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时间下农村,与广大农民在一起生活,积数年之努力,磨成此书。本书深入地探讨了科技下乡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等。最后,作者也对如何谋求乡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人类学的学科责任进行了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 |
作者 | 秦红增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长时间下农村,与广大农民在一起生活,积数年之努力,磨成此书。本书深入地探讨了科技下乡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等。最后,作者也对如何谋求乡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人类学的学科责任进行了探讨!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缘起及意义……………………………………(1) 1.2研究选取桂村的理由………………………………(3) 1.3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6) 1.4研究方法……………………………………………(7) 1.5本书各章简介………………………………………(13) 第二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6) 2.1中国乡村社区研究…………………………………(16) 2.2科技下乡研究………………………………………(18) 2.3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一文化观……………………(21) 2.4人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剖析………………(33) 第三章科技下乡的界定与历史回溯………………………(37) 3.1科技下乡界定………………………………………(37) 3.2 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科技下乡…………………(38) 3.3 20世纪50~70年代的科技下乡…………………(43) 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技下乡…………………(48) 第四章桂村概貌……………………………………………(63) 4.1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63) 4.2民族、语言与习俗…………………………………(65) 4.3居民点………………………………………………(66) 4.4小康文明示范村……………………………………(68) 第五章乡村科技的推广与服务……………………………(71) 5.1科技乡村……………………………………………(71) 5.2乡村科技的推广机制………………………………(81) 5.3乡村科技的服务机制………………………………(96) 5.4科技乡村的苦恼………………………………(105) 第六章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109) 6.1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排拒现象分析…………………………………………(110) 6.2多元产业结构: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排拒农业产业化的解决途径…………………………(116) 6.3多元产业结构下的"公司+农户"……………(121) 第七章村庄内的市场交换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33) 7.1村级集市…………………………………………(134) 7.2村庄内部生产交换的市场性……………………(144) 7.3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52) 第八章乡村新网络专家:文化农民………………………(157) 8.1乡村新网络专家的类别…………………………(157) 8.2文化农民:乡村新网络专家……………………(163) 8.3文化农民对"文化"的解释……………………(167) 8.4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农民与农民自觉………(170) 8.5文化农民的培养…………………………………(171) 第九章乡村文明社区的风尚………………………………(173) 9.1乡村时尚…………………………………………(173) 9.2乡村文明之风……………………………………(183) 9.3乡村文明社区建设与乡村发展…………………(187) 第十章乡村教育与乡村人才培养…………………………(192) 10.1桂村年轻人受教育现状…………………………(192) 10.2初中厌学、辍学原因……………………………(196) 10.3乡村人才培养思路………………………………(200) 第十一章结果与讨论………………………………………(205) 11.1研究的主要结论…………………………………(205) 11.2参与社区建设: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责任………………………………………………(208) 第十二章余论:乡村社会的知识体系……………………(214) 12.1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及文化成因………………(214) 12.2关于两类知识体系冲突的理解…………………(226) 12.3当地人的态度与实践……………………………(231) 12.4未来的策略………………………………………(238) 附录…………………………………………………………(249) 参考文献………………………………………………(285) 后记……………………………………………(297) 试读章节 11.2.3加强社区建设研究的一些理念及方法 参与社区建设的根本前提是对特定社区做出实事求是的研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研究中融入一些新的理念及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是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理念。探讨技术进步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关联性虽是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但是由于学科研究的群体对象一般是在技术上比较落后的族群,这就使得:代科技难以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尤其是在"西方化"危机发生后,人们更是拿地方性知识来抗衡现代科技知识。当然,重视方性知识并没有过错,但同时也应跟踪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斥这样才能及时、充分、客观地反映出社区的发展实情,也才能踏实地挖掘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其次是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和工具。实际上,做项目评估只是体现参与发展理念的一种好的形式,学者们在社区建设研究中;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和工具贯穿进去,以有效保证其论说或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理由有两点:一是研究能够充分反映出当身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对社区建设的看法和意见,并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培养起他们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感,这样所选择的建设方案,不只是能获得当地人的充分认同和接受,并乐于实施,而且也体现出以人为本、弱势优先的人文关怀性质。二是研究能够及时反映出社区的变化,保证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 总之,以人为本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对人的、进而便是对他人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即文化多样化的倡导与实践。这就要求踏踏实实地针对一个个社区及社区发展项目进行分析,为社区建设、人类进步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力。11.2.4关于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的批评与建议 科学技术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原因是随着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科学技术已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有了自身的活动规律,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其加以研究的兴趣。不过,早期科学技术人类学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内部和外部社会关系上,以期弄清其发明、发现过程中的社会规律性,也就相对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促使科学技术表现出更多的发展正效应。如果有意识地加强科技应用地研究,无疑会有助于这种局面的改善及学科建设。 另外,科学技术人类学关于科技文化现象的研究,不应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借助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等田野工作方法对实验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描述,而应当引入一些人类学研究的理念及方法,在研究科技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科技为社区、为当地人服务。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付出多倍的艰辛与努力。不过,完全可以这样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科技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也将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中国的科学技术人类学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天地里是大有可为的。P.211-213 序言 人类学传入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惟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单位(香港的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台湾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也招收人类学博士班学生),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建立起人类学的博士点才改变这种局面。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学也迎来了新的世纪,首先是人类学学科点在更多的大学建立起来,如博士点除原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也有了人类学博士授予权;人类学硕士授予单位已经超过20个,如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实际上还有许多人类学方向设在别的学科点下招收博士、硕士,如复旦大学招收"体质人类学"博士和文学人类学硕士、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招收"音乐人类学",中国刑警学院招收"法医人类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艺术人类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人类学"等等不胜枚举。其次是人类学研究机构增多,如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成立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一批民族院校等也相继成立了人类学的研究机构。第三是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人类学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这是国家首次在人类学设立重点学科,这样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人类学的建设。第四是2003年中国在意大利获得2008年第16届世界民族学人类学大会的举办权,以此为契机,将有更多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和学科点建立起来,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问世。第五是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教育部首次设立人类学的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是我国第一批博士授予单位,招收人类学的博士已经超过20年,培养了一批博士并成为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2004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开始招收"历史人类学"专业博士生;2001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使我们有专项经费来组织科研和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的出版就是人类学民族学文丛出版计划中的一部分。选择博士论文出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学位论文,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尺之一,我们把博士论文的写作视为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部分。一篇合格的人类学博士论文从写作到通过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是选题计划,然后是试调查,作开题报告,进入正式的田野调查,论文初稿完成后举行预答辩,补充调查和修改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本次组织博士论文的出版,是从通过答辩的论文中挑选,并要求作者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再作修改才入选的。 我系人类学专业是按照方向来招生的,而这些方向代表了我系研究的特色;我们计划将博士论文,按照培养方向分系列出版,每个系列3-5本,第一批以"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系列"出版,并将陆续出版"宗教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历史人类学"等系列。 我系强调坚实的田野调查与独立的理论思考结合的培养方针,博士论文应该体现出办学的风格和学科发展的特点,本次博士论文的出版可以说是对我系学风和风格的一次检阅。我们期待着国内外学术界的批评和指导! 周大鸣 2004一12-28 后记 记得2002年初夏,我与导师周大鸣先生在安徽南部做田野时,先生看到田里背着竹篓的采荼女,吆喝牲畜耕地的汉子们,就对我讲了这么一句话,"与汉唐时期相比,现在的农村的生产技术是高还是低?"自此我就有了从科技下乡来观察乡村社会变迁的想法,如今终成现实,内心也暂时有了些慰藉。 回想起许多帮助过自己的正直善良的人们,回想起勤劳朴实的桂村父老乡亲,我除心存感激之外,更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应用自己的所学,为人民、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3年来,周先生给了我精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调查大纲、论文的写作提纲到修改定稿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从先生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悟到了宽容、理解他人的美德,及扎根田野、服务于人民的学科精神。无论是在窗明几净的课室,还是穿行于田野之间,无论是赞赏、鼓励,还是批评、点拨,先生的谆谆教诲将使我受益终生。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黄淑娉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疾病困扰,亲自承担了我们的两门学位课程,她所讲的要研究"中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使我义无反顾地沿着选题认真走下去,今后它仍将激励我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的气息。 在求学和论文写作期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容观复教授、刘昭瑞教授、何国强教授、邓启耀教授、王建新副教授、张应强副教授、陈运飘副教授、张振江副教授等老师都给予我以热情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李善如书记、张守梅老师、周玉蓉老师、程翠荣老师等也给予我细心的关怀。 在我读书期间,广西民族学院的党政领导梁颖教授、何龙群教授、韦茂繁教授、容本镇教授等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徐杰舜教授自始至终非常关心我的论文情况,并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万辅彬教授、黄世杰老师还两次陪同我去隆安县选取调查点。 广西民族学院的徐桂兰老师、甘品元老师、韦丹芳老师、周锰珍老师、唐金莲老师、罗巧宝老师,农辉峰、张时碧、王成就、刘丽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李溱等同学,隆安县委陈咸华副书记、县公路局潘才妙局长,上林县环境保护局曾兰荣局长,桂村的黄顺武书记、黄贤扉主任、梁根林校长和不孤村周村长对我的论文资料收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此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同系师友刘志扬、程瑜、刘志军、刘华芹、刘朝晖、陈晓毅、高崇、杨方泉、向春玲、梅方权、周建新、谌华玉、余冰、王琛、牟翔、杨小柳、李溱、范涛、聂爱文、索端智、揭英丽、严丽君、陈竞等人这些年来与我互勉共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情此谊,终身难忘!另外,也感谢我的父母、兄弟,爱人张霞,爱女心瑞等家人,正是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2004年初夏于中山大学马丁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