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她就是张爱玲。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编辑的爱默森集中选择出来的,共分“演讲”,“生活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默森选集(译作)/张爱玲典藏全集 |
分类 | |
作者 | 张爱玲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她就是张爱玲。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编辑的爱默森集中选择出来的,共分“演讲”,“生活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 目录 译者序/1 第一章 演讲/1 一、美国的学者/1 二、人——天生是改革者/26 三、保守党/44 第二章 生活/64 一、历史/64 二、喜剧性/88 三、悲剧性/100 第三章 诗/108 一、问题/108 二、紫陀萝花/111 三、为爱牺牲一切/112 四、悲歌/114 五、日子/126 六、断片/127 第四章 人物/128 一、蒙泰恩——一个怀疑者/128 二、梭罗/152 三、卡莱尔/174 第五章 书信/181 一、寄丽蒂亚·杰克生/18l 二、寄汤麦司·卡莱尔/183 三、寄玛丽·穆地·爱默森/187 试读章节 我抱着这样的希望,接受了这题目——今天这一天的演讲,不但由于惯例,而且由于我们这协会的性质,似乎限定要用这题目——“美国的学者”。一年又一年,我们到这里来读他的传记中的又一章。让我们来探究,新时代与新的事件怎样帮助说明他的性格,他的希望。 有一个寓言——是远古不知道什么年代产生的这种寓言,传下一种意想不到的智慧——说在最初,诸神把“人”分为人们,使他比较便于帮助他自己;就像把一只手分成五只手指,可以更有用处。 这古老的寓言隐藏着一条永远新鲜而崇高的教义,那就是:有一个“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各个人里面,或是存在于某一种禀赋里;你必须观察整个的社会,才能够得到整个的人。人不是一个农民,或是教授,或是工程师,但是他是一切。人是祭司、学者、政治家、生产者、军人。在分裂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在社会的状态中——这些职务是分给了各个人,每人指望做那共同工作中派给他的一部分,各人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那寓言暗示着,每个人如果要掌握他自己,就必须时时由他自己的岗位回来,拥抱一切其他的劳动者。但是很不幸,这原来的单位,这力的泉源,已经分散给群众,这样精细地分了又分,零售销光了,使它泼开来成为水滴,不能再聚拢了。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 于是人蜕化为一样东西,许多种东西。栽种植物的人,其实就是“人”被派遣到田野中收集食物;他很少感觉到他这任务的真正的庄严,从中得到安慰。他只看见他量谷子的箩筐,与他的货车,此外什么都看不见,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而不是“人”在农场上。商人几乎从来不认为他的工作也有一种理想的价值,他只被他这一行手艺的常规所操纵,灵魂为金钱所奴役。牧师成了一种形式;律师成了一本法律书;机师成了一架机器;水手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在这职务的分配中,学者是被指定了代表理智的。在正确的状态里,他是“思想着的人”。在腐化的状态里,当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倾向,成为一个单纯的思想者,或是——比这更坏——别人的思想的应声虫。 从作为一个“思想着的人”的观点来看他,学者这职位的原理就在里面包含着。大自然用她所有的平静的或是有警觉意味的画图来诱导他;人类的过去教诲他;人类的未来邀请他。实在每一个人岂不都是一个学生?一切事物岂不都是为了学生的进益而存在的?而且,真正的学者岂不终究是惟一的真正导师?但是那古代的预言说:“一切事物都有两只柄;当心不要握错一只。”在人生里,学者往往也和人类一同犯错误,放弃了他的特权。请我们来看他在他的学校里的情形,同时参照他所受到的主要影响来估量他。 P2-3 序言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是19世纪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不但在他的本土传诵一时,成为美国的自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人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 爱默森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惊异。他有许多见解都适用于当前的政局,或是对于我们个人有切身之感。他不是单纯的激进派,更不是单纯的保守主义者;而同时他决不是一个冲淡、中庸、妥协性的人。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现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着手。 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领导人们走向他,而是领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己思想。他不信任团体,因为在团体中,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他抱有任何主义的话,那是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以此为基础,更进一层向上发展。 他是乐观的,然而绝对不是一个专事空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爱事实——但是必须是“纯粹的事实”。他对于法国名作家蒙泰恩的喜爱,也是因为那伟大的怀疑者代表他的个性的另一面。 他的警句极多,大都是他在日记中几十年来积蓄下来的,也有是从他的演讲辞中摘出的。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地底缓慢地形成。他自己的进展也非常迟缓,经过许多年的暗中摸索。他出身于清教徒气息极浓的家庭,先代累世都是牧师,他早年也是讲道的牧师,三十岁后方才改业,成为一个职业演说家,兼事写作。那时候的美国正在成长中,所以他的国家观念非常强烈。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知识孤立主义者”,他主张充分吸收欧洲文化,然后忘记;古希腊与印度文化也给予他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名为文名所掩,但是他的诗也独创一格,造诣极高。我们读到他的情书与他追悼幼子的长诗,可以从他的私生活中看出他的为人。他对那夭折的孩子的感情,是超过了寻常的亲子之爱,由于他对于一切青年的关怀,他对于未来的信念,与无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可以更深地体验到他的悲恸。 爱默森在1830年生于波士顿。他早年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他的青春与他的天才一样,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玛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响。无疑地,她对于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他自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他那部著名的日记,五十年如一日。记载的大都偏于理论方面。他在1829年第一次结婚,只记了短短的一行。在1835年第二次结婚——对象是丽蒂亚·杰克生——也只记了一行。 他三十岁那年,辞去了波士顿第二礼拜堂的牧师职位,随即到欧洲旅行。他在苏格兰会见了卡莱尔。他发现了卡莱尔的天才,同时卡莱尔也发现了他的天才。这两个人个性完全相反,然而建立了悠久的友谊,在四十年间继续不断地通着信。 回国后他在各地巡行演说。这种生活是艰苦的,因为当时的旅行设备相当简陋,而且他也舍不得离开他的家庭。但是他相信这职业是有意义的,所以能够有毅力继续下去。 他的第一部书《大自然》(Nature)在1836年出版,此后陆续有著作发表。他在1847年再度赴欧的时候,他的散文集已经驰名于大西洋东西岸。 爱默森的写作生活很长。但是在晚年他尝到美国内战时期的痛苦,内战结束后不久,他就渐渐丧失了记忆力,思想也不能集中了。他在1882年逝世,有许多重要的遗作,经过整理后陆续出版。英国名作家麦修·亚诺德曾经说:在19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Mark Van DOren)编辑的爱默森集(The Portable Emerson)中选译出来的,共分“计划”,“生活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每章前面都有节译的“编辑者言”,以为介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