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道发源地,中国茶道有悠久的历史。古人把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的精神感受,统统归于“茶道”。本书系作者多年研究之成果,通过分析茶道的组成与功能,抽茧剥丝,分析茶道的概念、渊源以及怎样欣赏和研修茶道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既有历史的回顾,分析和总结,也有现代茶艺的介绍,有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相信本书会对更多的饮茶爱好者、茶艺工作者或茶文化工作者有所帮助并促进茶道、茶艺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促进有关茶道文化的深入研究。
分析、论述茶道的概念、渊源、各种茶道的比较、茶道美学、茶道思想,介绍茶道的组成与功能、茶道与茶艺、典型茶道动作分解及讲述应怎样从事茶道与欣赏茶道。
蒸青绿茶与陶制横把壶的选配沏泡
蒸青绿茶中的高级煎茶和玉露茶,由于栽培与制作的因素,比较柔嫩,通过对该茶的沏泡,可以加深对沏泡技艺的理解。由于该茶特别娇嫩,沏泡水温较低,一般水温为45—50℃。把茶叶分别投入前述五种茶具,另加一种陶瓷小茶壶与陶瓷品茗杯组合,注入冷却至45℃的温水沏泡,可以观测到玻璃杯沏泡的茶叶,色泽虽然嫩绿,但叶子比较碎、杂,一杯供人饮用的香茗不够雅致美观。盖碗茶杯所沏泡的结果与它相类似。紫砂茶壶和陶瓷小茶壶所沏泡的茶汤,人们没法欣赏色泽。只有陶瓷横把壶和品茗杯的组合,才能显示翠绿的汤色,引起人们情不自禁的品茗热情。小品茗杯可使饮用者领略高级蒸青绿茶特别鲜醇的滋味。用白瓷茶壶与用紫砂茶壶相比较,就蒸青绿茶的茶汤而言,白瓷茶壶比紫砂壶的对比更为明显。
如果用80℃的开水沏泡这特别嫩绿的绿茶,叶色迅速变黄,汤色、滋味、香气的品质下降,恰如幼嫩禾苗遇烈日会萎凋、焦枯,而在温暖的阳光、和风细雨下,将会茁壮成长一样,适宜的水温、水质、水量对于发挥茶的品质特征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延伸到茶艺的各个细节,都将有助于发挥各种茶的色、香、味、形,并有助于提高品茗情趣。
P176-P177
序
程启坤
近十几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在多种茶文化活动中,都可见到所谓的“茶道表演”。对这些表演,评论不一,有称道者,也有不屑一顾的。但是,真正了解“茶道”的人并不多。
中国是茶道发源地,中国茶道有悠久的历史。古人把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的精神感受,统统归于“茶道”。现代学术界对“茶道”的认识,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有深奥的,也有浅显的。一般茶叶的爱好者,只把“茶道”看成泡茶艺术。
周文棠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这为他从事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2年茶文化热兴起之初。他在潜心研究历代茶道的基础上,创设了“公刘子朱权茶道”,并亲自表演与实践,受到赞扬。他又在多年从事中国唐代茶道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于马未西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把唐代茶道划分为茶艺类、风雅类和修行类三种类型。总之,周文棠先生潜心茶道研究多年,颇有心得体会。
这次周文棠先生有机会将他多年从事茶道研究的成果,汇集于《茶道》一书之中。从《茶道》书稿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历史的回顾、分析与总结,也有现代茶艺的介绍,有很多观点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书中特别对茶道类型与表演型茶道,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内容和细节,相信会对更多的饮茶爱好者、茶艺工作者或茶文化工作者有所帮助并促进茶道、茶艺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促进有关茶道文化的深入研究。
2002年11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