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邵峰编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大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品为经线,分别对它们的特色及其演员的表演情况作了一番专业理性分析。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张艺谋作为一个导演的鲜明个性及其在一定时期的创作态度,由于本书是张在不同时期的投影,所以,它也因此拉近了张与我们读者或影迷之间的距离。

内容推荐

  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影象,也改变了我们。他们承载了我们近乎于挑剔的完美追求,去实现我们无数个人的梦想,但他们也只是一个导演,一个在未来可能伟大的导演!

张艺谋的特点在于,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力求有所突破,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最大限度的表现新的视点;最形象的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并形成了他特有的叙事方法、视觉效果,生动的证明了一名“中国最勤奋”的电影工作者的誓言。全国人民(包括所有的农民大众)、世界人民有目共睹。张艺谋,我们需要他。

目录

序言 被张艺谋电影征服的

最后一块处女地 001

《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妻妾成群》 001

英雄武侠十面埋伏 021

艺谋英雄众矢之的 023

正视《英雄》 033

武侠的反叛与爱的碎片 044

秋菊打官司 053

东方主义与中国的符号意义 055

与小说《万家诉讼》 060

有话好好说 079

我说 081

我再说 084

我有话好好说 093

《红高梁》:小说与电影 095

菊豆 117

折射当代中国妇女的映像 119

与小说《伏羲伏羲》 123

点燃欲火,让一切罪孽化为灰烬 142

我的父亲母亲 145

怀旧背后的文化立场 147

相框中的怀旧仪式 154

爱情的本质 158

前导演时代的真我 163

一个和八个割发明志 165

勤奋的导演·助理 170

导演小传 191

参考书目(资料) 193

后记 195

试读章节

张艺谋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

苏童很年轻,生于1963年元月,属虎,整整比张艺谋小一轮。写《妻妾成群》时,苏童不过26岁。苏童姓童,是苏州人,便以苏童为笔名。苏童有苏州人的俊俏文雅和温和细腻,这在他的小说中也能看到。

苏童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一年级写诗,二年级写小说。1983年在《青春》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1987年在《收获》杂志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1934一年的逃亡》,从此苏童的名字广为人知,发表作品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从短篇写到中篇,从中篇写到长篇。

苏童的作品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少年视角的城市小说,如《桑园留念》、《伤心的舞蹈》、《舒农》等等。多为作者情绪与感觉的抒发,少年情怀,诗歌意象。

另一类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多为“枫杨树故事”,如《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祭奠红马》等。多少有些受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的影响,苏童也虚构了枫杨树这么个地方,当成自己的精神故乡,不断地叙述着它的故事,而在叙事上,也十分重视叙事结构方法与形式的创造。

第三类作品,便是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妇女生活小说”。诸如《红粉》、《另一种妇女生活》等等。

奇的是,苏童是一个当代青年,但他写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当代题材的小说,反而没有他写的那些虚构的关于过去的小说让人着迷。

苏童是一个男人,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比男性形象的“知名度”更高,被认为更加出色。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梅珊、卓云;《红粉》中的秋仪、小萼等等。

《妻妾成群》是“历史题材”(过去的故事)又是“妇女题材”,恰好集中了苏童的两大“特点”,难怪被张艺谋一眼P003看中。

苏童在解释为什么会写《妻妾成群》时说:“当初写《妻》的原始动机是为了寻找变化,写一个古典的纯粹的中国味道的小说,以此考验一下自己的创作能量和功力。我选择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题材,一个封建家庭里的姨太太们的悲剧故事,这个故事的成功也许得益于从《红楼梦》、《金瓶梅》至《家》、《春》、《秋》的文学营养。而我的创造也许只在于一种完全虚构的创作方式。我没见过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我不认识颂莲、梅珊或者陈佐千,我有的只是‘白纸上好画画’的信心和描绘旧时代的古怪的激情。”又据他说,这篇小说的灵感来源于青年诗人丁当的一句诗:“男人有一个隐秘的幻想——妻妾成群。”

苏童与刘恒显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作家。

如果说刘恒的创作主要是凭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苏童的创作则主要是凭自己对生活与历史的充满热情与好奇心的想象。

如果说刘恒的创作主要是凭自己的思想及其对人性的不懈的探究,苏童则主要是凭自己对生活的充满灵性的感觉。

如果说刘恒的小说创作追求深度与厚度,苏童的小说则追求变化、自由和潇洒。

这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刘恒所写,多半是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苏童所写则不拘一格,从眼前的风景直到遥远的往昔岁月。同时也能说明,为什么刘恒善于写男人的内心隐秘,而苏童只要一写到女人就妙笔生花。因为刘恒要体验、要思索、要深度,因而他笔下的男性心理的刻画往往达到惊人的地步;而苏童会想象、会感觉、心怀男人“隐秘的幻想”,自然会写出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女性是相对男性而存在着的,她们是男人世界的那一半,是男人梦想的彼岸。P004

序言

《十面埋伏》惨遭两岸二地观众的痛批导致第二周起票房急剧下滑。不过,以《十面埋伏》在台北三千多万台币的票房成绩来看,张艺谋仍成功创造了话题,而张艺谋应该也是近年来台湾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

由于台湾观众对华语电影向来不甚捧场,在香港每部分别都缔造了五六千万港币(约两亿台币)票房佳绩的《无间道》系列,在台湾的票房也不过尔尔:《无间道》第二集台北累计票房近千万,雷声很大气势如虹的《无间道》第三集也还是不到两千万。而张艺谋两部被骂得惨兮兮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却都轻松就跨过三千万门槛,《英雄》2003年更以七千多万的票房赢过许多好莱坞大片;相较于和《十面埋伏》档期接近的台湾本士电影《五月之恋》票房只有百万的惨况,张艺谋简直是华语电影的卖座奇迹。

张艺谋近年来频频启用中港台明星,不过,就算是明星也未必能吸引台湾的观众。梁朝伟的《地下铁》只有七百万,金城武的《向左走,向右走》有两千万,刘德华的《汀湖》约六百万,章子怡还曾有过不到十万的《紫蝴蝶》。但这些人加起来在张艺谋的组合中却成就了《英雄》和《十面埋伏》两片加起来上亿的台北票房,张艺谋证明了台湾的观众也不见得不看华语电影,至少他就让大家都买票进了戏院,台湾人并不是只爱看好莱坞而已,他们似乎并不介意边看边骂张艺谋。

有趣的是,张艺谋自出道以来就不断被“本土观众”批判,但他却部部电影开创出一片陌生的市场,打从上世纪80年代始的《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让西方观众羡叹,也被本土派论者批为“专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之后张艺谋顺理成章成为票房和艺术兼具的导演,不仅部部影片登上世界级影展,也屡屡创下票房佳绩。张艺谋在台湾的票房既超过杜琪峰和王家卫,当然也轻松打败所有台湾导演。仅以票房论成败的话,张艺谋绝非终结中国电影的人,反而是开创本世纪华语电影的最佳舵手。

华裔美国学者周蕾(Rev Chow)在1995年出版《原初的激情》(Primitive Passions)这本讨论中国电影贩卖中国原始景观和性给西方的专书,英文版封面是巩俐在《菊豆》中的裸身。本书虽号称讨论“中国电影”,首篇还刻意从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演的《神女》谈起,不过,作者其实大部分的篇幅都集中在讨论中国所谓的“第五代导演”。由于本书出版于1995年,那时“第五代导演”在西方正一片火红,就算是学术论著也仍有其时代氛围。凶为张艺谋的红,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影评人、学者全都有的忙。我这篇小文只是一篇搭着这股潮流的顺风车。在庞大的电影产业(包括制作、电影相关论述以及观众反应)中,也只有张艺谋能不借助好莱坞的力量,他用不着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或李安得学会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张艺谋至今不会说英文,他自外于好莱坞产业,却依旧能制造庞大产值。要说谁最有能力抵抗好莱坞式的电影生产体系,那张艺谋应该得到冠军。

虽然我也同意《十面埋伏》剧情空洞,但我觉得仅就电影内容的讨论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张艺谋风潮。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见仁见智,但好电影绝非卖座保证,而坏电影也未必卖不出去。假如有个国家的本土电影每部的票房都凄惨无比,那只能确定这些电影不管好坏,最后都无法支撑下去,因为产业已经不存在了。也就因为如此,其他华人地区自不必说,张艺谋更该被讨论的面向应是,他如何还能在台湾这个唾弃华语电影的市场中异军突起呢?到底张艺谋凭什么吸引观众买票进场呢?

我重读《原初的激情》时发现,当年对张艺谋的批评似乎仍可套用,周蕾总结多位评论者对《红高梁》、《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论述后觉得,张艺谋的电影是华丽有余深度不足。当年张艺谋还没拍山《英雄》和《十面埋伏》,但这套评语似乎至今依然可以套用在张艺谋身上。

相较于《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前期张艺谋,《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后期张艺谋更加没深度,却更加华丽。没有角色刻画也没有心理转折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却每个场景都出奇地美。以前的张艺谋奇观或许还有曲折离奇的乡野传奇慰劳大众的好奇,又或者有解放女性等议题可供论者藉此申论张艺谋是否批判时政,但张艺谋要这些学院式评论干嘛?不如全力发挥他的长才,炫耀他过人的美学,让张氏色彩再次先色夺人。

也就是说,贩卖女性解放和中国奇观时的张艺谋,电影内容或许还隐含着政治批判,是西方论第三世界时爱套用的“国族寓言”之类的产物,但这些隐含的符号和伏笔其实并非吸引观众买票的重点,这么多年来,张艺谋唯一不变的是他永远色彩鲜艳,而这鲜明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场景,才是他纵横海内外的利器。

过度弃绝人物塑造和故事的确是《十面埋伏》的败笔,但就算是败笔依旧有极佳的上座率。在台湾全面失守的华语电影,不管是台湾本土自制的电影还是香港的类犁电影,几乎无一幸免地卖相不佳,此时张艺谋的成功格外让人感到惊讶。而我在谩骂张艺谋多年之后,终于必须承认,独有华丽美学的张艺谋其实是天才,他只用空洞的《十而埋伏》就胜过大小官员、学者、业者所召开的无数次振兴国片会议。华语电影想要有观众可能还真的得学他,难怪陈凯歌拍《霸土别姬》和《无极》了,张艺谋已经创出一种能卖座的华语片类型,其他人只需跟上去。

后记

如果一个电影是活的,那导演就是它的灵魂。

我们编写这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书系·导演系列”,全面谈不上,深入更是不谦虚,但大体内容还算扎实可靠吧。好的导演专辑给大家端出来的是一个导演最鲜明的个性和他在一定时期的创作态度,同时也是每个导演在不同时期的投影,也至少可以拉近他们和读者(影迷)的距离。

导演是通过精神(作品)分析、想象和个人好恶拼贴组合出来的那个活生生的人。

这套书得以顺利出版,我们特别向以下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姜鑫2004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