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国)德龄公主著//秦传安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龄公主》和《十三格格》之真正主角亲述清廷内幕。中西合璧的女人,垂死没落的皇朝,一幕幕真实历史再现。

这是德龄的第一本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的中译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德龄讲述了自己作为“御前女官”随侍慈禧时的见闻,披露了许多常人无法得知的宫廷内幕。在神秘多诈的皇宫,近距离接触大清最高领导人两年之久。撰写清廷内幕,无疑德龄是有资格的。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关于慈禧饮食起居、服饰妆扮、兴趣爱好、性情品格等事无巨细的记载。构成事件的有:给太后画像、太后过寿,皇帝生日、祭奠咸丰,以及中秋、过年等;研究清宫日常生活,这些材料弥足珍贵。 同时,中西合璧的她,也给这个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发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一个末代王朝的公主,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人,面临新与旧、发展与没落,她将何去何从?如何思考?在这里,将以她亲身的经历,一幕幕展开……

20世纪初,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的烟云中慢慢走向衰亡的最后挣扎,亲历了中国封建君主制被社会变革思潮冲击的剧烈震荡,同时,中西合璧的她,也给这个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发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故事……

在本书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叙事依据,记述了作者随侍慈禧期间的亲身见闻,披露了许多常人无法得知的宫廷内幕。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书中的许多章节,足以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因而以其无可辩驳的充分可信性,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目录

初版序

第1章 回国

第2章 进宫

第3章 宫廷演出

第4章 和太后共进午餐

第5章 会见大使夫人

第6章 给太后当差

第7章 宫中锁事

第8章 御前女官

第9章 光绪皇帝

第10章 皇后

第11章 宫廷装束

第12章 太后和康格夫人

第13章 太后的肖像

第14章 皇上的生日

第15章 中秋节

第16章 颐和园

第17章 大殿

第18章 过年

第19章 西苑

第20章 尾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03年1月2日,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以及众多的随员和他们的家人,还有仆人等等,总共有55人吧,乘船从巴黎回到上海,结束了他四年的外交官生涯。抵达上海港的时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这可真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想想看,单是我们这么一大群人要找个栖身之所,就是一桩天大的难事,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行李需要照看了。照以往的经验,旅途中一旦发生什么事情,那些随员和仆人总是不大能指望得上的。自然而然,照料这一切的责任,就只好落到母亲的肩上。的确,母亲在处理这些麻烦事情方面,简直是个天才。

当船抵达法租界的黄浦滩时,我们见到了上海道台(本市最高行政长官),还有众多的地方长官和其他文职官员,这些人一律身着朝服。道台告诉父亲,他们已经准备好“天后宫”作为我们逗留上海期间的住所。但父亲婉言谢绝了这个建议,并告诉他:在香港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电报给法租界的侨民饭店,想必他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父亲1895年出使日本时,曾在这家所谓的“天后宫”住过,鉴于从前不愉快的经验,我们可不想做第二次这样的尝试。平心而论,天后宫也还算得上是一座漂亮的建筑,但毕竟年久失修,不免有些陈旧破败。照规矩,凡高级官员途径某处,地方上总是要竭尽全力安排好他们的食宿,在通常情况下,谁都不好意思推辞,也就客随主便了。然而,父亲总是会婉言拒绝地方官员这些好意的帮助。

我们终于平安抵达侨民饭店。那里有两封从宫里发来的电报正等着父亲,电报命令他即刻进京。但眼下这个季节,去往天津的河道还在封冻期。而此时父亲已经年迈,且身体十分虚弱,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医生的照料。如果绕道秦皇岛,长时间的疲劳旅行,对于父亲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父亲回了一封电报,说是待北河甫一开冻,就乘坐第一班轮船离沪抵津。

2月22日我们离开上海,26日抵达天津。照例有天津道台和他的随从以及一干人等,来接待我们(这和我们到达上海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这儿有一种很古怪的礼俗,每个出使回来的大臣概莫能免,那就是:当他的船只抵达中国海岸的时候,必须上岸“请圣安”。这样隆重的仪式,像道台这样的低级官员,是没有资格主持的。我们到达天津的时候,直隶总督袁世凯恰好也在天津,他派了一个很干练的属僚持了衙门的公文找到父亲,说一切准备就绪,让父亲上岸去请圣安。

百事停当,父亲和袁世凯穿着整齐庄严的朝服—龙袍、朝珠、顶戴花翎以及诸如此类吧—向万寿宫进发,那是一座专门为此种仪式而修造的建筑,一班职位较低官员早已等候在此。在万寿宫后殿的中央,摆放着一张狭长的桌子,上面立着皇上和太后的圣位,上书“万岁万岁万万岁”。总督(在这里就是袁世凯了)和一行官员已经先行到达。袁世凯站在桌子的左边,其余官员分立两厢。不一会儿,父亲走过来,径直对着桌子的中央跪下,说道:“万岁万岁万万岁,臣裕庚叩请圣安。”说完就起立问圣体安康,袁世凯答道:“他们都很好。”于是,仪式就算结束了。

在天津呆了三天,29日抵北京。这时候,父亲的健康状况越发糟糕,便请求太后恩准,得到了四个月的假期,打算好生调养。在我们一家去巴黎之前,原已修造了一所漂亮的住宅,但不幸毁于1900年的拳乱,这使我们家蒙受了超过十万两银子的损失。此次回京也就只好另租了一所中国房子,暂时安顿下来。

我们家原先的房子也并不是新建的,在我们买下这处房产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座非常不错的旧式中国房子,那原是一位王爷的宫邸。在经过精心设计和重新装修之后,它就变成了一座漂亮的西式住宅了。我这里使用“西式”这个说法,不过是说这座中国房子看上去有一种西洋的风格,门窗、走廊、家具陈设,等等,是“西式”的;但房屋的排列和庭院的布局,又完全是中式的,像北京的其他中国房子一样,有着一种非常闲适的风格,并且,还有一个差不多10英亩的花园。峻工之后,我们搬进去只住了短短4天,就要离开北京去巴黎了。我们对于即将失去这所美丽的房子都感到非常的伤心,要知道这所房子是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心血和金钱改造而成的。不过,对于一个中国高级官员来说,真不知一生中要承受多少磨难,这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北京的房子都有一种闲适的风格,而且占地很大,我们家从前的那所房子也不例外。它一共有16间平房,大小房间共有175间,全都面向庭院,围成一个四方形,房与房之间有走廊相通,即使你走遍所有的屋子,也无需跨出大门一步。读者或许感到奇怪,这么多间房子难道都能派上用场吗?你不妨设想一下,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而且还有秘书、文员、信使、仆人、马夫和轿夫,你就会知道,这些房子一定都能物尽其用。

环绕着房子的花园是中国式的,小池塘里养着金鱼,夏天开满美丽的荷花,小桥轻架,垂柳拂岸,蜿蜒的小径两旁,花影婆娑。1899年6月,我们离开那儿去巴黎时,整个花园一片花和植物的海洋,见者无不赞叹。P1-5

序言

本书的作者,对于她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是满族正白旗裕庚侯爷的女儿,裕庚在他的中国同僚当中,可算是最进步、最维新的官员之一。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军界,服役期间,正赶上太平军叛乱,以及和法国之间的台湾战争。189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他是兵部侍郎。稍后,他作为驻日公使被派往日本,1898年卸任后进入总理衙门(中国的外交部)。1899年出使法国,在那儿呆了整整4年。在满清朝廷极端保守和反动的那段时期,裕庚为维新运动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在依照现代化路线改造中国邮政方面,裕庚也出力不少;但在努力改造国家财政体系和使海陆军现代化方面,他却铩羽而归。他于1905年去世。裕庚的改革精神,在孩子们的教育上,倒是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时,他的女儿们因为接受外国教育而很是出名,这在当时的满族高级官员中,几乎闻所未闻,这种尝试使他被指控为“媚外”和“革命”,但裕庚不为所动。他的孩子们在教会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后来,他的两个女儿还进了一家法国修道院。在那儿,本书作者得以完成她的学校教育,并步入社会。甫一回国,她就成为慈禧太后的首席御前女官,在宫中当差期间,由于她特殊的地位,而为本书准备了相当的素材。也使她有机会对那位长期统治中国的非凡女性进行观察和评论,并且,她的叙述也给我们认识这位当今时代最特殊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样的机会真是独一无二。藉着告假前往上海照顾病重父亲的机会,德龄公主果断地终止了和中国宫廷的联系。于是就有了她和美国人撒迪厄斯·怀特先生的婚、约,1907年5月21日,他们结婚了。架不住朋友们的恳请,她答应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在这里,那位中国最有名的女人,以及她宫廷里的习俗和氛围,就这样被她的一位同胞密友描绘了下来。这就是事情的前因后果。

托马斯·米勒德

1911年7月24日上海

后记

宫闱秘闻,从来都是闾巷之间、茶酒之后的绝好谈资,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铜驼荆棘,浮云沧桑,前尘旧影,娓娓道来。言之者或可无稽,闻之者亦足解颐。古往今来,以此为题材的大小写家,亦为数不少。或旁搜博采,或道听途说,妙笔生花,汗牛充栋。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局外人、后代人所撰写,虽不能说是向壁虚构,但隔靴搔痒之讥,总还是免不了的。真正以亲历者的身份,老老实实担当历史记录者的写作者,则少之又少。这也难怪,不要说宫闱之间,能秉笔为文的本就不多,即或有之,也难免不噤若寒蝉。想想看,事关禁地,有哪个敢太岁头上动土,为逞一时快,而招杀身之祸。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龄公主的写作,就可算是一个异数,而尤为难得了。

德龄(1886—1944),满州汉军正白旗人,原籍广东香山,出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父亲裕庚是清末三品外交使臣,历任驻日、法等国公使;母亲是法国人。德龄兄妹五人,大哥早逝,二哥勋龄被认为是慈禧的御用摄影师,德龄行三,四弟馨龄,德龄进宫后,慈禧安排他在万寿山轮船处工作,英年早逝,容龄行五,中国第一代舞蹈家,1973年去世。

1895年裕庚奉旨出使日本,德龄随全家在日本呆了四年,其间学习了英文、日文。1899年,裕庚出使法国,德龄又在法国学习了法语。这期间有两件事颇值一提:一是德龄兄妹和父亲一起协助朱迪‘戈迪叶(Judith Gautier 1845—1917)翻译出版了在西方影响极其深远的中国诗选《玉书》(Le livre de Jade)。另一件事是,德龄与容龄一起被“现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邓肯(IsadoraDuncan 1877—1927)免费收为弟子,学了三年舞蹈。1903年,裕庚任期届满,率全家回到中国。是年,德龄17岁。在庆亲王的引荐下,德龄和妹妹容龄一起进宫,成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接下来,宫里的两年生活,在本书中有着详尽的记录。

1905年3月,裕庚在上海病重,德龄出宫,12月,裕庚病故,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在上海期间,德龄认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1907年两人结婚。怀特从领事馆卸任之后,留在中国做新闻记者。德龄则在亲友的要求和敦促之下,写下了她在宫中陪侍慈禧太后两年的所见所闻。

本书是德龄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用英文写成,出版于大清王朝终结的1911年,署名“德龄公主”(Princess Derlin)。甫一出版,就立即引起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关于“德龄公主”这个署名,一时间还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德龄根本不是什么“公主”,这样署名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其实,根据宫中旧人的回忆,慈禧70岁万寿节期间,的确曾懿封德龄、容龄为郡主(即和硕格格),只是英语中没有公主、郡主之分,一律都叫做,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德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定居美国后,陆续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等多部描写晚清宫廷生活的著作,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27一1928年间,德龄在回国逗留期间,还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又找到小德张等宫中旧人,回忆收集清官资料。抗战期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发动海外华人华侨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德龄曾追随左右,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德龄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历史亲历者的记述,换句话说,这是一份当事人的证词。作者的胸次襟抱、历史视野,或不免有所局限,但作为第一手材料,终是弥足珍贵。书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错谬亦或不免,读者幸祈正之。

秦传安  2004.7.5北京花家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1:04