟有志之士,具颖悟之天资,与自身之勤奋,熟读生巧,悟得其理,才能得其奥妙。今选取近代医案170余例,以实践经验证伤寒理法,具有时代意义,且言语文字易晓,从中可得六经辨治之旨。

辨治之要在于推理,临证处方须理法相合,这是每一个中医应具有的学识功夫。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方与证相合,而论中六经条文之证,与临床相合者极少,仲景之方为其所限,岂能运用于临床。因此当知理之所在,即法之所在,理法相合,投药即效。如选案中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痫,甘草泻心汤治便燥,书中并无其文,甚至方与证相反,却又能服后病愈,求其原因,无一不在理法之相合。此等治病活法,必须从医案中探求。今集诸家之验案于一炉,并附“按语”以论其原委,当有助于读者之领悟案中精髓。

“诠解”、“探索”、“医案按”三者合编,前后互参,辨证与用法俱全,理论与实践皆备,读后可见中医治病之妙。笔者本为探索与求知之人,今编写此书,只不过是一介凡医对伤寒学术的再实践与再认识而已。抛砖引玉,尚希同道正之。

贾秀林

200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